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封装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79607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一种封装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封装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封装箱。



背景技术:

现有用于电子装置的封装箱通常采用纸板材料并经过裁剪和压折后形成封装箱体,该封装箱体通常为长方体结构,而在封装口处,通常采用胶带粘结封装或者采用封箱钉进行封口,但是,无论采用哪种封装方式,都会造成封装及拆装不便,甚至无法二次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封装箱,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封装箱封装和拆装不便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封装箱,用于封装电子装置。所述封装箱包括分别位于所述电子装置的下侧、前侧以及后侧的下箱板、前箱板以及后箱板,所述下箱板的前板边与所述前箱板的下板边对接,所述下箱板的后板边与所述后箱板的下板边对接;

所述封装箱包括第一左箱板、第二左箱板以及至少一个连接所述第一左箱板与所述第二左箱板的左魔术贴,所述第一左箱板的一板边与所述前箱板的左板边对接,所述第二左箱板的一板边与所述后箱板的左板边对接,所述第一左箱板与所述第二左箱板在相互分离时具有左箱打开状态以及在层叠在一起时具有左箱扣合状态;

所述封装箱包括第一右箱板、第二右箱板以及至少一个连接所述第一右箱板与所述第二右箱板的右魔术贴,所述第一右箱板的一板边与所述前箱板的右板边对接,所述第二右箱板的一板边与所述后箱板的右板边对接,所述第一右箱板与所述第二右箱板在相互分离时具有右箱打开状态以及在层叠在一起时具有右箱扣合状态;

所述封装箱还包括第一上箱板、第二上箱板以及至少一个连接所述第一上箱板与所述第二上箱板的卡接结构,所述第一上箱板的一板边与所述前箱板的上板边对接,所述第二上箱板的一板边与所述后箱板的上板边对接,所述第一上箱板与所述第二上箱板在相互分离时具有上箱打开状态以及在层叠在一起时具有上箱扣合状态。

优选地,各所述左魔术贴包括一表面带有绒圈的左母扣以及一表面带有勾刺并与所述左母扣扣合的左公扣,所述第一左箱板与所述第二左箱板由左向右依次层叠,所述左母扣中与绒圈相背对的表面固定于所述第一左箱板中与所述第二左箱板相面对的表面,所述左公扣中与勾刺相背对的表面固定于所述第二左箱板中与所述第一左箱板相面对的表面;或者

所述第一左箱板与所述第二左箱板由右向左依次层叠,所述左母扣中与绒圈相背对的表面固定于所述第二左箱板中与所述第一左箱板相面对的表面,所述左公扣中与勾刺相背对的表面固定于所述第一左箱板中与所述第二左箱板相面对的表面。

优选地,各所述右魔术贴包括一表面带有绒圈的右母扣以及一表面带有勾刺并与所述右母扣扣合的右公扣,所述第一右箱板与所述第二右箱板由左向右依次层叠,所述右母扣中与绒圈相背对的表面固定于所述第二右箱板中与所述第一右箱板相面对的表面,所述右公扣中与勾刺相背对的表面固定于所述第一右箱板中与所述第二右箱板相面对的表面;或者

所述第一右箱板与所述第二右箱板由右向左依次层叠,所述右母扣中与绒圈相背对的表面固定于所述第一右箱板中与所述第二右箱板相面对的表面,所述右公扣中与勾刺相背对的表面固定于所述第二右箱板中与所述第一右箱板相面对的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左箱板于其板面开设有供手指勾持的第一左扣手孔,所述第二左箱板于其板面开设有供手指勾持的第二左扣手孔,所述第一左扣手孔在所述左箱扣合状态时与所述第二左扣手孔连通;

所述第一右箱板于其板面开设有供手指勾持的第一右扣手孔,所述第二右箱板于其板面开设有供手指勾持的第二右扣手孔,所述第一右扣手孔在所述右箱扣合状态时与所述第二右扣手孔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上箱板和所述第二上箱板从上至下依次层叠,各所述卡接结构包括与所述第一上箱板连接并可向下弯折的插板、分别与所述插板中相对的两板边连接的两卡板以及开设于所述第二上箱板并供所述插板与两所述卡板插设的插孔,两所述卡板卡于所述第二上箱板中与所述第一上箱板相背对的表面;或者

所述第一上箱板和所述第二上箱板从下至上依次层叠,各所述卡接结构包括与所述第二上箱板连接并可向下弯折的插板、分别与所述插板中相对的两板边连接的两卡板以及开设于所述第一上箱板并供所述插板、两所述卡板插设的插孔,两所述卡板卡于所述第一上箱板中与所述第二上箱板相背对的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左箱板于其板面开设有第一左穿孔,所述第二左箱板于其板面开设有第二左穿孔,所述第一左穿孔在所述左箱扣合状态时与所述第二左穿孔连通;

所述第一右箱板于其板面开设有第一右穿孔,所述第二右箱板于其板面开设有第二右穿孔,所述第一右穿孔在所述右箱扣合状态时与所述第二右穿孔连通;

所述封装箱包括两个卡箱扣,一所述卡箱扣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一左穿孔与所述第二左穿孔并夹持所述第一左箱板与所述第二左箱板,另一所述卡箱扣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一右穿孔与所述第二右穿孔并夹持所述第一右箱板与所述第二右箱板。

进一步地,各所述卡箱扣包括具有开口腔的扣体以及与所述开口腔开口处连接的外环形卡板,所述外环形卡板相对于所述扣体向外侧延伸,任一所述扣体穿于所述第一左穿孔和所述第二左穿孔,或者穿于所述第一右穿孔和所述第二右穿孔,所述外环形卡板卡于所述第一左箱板和第二左箱板之外,或卡于所述第一右箱板和第二右箱板之外;

所述开口腔于其腔底开设有通口;

所述卡箱扣还包括分别转动连接于所述开口腔中相面对的两腔壁并且在其自由端皆穿过所述通口朝向所述电子装置翻转直至分别抵靠两腔壁时与所述外环形卡板共同夹持所述第一左箱板与所述第二左箱板或者共同夹持所述第一右箱板与所述第二右箱板并在其皆转回所述开口腔时可取出所述卡箱扣的第一转板结构和第二转板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转板结构包括转动连接于所述开口腔腔壁的第一转动板以及与所述第一转动板连接的第一夹板,所述第一夹板在所述第一转动板向内侧转动并抵靠于所述开口腔腔壁时与所述外环形卡板共同形成第一卡槽;

所述第二转板结构包括转动连接于所述开口腔腔壁的第二转动板以及与所述第二转动板连接的第二夹板,所述第二夹板在所述第二转动板向内侧转动并抵靠于所述开口腔腔壁时与所述外环形卡板共同形成第二卡槽。

进一步地,所述卡箱扣还包括在所述第一夹板以及所述第二夹板皆与所述外环形卡板共同夹持所述第一左箱板与所述第二左箱板或者共同夹持所述第一右箱板与所述第二右箱板时支撑于所述第一转动板与所述第二转动板之间并卡接在一起的卡扣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卡扣结构包括与所述第一转动板连接的卡舌板以及均与所述第二转动板连接的第一限位板、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一限位板与所述第二限位板连接并共同形成卡接槽,所述卡舌板与所述第一夹板相背对设置且分别朝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限位板与所述第二限位板皆与所述第二夹板相背对设置且向远离所述第一转动板方向延伸;所述卡舌板的自由端在所述第一转动板与所述第二转动板皆转动直至抵于所述开口腔腔壁时卡于所述卡接槽内,并且所述卡舌板的一板面贴靠于所述第一限位板且其露于外侧的板边抵于所述第二限位板。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封装箱的有益效果在于:第一左箱板与第二左箱板之间通过左魔术贴层叠固定在一起,第一右箱板与第二右箱板之间通过右魔术贴层叠固定在一起,当需要打开封装箱左右两侧时,只需要打开左魔术贴和右魔术贴即可。而第一上箱板与第二上箱板之间通过可拆卸的卡接结构实现卡接并层叠在一起,当需要打开封装箱上侧时,只需要拆开卡接结构便可开启封装箱上侧。通过采用左魔术贴、右魔术贴以及卡接结构,实现封装箱快速封装和拆解,而且该封装箱还可多次拆装使用,节约资源。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在处于左箱打开状态、右箱打开状态、上箱打开状态时封装箱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在处于左箱扣合状态、右箱扣合状态、上箱扣合状态时封装箱的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卡箱扣非工作时的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卡箱扣非工作时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卡箱扣工作时的立体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卡箱扣工作时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上,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它可能通过第三部件间接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它可能通过第三部件间接连接于另一个元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其中,如图2所示,X的正方向代表“前”,则其反方向表示“后”;Y的正方向代表“上”,则其反方向表示“下”;Z的正方向代表“右”,则其反方向表示“左”。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同时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封装箱,该封装箱1是通过裁剪纸板并压折后所组成用于封装电子装置的箱体,该电子装置为显示器、电视机、主机等等,以免运输和搬运过程中损坏电子装置,即方便储存、搬运和运输。

封装箱1包括分别位于电子装置的下侧、前侧以及后侧的下箱板100、前箱板200以及后箱板300,下箱板100的前板边与前箱板200的下板边对接,下箱板100的后板边与后箱板300的下板边对接。

封装箱1包括第一左箱板210、第二左箱板310以及至少一个连接第一左箱板210与第二左箱板310的左魔术贴400,第一左箱板210的一板边与前箱板200的左板边对接,第二左箱板310的一板边与后箱板300的左板边对接,第一左箱板210与所述第二左箱板310在相互分离时具有左箱打开状态以及在层叠在一起时具有左箱扣合状态。

封装箱1包括第一右箱板220、第二右箱板320以及至少一个连接第一右箱板220与第二右箱板320的右魔术贴500,第一右箱板220的一板边与前箱板200的右板边对接,第二右箱板320的一板边与后箱板300的右板边对接,第一右箱板220与第二右箱板320在相互分离时具有右箱打开状态以及在层叠在一起时具有右箱扣合状态。

封装箱1还包括第一上箱板230、第二上箱板330以及至少一个连接第一上箱板230与第二上箱板330的卡接结构600,第一上箱板230的一板边与前箱板200的上板边对接,第二上箱板330的一板边与后箱板300的上板边对接,第一上箱板230与第二上箱板330在相互分离时具有上箱打开状态以及在层叠在一起时具有上箱扣合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魔术贴又称为子母扣,是箱包服饰上常用的一种连接辅件。魔术贴分为公母两面:一面是由细软的纤维形成绒圈的绒圈面,另一面是带有勾刺的弹性纤维面。公母相扣,在受到一定横力的情况下,富有弹性的勾被拉直,从绒圈上松掉而打开,然后又恢复原有的勾型,如此反复开合可达一万次之多。第一左箱板210与第二左箱板310之间通过左魔术贴400层叠固定在一起,第一右箱板220与第二右箱板320之间通过右魔术贴500层叠固定在一起,当需要打开封装箱1左右两侧时,只需要打开左魔术贴400和右魔术贴500即可。当然,左魔术贴400与右魔术贴500设置数量皆可以根据封装箱1的上下高度或者前后宽度而定,可以间隔布设两个、三个,甚至更多。而第一上箱板230与第二上箱板330之间通过可拆卸的卡接结构600实现卡接并层叠在一起,当需要打开封装箱1上侧时,只需要拆开卡接结构600便可开启封装箱1上侧。通过采用左魔术贴400、右魔术贴500以及卡接结构600,实现封装箱1快速封装和拆解,而且该封装箱1还可多次拆装使用,节约资源。

请同时参阅图1和图2,优选地,各左魔术贴400包括一表面带有绒圈的左母扣410以及一表面带有勾刺并与左母扣410扣合的左公扣420,第一左箱板210与第二左箱板310由左向右依次层叠,左母扣410中与绒圈相背对的表面固定于第一左箱板210中与第二左箱板310相面对的表面,左公扣420中与勾刺相背对的表面固定于第二左箱板310中与第一左箱板210相面对的表面;或者,第一左箱板210与第二左箱板310由右向左依次层叠,左母扣410中与绒圈相背对的表面固定于第二左箱板310中与第一左箱板210相面对的表面,左公扣420中与勾刺相背对的表面固定于第一左箱板210中与第二左箱板310相面对的表面。

左公扣420与左母扣410可以分别缝合于两箱板板面,也可以分别粘贴于两箱板板面。

在本实施例中,带有绒圈的左母扣410固定于位于外侧的箱板,带有勾刺的左公扣420固定在相对位于内侧的箱板上,且二者相面对设置,这样设置,便于左母扣410向左公扣420按压,达到紧密扣合。当然,带有勾刺的左公扣420固定于位于外侧的箱板,带有绒圈的左母扣410固定在相对位于内侧的箱板上,且二者相面对设置。

请同时参阅图1和图2,优选地,各右魔术贴500包括一表面带有绒圈的右母扣510以及一表面带有勾刺并与右母扣510扣合的右公扣520,第一右箱板220与第二右箱板320由左向右依次层叠,右母扣510中与绒圈相背对的表面固定于第二右箱板320中与第一右箱板220相面对的表面,右公扣520中与勾刺相背对的表面固定于第一右箱板220中与第二右箱板320相面对的表面;或者,第一右箱板220与第二右箱板320由右向左依次层叠,右母扣510中与绒圈相背对的表面固定于第一右箱板220中与第二右箱板320相面对的表面,右公扣520中与勾刺相背对的表面固定于第二右箱板320中与第一右箱板220相面对的表面。

在本实施例中,右魔术贴500结构与左魔术贴400结构相同,且布置形式也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请同时参阅图1和图2,优选地,为了提高封装箱1顶部封合的效果,封装箱1还包括左盖板240和右盖板340,左盖板240和右盖板340皆盖于电子装置上侧且皆位于第一上箱板230与第二上箱板330下方并皆与二者层叠设置,当第一左箱板210与第二左箱板310由左向右依次层叠,左盖板240的一板边与第一左箱板210的上板边对接;当第一左箱板210与第二左箱板310由右向左依次层叠,左盖板240的一板边与第二左箱板310的上板边对接;当第一右箱板220与第二右箱板320由左向右依次层叠,右盖板340的一半边与第二右箱板320的上板边对接;当第一右箱板220与第二右箱板320由右向左依次层叠,右盖板340的一半边与第一右箱板220的上板边对接。

请同时参阅图1和图2,进一步地,第一左箱板210于其板面开设有供手指勾持的第一左扣手孔211,第二左箱板310于其板面开设有供手指勾持的第二左扣手孔311,第一左扣手孔211在左箱扣合状态时与第二左扣手孔311连通;第一右箱板220于其板面开设有供手指勾持的第一右扣手孔221,第二右箱板320于其板面开设有供手指勾持的第二右扣手孔321,第一右扣手孔221在右箱扣合状态时与第二右扣手孔321连通。这样,便于整体搬运。

请同时参阅图1和图2,进一步地,第一上箱板230和第二上箱板330从上至下依次层叠,各卡接结构600包括与第一上箱板230连接并可向下弯折的插板610、分别与插板610中相对的两板边连接的两卡板620以及开设于第二上箱板330并供插板610与两卡板620插设的插孔601,两卡板620卡于第二上箱板330中与第一上箱板230相背对的表面;或者,第一上箱板230和第二上箱板330从下至上依次层叠,各卡接结构600包括与第二上箱板330连接并可向下弯折的插板610、分别与插板610中相对的两板边连接的两卡板620以及开设于第一上箱板230并供插板610、两卡板620插设的插孔601,两卡板620卡于第一上箱板230中与第二上箱板330相背对的表面。这样,实现第一上箱板230与第二上箱板330之间卡接配合,并且可以快速封装和拆解。

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一上箱板230和第二上箱板330从上至下依次层叠时,插孔601开设于第二上箱板330中临近后箱板300的板边,这样便于穿过插孔601的插板610与两卡板620贴靠于后箱板300板面,不占用封装箱1内部空间。同样地,当第一上箱板230和第二上箱板330从下至上依次层叠时,插孔601开设于第一上箱板230中临近前箱板200的板边,便于穿过插孔601的插板610与两卡板620贴靠于前箱板200板面,不占用封装箱1内部空间。

请同时参阅图1至图6,进一步地,第一左箱板210于其板面开设有第一左穿孔212,第二左箱板310于其板面开设有第二左穿孔312,第一左穿孔212在左箱扣合状态时与第二左穿孔312连通;第一右箱板220于其板面开设有第一右穿孔222,第二右箱板320于其板面开设有第二右穿孔322,第一右穿孔222在右箱扣合状态时与第二右穿孔322连通。

封装箱1包括两个卡箱扣700,一卡箱扣700的一端穿过第一左穿孔212与第二左穿孔312并夹持第一左箱板210与第二左箱板310,另一卡箱扣700的一端穿过第一右穿孔222与第二右穿孔322并夹持第一右箱板220与第二右箱板320。

在本实施例中,两个卡箱扣700作为辅助件,一个卡箱扣700夹持第一左箱板210与第二左箱板310,另一卡箱扣700夹持第一右箱板220与第二右箱板320,这样,可以提高封装箱1左右两侧的封装稳定性。

两个卡箱扣700皆采用ABS塑料、PP塑料等塑料材质制成。

请同时参阅图1至图6,各卡箱扣700包括具有开口腔701的扣体710以及与开口腔701开口处连接的外环形卡板720,外环形卡板720相对于扣体710向外侧延伸,任一扣体710穿于第一左穿孔212和第二左穿孔312,或者穿于第一右穿孔222和第二右穿孔322,外环形卡板720卡于第一左箱板210和第二左箱板310之外,或卡于第一右箱板220和第二右箱板320之外;开口腔701于其腔底开设有通口702。

卡箱扣700还包括分别转动连接于开口腔701中相面对的两腔壁并且在其自由端皆穿过通口702朝向电子装置翻转直至分别抵靠两腔壁时与外环形卡板720共同夹持第一左箱板210与第二左箱板310或者共同夹持第一右箱板220与第二右箱板320并在其皆转回开口腔701时可取出卡箱扣700的第一转板结构730和第二转板结构740,第一转板结构730与第二转板结构740皆由通口702穿出。这样,第一转板结构730、第二转板结构740皆与外环形卡板720共同夹持第一左箱板210与第二左箱板310或者共同夹持第一右箱板220与第二右箱板320,提高封装箱1左右两侧封装稳定性。

请同时参阅图1至图6,第一转板结构730包括转动连接于开口腔701腔壁的第一转动板731以及与第一转动板731连接的第一夹板732,第一夹板732在第一转动板731向内侧转动并抵靠于开口腔701腔壁时与外环形卡板720共同形成第一卡槽703。

第二转板结构740包括转动连接于开口腔701腔壁的第二转动板741以及与第二转动板741连接的第二夹板742,第二夹板742在第二转动板741向内侧转动并抵靠于开口腔701腔壁时与外环形卡板720共同形成第二卡槽704。

请同时参阅图1至图6,卡箱扣700还包括在第一夹板732以及第二夹板742皆与外环形卡板720共同夹持第一左箱板210与第二左箱板310或者共同夹持第一右箱板220与第二右箱板320时支撑于第一转动板731与第二转动板741之间并卡接在一起的卡扣结构750。这样,提高第一夹板732与第二夹板742相对于外环形卡板720的稳定性。

请同时参阅图1至图6,卡扣结构750包括与第一转动板731连接的卡舌板751以及均与第二转动板741连接的第一限位板752、第二限位板753,第一限位板752与第二限位板753连接并共同形成卡接槽705,卡舌板751与第一夹板732相背对设置且分别朝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延伸,第一限位板752与第二限位板753皆与第二夹板742相背对设置且向远离第一转动板731方向延伸;卡舌板751的自由端在第一转动板731与第二转动板741皆转动直至抵于开口腔701腔壁时卡于卡接槽705内,并且卡舌板751的一板面贴靠于第一限位板752且其露于外侧的板边抵于第二限位板753。

在本实施例中,卡箱扣700还包括第一支撑板760和第二支撑板770,其中,第一支撑板760连接于第一转动板731且与第一夹板732相背对设置,第二支撑板770连接于第二转动板741且与第二夹板742相背对设置。当第一转动板731与第二转动板741分别抵于各转动板所连接的腔壁时,第一支撑板760与第二支撑板770相向延伸,卡舌板751的一板边连接于第一支撑板760且其延伸端伸出第二转动板741,第一限位板752中与第二限位板753相对的板边连接于第二支撑板770,有助于提高卡舌板751、第一限位板752的强度与刚度。卡舌板751的延伸端可弯曲变形,当其需要卡入卡接槽705时,将延伸端抵于第二限位板753上并朝向卡接槽705的槽口方向弯曲直至插入卡接槽705为止。

具体地,第二限位板753中与第一限位板752相背对的表面为倾斜面706,且朝向卡接槽705槽口方向倾斜。当卡舌板751的延伸端抵于第二限位板753时,可朝向第一限位板752方向施加压力,该延伸端便可沿着倾斜面滑动直至卡入卡接槽705,起到导向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卡舌板751设置有两个,相互间隔并平行设置,相对应地,第一限位板752以及第二限位板753皆设置有两个,两卡接槽705的槽口相面对设置。提高卡接的稳定性。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