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重量高的起重葫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00302阅读:40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起重设备技术,尤其涉及一种载重量高的起重葫芦。



背景技术:

随着起重设备朝着大吨位的方向发展,葫芦作为一种起重设备得到了广泛应用,现有的起重葫芦为适应逐日提高的载重量多采用多跟链条“一字”并排实现,这种方式结构不紧凑,占用空间大,不便于做成上挂钩式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载重量高的起重葫芦,通过将传动链条依次绕接在四个传动轮上,从而使承载量提高四倍,且结构紧凑、美观,悬挂便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载重量高的起重葫芦,包括依次连接的动力机构、驱动机构和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包括传动轴、固定在所述传动轴上的传动轮和绕接在所述传动轮外的传动链条,所述传动轴包括垂直设置的主动轴和从动轴,所述传动轮包括上传动轮和下传动轮,所述主动轴和所述上传动轮均固定在吊挂内,所述上传动轮包括固定在所述主动轴两端的第一上传动轮和第二上传动轮,所述下传动轮包括固定在所述从动轴两端的第一下传动轮和第二下传动轮,所述传动链条一端与所述吊挂固定连接,另一端依次绕过所述第一下传动轮、所述第一上传动轮、所述第二下传动轮和所述第二上传动轮后置于链兜内。

优选的,所述从动轴和所述下传动轮均固定在钩盒内,所述钩盒一端设有吊钩,另一端设有用于防止提升过高的上限位总成。

优选的,所述传动链条靠近所述链兜的一端设有用于防止下降过低的下限位总成。

优选的,所述动力机构为气动马达,所述驱动机构为齿轮减速机,所述气动马达的输出轴与所述齿轮减速机输入端连接,所述齿轮减速机输出端与所述主动轴连接。

优选的,所述传动链条为圆环链,所述传动轮上开设有用于容纳所述传动链条的导向槽。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采用上述结构的载重量高的起重葫芦,通过将传动链条依次绕接在四个传动轮上,从而使承载量提高四倍,且结构紧凑、美观,悬挂便捷。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载重量高的起重葫芦的实施例的传动链条布置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载重量高的起重葫芦的实施例的传动简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载重量高的起重葫芦的实施例的正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载重量高的起重葫芦的实施例的侧视图。

其中:1、第一上传动轮;2、第二上传动轮;3、主动轴;4、传动链条;5、第二下传动轮;6、从动轴;7、第一下传动轮;8、钩盒;9、吊钩;10、上限位总成;11、下限位总成;12、气动马达;13、吊挂;14、悬挂钩。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以本技术方案为前提,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本实施例。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载重量高的起重葫芦的实施例的传动链条布置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载重量高的起重葫芦的实施例的传动简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载重量高的起重葫芦的实施例的正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载重量高的起重葫芦的实施例的侧视图,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包括依次连接的动力机构、驱动机构和传动机构,传动机构包括传动轴、固定在传动轴上的传动轮和绕接在传动轮外的传动链条4,其中,动力机构为气动马达12,驱动机构为齿轮减速机,传动轴包括垂直设置的主动轴3和从动轴6,气动马达12的输出轴与齿轮减速机输入端连接,齿轮减速机输出端与主动轴3连接,主动轴3经传动链条4与从动轴6连接,具体的,传动轮包括上传动轮和下传动轮,主动轴3和上传动轮均固定在吊挂13内,吊挂13上端设有悬挂钩14,从动轴6和下传动轮均固定在钩盒8内,上传动轮包括固定在主动轴3两端的第一上传动轮1和第二上传动轮2,下传动轮包括固定在从动轴6两端的第一下传动轮7和第二下传动轮5,传动链条4一端与吊挂13固定连接,另一端依次绕过第一下传动轮7、第一上传动轮1、第二下传动轮5和第二上传动轮2后置于链兜内,使用时,动力机构经驱动机构带动主动轴3转动,进而经主动轴3上的传动轮带动传动链条4收放,从而通过传动链条4带动从动轴6上升或下降,通过设置四根受力链条替代传统的一根受力链条,使得承载量提升四倍,且结构紧凑、美观,悬挂便捷。钩盒8一端设有吊钩9,另一端设有用于防止提升过高的上限位总成10,传动链条4靠近链兜的一端设有用于防止下降过低的下限位总成11,防止升降过高或过低,提高安全系数。传动链条4为圆环链,传动轮上开设有用于容纳传动链条4的导向槽,便于传动链条4移动。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采用上述结构的载重量高的起重葫芦,通过将传动链条依次绕接在四个传动轮上,从而使承载量提高四倍,且结构紧凑、美观,悬挂便捷。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等同替换亦不能使修改后的技术方案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