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式上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62455阅读:45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上料辅助工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气压式上料装置。



背景技术:

在材料的合成技术中,不同的原料放入反应炉的时间不同,因此,放料具有先后顺序。为了便于在反应过程中间隔不断地向反应炉中添加反应物料,通常是在反应炉上开设进料孔,进料孔设置有孔盖,在不需要放料时进料孔通过孔盖关闭。所述进料孔还配设有上料装置。

现有的上料装置通常为漏斗结构,漏斗结构不仅下料的速度慢,而且易在漏斗结构内壁附着物料,物料的附着不仅导致资源浪费,而且有可能会导致漏斗结构的堵塞。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气压式上料装置,解决漏斗式上料装置上料速度慢、内壁易附着物料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气压式上料装置,包括进料机构,所述进料机构包括进料筒和与进料筒连通的进料口,所述进料筒上端通过接头与软管连接,所述软管与进气系统连接,所述进料筒的下端与下料筒连接,所述进料筒的下端插设在反应炉的进料孔内。

现有的上料装置通常是漏斗结构,需要上料是直接将漏斗结构插入凸出于反应炉上的进料口,漏斗结构不仅下料的速度慢,而且易在漏斗结构内壁附着物料,物料的附着不仅导致资源浪费,而且有可能会导致漏斗结构的堵塞。

本实用新型所述进料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将进料筒的下端插设在反应炉的进料孔内,使进料筒的下端外壁与应炉上的进料口紧贴连接,所述软管为现有的塑料管。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物料由进料口进入到进料筒内,然后通过下料筒进入到反应炉中,在进料的过程中,开启进气系统,气流由软管进入到进料筒内,在气流的带动下,物料能够快速落入到反应炉中,并且,气流能够将附着在进料筒和下料筒内部的物料吹落,避免物料附着在其内壁。

本实用新型所述上料装置通过在进料筒的上端连接软管,通过软管与进行系统连接,在上料的过程中吹入气流,在气流的带动下,进入进料筒内的物料快速落入反应炉中,且能够避免物料附着在进料筒和下料筒的内壁,如此,本实用新型解决了漏斗式上料装置上料速度慢、内壁易附着物料的问题。

进一步地,进料筒的下端外壁设置有开口向下的环形槽,所述环形槽内设置有环形密封垫,所述环形密封垫紧贴进料筒外壁。

所述环形密封垫的设置,用于填补进料筒外壁与反应炉的进料口内壁之间的缝隙,提高密封性,避免液体由反应炉的进料口浸出。

进一步地,软管通过快插接头与接头连接。

所述快插接头为现有技术,便于软管的安装与拆卸,提高操作的方便性,同时有利于更换软管。

进一步地,进料口倾斜设置,所述进料口与进料筒上部形成30°-60°的夹角。

倾斜设置的进料口有利于将物料快速导入进料筒内。

进一步地,下料筒采用聚四氟乙烯制成。

所述聚四氟乙烯为现有技术材料,具有耐高温耐腐蚀的优点,能够有效避免下料筒被腐蚀。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述上料装置通过在进料筒的上端连接软管,通过软管与进行系统连接,在上料的过程中吹入气流,在气流的带动下,进入进料筒内的物料快速落入反应炉中,且能够避免物料附着在进料筒和下料筒的内壁,如此,本实用新型解决了漏斗式上料装置上料速度慢、内壁易附着物料的问题。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上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1-软管,2-快插接头,3-接头,4-进料机构,5-环形槽,6-环形密封垫,7-下料筒,41-进料筒,42-进料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气压式上料装置,包括进料机构4,所述进料机构4包括进料筒41和与进料筒41连通的进料口42,所述进料筒41上端通过接头3与软管1连接,所述软管1与进气系统连接,所述进料筒41的下端与下料筒7连接,所述进料筒41的下端插设在反应炉的进料孔内。

实施例2: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基于实施例1,所述进料筒41的下端外壁设置有开口向下的环形槽5,所述环形槽5内设置有环形密封垫6,环形密封垫6可以是硅胶垫,所述环形密封垫6紧贴进料筒41外壁;所述软管1通过快插接头2与接头3连接;所述进料口42倾斜设置,所述进料口42与进料筒41上部形成30°-60°的夹角;所述下料筒7采用聚四氟乙烯制成。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