本实用新型属于饮料瓶密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含开瓶防呛装置并可多次密封的瓶盖以及应用此瓶盖的饮料瓶的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食品卫生安全问题已成为人们逐渐关注的焦点,因此,一些包装更加卫生的商品更容易受到人们的青睐。现今市场上的大部分奶制品等饮料瓶都设有铝箔封口膜,饮用者在饮用时会用塑料吸管等辅助工具插过吸嘴安装口的铝箔封口膜,从而喝到瓶内饮料,但由于吸管等辅助工具与饮料瓶是分开包装的,在运输或售卖等过程中极容易对如吸管等辅助工具造成污染,其卫生性很难得到好的保障。另一方面,在用吸管插穿铝箔封口膜时,吸管很容易弯折,因此会给饮用者在用吸管喝饮品时带来一定的不便,当吸管丢失时,饮用者无法畅快的饮用饮品,并且,这些饮用品一旦打开包装,便需要在规定时间内饮用玩,无法再次进行密封保存。
也有的饮料瓶盖上复合有吸嘴,如申请号为98217369.5的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铝箔封口饮料瓶上的复合瓶盖,参见其说明书附图,它包括瓶盖座2、吸嘴7及保护外盖5,通过吸嘴7上吸嘴盖9内当中的导管6插入瓶盖座2盖面上与饮料瓶封口相通的圆筒插管4的紧密配合及吸嘴盖9与圆筒插管4的间隙配合,使吸嘴7能方便按下插入而刺破饮料瓶上铝箔封口15,该实用新型在对铝箔封口进行开封时是通过直接用手下压吸嘴7,这种方法容易对吸嘴 7造成污染,并且吸嘴7和瓶盖座2之间没有限位装置,吸嘴7可以脱离瓶开座2,容易导致小孩子误将吸嘴7吞入口中,发生危险;并且该吸嘴7的口径较大,吸嘴7内部没有设计缓流结构,小孩子在饮用饮料时容易被呛着。也有的饮料瓶盖采用旋转的方式来割破密封膜,但是比较费力。
因此,如何进行简单的操作,便可以轻易的割开吸嘴安装口的铝箔封口膜,且保障在开启饮料瓶或者奶瓶等时具有良好的卫生性和安全性,并且获得更多的保质时间,已成为当今人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含开瓶防呛装置并可多次密封的瓶盖及其使用方法。该瓶盖用于安装在饮料瓶设有铝箔封口膜的瓶上,只要对瓶盖进行简单的操作,便可以轻易的割开饮料瓶的铝箔封口膜,并能保障饮用时的安全性,防呛和防吸嘴误吞食。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含开瓶防呛装置并可多次密封的瓶盖,用于安装在设有铝箔封口膜的饮料瓶上,包括防尘罩、瓶盖盖体和瓶盖吸嘴;
所述防尘罩安装在所述瓶盖盖体上方;
所述瓶盖盖体包括捏持部和设置在捏持部上的吸嘴安装口;瓶盖盖体内部设有与饮料瓶配合的内螺纹;
所述瓶盖吸嘴包括吸吮部和开瓶装置,所述吸吮部为双层结构;吸吮部内层设有锥桶状引流部,所述锥桶状引流部的侧壁上周向均布有进液孔,吸吮部的下端与所述开瓶装置相连;所述开瓶装置包括密封台阶和设在密封台阶下端用于割开铝箔封口膜的开瓶部,所述开瓶装置竖直向下渐变缩尖,当所述开瓶部于未开封位置时,可抵于或远离于铝箔封口膜的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瓶盖盖体的吸嘴安装口由上至下依次设有第一外凸台和第二外凸台,所述吸吮部外层的内侧壁由上至下设有第一内凸台和第二内凸台,所述瓶盖盖体通过凸台卡接在吸吮部外层和吸吮部内层之间,所述第一外凸台卡接在第一内凸台的上方,所述第二外凸台卡接在第二内凸台的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瓶盖吸嘴可在第一外凸台和第二外凸台之间作轴向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防尘罩内部设有下压凸台,下压凸台的下端面靠近瓶盖吸嘴的上端面,防尘罩和瓶盖盖体之间设有塑料封条,所述塑料封条上设有可用于撕开塑料封条的拉环,塑料封条具有识别警示作用,保证了防尘罩内部的安全性和卫生性,另外,塑料封条撕开后,防尘罩可继续向下移动,塑料封条给防尘罩预留了下行空间,通过向下位移所述下压凸台,可以割开开瓶部的铝箔封口膜。
进一步地,所述开瓶部包括三个中心对称的尖锐割片,所述尖锐割片用于割开铝箔封口膜。
进一步地,所述瓶盖盖体的吸嘴安装口底端设有限位台阶,所述密封台阶可契合在瓶口底端的限位台阶上,当饮用者不饮用时,下压瓶盖吸嘴至最大位置,瓶盖吸嘴上所述密封台阶与瓶盖盖体上所述限位台阶相接触契合,密封住瓶盖盖体,防止饮料外漏。
进一步地,吸嘴安装口的直径小于捏持部的直径,所述吸嘴安装口的下部外周设有一圈让位所述瓶盖吸嘴的环槽。
进一步地,所述捏持部上端设有过渡的阶梯圆台,捏持部的底端圆台的外表面设有沿轴向均匀间隔分布的多个凸条;凸条可以增大摩擦力,方便旋下瓶盖盖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1)、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瓶盖用于安装在饮料瓶设有铝箔封口膜的如酸奶瓶或饮料瓶等的瓶子上,仅需下压防尘罩内的下压凸台,便可通过瓶盖吸嘴中设置的开瓶装置割开饮料瓶的铝箔封口膜,从而轻易的从瓶盖吸嘴处喝到饮品;(2)、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瓶盖是通过设置在瓶盖吸嘴的开瓶装置直接割开瓶子的铝箔封口膜,该开瓶装置不易受到外界污染,有效的保证了其卫生性;(3)本实用新型设有进液孔,其中进液孔具有缓流,分流的作用,避免饮用者在饮用时被饮料呛着,方便饮用者的饮用; (4)本实用新型瓶盖吸嘴的吸吮部与所述盖体通过凸台卡接,瓶盖吸嘴可以盖体上轴向移动一定距离,但无法拆下,避免饮用者误食吸吮部,减少安全隐患;(5)、本实用新型在不饮用时通过下压瓶盖吸嘴至最大位置,使瓶盖吸嘴的密封台阶与瓶盖盖体上限位台阶相接触契合,可以密封住饮料瓶,防止饮料外漏。更加卫生可靠;(6)、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瓶盖结构简单,盖体一体成型,有利于工业化生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图;
图3为图2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底视图。
附图中:1表示瓶盖盖体;10表示阶梯圆台;11表示第一外凸台;12表示第二外凸台;13表示内螺纹;14表示捏持部;140表示凸条;15表示吸嘴安装口;2表示瓶盖吸嘴;20表示尖锐割片;21表示密封台阶;22表示第二内凸台;23表示第一内凸台;24表示吸吮部;25表示锥桶状引流部;250 表示进液孔;27表示限位台阶;28表示开瓶部;3表示防尘罩;30表示塑料封条;31表示拉环;32表示下压凸台。
具体实施方式
由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含开瓶防呛装置并可多次密封的瓶盖,用于安装在设有铝箔封口膜的饮料瓶上,包括防尘罩3、瓶盖盖体1 和瓶盖吸嘴2,所述防尘罩3安装在所述瓶盖吸嘴2上,所述防尘罩3内部设有下压凸台32,下压凸台32的下端面靠近瓶盖吸嘴2的上端面,防尘罩3和瓶盖盖体1之间设有塑料封条30,所述塑料封条30上设有可用于撕开塑料封条30的拉环31,塑料封条30具有识别警示作用,保证了防尘罩3内部的安全性和卫生性,另外,塑料封条30撕开后,防尘罩3可继续向下移动,塑料封条30给防尘罩3预留了下行空间,通过向下位移所述下压凸台32,可以割开开瓶部28的铝箔封口膜。
所述瓶盖盖体1包括捏持部14和设置在捏持部14上的吸嘴安装口15,所述吸嘴安装口15的直径小于捏持部14的直径,所述吸嘴安装口15的下部外周设有一圈让位所述瓶盖吸嘴2的的环槽;所述捏持部14上端设有过渡的阶梯圆台10,捏持部14的底端圆台的外表面设有沿轴向均匀间隔分布的多个凸条140,凸条140可以增大摩擦力,方便旋下瓶盖盖体1;所述瓶盖盖体1 的吸嘴安装口15由上至下依次设有第一外凸台11和第二外凸台12,瓶盖盖体1内部设有与饮料瓶配合的内螺纹13。
所述瓶盖吸嘴2包括吸吮部24和开瓶装置,
所述吸吮部24为双层结构;吸吮部24的外层的内侧壁由上至下设有第一内凸台23和第二内凸台22,所述瓶盖吸嘴2的吸吮部24与所述盖体通过凸台卡接,所述第一外凸台11卡接在第一内凸台23的上方,所述第二外凸台 12卡接在第二内凸台22的上方,吸吮部24可在第一外凸台11和第二外凸台 12之间轴向移动一定距离,但无法拆下,防止饮用者误食吞下吸吮部24,避免安全隐患,吸吮部24的内侧设有由上至下渐变缩小的锥桶状引流部25,所述锥桶状引流部25的侧壁上周向均布有进液孔250。当饮用者在饮用饮料时,饮料从进液孔250进入到吸吮部24的内层所围合的空间内,在这个过程中饮料附着在吸吮部24内层的内侧壁上流出,其中进液孔250具有缓流,分流的作用,避免饮用者在饮用时被饮料呛着,方便饮用者的饮用,吸吮部24 的下端与所述开瓶装置相连。
所述开瓶装置包括密封台阶21和设在密封台阶21下端用于割开铝箔封口膜的开瓶部28,所述开瓶装置竖直向下渐变缩尖,所述开瓶部28的底端设有三个中心对称的尖锐割片20,当所述尖锐割片20于未开封位置时,可抵于或远离于铝箔封口膜的表面,所述瓶盖盖体1吸嘴安装口15底端设有限位台阶 27,所述密封台阶21可契合在瓶口24底端的限位台阶27上。
将所述瓶盖与装有饮料并且用铝箔封口膜封口的饮料瓶锁紧连接,使用方法如下:使用者
通过塑料封条30上的拉环31撕开塑料封条30;塑料封条30撕掉后防尘罩3和瓶盖盖体1之间留有下压空间,通过下压防尘罩3使防尘罩3内部的下压凸台32向下移动;下压凸台32和瓶盖吸嘴2相接触,带动开瓶装置向下移动,使开瓶部28的尖锐割片20接触并割开铝箔封口膜,形成让饮料流出的口子;取开防尘罩3,喝水时咬住瓶盖吸嘴2,饮料瓶自动下移,尖锐割片20 远离铝箔封口膜,饮用饮料瓶中的饮料。
饮料饮用后,下压瓶盖吸嘴2至最大位置,瓶盖吸嘴2上所述密封台阶 21与瓶盖盖体1上所述限位台阶27相接触契合,重新密封住瓶盖盖体1,防止饮料外漏。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