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船体胎架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于张力腿平台分段建造的液压支柱胎架。
背景技术:
船体用的胎架是船体分段装配与焊接的一种专用工艺设备。目前,船体建造使用的胎架基本上都是利用插销来进行高度调节,因而无法实现无极调节,将多个胎架进行横向联结时,一般需要拉杆进行横向联结固定,当胎架分段上胎后,胎架无法再进行高度调节,并且现有的胎架的顶部撑头与支柱之间的连接一般采用螺旋式连接,安装或拆卸该顶部撑头时会造成时间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解决胎架高度无法进行无极调节以及安装顶部撑头费时的液压支柱胎架。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用于张力腿平台分段建造的液压支柱胎架,包括底座、安装在底座上的立柱、以及套设在立柱顶部且可拆卸的顶部撑头;
所述立柱包括中空的柱体以及位于所述柱体内的升降支柱;
所述升降支柱的长度比所述中空的柱体的长度短,所述升降支柱的上端可顶住所述顶部撑头以驱动其升降,所述升降支柱的底部到所述底座之间的中空结构形成可连接液压系统以实现高度调节的液压油腔。
优选地,所述的用于张力腿平台分段建造的液压支柱胎架。
优选地,所述液压系统还包括液压锁油缸、溢流阀油缸、驱动油缸、单向圈式电磁铁、连接所述溢流阀油缸与所述液压油腔之间的第一液压管路、连接所述液压锁油缸与所述液压油腔之间的第二液压管路、以及设置在第一液压管路上和设置在第二液压管路上的换向阀。
优选地,所述第二液压管路与所述液压油腔的接口连接,以将液压油送进所述液压油腔推动所述升降支柱做升降运动。
优选地,所述用于高度锁止的液压锁紧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液压管路和所述第二液压管路上,以形成联锁回路并将液压管路中的液压油进行物理隔离。
优选地,所述用于高度锁止的液压锁紧装置包括液控单向阀,所述液控单向阀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液压管路和所述第二液压管路上,以形成联锁回路,实现胎架内部油缸在任意位置上的锁紧。
优选地,所述柱体包括第一段柱体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段柱体上方的第二段柱体;所述第二段柱体底部直径小于所述第一段柱体顶部直径;所述顶部撑头套设于所述第二段柱体外围,且所述顶部撑头直径与所述第一段柱体直径相适配。
优选地,所述顶部撑头包括筒状壳体以及盖合所述筒状壳体顶部开口且可拆卸安装的顶部盖体;所述筒状壳体套设在所述第二段柱体外围。
优选地,所述第一段柱体下方外侧壁上沿周向分布设有若干肘板,所述肘板固定在所述底座上方。
优选地,所述若干肘板包括四个肘板;所述肘板呈三角形;所述肘板的直角边固定在所述第一段柱体下方外侧壁,所述肘板底边固定在所述底座上,且所述肘板底边长度与所述第一段柱体底部半径之和小于所述底座的半径。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张力腿平台分段建造的液压支柱胎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张力腿平台分段建造的液压支柱胎架取消了先前螺旋式支撑头结构,改为在安装在底座上立柱的顶部套设可拆卸的顶部撑头,方便了顶部撑头的安装,避免安装或拆卸该顶部撑头时浪费时间,还有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中空的柱体内设置升降支柱以及在升降支柱底部到底座间的中空结构设置可连接液压系统的液压油腔,进而通过液压驱动升降支柱顶住顶部撑头进行升降,实现了胎架高度的无极调节。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用于张力腿平台分段建造的液压支柱胎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用于张力腿平台分段建造的液压支柱胎架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用于张力腿平台分段建造的液压支柱胎架取走顶部撑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用于张力腿平台分段建造的液压支柱胎架取走顶部撑头盖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用于张力腿平台分段建造的液压支柱胎架的俯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用于张力腿平台分段建造的液压支柱胎架的液压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用于张力腿平台分段建造的液压支柱胎架的液压系统的剖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用于张力腿平台分段建造的液压支柱胎架的液压系统工作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及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用于张力腿平台分段建造的液压支柱胎架的第一个优选实施例,该液压支柱胎架可用于张力腿平台分段建造,其包括底座10、安装在底座10上的立柱20、以及套设在立柱20顶部且可拆卸的顶部撑头30,该底座10可以放置在一些平面上,用于固定该立柱20,可用于实现胎架的升降,该顶部撑头30,可用于将多个胎架进行连接。在该立柱20下方外侧壁上沿周向分布设有若干肘板40,肘板40固定在底座10上方用于连接立柱20和底座10,增加该胎架的稳定性。
如图1所示,该底座10呈圆板状,可采用钢板、铁板、或其他金属板材制成。该底座10的面积大于立柱20底部面积,可以起到增加整体稳定性的作用。
如图2及图3所示,该立柱20位于底座10的中轴处,与底座10之间可以为焊接,其包括中空的柱体21以及位于柱体21内的升降支柱22,该柱体 21的内侧壁与该升降支柱22的外侧壁之间留有间隙,以方便该升降支柱22 在该柱体21内做上升下降运动。该升降支柱22的长度小于该柱体21的长度,且该升降支柱22底面直径与该柱体21直径相适配,该升降支柱22到底座10 的中空结构形成可连接液压系统的液压油腔23。可以理解地,该升降支柱22 可以在液压的驱动下,做升降运动,进而实现该胎架的高度调节,且与传统的胎架相比,其具体较大的高度调节范围,该调节范围可达到0mm~900mm。
该柱体21包括第一段柱体211以及位于第一段柱体211上方的第二段柱体212;该第二段柱体212底部直径小于第一段柱体211顶部直径,且该第二段柱体212的长度小于第一段柱体211的长度,该第一段柱体211的直径与该升降支柱22底部直径相适配,该第二段柱体212的直径与该升降支柱22的直径相适配,以方便该升降支柱22从该第二段柱体212中伸出,增加该胎架的高度且又可以避免该升降支柱22完全从该第二段柱体212伸出,脱离该胎架。
该液压油腔23位于第一段柱体211内,且设置在升降支柱22的底部,该液压油腔23可用于存储液压油,提供液压驱动升降支柱22进行升降。该液压油腔23可以外接液压系统,通过液压系统给该液压油腔23输送液压油,并且产生液压。
再次参阅图1及图2,该顶部撑头30套设在第二段柱体212外围,其长度与第二段柱体的长度相适配,且该顶部撑头30直径与第一段柱体211直径相适配。该顶部撑头30依靠重力与胎架柱体结合,无需螺纹连接或者焊接固定,更换时只需要徒手拆装,节约了时间成本。
如图2至图4所示,该顶部撑头30可使用金属、硬橡胶制成的构件进行更换,其包括筒状壳体31以及盖合筒状壳体31顶部开口且可拆卸安装的顶部盖体32;筒状壳体31套设在第二段柱体212外围,当分段/总段吊放至胎架上,可通过各个胎架顶部的盖体进行连接,并使用经纬仪,局部调整胎架的高度,使得分段/总段的结构保持原有尺寸精度。
参照图1至图4,该肘板40的数量为四块,且都固定在底座10上方,可以理解地,该肘板的数量不限于4块,也可以是5块、6块等,该肘板40可以呈三角形,肘板40的直角边固定在第一段柱体211下方外侧壁,肘板40底边固定在底座10上,降低了工装柱体和底座连接处出现结构“硬点”的几率,能有效降低连接处的圆形焊缝出现裂纹;增加柱体的站立稳定性作用。该肘板 40可以采用焊接的方式固定在第一段柱体211下方外侧壁和底座10上。
如图5所示,肘板40底边长度与第一段柱体211底部半径之和小于底座 10的半径,加大了底部和顶部的接触面积,提高了整体的稳定性。该肘板40可以采用钢板、铁板等金属板材制成。
图6至图8示出本实用新型用于张力腿平台分段建造的液压支柱胎架的第二个实施例。与第一个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取消肘板设计,该液压系统可设计为“底座一体式”,该一体式设计的液压系统可替代肘板,也具有降低工装柱体和底座连接处出现结构“硬点”的几率,能有效降低连接处的圆形焊缝出现裂纹;增加柱体的站立稳定性作用;取消肘板设计,降低了液压系统一体式安装的复杂性。该液压系统放置在底座10上,可以降低整体重心,增加胎架稳定性的同时,减少对空间的占用。可以理解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该液压系统也可以不设置在底座10上。
再如图8所示,该液压系统可以包括液压锁油缸52、溢流阀油缸54、驱动油缸51、单向圈式电磁铁53、连接溢流阀油缸54与液压油腔23之间的第一液压管路56、连接液压锁油缸52与液压油腔23之间的第二液压管路57、以及设置在第一液压管路56上和设置在第二液压管路57上换向阀(未图示)。该单线圈式电磁铁53数量为两个,且其可替换为力矩马达,通过该单向圈式磁铁53驱动可以从驱动油缸51中吸取液压油,经第一液压管路56将液压油输送至液压油腔23,进而产生液压,推动升降支柱22升降。该溢流阀油缸54 可用于定压溢流,起到调节流量的作用。该液压锁油缸52可用于储存进行高度锁止时,第二液压管路57中的液压油。
在该液压系统中可以设置用于高度锁止的液压锁紧装置55,用于实现胎架内部油缸在任意位置上的锁紧,并将液压管路中的液压油进行物理隔离。该液压锁紧装置55包括两个液控单向阀,分别设置在第一液压管路56和第二液压管路57上,以形成联锁回路,通过将第一液压管路56和第二液压管路57 的液压油与液压油腔23隔离,达到胎架高度锁止的目的。
该换向阀(未图示)可用于控制该液压油的流量。采用H型,这样当换向阀处于中位时,两油口直通油箱,液控单向阀才能立即关闭,进而实现即时锁紧,且锁紧精度较好。
可以理解的,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可以对上述技术特点进行自由组合,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凡跟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等同变换与修饰,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涵盖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