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96108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电梯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具有在向轿厢出入的出入口部处设置的层站侧及轿厢侧的门坎间发生的间隙的堵塞构造的电梯装置。



背景技术:

在设置于建筑物的井道内的轿厢在各楼层间升降来运送人员或货物的电梯装置中,为了使轿厢升降,在各楼层的层站与轿厢之间设有一定的间隙。因此,在轿厢着床停止在层站而出入口的门打开的状态下,在层站侧的门坎(日语:敷居)与轿厢侧的门坎之间发生间隙。该门坎间的间隙使乘客掉落的钥匙或卡等的小物品掉落到井道内,使其回收变得困难。

所以,提出了设置用来将门坎间的间隙堵塞的堵塞部件、在门的开放时使其动作以将门坎间隙堵塞的方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即,如果轿厢着床规定层而门进行开动作,则堵塞部件移动到将门坎间间隙堵塞的堵塞位置。此外构成为,如果门进行闭动作,则随之堵塞部件从堵塞位置移动到轿厢侧门坎的下部的退避位置。

在这样的电梯装置中,在门打开而堵塞部件将门坎间间隙堵塞的状态下,乘客相对于轿厢乘降。此时,有附着在乘客的鞋上的砂粒等的异物掉落到将间隙堵塞的堵塞部件上的情况。堵塞部件随着门的闭动作而朝向轿厢侧门坎下部的退避位置滑动,但堵塞部件上的异物也向同方向移动。因此,在退避位置,被夹入到堵塞部件的上表面与对置的轿厢侧门坎的下表面之间。

如果这样异物被夹入,则堵塞部件的移动不再被顺畅地进行,如果被夹入的异物的量变多,则给堵塞部件的移动带来障碍,最终有可能将堵塞部件的驱动机构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不会有堵塞部件上的异物被夹入到与轿厢侧门坎之间而给其移动带来障碍的情况的电梯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电梯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轿厢侧的门坎,将设在轿厢的出入口处的轿厢门在其开闭方向上导引;层站侧的门坎,将设在上述轿厢可着床的各楼层的向上述轿厢出入的出入口处的层站门在其开闭方向上导引;堵塞部件,能够在堵塞位置与上述轿厢侧的门坎的下部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上述堵塞部件在堵塞位置将上述轿厢侧的门坎与层站侧的门坎之间产生的间隙堵塞;以及驱动机构,随着上述轿厢门的开动作,使上述堵塞部件从上述退避位置向上述堵塞位置移动,随着上述轿厢门的闭动作,使上述堵塞部件从上述堵塞位置向上述退避位置移动;上述堵塞部件以其上表面随着朝向向上述堵塞位置移动的移动方向的前端部而变低的方式倾斜。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电梯装置的特征还在于,上述堵塞部件的上表面以曲面状倾斜。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堵塞部件的上表面以随着朝向向堵塞位置移动的移动方向的前端部而变低的方式倾斜,所以在堵塞部件的退避动作时,能够防止承载在堵塞部件的上表面上的异物被夹入到堵塞部件的上表面与轿厢侧门坎的下表面之间,不会阻碍堵塞部件的移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有关一实施方式的电梯装置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2是将一实施方式的轿厢的门部分的开门状态从层站侧观察的主视图。

图3是将一实施方式的轿厢的门部分的关门状态从层站侧观察的主视图。

图4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轿厢门侧的动作部件与驱动机构的关系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处于退避位置的堵塞部件的平面图。

图6是表示处于堵塞位置的堵塞部件的平面图。

图7是表示处于堵塞位置的堵塞部件与轿厢侧及层站侧的门坎的关系的侧视图。

图8是表示处于退避位置的堵塞部件与轿厢侧及层站侧的门坎的关系的侧视图。

图9是表示堵塞部件的倾斜的上表面与异物的关系的放大图。

图10表示堵塞部件的退避途中的异物与轿厢侧门坎的下表面的关系,图10(a)是表示退避初期的图、图10(b)是表示退避中期的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轿厢门侧的动作部件与驱动机构的关系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说明。

首先,通过图1说明电梯装置的整体结构。如图1所示,电梯装置1具备配置在井道3内的轿厢4及对重5。在井道3的上方,设有设置了驱动主绳索9的卷扬机7及控制装置8等的机械室6。控制装置8是控制电梯装置1的整体的装置,根据层站呼叫或厢呼叫而将卷扬机7运转控制,使轿厢4向有呼叫的楼层着床。

另外,也可以是不设置机械室6、而将卷扬机7及控制装置8小型化而设在井道3内的上部的所谓无机械室的电梯装置。

在该电梯装置1中,在设在建筑物的各楼层处的层站11,设有通到井道3内的轿厢4的出入口12,在该出入口12设有层站门2。该层站门2在轿厢4的着床时与设在轿厢4的出入口24处的轿厢门25侧经由未图示的互锁机构卡合,与轿厢门25的开闭连动而进行开闭动作。

图2及图3是将设在轿厢4的出入口的轿厢门25部分从层站11侧观察的主视图,图2表示轿厢门25打开的开门状态,图3表示轿厢门25关闭的关门状态。轿厢门25是使两片门面板25a、25b(仅表示了相当于门挡的部分,其他部分省略了图示)向相互不同的图示左右方向进行开动作的所谓对开方式。这两片门面板25a、25b与门开闭机构连结地被该门开闭机构向图示左右方向驱动,进行开闭动作。

另外,门开闭机构是周知的,与本实用新型不直接相关,所以省略构造说明,但通过未图示的马达的动力使两片门面板25a、25b相互连动,沿着导轨向左右方向驱动而进行开闭动作。

在该轿厢4的出入口部分设有轿厢侧的门坎31,将构成轿厢门25的两片门面板25a、25b沿着其开闭方向导引。轿厢侧的门坎31设在轿厢的出入口24的下边部,形成在其上表面上的导引槽与两片门面板25a、25b的下端部分别卡合,将它们在开闭方向上导引。

对于该轿厢侧的门坎31,在层站11侧也如图7及图8所示那样设有门坎32。层站侧的门坎32与轿厢侧的门坎31的一侧面(图7及图8的左侧面)保持规定的间隔而对置配置。在该层站侧的门坎32的上表面上也形成有导引槽,将在图1中表示的层站门2沿着其开闭方向导引。

该层站门2虽然没有图示,但是也是具有两片门面板的两开方式,如上述那样,如果轿厢4着床于层站11,则与该轿厢门25卡合,与轿厢门25一起开闭动作。层站门2在轿厢4没有着床时,通过未图示的互锁机构将两片门面板锁止为闭状态,在轿厢4着床时,与轿厢4侧的没有图示的卡合部件卡合而解除上述锁止状态,与轿厢门25一起进行开闭动作。

当轿厢4向规定层着床时,在轿厢侧的门坎31与层站侧的门坎32之间发生由图7及图8表示的间隙。为了将该间隙堵塞而设有堵塞部件35。该堵塞部件35如图2及图3所示那样被左右分割。该分割部分是在轿厢4的升降时轿厢侧的门坎31与设在层站侧的未图示的互锁机构交错的部分,是为了容许互锁机构的通过而左右保持间隔地被分割的。

另外,在轿厢4着床时,设在层站侧门坎32的对应部分处的未图示的凸被插入该分割部分的间隔,由该凸部大致堵塞。

如图7及图8所示,堵塞部件35的上表面位于比轿厢侧的门坎31及层站侧的门坎32的上表面靠下方的位置。此外,其形状形成为如图7所示那样能够将门坎31、32的间隙堵塞的形状尺寸。即,具有比在图2中表示的轿厢侧的出入口24的正面宽度稍大的长度、和比在图7及图8中表示的门坎31、32的间隙稍大的宽度。

此外,其横截面为纵长的形状,在与层站侧的门坎32的图示右侧面对置的对置部形成有凹部35a。该凹部35a为了避开设在层站侧的门坎32的图示右侧面上的小螺钉36a的头部而设置的。小螺钉36a用于安装分隔下层间空间的板36。进而,对于该堵塞部件35的上部角部实施了倒角35b。

该堵塞部件35是金属制或树脂制的哪种都可以,但如果考虑加工性及与其他零件的缓冲性等,则优选的是使用树脂材料。

该堵塞部件35能够在图7表示的将门坎31、32的间隙堵塞的堵塞位置与图8表示的退避到轿厢侧的门坎31的下部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而构成。并且,通过后述的驱动机构41,随着轿厢门25的开闭动作,在上述堵塞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被滑动驱动。

堵塞部件35经由板簧52被安装在设在驱动机构41侧的托架51上。驱动机构41构成为,随着轿厢门25的开闭动作,如图4所示那样能够与轿厢门25侧的动作部件72卡合。并且,将通过与该动作部件72的卡合而从动作部件72受到的力变换为堵塞部件35的移动方向,使堵塞部件35向退避方向移动。

在该实施方式中,驱动机构41如图5、图6所示,具有4个连杆46、47、48、49、和经由连结轴50而与这些连杆的各一端可转动地连结的托架51。4个连杆46、47、48、49经由枢轴45可转动地支承在设于轿厢4侧的支承部件44上。

这4个连杆中的内侧的连杆47、48是连结驱动用的,它们的另一端经由连结轴54连结在连结杆55上。在该连结杆55的图示右端与支承部件44之间设有产生排斥力的动作弹簧56,提供使托架51在从图5的状态向图6的状态按压的方向上平行移动的力。

在构成该驱动机构41的连杆46的枢轴45上,一体地安装着杠杆58的基端部。在该杠杆58的前端部立设有动作销59。该动作销59的上部侧面如图4所示,能够与一体地设在轿厢门25的门面板25a侧的动作部件72卡合而配置。

当轿厢门25处于完全关闭的图3表示的关门端位置时,动作销59如图4所示,与设在门面板25a侧的动作部件72卡合。因此,驱动机构41被保持为将动作弹簧56的排斥力积蓄的图5的状态。即,堵塞部件35被保持在图8所示的退避位置。

相对于此,如果轿厢门25进行开动作而门面板25a开始从图3的关门端的开门动作,则轿厢门25侧的动作部件72从图4的状态向图示右方移动,所以与该动作部件72的卡合被解除。因此,构成驱动机构41的各连杆46、47、48、49通过动作弹簧56的排斥力而以枢轴45为中心绕图示逆时针方向转动。通过该驱动机构41的动作,托架51及经由板弹簧52支承在该托架51上的堵塞部件35被从图5的状态向图6的状态送出。即,堵塞部件35从图8中表示的退避位置向图7中表示的堵塞位置移动。

另一方面,在轿厢门25从图2中表示的全开状态关闭的情况下,通过门面板25a关闭到图3中表示的关门端附近,动作部件72与驱动机构41侧的动作销59如图4所示那样卡合。因此,具有动作销59的杠杆58通过门面板25a的闭方向的力而被向图示时钟方向驱动。即,驱动机构41通过门面板25a的闭方向的力,将托架51及经由板弹簧52支承在该托架51上的堵塞部件35从图6的状态向图5的状态送回。因此,堵塞部件35从图7中表示的堵塞位置向图8中表示的退避位置移动。

这样,驱动机构41通过从轿厢门25的关门端的开门动作,与动作部件72的卡合被解除,所以容许由动作弹簧56的排斥力带来的堵塞部件35向堵塞位置的移动。此外,随着轿厢门25向关门端的移动,与轿厢门25侧的动作部件72卡合,受到轿厢门25的移动力,使处于堵塞位置的堵塞部件35移动到退避位置。

这里,乘客在门25打开而门坎31、32间的间隙被堵塞部件35堵塞的状态下通过出入口24并相对于轿厢4乘降。此时,有附着在乘客的鞋上的砂粒等粒状的异物掉落到将间隙堵塞的堵塞部件35的上表面35A上的情况。

堵塞部件35随着门的闭动作而朝向退避位置滑动。在以往装置中,在向该退避位置移动时,堵塞部件35上的异物有可能被夹入到与轿厢侧门坎的下表面之间。

所以,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如图9所示,使掉落的异物81所处的堵塞部件35的上表面35A倾斜,以使随着朝向向堵塞位置移动的移动方向的前端部(图示左端)而上表面35A变低,异物81不被夹入到与轿厢侧门坎31的下表面之间。

另外,在图9中用标号83表示的部件是,堵塞部件35的图示左端与层站侧的门坎32的侧面抵接时的缓冲用的软质材料。

在上述结构中,如果轿厢4着床而轿厢门25从全闭状态进行开门动作,则驱动机构41由于与动作部件72的卡合被解除,所以通过动作面板56的排斥力而使堵塞部件35从图5中表示的退避位置向图6中表示的堵塞位置移动,将门坎31、32间的间隙堵塞。这样,在门25打开而通过堵塞部件35将门坎31、32间的间隙堵塞的状态下,乘客通过出入口24并相对于轿厢4乘降。此时,有附着在乘客的鞋上的砂粒等的异物81掉落到将间隙堵塞的堵塞部件35上的情况。

然后,为使轿厢向有呼叫的楼层移动而使门25进行关门动作。随着该关门动作,驱动机构41使堵塞部件35朝向轿厢侧门坎31的下部的退避位置滑动。此时,由于堵塞部件35的上表面35A以图示左方变低的方式倾斜,所以随着堵塞部件35向退避位置的移动(向图示右方的移动),如图10(a)、图10(b)中表示的那样,与门坎31的下表面的间隔变宽。因此,如以往那样,在堵塞部件35的上表面与轿厢侧门坎31的下表面之间被夹入异物81,不会阻碍堵塞部件35的移动。

另外,堵塞部件35的倾斜的上表面35A并不一定需要是直线性的平面,只要是随着堵塞部件35向退避位置的移动而与门坎31的下表面的间隔变宽的形状,也可以是由曲面形成的倾斜面。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驱动机构41如图5及图6所示那样构成为,通过动作弹簧56的排斥力,总是将托架51朝向层站侧推出,但也可以构成为,代替动作弹簧56而在相同的地方设置产生拉伸力的复位弹簧66,总是施加将托架51及被其支承的堵塞部件35向图5中表示的退避位置拉回的力。

在此情况下,构成驱动机构41的动作销59如图11表示那样,通过轿厢门25的开动作,与设在门面板25a上的动作部件42抵接卡合,使杠杆58逆时针转动。即,动作销59通过轿厢门25进行开动作到规定的开位置而与动作部件42抵接卡合,使杠杆58及与其一体的枢轴45向图示逆时针方向转动。通过该驱动机构41的动作,将托架51及经由板弹簧52支承在其上部的堵塞部件35从退避位置向堵塞位置送出。

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提示的,不是要限定实用新型的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各样的形态实施,在不脱离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各样的省略、替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在实用新型的范围或主旨中,并且包含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实用新型和与其等价的范围中。

技术方案(1)是一种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轿厢侧的门坎,将设在轿厢的出入口处的轿厢门在其开闭方向上导引;

层站侧的门坎,将设在上述轿厢可着床的各楼层的向上述轿厢的出入口的层站门在其开闭方向上导引;

堵塞部件,能够在将在上述轿厢侧的门坎与层站侧的门坎之间发生的间隙堵塞的堵塞位置与上述轿厢侧的门坎的下部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

驱动机构,随着上述轿厢门的开动作,使上述堵塞部件从上述退避位置向上述堵塞位置移动,随着上述轿厢门的闭动作,使上述堵塞部件从上述堵塞位置向上述退避位置移动;

上述堵塞部件以其上表面随着朝向向上述堵塞位置移动的移动方向的前端部而变低的方式倾斜。

技术方案(2)是技术方案(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堵塞部件的上表面以曲面状倾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