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振动盘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用于自动移印设备的振动盘。
背景技术:
在制造业的自动化生产过程中,常会用到振动盘对螺丝、螺母、各种零配件等精密工件进行振动传送,并通过相应的轨道将精密工件输送到进行后续加工装配的设备内。
自动移印设备在对配件进行装配工作时,需要配件提前呈平放的状态进入到设备内进行下一步的工作程序。现有的振动盘在输送配件的过程中,不能很好的调节配件放置的位置,需要操作人员在一旁进行监察,而且配件在进入装配设备前,秩序紊乱,常会发生输送的配件过载,在送料路径内造成配件堵塞的情况发生,给振动盘的工作质量带来很大的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输送配件更加平稳有序的一种用于自动移印设备的振动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自动移印设备的振动盘,包括盘体,所述盘体的底面受驱动源之力可振动,所述底面连通沿所述盘体侧壁螺旋爬升的爬升路径,所述爬升路径连通调整路径,所述爬升路径供配件轴向爬升,所述调整路径供配件调整位置,所以调整路径连通送料路径,所述调整路径包括第一路径和第二路径,第一路径的宽度为第二路径宽度的二分之一,所述第一路径的一侧设有凸沿条一,凸沿条一的高度朝向第二路径方向逐渐递减,所述第二路径的中心位置设有凸沿条二,凸沿条二的一端与凸沿条一相连接,且高度小于凸沿条一,另一端延伸至送料路径内,所述第二路径的两侧设有护栏条,所述护栏条延伸至送料路径,所述第二路径与送料路径之间卡设有凸筋,所述凸筋水平面垂直于配件的运动方向设置,凸筋的两端固定于第二路径与送料路径之间,中间部分拱起供凸沿条二穿设。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位于第二路径左侧的护栏条,相对与第一路径连接的一端向外弯折,与第二路径之间形成间隙,扩大第二路径的宽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凸沿条一与第一路径呈一体设置,所述护栏条焊接于第二路径的两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配件由盘体的底部输送至送料路径内,经由爬升路径到调整路径,由调整路径内的第一路径进行初步位置调整,再由第二路径进行再次位置调整后进入到送料路径内,使得配件在送达装配设备内时,所需的位置已经调节完毕能直接利用,提升装配的质量;同时使得配件在输送时的稳定性更高,且有秩序输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a处放大图。
1、盘体;2、爬升路径;3、调整路径;30、第一路径;31、第二路径;32、沿条一;33、凸沿条二;34、护栏条;35、间隙;4、凸筋;5、送料路径;6、配件。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3对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自动移印设备的振动盘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用于自动移印设备的振动盘,包括盘体1,所述盘体1的底面受驱动源之力可振动,所述底面连通沿所述盘体1侧壁螺旋爬升的爬升路径2,所述爬升路径2连通调整路径3,所述爬升路径2供配件6轴向爬升,所述调整路径3供配件6调整位置,所以调整路径3连通送料路径5,所述调整路径3包括第一路径30和第二路径31,第一路径30的宽度为第二路径31宽度的二分之一,所述第一路径30的一侧设有凸沿条一32,凸沿条一32的高度朝向第二路径31方向逐渐递减,所述第二路径31的中心位置设有凸沿条二33,凸沿条二33的一端与凸沿条一32相连接,且高度小于凸沿条一32,另一端延伸至送料路径5内,所述第二路径31的两侧设有护栏条34,所述护栏条34延伸至送料路径5,所述第二路径31与送料路径5之间卡设有凸筋4,所述凸筋4水平面垂直于配件6的运动方向设置,凸筋4的两端固定于第二路径31与送料路径5之间,中间部分拱起供凸沿条二33穿设。所述凸沿条一32与第一路径30呈一体设置,所述护栏条34焊接于第二路径31的两侧。
配件6随着盘体1的振动,由底面运动至爬升路径2内,沿着爬升路径2运动,到达调整路径3的第一路径30内。凸沿条一32的设置,可以使得配件6的一侧能靠在凸沿条一32上逐渐朝向第二路径31运动,第一路径30的宽度为第二路径31的二分之一,未能依靠在凸沿条一32上,呈直立状态的配件6则会从第一路径30上掉落。凸沿条一32的高度朝向第二路径31方向逐渐递减,呈直立状态的配件6也会逐渐倒下放平,由于第二路径31内凸沿条二33的高度小于凸沿条一32的高度,两者之间形成高度落差,当配件6由第一路径30运动至第二路径31内时,则会完全呈平放状态,配件6的中间部分则会卡着凸沿条二33逐渐朝向送料路径5方向运动。当配件6运动至凸筋4处时,受到凸筋4的缓冲作用,配件6会有秩序逐一的运动至送料路径5内,在送料路径5内的配件6呈间隙摆放,逐渐运动至装配设备内进行装配工作。这样的结构改进后,使得配件6在运输的过程中平稳而有秩序,又能大大提升装配的质量。
位于第二路径31左侧的护栏条34,相对与第一路径30连接的一端向外弯折,与第二路径31之间形成间隙35,扩大第二路径31的宽度。这样的结构设置,在呈直立状态的配件6进行平放翻转时,扩大了入口的宽度,便于配件6的翻转,提高工作效率。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