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的门开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96102阅读:435来源:国知局
电梯的门开闭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的门开闭装置,详细地讲,涉及构成为使得电梯轿厢具有的轿厢侧门和层站具有的层站门一起开闭的门开闭装置。



背景技术:

电梯的门开闭装置是使电梯轿厢具有的轿厢侧门和层站具有的层站侧门一起开闭的装置。利用门开闭装置,在轿厢侧门开始进行开动作而移动了规定距离的时机,层站侧门开始进行开动作。即,在轿厢侧门开始进行开动作的时机与层站侧门开始进行开动作的时机之间发生偏差。

为了修正该时机的偏差,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2015-134673号公报(以下称作“文献1”)中记载的门开闭装置,具备当轿厢侧门和层站侧门一起进行开动作时使层站侧门相对于轿厢侧门缓慢地相对移动的机构。

但是,文献1所记载的门开闭装置不具有当因停电等情况而电梯轿厢在上下的层站间停止时禁止轿厢侧门的开动作的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梯的门开闭装置,其具有修正轿厢侧门与层站侧门的开动作的时机偏差的功能,并且当电梯轿厢在上下的层站间停止时能够禁止轿厢侧门的开动作。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电梯的门开闭装置,具备:轿厢侧机构,设置于电梯轿厢,构成为使上述电梯轿厢具有的轿厢侧门开闭;以及层站侧机构,设置于层站,构成为使上述层站具有的层站侧门开闭。上述轿厢侧机构包括轿厢侧滑动部、滑动主体、第一操作体、第二操作体、移动机构、连结机构和挡块。上述轿厢侧滑动部,相对于上述电梯轿厢,通过向第一方向滑动移动而使上述轿厢侧门进行开动作,通过向与上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滑动移动而使上述轿厢侧门进行闭动作。上述滑动主体、上述第一操作体和上述第二操作体设于上述轿厢侧滑动部。上述移动机构,当上述轿厢侧滑动部向上述第一方向滑动移动时,使上述第一操作体相对于上述滑动主体向上述第一方向相对移动。上述连结机构,使上述第二操作体相对于上述滑动主体沿着规定的轨迹位移自如地连结。上述挡块设置于上述电梯轿厢。上述层站侧机构包括层站侧滑动部和突起部。上述层站侧滑动部,相对于上述层站,通过向上述第一方向滑动移动而使上述层站侧门进行开动作,通过向上述第二方向滑动移动而使上述层站侧门进行闭动作。上述突起部,设于上述层站侧滑动部,当上述轿厢侧门进行开动作时,通过被上述第一操作体推压而使上述层站侧滑动部向上述第一方向移动。上述轿厢侧机构构成为:在上述突起部位于上述第一操作体与上述第二操作体之间的状态下,当上述轿厢侧门开始开动作,则上述第二操作体碰抵于上述突起部,从而上述第二操作体被保持在上述规定的轨迹上的第一位置,被保持在上述第一位置的上述第二操作体不碰抵于上述挡块,从而上述轿厢侧门的开动作被允许。上述轿厢侧机构构成为:在上述突起部不位于上述第一操作体与上述第二操作体之间的状态下,当上述轿厢侧门开始开动作,则上述第二操作体被保持在上述规定的轨迹上的第二位置,被保持在上述第二位置的上述第二操作体的一部分碰抵于上述挡块,从而上述轿厢侧门的开动作被禁止。

此外,也可以是,上述轿厢侧机构还包括:辊,设于上述第二操作体;以及导引部件,设置于上述电梯轿厢;上述导引部件具有碰抵于上述辊而将上述第二操作体进行导引的倾斜面。

本实用新型的电梯的门开闭装置起到如下效果:具有修正轿厢侧门与层站侧门的开动作的时机偏差的功能,并且当电梯轿厢在上下的层站间停止时能够禁止轿厢侧门的开动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电梯的门开闭装置的全闭状态的平面图。

图2是表示同上的门开闭装置具备的轿厢侧机构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同上的门开闭装置具备的层站机构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同上的轿厢侧机构的全闭状态的正视图。

图5是表示同上的轿厢侧机构的全闭状态的后视图。

图6是表示同上的轿厢侧机构的开动作的中途的正视图。

图7是表示同上的轿厢侧机构的全开状态的正视图。

图8是表示同上的轿厢侧机构的闭动作的中途的正视图。

图9是表示在同上的轿厢侧机构中开动作被禁止的状态的正视图。

图10A是表示具备同上的门开闭装置的电梯的全闭状态的概略平面图,图10B是表示具备同上的门开闭装置的电梯的开闭中途的状态的概略平面图,图10C是表示具备同上的门开闭装置的电梯的全开状态的概略平面图。

标号说明

1 电梯轿厢

15 轿厢侧门

2 轿厢侧机构

20 轿厢侧滑动部

21 第一操作体

22 第二操作体

221 辊

23 移动机构

24 连结机构

25 挡块

26 导引部件

200 滑动主体

265 倾斜面

3 层站

35 层站侧门

4 层站侧机构

40 层站侧滑动部

41 突起部

D1 第一方向

D2 第二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基于附图对一实施方式的电梯的门开闭装置进行说明。以下,将电梯的门开闭装置简称作“门开闭装置”。

在图1中表示一实施方式的门开闭装置。一实施方式的门开闭装置具备设置于电梯轿厢1的轿厢侧机构2、和与轿厢侧机构2连动而设置于层站3的层站侧机构4。

轿厢侧机构2设置在电梯轿厢1的出入口的上部,构成为使电梯轿厢1具备的轿厢侧门15(参照图10A至图10C)开闭。

层站侧机构4设置在层站3的出入口的上部。层站侧机构4构成为,与电梯轿厢1具有的轿厢侧门15的开闭连动而将层站3具备的层站侧门35(参照图10A至图10C)开闭。这里的连动通过设于轿厢侧机构2的第一操作体21及第二操作体22与设于层站侧机构4的突起部41的钩挂来执行。

设置电梯轿厢1的建筑物在各层具有层站3。层站侧机构4设置在各层的层站3。当电梯轿厢1位于规定层的层站3时,电梯轿厢1具备的轿厢侧机构2与该层的层站3具备的层站侧机构4对置。图1所示的轿厢侧机构2和层站侧机构4都是全闭状态。

以下,对轿厢侧机构2和层站侧机构4的构造更详细地说明。在图2中立体地表示轿厢侧机构2,在图3中立体地表示层站侧机构4。

在图4及图5中表示全闭状态的轿厢侧机构2,在图6中表示进行开动作的中途的轿厢侧机构2。在图7中表示全开状态的轿厢侧机构2,在图8中表示进行闭动作的轿厢侧机构2。在图9中表示开动作被禁止的状态的轿厢侧机构2。

(轿厢侧机构)

首先,对轿厢侧机构2进行说明。

也如图2、图4至图8所示,轿厢侧机构2具备固定于电梯轿厢1的导轨27、被导轨27导引而在水平方向上滑动移动的门开闭用的轿厢侧滑动部20、以及将轿厢侧滑动部20在水平方向上往复驱动的驱动装置28。

轿厢侧滑动部20具有滑动主体200、连接于滑动主体200的第一操作体21、以及连接于滑动主体200的第二操作体22。

滑动主体200经由在导轨27的下方设置的连动机构29,与轿厢侧门15连结。滑动主体200被驱动装置28在水平方向上往复驱动。轿厢侧门15与滑动主体200的滑动移动连动而被开闭。

对第一操作体21进行说明。

第一操作体21一体地具有突片215,该突片215构成为,当轿厢侧门15进行开动作时紧贴于层站侧机构4的突起部41(详细地讲是后述的第一突起411)。第一操作体21相对于滑动主体200在规定范围内沿水平方向移动自如地连接。

轿厢侧机构2具备使第一操作体21相对于滑动主体200的相对位置变化的移动机构23。移动机构23是根据轿厢侧门15的开闭位置(滑动主体200的滑动位置)使第一操作体21相对于滑动主体200的位置关系变化的机构。

移动机构23是将使轿厢侧门15滑动移动的动力(即,使轿厢侧滑动部20滑动移动的动力)的一部分变换为使第一操作体21的相对位置变化的动力的机构。移动机构23是具备被相对于导轨27不可移动地固定的第二导轨231和被第二导轨231导引的旋转部件232的凸轮机构。

第二导轨231以从与导轨27平行的姿势稍稍倾斜的姿势被固定在导轨27的上方。这里的第二导轨231的倾斜,是越靠第一方向D1侧的部位越位于下方那样的倾斜。导轨27与第二导轨231之间的上下方向的距离越是第一方向D1侧的部位则越小。

旋转部件232以旋转轴233为中心而旋转自如地与滑动主体200连结。旋转部件232在从旋转轴233隔开距离的不同部位具有辊状的第一接触部234和第二接触部235。

第一接触部234嵌入到第二导轨231的凹槽。第二接触部235嵌入到形成在第一操作体21上的缺口状的连结槽236。

当滑动主体200向第一方向D1移动时,第一接触部234在第二导轨231内一边向第一方向D1移动,一边逐渐向下方移动。由此,旋转部件232向一个方向旋转。在旋转部件232向一个方向旋转的情况下,连结槽236内的第二接触部235发挥功能以将第一操作体21向第一方向D1逐渐推入。

因此,越是为了使轿厢侧门15进行开动作而滑动主体200向第一方向D1移动,第一操作体21越是相对于滑动主体200向第一方向D1相对移动。

接着,对第二操作体22进行说明。

第二操作体22一体地具有突片225。突片225向与第一操作体21的突片215突出的方向(层站3侧的方向)相同的方向突出。第二操作体22经由连结机构24,相对于滑动主体200旋转自如地连接。

连结机构24具备在上下方向上相互隔开距离的第一臂241和第二臂242。第一臂241的一端部旋转自如地连结到滑动主体200,第一臂241的另一端部旋转自如地连结到第二操作体22。同样,第二臂242的一端部旋转自如地连结到滑动主体200,第二臂242的另一端部旋转自如地连结到第二操作体22。

即,由滑动主体200、第一臂241、第二臂242及第二操作体22,形成缩放仪(pantograph)那样的4连杆的连杆(link)机构。由该连杆机构将第二操作体22在圆弧状的轨迹上移动自如地支承。

连结机构24中,作为限制第一臂241相对于滑动主体200的旋转范围的机构,具备从第一臂241突出的限制销244、和形成在滑动主体200中的被插入限制销244的位置的圆弧状的槽245(参照图9)。

同样,连结机构24中,作为限制第二臂242相对于滑动主体200的旋转范围的机构,具备从第二臂242突出的限制销246、和形成在滑动主体200中的被插入限制销246的位置的圆弧状的槽247(参照图9)。

通过限制第一臂241和第二臂242的旋转范围,第二操作体22相对于滑动主体200的移动被限制在规定范围内。在该规定范围内,第二操作体22沿着圆弧状的轨迹自如移动。

当第二操作体22处于圆弧状的轨迹的最上方的位置时,第二操作体22相对于滑动主体200位于最靠第一方向D1侧(参照图4等)。当第二操作体22处于圆弧状的轨迹的最下方的位置时,第二操作体22相对于滑动主体200位于最靠第二方向D2侧(参照图9)。

第一方向D1是当将轿厢侧门15打开时轿厢侧滑动部20(滑动主体200)移动的方向。第二方向D2是当将轿厢侧门15关闭时轿厢侧滑动部20(滑动主体200)移动的方向。第一方向D1和第二方向D2是相互相反的方向。

不论在第二操作体22处于哪个位置时,第二操作体22具有的突片225相对于第一操作体21具有的突片215都在水平方向上隔开距离,并且相对于突片215相互平行。突片225比突片215靠第一方向D1侧。

进而,第二操作体22在其上端部具备钩挂片222和支承片223。钩挂片222从比支承片223靠第一方向D1侧的位置,朝向电梯轿厢1侧突出。在支承片223,旋转自如地支承辊221。

在第二导轨231,固定着导引部件26。辊221当轿厢侧滑动部20位于最靠第二方向D2侧时(即,当轿厢侧滑动部20处于全闭位置时),上行到导引部件26处。

导引部件26具有朝向第一方向D1下降倾斜的倾斜面265。当轿厢侧滑动部20从全闭位置向第一方向D1移动时,辊221能够沿着导引部件26的倾斜面265而下降。当轿厢侧滑动部20向第二方向D2移动而到达全闭位置时,辊221能够沿着导引部件26的倾斜面265而上行。

进而,在第二导轨231,在从导引部件26向第一方向D1离开规定距离的部位,固定着挡块(stopper)25。

挡块25构成为:当第二操作体22处于规定的基准位置或比其高的位置时,挡块25不钩挂于第二操作体22的钩挂片222,当第二操作体22处于比上述基准位置低的位置时,挡块25钩挂于钩挂片222。关于这一点另做说明。

接着,说明对轿厢侧滑动部20进行驱动的驱动装置28。

驱动装置28具备马达281、驱动滑轮282、从动滑轮283及环状带284。

驱动滑轮282连结于马达281,被马达281旋转驱动。从动滑轮283旋转自如地支承在从驱动滑轮282向第一方向D1离开了的部位。环状带284架设在驱动滑轮282与从动滑轮283之间,环状带284的周向的一部分被固定于滑动主体200。

因而,通过使马达281正反旋转,滑动主体200经由环状带284向第一方向D1或第二方向D2水平移动。

(层站侧机构)

接着,对层站侧机构4进行说明。

如图1、图3所示,层站侧机构4具备固定于层站3侧的导轨44、通过被导轨44导引而在水平方向上滑动自如的层站侧滑动部40、连动机构45和施力机构48。

连动机构45是与层站侧滑动部40的滑动移动连动而使层站侧门35开闭的机构。施力机构48是对层站侧滑动部40施加第二方向D2的施力(弹簧力)的机构。当将层站侧门35打开时层站侧滑动部40向第一方向D1移动,当将层站侧门35关闭时层站侧滑动部40向第二方向D2移动。通过施力机构48,向层站侧门35施加向关闭的方向的施力。

层站侧滑动部40具备滑动主体400和在规定范围内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滑动主体400的锁栓(latch)42。

锁栓42一体地具备旋转轴421和联锁(interlock)用的爪422。进而,锁栓42一体地具有用来与轿厢侧滑动部20连动地使层站侧滑动部40滑动移动的突起部41。突起部41包括相互离开的第一突起411和第二突起412。

第一突起411是相对于第一操作体21的突片215可接触地设置的辊状的部件。第二突起412是相对于第二操作体22的突片225可接触地设置的辊状的部件。

爪422和第一突起411位于比锁栓42的旋转轴421靠第二方向D2侧。第一突起411位于比旋转轴421靠上方。第二突起412位于比旋转轴421靠下方,并且位于比旋转轴421靠第一方向D1侧。在滑动主体400与锁栓42之间,配置有将锁栓42的爪422向下方施力的弹簧件46。

在层站侧机构4,相对于导轨44不能移动地固定着爪422能够钩挂的钩挂部件47。钩挂部件47当滑动主体200处于全闭位置时位于爪422的正下方。

以上,对轿厢侧机构2和层站侧机构4的具体构造进行了说明。

当电梯轿厢1位于层站3时,轿厢侧机构2和层站侧机构4在图1所示那样的对置位置被组合。

此时,层站侧机构4的突起部41(第一突起411和第二突起412)位于轿厢侧机构2的第一操作体21具有的突片215和第二操作体22具有的突片225之间。

(电梯的开动作)

以下,基于图4至图7对电梯的开动作进行说明。

图4、图5表示电梯轿厢1处于全闭状态时的轿厢侧机构2。图6表示电梯轿厢1进行开动作时的轿厢侧机构2。图7表示电梯轿厢1处于全开状态时的轿厢侧机构2。在图4、图6及图7中,关于层站侧机构4,仅将锁栓42具有的第一突起411、第二突起412及旋转轴421用虚线表示。

当轿厢侧机构2处于图4的状态时,当轿厢侧机构2具备的驱动装置28的马达281驱动,则在经由环状带284传递的动力的作用下,轿厢侧滑动部20开始向第一方向D1滑动移动。当轿厢侧滑动部20开始滑动移动,则轿厢侧门15开始开动作。

在轿厢侧滑动部20向第一方向D1稍稍滑动移动了的时点,第一操作体21的突片215紧贴于层站侧机构4具备的锁栓42的第一突起411。

从该时点起,当轿厢侧滑动部20进一步向第一方向D1移动,则锁栓42以旋转轴421为中心旋转,爪422(参照图3)抬起,爪422对于钩挂部件47的钩挂被解除(即,联锁被解除)。

从联锁被解除的时点起,层站侧机构4的层站侧滑动部40抵抗施力机构48的施力,开始向第一方向D1的滑动移动。因而,层站侧门35开始开动作的时机比轿厢侧门15开始开动作的时机晚。

因此,在电梯的门开始打开的阶段,如图10B所示,在轿厢侧门15的端面150的位置与层站侧门35的端面350的位置之间发生偏差。

轿厢侧滑动部20和层站侧滑动部40一体地开始滑动移动后,移动机构23动作。

通过移动机构23的动作,轿厢侧滑动部20和层站侧滑动部40越是向第一方向D1移动,第一操作体21越相对于滑动主体200向第一方向D1相对移动。

当轿厢侧滑动部20到达图7所示的全开位置时,第一操作体21相对于滑动主体200向第一方向D1相对移动,直到将最初的偏差消除的程度。由此,层站侧滑动部40相对于轿厢侧滑动部20向第一方向D1相对移动。

如图10C所示,在轿厢侧门15达到了全开的阶段,层站侧门35的端面350的位置与轿厢侧门15的端面150的位置大致共面。

然而,当电梯轿厢1位于层站3时,突起部41介于第一操作体21与第二操作体22之间。由于介有突起部41,当轿厢侧滑动部20进行开动作时,第二操作体22被保持在容许开动作的位置(以下称作“第一位置”)。

基于图4至图7对这一点更详细地叙述。

如图4、图5所示,当轿厢侧滑动部20处于最靠第二方向D2侧的全闭位置时,辊221上行于导引部件26。此时,第二操作体22被保持在第二操作体22能够移动的圆弧状的轨迹中的最上方的位置。

当轿厢侧滑动部20从全闭位置向第一方向D1移动,则第二操作体22通过自重而沿着圆弧状的轨迹向下方移动。此时的第二操作体22的移动,通过辊221沿着导引部件26的倾斜面265下降而被平滑地导引。

如图6所示,在第二操作体22向下方(斜下方)移动到某种程度的时点,第二操作体22碰抵于第二突起412。由此,第二操作体22在图6所示的第一位置被保持。

第一位置是比上述的基准位置高的位置。因此,在轿厢侧滑动部20向第一方向D1移动的中途,第二操作体22的钩挂片222不钩挂于挡块25。因此,容许轿厢侧滑动部20的滑动移动,直到到达图7的全开位置。在图6中,将轿厢侧滑动部20的滑动方向用中空箭头表示。

这样,当电梯轿厢1位于层站3时,第二操作体22不会碰撞到挡块25,轿厢侧门15的开动作被允许。

相对于此,当电梯轿厢1不位于层站3时(即,因停电等而电梯轿厢1位于上下的层站3间时),层站侧机构4的突起部41不介于第一操作体21与第二操作体22之间。

因此,如图9所示,轿厢侧滑动部20向第一方向D1开始滑动移动后,第二操作体22立即被保持在与挡块25碰撞的位置(以下称作“第二位置”)。

即,在第一操作体21与第二操作体22之间不夹着突起部41(第一突起411和第二突起412)的状态下,当轿厢侧滑动部20从全闭位置向第一方向D1移动,则第二操作体22由于自重而移动到图9所示的第二位置。

此时的第二操作体22的移动,通过辊221沿着导引部件26的倾斜面265下降而被平滑地导引。第二位置是第二操作体22的圆弧状的轨迹中的最下方的位置。

第二位置是比上述基准位置低的位置。因此,处于第二位置的第二操作体22的钩挂片222在向第一方向D1移动的中途钩挂于挡块25,进一步的开动作被禁止。

由此,当因停电等情况而电梯轿厢1在上下的层站3间停止时,轿厢侧门15的开动作被在结构上禁止,进一步提高了安全性。

(电梯的闭动作)

接着,对电梯的闭动作进行说明。

在图8中表示电梯轿厢1进行闭动作时的轿厢侧机构2。图中的中空箭头表示轿厢侧滑动部20的滑动方向。

如图8所示,当轿厢侧滑动部20向第二方向D2移动,则层站侧滑动部40在从施力机构48施加的施力的作用下,与轿厢侧滑动部20连动而向第二方向D2移动。由此,层站侧门35与轿厢侧门15连动而进行闭动作。

此时,由于第二操作体22被保持在比上述基准位置高的位置,所以在轿厢侧滑动部20向第二方向D2移动的中途,第二操作体22不碰到挡块25。

当轿厢侧滑动部20到达全闭位置(参照图4、图5),则辊221上行到导引部件26处,第二操作体22被保持在其圆弧状的轨迹中的最上方的位置。层站侧滑动部40的锁栓42在弹簧部件46的施力下将爪422降低,降低了的爪422钩挂于钩挂部件47从而实施联锁。

当电梯轿厢1进行闭动作时,当人或物被轿厢侧门15夹住时,轿厢侧滑动部20的移动被约束,检测到该情况的未图示的控制部使马达281反向旋转或停止,使轿厢侧门15的滑动移动反向或停止。层站侧门35的滑动移动也与轿厢侧门15连动而反向或停止。

当电梯轿厢1进行闭动作时,当人或物被层站侧门35夹住时,轿厢侧滑动部20具备的第二操作体22的突片225钩挂于移动受到约束的层站侧滑动部40的突起部41(第二突起412)。由此,轿厢侧滑动部20的移动被约束,检测到该情况的未图示的控制部使马达281反向旋转或停止,使轿厢侧门15的滑动移动反向或停止。层站侧门35与轿厢侧门15连动而使滑动移动反向或停止。

(效果)

如基于附图说明过的那样,一实施方式的门开闭装置,作为第一特征而具备以下的结构。

一实施方式的门开闭装置,具备:轿厢侧机构2,设置于电梯轿厢1,构成为使电梯轿厢1具有的轿厢侧门15开闭;层站侧机构4,设置于层站3,构成为使层站3具有的层站侧门35开闭。

轿厢侧机构2包括轿厢侧滑动部20、滑动主体200、第一操作体21、第二操作体22、移动机构23、连结机构24及挡块25。

轿厢侧滑动部20,相对于电梯轿厢1,通过向第一方向D1滑动移动,使轿厢侧门15进行开动作,通过向与第一方向D1相反的第二方向D2滑动移动,使轿厢侧门15进行闭动作。滑动主体200和第一操作体21和第二操作体22设于轿厢侧滑动部20。移动机构23,当轿厢侧滑动部20向第一方向D1滑动移动时,使第一操作体21相对于滑动主体200向第一方向D1相对移动。连结机构24使第二操作体22相对于滑动主体200沿着规定的轨迹位移自如地连结。挡块25设置于电梯轿厢1。

层站侧机构4包括层站侧滑动部40及突起部41。

层站侧滑动部40,相对于层站3,通过向第一方向D1滑动移动而使层站侧门35进行开动作,通过向第二方向D2滑动移动而使层站侧门35进行闭动作。突起部41设于层站侧滑动部40,当轿厢侧门15开动作时,通过被第一操作体21推压而使层站侧滑动部40向第一方向D1移动。

轿厢侧机构2构成为,在突起部41位于第一操作体21与第二操作体22之间的状态下,当轿厢侧门15开始开动作,则第二操作体22碰抵于突起部41,从而第二操作体22被保持在规定的轨迹上的第一位置,被保持在上述第一位置的第二操作体22不碰抵于挡块25,从而轿厢侧门15的开动作被允许。

并且,轿厢侧机构2构成为,在突起部41没有位于第一操作体21与第二操作体22之间的状态下,当轿厢侧门15开始开动作,则第二操作体22被保持在上述规定的轨迹上的第二位置,被保持在上述第二位置的第二操作体22的一部分(钩挂片222)碰抵于挡块25,从而轿厢侧门15的开动作被禁止。

因而,当电梯轿厢1位于层站3时,连动于轿厢侧门15而层站侧门35进行开动作,层站侧门35相对于轿厢侧门15相对移动,从而轿厢侧门15与层站侧门35的移动开始的时机的偏差得以修正。除此以外,当电梯轿厢1位于上下的层站3间时,轿厢侧门15的开动作在结构上被禁止,安全性进一步提高。

此外,一实施方式的门开闭装置,作为第二特征,除了第一特征以外还具备以下的结构。

在一实施方式的门开闭装置中,轿厢侧机构2还包括设于第二操作体22的辊221和设置于电梯轿厢1的导引部件26。

导引部件26具有碰抵于辊221而将第二操作体22进行导引的倾斜面265。

因而,根据一实施方式的门开闭装置,辊221在倾斜面265上滚动,从而第二操作体22的上述规定的轨迹上的移动被平滑地导引。

以上,对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电梯的门开闭装置并不限定于上述一实施方式。当然能够在上述一实施方式的门开闭装置中进行适当的设计变更或将公知的技术组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