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剪角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51123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高速剪角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外包装加工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高速剪角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产品的要求不仅在于质量,也在于产品的外包装。良好的外包装能够得到更多的消费者的青睐。而外包装大多需要用到外包装膜进行包装,在其包装过程中的剪角工序是必不可少的。传统的剪角工序主要由人工来实现,其工作效率很低并且剪角的效果参差不齐。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工作效率高和剪角效果稳定的高速剪角装置。

一种高速剪角装置,包括:

多个履角组件;履角组件围设出高度方向上的投影为多边形的置物槽;置物槽的每条底边的两端各分布有一个履角组件;位于置物槽的两条底边的交汇处的两个履角组件之间形成夹角缝隙,并且其中一个履角组件还设有热切刀和废料钩;热切刀和废料钩可活动至夹角缝隙中;以及

连接履角组件的驱动组件;驱动组件用于带动履角组件向置物槽的中心靠拢,并且驱动组件还用于驱动位于置物槽同一条底边上的两个履角组件相互靠拢和相互远离。

上述高速剪角装置,履角组件围设成用于容置包裹了包装膜的产品的置物槽,初始状态时,位于置物槽的每条底边上的两个履角组件先向置物槽的底边的中间处靠拢。工作时,履角组件在驱动组件的带动下向置物槽的中心方向靠拢并且抵接到产品的侧面后停止。接着,驱动组件带动置物槽的每条底边上的对应的两个履角组件向置物槽的底板的两端移动,履角组件在移动的同时将产品侧面上的包装膜履平,并且在产品的角上履出包装膜的余角。此时,包装膜的余角正好处于置物槽的相邻两条底边的端部的履角组件所构成的夹角缝隙中。然后,废料钩转出以将包装膜的余角勾住,接着热切刀将包装膜的余角热切封边。热切完毕后,热切刀和废料钩依次复位,然后履角组件在驱动组件的带动下回复至初始状态。上述设计,多个活动的履角组件和驱动履角组件活动的驱动组件相互配合,并且在履角组件上的热切刀和废料钩,且实现产品的每个角的包装膜的余角的热切封边,可以一次性对产品的每个角的包装膜余量进行切除,其工作效率高,而且剪角的效果稳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位于置物槽的两条边的交汇处的两个履角组件中的另一个履角组件设有吹废料喷嘴。当热切完毕后,为了避免包装膜的余角粘附在履角组件上,所以设置吹废料喷嘴将包装膜的余角吹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履角组件包括:垂直于置物槽的底边设置的履角板;履角板朝向置物槽的底边的交汇处的一面设有导向斜面;导向斜面匹配夹角缝隙。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履角组件设有收容热切刀的滑槽和供热切刀活动至夹角缝隙的出刀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履角组件设有收容废料钩的钩槽;废料钩的一端枢接在履角组件的内部,另一端向夹角缝隙延伸。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履角组件内设有驱动热切刀滑动的剪角电机和驱动废料钩转动的钩废电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该高速剪角装置还包括:位于置物槽上的支撑架。支撑架用于承托包裹有包装膜的产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支撑架包括:多个分布在置物槽的底边上的承接块;置物槽的一个底边上至少设置一个承接块。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履角组件的数量为八个,置物槽在高度方向上的投影为矩形,并定义置物槽的四条底边分别为依次连接的第一边、第二边、第三边以及第四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驱动组件包括:第一驱动单元和与第一驱动单元正交的第二驱动单元;

第一驱动单元包括:第一接近电机、连接第一接近电机的第一螺杆、套接在第一螺杆一端的第一底板、套接在第一螺杆另一端的第二底板、与第一螺杆平行设置的第一滑轨、与第一螺杆平行设置的第二滑轨、安装在第一底板上的第一履角电机、安装在第一底板上且连接第一履角电机的第二螺杆、安装在第一底板上且平行于第二螺杆的第三滑轨、安装在第二底板上的第二履角电机、安装在第二底板上且连接第二履角电机的第三螺杆、以及安装在第二底板上且平行于第二螺杆的第四滑轨;第一底板与第二底板平行;第一底板分别滑动连接第一滑轨和第二滑轨;第二底板分别滑动连接第一滑轨和第二滑轨;第二螺杆和第三滑轨分别用于连接位于第二边上的两个履角组件;第三螺杆和第四滑轨分别用于连接位于第四边上的两个履角组件;

第二驱动单元包括:第二接近电机、连接第二接近电机的第四螺杆、套接在第四螺杆一端的第三底板、套接在第四螺杆另一端的第四底板、与第四螺杆平行设置的第五滑轨、与第四螺杆平行设置的第六滑轨、安装在第三底板上的第三履角电机、安装在第三底板上且连接第三履角电机的第五螺杆、安装在第三底板上且平行于第五螺杆的第七滑轨、安装在第四底板上的第四履角电机、安装在第四底板上且连接第四履角电机的第六螺杆、以及安装在第四底板上且平行于第六螺杆的第八滑轨;第三底板与第四底板平行;第三底板分别滑动连接第五滑轨和第六滑轨;第四底板分别滑动连接第五滑轨和第六滑轨;第五螺杆和第七滑轨分别用于连接位于第一边上的两个履角组件;第六螺杆和第八滑轨分别用于连接位于第三边上的两个履角组件;

第一螺杆、第二螺杆、第三螺杆、第四螺杆、第五螺杆、以及第六螺杆分别为正反螺旋丝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高速剪角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高速剪角装置的局部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的高速剪角装置中具有剪角履角器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高速剪角装置中具有吹废剪角器的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的高速剪角装置的加工步骤一的示意图;

图6为图1所示的高速剪角装置的加工步骤二的示意图;

图7为图1所示的高速剪角装置的加工步骤三的示意图;

图8为图1所示的高速剪角装置的加工步骤四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的含义为:

10-高速剪角装置;

20-履角组件,21-夹角缝隙,22-热切刀,23-废料钩,24-履角板,25-导向斜面,26-滑槽,27-出刀口,28-剪角履角器,29-吹废履角器,210-抵接槽;

30-置物槽;

40-驱动组件,41-第一驱动单元,42-第二驱动单元,43-第一接近电机,44-第一螺杆,45-第一底板,46-第二底板,47-第一滑轨,48-第二滑轨,49-第一履角电机,410-第二螺杆,411-第三滑轨,412-第二履角电机,413-第三螺杆,414-第四滑轨,415-第二接近电机,416-第四螺杆,417-第三底板,418-第四底板,419-第五滑轨,420-第六滑轨,421-第三履角电机,422-第五螺杆,423-第七滑轨,424-第四履角电机,425-第六螺杆,426-第八滑轨;

50-支撑架,51-承接块;

60-彩盒。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技术手段以及所达到的具体目的、功能,解析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与精神,藉由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详述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参见图1至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一种高速剪角装置10的示意图。

该高速剪角装置10,包括:多个履角组件20和连接履角组件20的驱动组件40。其中,

履角组件20围设出高度方向上的投影为多边形的置物槽30。置物槽30的每条底边的两端各分布有一个履角组件20。位于置物槽30的两条底边的交汇处的两个履角组件20之间形成夹角缝隙21,并且其中一个履角组件20还设有热切刀22和废料钩23。热切刀22和废料钩23可活动至夹角缝隙21中。

驱动组件40用于带动履角组件20向置物槽30的中心靠拢,并且驱动组件40还用于驱动位于置物槽30同一条底边上的两个履角组件20相互靠拢和相互远离。

进一步地,位于置物槽30的两条边的交汇处的两个履角组件20中的另一个履角组件20设有吹废料喷嘴(图未示)。当热切完毕后,为了避免包装膜的余角粘附在履角组件20上,所以设置吹废料喷嘴将包装膜的余角吹走。履角组件20包括:垂直于置物槽30的底边设置的履角板24。履角板24朝向置物槽30的底边的交汇处的一面设有导向斜面25。导向斜面25匹配夹角缝隙21。履角组件20设有收容热切刀22的滑槽26和供热切刀22活动至夹角缝隙21的出刀口27。履角组件20设有收容废料钩23的钩槽。废料钩23的一端枢接在履角组件20的内部,另一端向夹角缝隙21延伸。履角组件20内设有驱动热切刀22滑动的剪角电机(图未示)和驱动废料钩23转动的钩废电机(图未示)。为了便于区分和说明,在本说明书中,将设有热切刀22和废料钩23的履角件定义为剪角履角器28,而将设有吹废料喷嘴的履角件定位为吹废履角器29。此外,在热切刀22表面还可以设置防粘电镀层,例如铁氟龙层,其能够有效防止包装膜黏附在热切刀22的表面。在吹废履角器29的一侧还设有匹配废料钩23的抵接槽210。工作时,废料钩23将包装膜的余角抵压在抵接槽210中。

优选地,该高速剪角装置10还包括:位于置物槽30上的支撑架50。支撑架50用于承托包裹有包装膜的产品。支撑架50包括:多个分布在置物槽30的底边上的承接块51。置物槽30的一个底边上至少设置一个承接块51。

上述高速剪角装置10,履角组件20围设成用于容置包裹了包装膜的产品的置物槽30,初始状态时,位于置物槽30的每条底边上的两个履角组件20先向置物槽30的底边的中间处靠拢。工作时,履角组件20在驱动组件40的带动下向置物槽30的中心方向靠拢并且抵接到产品的侧面后停止。接着,驱动组件40带动置物槽30的每条底边上的对应的两个履角组件20向置物槽30的底板的两端移动,履角组件20在移动的同时将产品侧面上的包装膜履平,并且在产品的角上履出包装膜的余角。此时,包装膜的余角正好处于置物槽30的相邻两条底边的端部的履角组件20所构成的夹角缝隙21中。然后,废料钩23转出以将包装膜的余角勾住,接着热切刀22将包装膜的余角热切封边。热切完毕后,热切刀22和废料钩23依次复位,然后履角组件20在驱动组件40的带动下回复至初始状态。上述设计,多个活动的履角组件20和驱动履角组件20活动的驱动组件40相互配合,并且在履角组件20上的热切刀22和废料钩23,且实现产品的每个角的包装膜的余角的热切封边,可以一次性对产品的每个角的包装膜余量进行切除,其工作效率高,而且剪角的效果稳定。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方案需要根据产品在垂直方向投影的多边形的边数而进行调整,例如三边、四边、五边、六边甚至更多的边数。为了便于阐述本实用新型的高速剪角装置10的技术方案,本文以较为常见的立方体产品结构,例如一种彩盒60为例说明,即其在垂直方向上投影为四边形的产品,其他边数的情况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原理进行合理的适应性调整。

在本方案中,履角组件20的数量为八个,置物槽30在高度方向上的投影为矩形,并定义置物槽30的四条底边分别为依次连接的第一边、第二边、第三边以及第四边。

驱动组件40包括:第一驱动单元41和与第一驱动单元41正交的第二驱动单元42。具体如下:

第一驱动单元41包括:第一接近电机43、连接第一接近电机43的第一螺杆44、套接在第一螺杆44一端的第一底板45、套接在第一螺杆44另一端的第二底板46、与第一螺杆44平行设置的第一滑轨47、与第一螺杆44平行设置的第二滑轨48、安装在第一底板45上的第一履角电机49、安装在第一底板45上且连接第一履角电机49的第二螺杆410、安装在第一底板45上且平行于第二螺杆410的第三滑轨411、安装在第二底板46上的第二履角电机412、安装在第二底板46上且连接第二履角电机412的第三螺杆413、以及安装在第二底板46上且平行于第二螺杆410的第四滑轨414。第一底板45与第二底板46平行。第一底板45分别滑动连接第一滑轨47和第二滑轨48。第二底板46分别滑动连接第一滑轨47和第二滑轨48。第二螺杆410和第三滑轨411分别用于连接位于第二边上的两个履角组件20。第三螺杆413和第四滑轨414分别用于连接位于第四边上的两个履角组件20。

第二驱动单元42包括:第二接近电机415、连接第二接近电机415的第四螺杆416、套接在第四螺杆416一端的第三底板417、套接在第四螺杆416另一端的第四底板418、与第四螺杆416平行设置的第五滑轨419、与第四螺杆416平行设置的第六滑轨420、安装在第三底板417上的第三履角电机421、安装在第三底板417上且连接第三履角电机421的第五螺杆422、安装在第三底板417上且平行于第五螺杆422的第七滑轨423、安装在第四底板418上的第四履角电机424、安装在第四底板418上且连接第四履角电机424的第六螺杆425、以及安装在第四底板418上且平行于第六螺杆425的第八滑轨426。第三底板417与第四底板418平行。第三底板417分别滑动连接第五滑轨419和第六滑轨420。第四底板418分别滑动连接第五滑轨419和第六滑轨420。第五螺杆422和第七滑轨423分别用于连接位于第一边上的两个履角组件20。第六螺杆425和第八滑轨426分别用于连接位于第三边上的两个履角组件20。

第一螺杆44、第二螺杆410、第三螺杆413、第四螺杆416、第五螺杆422、以及第六螺杆425分别为正反螺旋丝杆。正反旋螺杆的特点是其两端的螺纹方向相反,在其转动时,可以带动分别套接在其两端的部件实现相互靠拢和相互远离。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在第二螺杆410和第三螺杆413上的四个履角组件20均为剪角履角器28,而连接在第五螺杆422和第六螺杆425上的四个履角组件20均为吹废履角器29。

本实施例的加工步骤说明:

步骤一:如图5所示,设备为初始状态。将包裹有包装膜的彩盒60放置在支撑架50上,此时,第一底板45、第二底板46、第三底板417以及第四底板418远离彩盒60的侧面。

步骤二:如图6所示,第一底板45、第二底板46、第三底板417以及第四底板418向彩盒60的侧面靠拢,使得履角组件20抵接在彩盒60的侧面。

步骤三:如图7所示,履角组件20开始向彩盒60的四个角移动,并且形成夹角缝隙21将包裹彩盒60的包装膜的余角夹住,废料钩23转动将包装膜的余角紧紧地压在邻近的另一个履角组件20上,使得包装膜的余角被勾住。热切刀22活动到夹角缝隙21中并且将包装膜的余角热切封边。

步骤四:如图8所示,热切封边完毕后,热切刀22回缩,废料钩23回转,吹废料喷嘴吹气将被切下来的包装膜的余角吹走。履角组件20、驱动组件40回复到初始状态。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