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梯井道框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98949阅读:43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梯井道框架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一种电梯井道框架。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梯框架,封板或玻璃直接固定在框架上,不方便安装、拆卸。框架的立柱与横肋、纵肋固定后,整体框架的对角线误差和垂直度误差较大,影响框架安装精度。现有框架的立柱和导轨较长,不利于运输、搬运以及现场的安装。占地面积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梯井道框架。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梯井道框架,所述的电梯井道框架包括底部框架单元、顶部框架单元和设置在所述的底部框架单元和顶部框架单元之间的多个中部框架单元,所述的电梯井道框架还包括用于安装所述的底部框架单元的底坑,所述的电梯井道框架还包括多个用于将框架单元相固定连接的多个第一连接件和多个第二连接件,所述的顶部框架单元包括四个第一立柱、连接第一立柱的多个第一横梁,所述的多个第一横梁包括设置在所述的第一立柱顶部的3个第一横梁及设置在所述的第一立柱底部的3个第一横梁,所述的第一立柱顶部的3个第一横梁分别位于所述的第一立柱的后侧和左右两侧,所述的第一立柱底部的3个第一横梁分别位于所述的第一立柱的后侧和左右两侧,所述的第一立柱为H型钢,所述的第一横梁为槽钢,所述的第一立柱的两个翼缘前后方向设置,所述的第一横梁的槽钢的开口朝向内侧;所述的多个中部框架单元上下方向排列设置,所述的中部框架单元包括四个第二立柱及连接所述的第二立柱的多个第二横梁,所述的多个第二横梁包括设置在所述的第二立柱顶端的3个第二横梁及设置在所述的第二立柱底部端的3个第二横梁,位于第二立柱顶部的3个第二横梁分别位于中部框架单元的后侧和左右两侧,位于第二立柱底部的3个第二横梁分别位于中部框架单元的后侧和前后两侧,所述的第二立柱为H型钢,所述的第二横梁为开口朝内的槽钢,所述的第二立柱的两个翼缘前后方向设置,相邻的两个中部框架单元中,位于上侧的中部框架单元的底部第二横梁与位于下侧的中部框架单元的顶部第二横梁之间相固定连接,并且位于上侧的中部框架单元的第二立柱的下端部与相对应的位于下侧的中部框架单元的第二立柱的上端部相固定连接,位于上侧的中部框架单元的第二立柱的腹板的下端部与位于下侧的中部框架单元的第二立柱的腹板的上端部通过第一连接件相固定连接,所述的第一连接件包括一连接板,相互靠近的两个第二立柱中,连接板分别连接位于上侧的第二立柱的下端部及位于下侧的第二立柱的上端部,所述的第一连接件还包括多个螺栓组件,所述的连接板通过所述的螺栓组件固定连接在所述的第二立柱的腹板上,多个所述的螺栓组件中,一部分螺栓组件位于上侧第二立柱的腹板上,另一部分螺栓组件位于下侧的第二立柱的腹板上,位于上侧的中部框架单元下端的第二横梁的槽钢的下侧壁与位于下侧的中部框架单元上端的第二横梁的槽钢的上侧壁相互接触并通过第二连接件相固定连接,在一个中部框架单元中,位于上端的第二横梁的槽钢的上侧壁及位于下端的第二横梁的槽钢的下侧壁上均设置有安装孔,在相邻的两个中部框架单元中,所述的第二连接件穿过相互接触的槽钢的侧壁安装孔,将相互接触的两个第二横梁相固定连接,所述的第二连接件为螺栓组件;位于最上侧的中部框架单元与所述的顶部框架单元相固定连接,位于最上侧的中部框架单元的第二立柱的上端部与所述的顶部框架单元的第一立柱的下端部相固定连接,位于最上侧的中部框架单元的上侧的第二横梁的槽钢的上侧壁与顶部框架单元的下侧的第一横梁的槽钢的下侧壁相互接触并且相固定连接,所述的底部框架单元包括四个第三立柱及连接所述的第三立柱的多个第三横梁,多个所述的第三横梁包括设置在所述的第三立柱顶部的3个第三横梁及位于第三立柱底部的3个第三横梁,位于第三立柱顶部的3个第三横梁分别位于底部框架单元的后侧和左右两侧,位于第三立柱底部的3个第三横梁分别位于底部框架单元的后侧和左右两侧,所述的第三立柱为H型钢,所述的第三立柱的两个翼缘前后方向设置,所述的第三横梁为开口朝内的槽钢,所述的位于底部框架单元的顶部的第三横梁与位于最下侧的中部框架单元的底部的第二横梁相固定连接,相互靠近的第三横梁和第二横梁中,所述的第三横梁的槽钢的上侧壁与所述的第二横梁的下侧壁相互接触并通过第二连接件相固定连接,第三立柱的上端部与位于最下侧的中部框架单元的第二立柱的下端部相固定连接,相互连接的第二立柱和第三立柱中,所述的第二立柱的腹板与所述的第三立柱的腹板通过第一连接件相固定连接,所述的底坑包括一底座及位于底坑上的底坑侧壁,所述的底部框架单元的下端被容纳于底坑内,所述的底部框架单元的第三立柱的下端部还设置有一连接端,所述的连接端为一封闭所述的第三立柱的H型钢的下端部的平板,所述的连接端通过第三连接件固定在所述的底坑的底座上,所述的连接端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于所述的第三立柱的下端部,且所述的连接端的面积大于所述的第三立柱端面的面积。

优选地,所述的顶部框架单元还包括多个连接于所述的第一立柱之间的4 个连接杆,4个连接杆分别连接相邻的两个第一立柱,所述的顶部框架单元还包括支撑梁,所述的支撑梁的两端部分别支撑于前侧和后侧的两个连接杆上,所述的支撑梁上设置有曳引装置。

优选地,所述的支撑梁为两个槽钢,所述的槽钢的两侧壁上下方向设置,所述的支撑梁下侧壁与所述的连接杆相固定连接,所述的曳引装置固定连接至所述的支撑梁的上侧壁上。

优选地,所述的顶部框架单元还包括多个第一固定横杆,所述的第一固定横杆用于连接第一立柱,分别设置在顶部框架单元的后侧和左右两侧,所述的第一固定横杆位于上下两侧的第一横梁之间;所述的中部框架单元包括多个第二固定横杆,所述的第二固定横杆用于连接第二立柱,分别设置在中部框架单元的后侧和左右两侧,所述的第二固定横杆位于上下两侧的第二横梁之间;所述的底部框架单元包括多个第三固定横杆,所述的第三固定横杆用于连接所述的第三立柱,所述的第三固定横杆位于上下两侧的第三横梁之间。

优选地,所述的第二立柱的上下两侧设置有第二端部,所述的第二横梁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至所述的第二端部和第二立柱上。

优选地,所述的第二端部设置在所述的第二立柱端部的两个连接板,所述的第二横梁的上下两个侧壁分别焊接在所述的两个连接板上,所述的第二横梁的底板焊接在所述的第一立柱的翼缘上。

优选地,所述的第三立柱的上下两侧设置有第三端部,所述的第三横梁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至所述的第三端部和第三立柱上。

优选地,所述的第三端部设置在所述的第三立柱端部的两个连接板,所述的第三横梁的上下两个侧壁分别焊接在所述的两个连接板上,所述的第三横梁的底板焊接在所述的第三立柱的翼缘上。

本申请所述的一种电梯井道框架,是通过框架单元拼接组合而成,容易安装和拆卸,且结构牢固,承重能力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所述的一种电梯井道框架;

图2为图1中A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中B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图1中C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图1中D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图1中E的局部放大图,

其中:1、顶部框架单元;2、中部框架单元;3、底部框架单元;41、底坑侧壁;42、底座;11、第一立柱;12、第一横梁;13、连接杆;14、支撑梁; 15、第一固定横杆;21、第二立柱;22、第二横梁;23、第一连接件;24、第二连接件;211、第二端部;25、第二固定横杆;31、第三立柱;32、第三横梁; 33、第三连接件;311、第三端部;312、连接端;34、第三固定横杆;5、曳引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申请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申请的限定。

如图所示,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梯井道框架,所述的电梯井道框架包括底部框架单元3、顶部框架单元1和设置在所述的底部框架单元3和顶部框架单元1之间的多个中部框架单元2,所述的电梯井道框架还包括用于安装所述的底部框架单元3的底坑,所述的电梯井道框架还包括多个用于将框架单元相固定连接的多个第一连接件23和多个第二连接件24,所述的顶部框架单元1包括四个第一立柱11、连接第一立柱11的多个第一横梁12,所述的多个第一横梁12包括设置在所述的第一立柱11顶部的3个第一横梁12及设置在所述的第一立柱11底部的3个第一横梁12,所述的第一立柱 11顶部的3个第一横梁12分别位于所述的第一立柱11的后侧和左右两侧,所述的第一立柱11底部的3个第一横梁12分别位于所述的第一立柱11的后侧和左右两侧,所述的第一立柱11为H型钢,所述的第一横梁12为槽钢,所述的第一立柱11的两个翼缘前后方向设置,所述的第一横梁12的槽钢的开口朝向内侧;所述的多个中部框架单元2上下方向排列设置,所述的中部框架单元2 包括四个第二立柱21及连接所述的第二立柱21的多个第二横梁22,所述的多个第二横梁22包括设置在所述的第二立柱21顶端的3个第二横梁22及设置在所述的第二立柱21底部端的3个第二横梁22,位于第二立柱21顶部的3个第二横梁22分别位于中部框架单元2的后侧和左右两侧,位于第二立柱21底部的3个第二横梁22分别位于中部框架单元2的后侧和前后两侧,所述的第二立柱21为H型钢,所述的第二横梁22为开口朝内的槽钢,所述的第二立柱21 的两个翼缘前后方向设置,相邻的两个中部框架单元2中,位于上侧的中部框架单元2的底部第二横梁22与位于下侧的中部框架单元2的顶部第二横梁22 之间相固定连接,并且位于上侧的中部框架单元2的第二立柱21的下端部与相对应的位于下侧的中部框架单元2的第二立柱21的上端部相固定连接,位于上侧的中部框架单元2的第二立柱21的腹板的下端部与位于下侧的中部框架单元 2的第二立柱21的腹板的上端部通过第一连接件23相固定连接,所述的第一连接件23包括一连接板,相互靠近的两个第二立柱21中,连接板分别连接位于上侧的第二立柱21的下端部及位于下侧的第二立柱21的上端部,所述的第一连接件23还包括多个螺栓组件,所述的连接板通过所述的螺栓组件固定连接在所述的第二立柱21的腹板上,多个所述的螺栓组件中,一部分螺栓组件位于上侧第二立柱21的腹板上,另一部分螺栓组件位于下侧的第二立柱21的腹板上,位于上侧的中部框架单元2下端的第二横梁22的槽钢的下侧壁与位于下侧的中部框架单元2上端的第二横梁22的槽钢的上侧壁相互接触并通过第二连接件24相固定连接,在一个中部框架单元2中,位于上端的第二横梁22的槽钢的上侧壁及位于下端的第二横梁22的槽钢的下侧壁上均设置有安装孔,在相邻的两个中部框架单元2中,所述的第二连接件24穿过相互接触的槽钢的侧壁安装孔,将相互接触的两个第二横梁22相固定连接,所述的第二连接件24为螺栓组件;位于最上侧的中部框架单元2与所述的顶部框架单元1相固定连接,位于最上侧的中部框架单元2的第二立柱21的上端部与所述的顶部框架单元1 的第一立柱11的下端部相固定连接,位于最上侧的中部框架单元2的上侧的第二横梁22的槽钢的上侧壁与顶部框架单元1的下侧的第一横梁12的槽钢的下侧壁相互接触并且相固定连接,所述的底部框架单元3包括四个第三立柱31 及连接所述的第三立柱31的多个第三横梁32,多个所述的第三横梁32包括设置在所述的第三立柱31顶部的3个第三横梁32及位于第三立柱31底部的3 个第三横梁32,位于第三立柱31顶部的3个第三横梁32分别位于底部框架单元3的后侧和左右两侧,位于第三立柱31底部的3个第三横梁32分别位于底部框架单元3的后侧和左右两侧,所述的第三立柱31为H型钢,所述的第三立柱31的两个翼缘前后方向设置,所述的第三横梁32为开口朝内的槽钢,所述的位于底部框架单元3的顶部的第三横梁32与位于最下侧的中部框架单元2 的底部的第二横梁22相固定连接,相互靠近的第三横梁32和第二横梁22中,所述的第三横梁32的槽钢的上侧壁与所述的第二横梁22的下侧壁相互接触并通过第二连接件24相固定连接,第三立柱31的上端部与位于最下侧的中部框架单元2的第二立柱21的下端部相固定连接,相互连接的第二立柱21和第三立柱31中,所述的第二立柱21的腹板与所述的第三立柱31的腹板通过第一连接件23相固定连接,所述的底坑包括一底座42及位于底坑上的底坑侧壁41,所述的底部框架单元3的下端被容纳于底坑内,所述的底部框架单元3的第三立柱31的下端部还设置有一连接端312,所述的连接端312为一封闭所述的第三立柱31的H型钢的下端部的平板,所述的连接端312通过第三连接件33固定在所述的底坑的底座42上,所述的连接端312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于所述的第三立柱31的下端部,且所述的连接端312的面积大于所述的第三立柱31端面的面积。所述的顶部框架单元1还包括多个连接于所述的第一立柱11之间的 4个连接杆13,4个连接杆13分别连接相邻的两个第一立柱11,所述的顶部框架单元1还包括支撑梁14,所述的支撑梁14的两端部分别支撑于前侧和后侧的两个连接杆13上,所述的支撑梁14上设置有曳引装置5。所述的支撑梁14 为两个槽钢,所述的槽钢的两侧壁上下方向设置,所述的支撑梁14下侧壁与所述的连接杆13相固定连接,所述的曳引装置5固定连接至所述的支撑梁14的上侧壁上。所述的顶部框架单元1还包括多个第一固定横杆15,所述的第一固定横杆15用于连接第一立柱11,分别设置在顶部框架单元1的后侧和左右两侧,所述的第一固定横杆15位于上下两侧的第一横梁12之间;所述的中部框架单元2包括多个第二固定横杆25,所述的第二固定横杆25用于连接第二立柱21,分别设置在中部框架单元2的后侧和左右两侧,所述的第二固定横杆25 位于上下两侧的第二横梁22之间;所述的底部框架单元3包括多个第三固定横杆34,所述的第三固定横杆34用于连接所述的第三立柱31,所述的第三固定横杆34位于上下两侧的第三横梁32之间。所述的第二立柱21的上下两侧设置有第二端部211,所述的第二横梁22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至所述的第二端部211和第二立柱21上。所述的第二端部211设置在所述的第二立柱21端部的两个连接板,所述的第二横梁22的上下两个侧壁分别焊接在所述的两个连接板上,所述的第二横梁22的底板焊接在所述的第一立柱11的翼缘上。所述的第三立柱31的上下两侧设置有第三端部311,所述的第三横梁32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至所述的第三端部311和第三立柱31上。所述的第三端部311设置在所述的第三立柱31端部的两个连接板,所述的第三横梁32的上下两个侧壁分别焊接在所述的两个连接板上,所述的第三横梁32的底板焊接在所述的第三立柱31的翼缘上。

本申请所述的一种电梯井道框架,是通过框架单元拼接组合而成,容易安装和拆卸,且结构牢固,承重能力强。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申请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