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膜片折叠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42349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柔性膜片折叠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柔性膜片类产品的生产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柔性膜片折叠装置。
背景技术
:生活中越来越多的膜片类产品运用到生产生活中来,如塑料薄膜,面膜,无纺布等。在此类膜片类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一般会涉及将柔性膜片折叠包装的问题,现有的工艺技术一般采用手工包装,相对于自动化生产,其效率较低;对于卫生标准较高柔性膜片,手工折叠也存在卫生达标容易被污染的情况。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柔性膜片折叠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人工折叠容易污染柔性膜片且效率较低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柔性膜片折叠装置,包括第一传送带、第一折叠机构、第二折叠机构和第二传送带,其中,所述第一传送带用于水平传送所述柔性膜片至所述第一折叠机构,所述第一折叠机构设有用于对柔性膜片进行第一次折叠的第一折刀和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折刀的第一驱动机构,所述第一折刀的运动方向与水平面垂直;所述第二折叠机构设置在所述第一传送带的下方,包括用于对柔性膜片进行第二次折叠的第二折刀和用于驱动所述第二折刀的第二驱动机构,所述第二折刀的运动方向与水平面平行;所述第二传送带用于承接第二次折叠后的柔性膜片。优选地,还包括第三折叠机构和第三传送带,所述第三折叠机构设置在第二传送带的一侧,用于对所述柔性膜片进行第三次折叠,所述第三折叠机构包括第三折刀和用于驱动所述第三折刀的第三驱动机构,所述第三传送带用于承接第三次折叠后的柔性膜片。优选地,所述第一传送带包括两间隔设置的传动皮带,两传动皮带之间设有供第二折刀通过的缝隙。优选地,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三传送带出料端的第一机械手,用于抓取从所述第三传送带上传送过来的柔性膜片,所述第一机械手包括竖直设置的夹爪和水平设置的滑动汽缸,所述夹爪设置在所述滑动汽缸上,可沿所述滑动汽缸在水平方向运动。优选地,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机械手下方的包装机构,所述包装机构用于开启包装袋袋口,所述第一机械手可将折叠后的柔性膜片传送至所述包装机构抓取的包装袋内。优选地,所述包装机构下方设置有滑槽,所述滑槽用于承接从所述包装机构上掉落下来的柔性膜片,所述滑槽的下方设置有用于传送所述柔性膜片的第四传送带。优选地,所述第一折刀、第二折刀和第三折刀上以及第一机械手上还分别设置有用于检测所述柔性膜片位置的传感器。优选地,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传送带上方的第二机械手,所述第二机械手包括分别设置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且相互连接的第一丝杠和第二丝杠,所述第二丝杠上还设有吸取嘴,用于吸取柔性膜片并将其转运至所述第一传送带上。优选地,所述第一传送带的上方还设置有操作面板,用于控制各传送带的传送速度。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柔性膜片类产品的生产线,包括上述的任一种柔性膜片折叠装置,用于对所述柔性膜片类产品的生产。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采用相互平行且层叠设置的传送带用于传送柔性薄膜,以及在传送带进料端设置的沿传送带传送方向运动的折刀作为弯折和推送柔性膜片的折叠机构,柔性膜片被折叠机构弯折并推送至传送带之间进行传送的过程中实现折叠,相比人工折叠,其操作过程的卫生条件可控制在较高水平,减少外来物质的污染且效率更高。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柔性膜片折叠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柔性膜片折叠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柔性膜片折叠装置背部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中柔性膜片折叠装置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第一传送带20第一折叠机构21第一折刀22第一驱动机构30第二折叠机构31第二折刀32第二驱动机构40第二传送带50第三折叠机构51第三折刀52第三驱动机构60第三传送带70第一机械手71夹爪72滑动汽缸80包装机构81吸取板82第一直线气缸83旋转气缸84吸取盘90滑槽100第四传送带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介绍。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柔性膜片折叠装置,参照图1至图3,包括第一传送带10、第一折叠机构20、第二折叠机构30和第二传送带40,其中,第一传送带10用于水平传送柔性膜片至第一折叠机构20,第一折叠机构20设有用于对柔性膜片进行第一次折叠的第一折刀21和用于驱动第一折刀21的第一驱动机构22,第一折刀21的运动方向与水平面垂直;第二折叠机构30设置在第一传送带10的下方,包括用于对柔性膜片进行第二次折叠的第二折刀31和用于驱动第二折刀31的第二驱动机构32,第二折刀31的运动方向与水平面平行;第二传送带40用于承接第二次折叠后的柔性膜片。本实施例中,第一传送带10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第一辊筒组和第二辊筒组,以及连接辊筒的传动皮带,第一传送带10包括连续的水平传送段和竖直传送段,在其水平传送段上方垂直于水平面设有第一折刀21,且第一折刀21处于第一辊筒组的正中间。第一折刀21由与之连接的第一驱动机构22驱动,当水平传送段将柔性膜片传送至第一折刀21的正下方,第一折刀21会竖直向下运动,从柔性膜片上某处(一般为1/2处)将其弯折并推送至第一辊筒组的中间,柔性膜片在第一传送带10的传送过程中,将弯折后的柔性膜片进行第一次折叠,然后将其传送至第一传送带10的竖直传送段。在第一传送带10的出料口平行于水平面设置有第二折刀31,可将经第一次折叠后的柔性膜片从第一传送带10的出料口进行第二次弯折并将其推送至水平设置的第二传送带40之间,进入第二传送带40后柔性膜片实现第二次折叠。以上第一驱动机构22和第一驱动机构22可以是气缸,也可以选择与电机连接的凸轮机构或者曲柄滑块机构等,以此给第一折刀21和第二折刀31提供往复运动的动力。通过以上设计无需人工操作,柔性膜片就能从第一传送带10水平传送段传送至第一折刀21下方,由第一折刀21弯折和第一传送带10竖直传送段承接实现第一次折叠,再由第二折刀31弯折和第二传送带40承接实现第二次折叠,两次折叠均是自动完成,且其工作环境的卫生条件可控,减少了人工操作低效且容易污染柔性膜片的问题。在上述实施例中,柔性膜片折叠装置,还包括第三折叠机构50和第三传送带60,第三折叠机构50设置在第二传送带40的出料端一侧,用于对柔性膜片进行第三次折叠,第三折叠机构50包括第三折刀51和用于驱动第三折刀51的第三驱动机构52,第三传送带60用于承接第三次折叠后柔性膜片。本实施例中,第三折刀51垂直于水平面和第一折刀21,设置在第二传送带40出料端一侧用于弯折和推送从第二传送带40上传送过来的柔性膜片,在第一折刀21的正下方设置有相对于第三折刀51所在平面平行且对称设置的第三传送带60,用于承接由第三折刀51第三次弯折的柔性膜片,在第三折刀51和第三传送带60之间还可水平设置一个平台,该平台位于第二传送带40的出料端且与第二传送带40平行,用于承接从第二传送带40上传送过来的柔性膜片,在平台中间还设有可容第三折刀51和柔性膜片穿过的开口。在工作过程中,柔性膜片从第二传送带40上传送至平台,当柔性膜片完全脱离第二传送带40,平台上方的第三折刀51向下运动,并将柔性膜片进行第三次弯折,并经由平台中间的开口,将其推入第三传送带60,在第三传送带60传送过程中实现第三次折叠。以上第三驱动机构52可以是气缸,也可以选择与电机连接的凸轮机构或者曲柄滑块机构等,可给第三折刀51提供弯折和推送柔性膜片的动力。通过第三折叠机构50和第三传送带60实现对柔性膜片的第三次折叠。该折叠动作可自动完成,且其工作环境的卫生条件可控,减少了人工操作低效且容易污染柔性膜片的问题。在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参照图2,第一传送带10包括两间隔设置的传动皮带,两传动皮带之间具有供第二折刀31通过的缝隙。第二折刀31设置在第一传送带10水平传送端下方和垂直传送段一侧,且与第一传送带10和第一折刀21垂直,第二折刀31可直接穿过第一传送带10的传送传动皮带之间的缝隙,弯折和推送转运到第一传送带10垂直传送段的柔性膜片,再由设置在第一传送带10竖直传送段另一侧的第二传送带40承接传送。柔性薄膜经第二传送带40传送至其出料端,由设置在第二传送带40出料端一侧的第三折刀51进行弯折并将其推送至第三传送带60,第三折刀51垂直于水平面且平行于第一折刀21,第三传送带60平行于第三折刀51所处的平面其传送方向与第三折刀51的推送方向一致。传送传动皮带之间的间隔设置使第二折叠装置设置在第一传送带10水平传送段和竖直传送段的弯折处,各机构的空间位置相对更加集中,控制了第二折叠装置的占用空间,可缩小本装置的体积。且在对折柔性膜片时,无需第二折刀31对中只要确认柔性膜片在上料的时候处于传送传动皮带间隙的正中间即可。在上述实施例中,参照图3,柔性膜片折叠装置还包括设置在第三传送带60出料端的第一机械手70,用于抓取从第三传送带60上传送过来的柔性膜片,第一机械手70包括竖直设置的夹爪71和水平设置的滑动汽缸,夹爪71设置在滑动汽缸上,可沿所述滑动汽缸在水平方向运动。柔性膜片折叠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机械手70下方的包装机构80,所述包装机构80用于开启包装袋袋口,所述第一机械手70可将折叠后的柔性膜片传送至所述包装机构80抓取的包装袋内。第一机械手70设置在第三传送带60的出料口,包括竖直设置的夹爪71和水平设置的滑动汽缸,夹爪71和滑动汽缸连接可在滑动汽缸上水平运动,夹爪71由平行设置的两相同尺寸的平板构成,由气缸驱动或者电磁驱动两平板的相向运动实现抓取,在夹爪71下方设置有包装机构80,包括吸取组件和开口组件。吸取组件包括竖直设置的用于吸取包装袋的吸取板81,吸取板81上垂直设置有吸盘,以及推动吸气板81在水平方向运动的的第一直线气缸82,第一直线气缸82下方还设置有旋转气缸83,可控制上述的第一直线气缸82和吸取板81在水平方向转动。包装袋垂直于水平面和第三传送带60且层叠放置在置物盒中,置物盒设置在第三传送带60一侧,第一直线气缸82推杆推出,吸取板81上的吸盘与包装袋接触并吸住其一侧然后推杆回缩将包装袋取出,由旋转气缸83带动第一直线气缸82朝靠近第三传送带60的方向转向90度,第一直线气缸82再次推出,使包装袋处于吸取组件和开口组件之间,开口组件包括竖直设置的吸取盘84和垂直吸取盘84设置的吸盘,吸取组件的吸取盘84和开口组件的吸取板81此时保持平行,开口组件还包括与吸取盘84连接,可控制吸取盘84在垂直于吸取盘84的方向水平运动的气缸。当包装袋由吸取组件吸取并传送至与开口组件吸取盘84平行的位置后,开口组件上的气缸的推杆推出,控制吸取盘84靠近并吸住包装袋的另一侧,然后推杆回缩,包装袋的袋口打开,此时设置在包装机构80上方的第一机械手70的夹爪71会抓取从第三传送带60的出料端传送出来的柔性膜片,并通过滑动汽缸运动到包装袋的上方,夹爪71松开后经过三次折叠的柔性膜片插入包装袋中。上述的吸盘都与气泵连接,吸取包装袋时气泵吸气洗盘可吸住包装袋,当柔性膜装入包装袋后,气泵停止吸气,装好袋的柔性膜片由于重力从包装机构80上脱离。然后包装机构80的各组件和第一机械手70回到初始位置。包装机构80可吸取包装袋并将包装袋的袋口打开,第一机械手70可抓取柔性膜片并将其放入包装袋中,整个过程可自动进行相对于人工操作效率高且卫生条件可控,产品不会被外部物质污染。在上述实施例中,包装机构80下方设置有滑槽90,滑槽90下方设置有用于传送柔性膜片的第四传送带100。滑槽90倾斜设置在包装机构80的正下方,当柔性膜装入包装袋后,气泵停止吸气,装好袋的柔性膜片由于重力从包装机构80上脱离,落入滑槽90,经滑槽90落在设置在滑槽90下方的第四传送带100上,可将包装好的柔性膜片传送至下一工位。上述所有传送带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折刀21、第二折刀31和第三折刀51上以及第一机械手70上还分别设置有用于检测柔性膜片位置的传感器。该传感器优选反射式光电传感器,传感器内置发光体和接受发光体所发射的光线的感光元件,传感器的探测端没有柔性膜片经过时,发光体发射的光直射出去。当柔性膜片经过传感器的探测端,发光体发射的光线经柔性膜片反射被感光元件接受,从而上述的第一折刀21、第二折刀31和第三折刀51上以及第一机械手70执行相应的动作,协助完成柔性膜片的折叠和包装过程。在上述实施例中,柔性膜片折叠装置还包括设置在第一传送带10上方的第二机械手,第二机械手包括分别设置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且相互连接的第一丝杠和第二丝杠,第二丝杠上还设有吸取嘴,用于吸取柔性膜片并将其转运至所述第一传送带10上。第一丝杠平行于水平面设置,第二丝杠垂直于水平面设置在第一丝杠上可随第一丝杠在水平方向运动,吸取嘴设置在第二丝杠上,包括吸取板81和吸盘,吸盘与气泵连接,可吸取第一传送带10外的柔性膜片。工作状态下,吸取嘴随第一丝杠运动到柔性膜片的放置区,然后吸取嘴再随第二丝杠向下运动吸取柔性膜片,吸取嘴再向上回升,随第一丝杠运动到第一传送带10上方,吸嘴向下运动,在快接触第一传送带10的时候运动停止,气泵停止吸气,柔性膜片落在第一传送带10上。吸气嘴再次向上运动回到柔性膜片放置区再次进行转运。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第二机械手的传动方式不仅限于丝杠传动,还能使用同步轮和同步带以及滑轨滑块的组合机构代替,同样具有传动精度高,传动速度快的优点。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传送带10的上方还设置有操作面板,用于控制各传送带的传送速度。为保持各机构的生产节拍一致,上述个传送带的传送速度也设置成一致的。在实际生产中通常会遇到赶货的情况,因此需要加快产线的生产速率以满足订单需求。该操作面板还可设置控制本装置电源通端的开关。上述柔性膜片折叠装置涉及到柔性膜片的上料、折叠、包装以及下料四个工序,整个过程可由本柔性膜片折叠装置自动完成,且本装置的工作环境的卫生条件可控,比人工操作效率更高,也能因避免人工操作可能会污染到柔性膜片的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柔性膜片类产品的生产线,包括上述的任一种柔性膜片折叠装置,用于对所述柔性膜片类产品的生产。例如面膜生产线、塑料包装袋生产线、无纺布生产线等涉及到上述将柔性膜片类产品进行折叠和包装的生产线等。需要说明,首先,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凡是涉及方向性的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的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或一般状态)下各特征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的指示也应相应地随之改变。其次,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凡是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起区分技术特征的作用,而不能理解为明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先后顺序,以及所指示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技术特征可以理解为至少包括一个该技术特征。再次,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最后,以上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或优选实施例,无论是文字还是附图都不能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凡是在与本实用新型一个整体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