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钢丝绳防护装置的吊钩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58856阅读:1064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钢丝绳防护装置的吊钩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带钢丝绳防护装置的吊钩组,属于起重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吊钩组是起重机械中最常见的一种吊具。吊钩常借助于滑轮组等部件悬挂在起升机构的钢丝绳上,吊钩组一般包括吊钩、外壳、滑轮组等构件。吊钩按形状分为单钩和双钩;按制造方法分为锻造吊钩和叠片式吊钩。吊钩组随起重机在进行吊装作业时,由于钢丝绳长度一般较长,钢丝绳在半空中易来回晃动,这会导致钢丝绳易与外壳摩擦,这不但使得钢丝绳易发生卡死、断裂事故;如若操作不当,钢丝绳还易发生跳槽,不利于吊钩组平稳运行,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带钢丝绳防护装置的吊钩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带钢丝绳防护装置的吊钩组,包括吊钩、外壳、滑轮组,所述吊钩包括竖直部和勾部,所述吊钩的竖直部与外壳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滑轮组包括多个滑轮,滑轮上设置有过绳槽,所述外壳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U形钢丝绳防护装置,两个钢丝绳防护装置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所述钢丝绳防护装置包括两个侧板、位于两个侧板之间的转轴,所述转轴与侧板相互垂直,所述转轴与滑轮之间设置有间隔,所述侧板的尾端与外壳固定连接,所述转轴的端部与侧板的首端之间设置有轴承,所述轴承的外圈与侧板的首端固定连接,所述轴承的内圈与转轴的端部固定连接;所述转轴的侧壁设置有与过绳槽相对应的环形限位槽。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两个钢丝绳防护装置之间的夹角为α,45°<α<90°。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吊钩竖直部的延长线与α的角平分线平行。

本实用新型所述带钢丝绳防护装置的吊钩组通过对现有结构进行优化设计,该吊钩组结构简单,改装难度低,避免钢丝绳在作业时与外壳进行摩擦,钢丝绳发生卡死、断裂事故的几率显著降低;同时还能够有效避免钢丝绳发生跳槽,利于该吊钩组平稳运行,安全性显著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带钢丝绳防护装置的吊钩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钢丝绳防护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2所示,所述带钢丝绳防护装置的吊钩组,包括吊钩1、外壳2、滑轮组3,所述吊钩1包括竖直部和勾部,所述吊钩1的竖直部与外壳2的底部焊接,所述滑轮组3包括多个滑轮31,滑轮31上设置有过绳槽311,所述外壳2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有U形钢丝绳防护装置4,两个钢丝绳防护装置4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所述钢丝绳防护装置4包括两个侧板41、位于两个侧板41之间的转轴42,所述转轴42与侧板41相互垂直,所述转轴42与滑轮31之间设置有间隔,所述侧板41的尾端与外壳2焊接,所述转轴42的端部与侧板41的首端之间设置有轴承43,侧板41的首端设置有供轴承43安装用的安装孔,所述轴承43嵌入安装孔中且所述轴承43的外圈与侧板41的首端焊接,所述轴承43的内圈与转轴42的端部焊接;所述转轴42的侧壁设置有与过绳槽311相对应的环形限位槽421,即所述限位槽421所在平面与过绳槽311所在平面共面。

本文所述左、右均相对于图1而言。当所述带钢丝绳防护装置的吊钩组进行作业时,钢丝绳经过滑轮组3中的滑轮31后,当滑轮31左右两侧的钢丝绳向外张开时,在转轴42的阻挡下,避免钢丝绳与外壳2摩擦,能够进一步降低钢丝绳、滑轮31的磨损,显著降低钢丝绳发生卡死、断裂事故的几率,提高该吊钩组的使用寿命;当钢丝绳被转轴42阻挡时,由于轴承43的存在,转轴42能够自转,转轴42与钢丝绳之间的摩擦力达到最低,不影响钢丝绳的前进或后退;再加上由于所述限位槽421所在平面与过绳槽311所在平面共面,使得限位槽421与滑轮31上的过绳槽311一一对应,限位槽421的存在,钢丝绳即使初始位于转轴42的侧壁,转轴42转动再配合环形限位槽421,也会促使钢丝绳回归到对应的限位槽421,能够有效避免钢丝绳发生跳槽,还会利于钢丝绳自动纠偏,促使该吊钩组平稳运行。

由于两个钢丝绳防护装置4的存在,使得钢丝绳在进入外壳2或从外壳2中排出时,均能够避免钢丝绳与外壳2发生摩擦;再加上,当两个钢丝绳防护装置4之间的夹角为α,45°<α<90°时,这会进一步控制滑轮31左右两侧的钢丝绳向外张开的张开角,避免张开角过大或过小影响该吊钩组的稳定性,保证吊钩组的安全性。

当所述吊钩1竖直部的延长线与α的角平分线平行时,此时吊钩1勾部受到向下作用力时,滑轮31左右两侧的钢丝绳受力左右对称,促使该吊钩组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提高吊钩组的安全性。

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钢丝绳防护装置4可直接加装在现有的吊钩组上即可,安装方便,改装难度低,实施效果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