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梯轿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99038阅读:49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梯轿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梯轿门。



背景技术:

电梯轿厢包括前轿壁及可相对前轿壁向两侧滑动打开的轿门,为保证轿门相对于前轿壁的顺畅滑动,前轿壁与轿门之间具有缝隙。一些乘客,尤其是儿童,会把手塞入前轿壁与轿门之前的缝隙中。在电梯轿门打开的瞬间,乘客的手会随轿门向外侧移动而对乘客造成人身伤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梯轿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电梯轿门关闭状态下前轿壁与轿门之间的缝隙会露出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梯轿门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梯轿门,包括轿门,轿门的外侧固定有压板,压板包括第一连接板与第二连接板,第二连接板设置在第一连接板的后端且其悬伸端朝向另一扇轿门所在侧延伸,第二连接板与轿门之间具有间隙,间隙中卡接固定有可遮挡轿门与前轿壁之间缝隙的毛刷和/或弹性垫。

所述压板的横截面形状呈L型,第一连接板平行于轿门的外侧面设置,第一连接板与轿门之间固定有用于支撑第一连接板的支架。

所述支架为内侧开口的槽形结构,支架的外侧用于支撑第一连接板的内侧面。

轿门上于远离压板的一侧固定有拉铆螺母,压板与支架通过与拉铆螺母吻合的螺钉固定在轿门上。

第二连接板悬伸端与轿门之间的间隙宽度小于第二连接板其他部位与轿门之间的间隙宽度。

第二连接板相对于轿门倾斜设置以使第二连接板越是靠近其悬伸端的位置处与轿门之间的间隙宽度越小。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本实用新型的电梯轿门在轿门处于关闭状态时,毛刷或弹性垫恰好能遮挡轿门与前轿壁之间的缝隙,防止乘客将手伸入该缝隙中,自然也就避免了电梯轿门打开的瞬间带动乘客手部向外侧运动而可能发生的挤伤事故,能起到防夹手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梯轿门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正视图;

图3为图2的A向剖视图;

图4为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梯轿门的具体结构如图1~图4所示,包括两扇轿门1,两扇轿门1的相互远离的端部设置有可遮挡轿门1与前轿壁之间缝隙的毛刷4。毛刷4还可以被胶垫等其他的弹性垫代替,只要弹性垫能在受外力时压缩以使轿门1可相对前轿壁运动、在外力撤去后又能回复原始形状以遮挡轿门1与前轿壁之间的缝隙即可。当然,毛刷4用于固定在轿门上的端部也可以设置便于卡固的弹性垫。

毛刷4与轿门1的具体固定方式如下,在轿门1的外端通过螺钉6固定有压板2,压板2的横截面形状呈L形,包括第一连接板21和第二连接板22。第一连接板21上设置有供螺钉6穿装以将压板2固定在轿门1上的螺栓穿孔,第二连接板22设置于轿门1靠近前轿壁的一侧(即位于轿厢内的一侧)。第二连接板22与轿门1之间具有间隙,毛刷4的一端卡接在该间隙中,另一端露出该间隙以遮挡轿门1与前轿壁之间的缝隙。

在轿门1处于关闭状态时,毛刷4恰好能遮挡轿门1与前轿壁之间的缝隙,防止乘客将手伸入该缝隙中,自然也就避免了电梯轿门1打开的瞬间带动乘客手部向外侧运动而可能发生的挤伤事故,能起到防夹手的作用。

为了增加用于卡固毛刷4的间隙深度,在轿门1的外端固定有支架3,支架3也通过螺钉6固定在轿门1上且位于压板2的内侧。支架3能将压板2撑起而增大第一连接板21与轿门1外侧面之间距离。

优选地,支架3为一侧开口的槽形结构,并将支架3的开口朝内地固定在轿门1的外侧面上,再将螺钉6依次穿过第一连接板21、支架3、轿门1和固定在轿门1上的拉铆螺母5即可将支架3和压板2均固定在轿门1上,并使压板2被支架3所支撑。

第二连接板22相对于第一连接板21倾斜设置以使第二连接板22越是靠近其悬伸端的位置处与轿门1之间的间隙宽度越小,这种设置形式有利于增大第二连接板22悬伸端与毛刷4之间的卡紧力,使毛刷4更稳固地卡接在第二连接板22与轿门1之间。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连接板也可以垂直设置于第一连接板的后端,只需要使第二连接板的悬伸端朝向轿门弯折以使第二连接板悬伸端与轿门之间的间隙宽度小于第二连接板其他部位与轿门之间的间隙宽度即可;支架与压板还可以焊接或是铆接固定在轿门上;当然,支架还可以省去,只需要使第一连接板的后端朝向轿门的外侧延伸即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