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升降辊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27618发布日期:2018-08-08 08:54阅读:117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运输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升降辊床。



背景技术:

在工业生产中,很多产品的生产要通过流水线来完成,生产产品分为若干个工段,工段与工段之间常常通过辊床来连接,辊床的作用是实现物品的输送,一般的辊床无法升降,适用范围窄,升降辊床常常伴随稳定性不佳的问题,输送物品时容易晃动,会导致物品掉落,而且,传统的辊床功能单一,空间利用率低,只能做输送用途,无法实现加工的功能,输送的过程中不能够加工,不利于产量的提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升降辊床。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升降辊床,包括连接框、移动梁和辊轴,所述连接框的内部安装有移动梁,且连接框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安装有推杆电机,推杆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有传动杆,移动梁的侧壁安装有辊轴,连接框的底部焊接有支撑杆,支撑杆的底端安装有连接盘,连接盘的内部安装有弹簧。

优选的,所述连接框的内壁靠近移动梁的一侧开设有安装槽,且安装槽的内部安装有齿条,移动梁的两端分别开设有连接槽,连接槽的内壁通过轴承连接有连接轴,连接轴的侧壁花键连接有齿轮,齿轮和齿条啮合连接。

优选的,所述连接框的内壁焊接有电机支架,且推杆电机放置在电机支架内部。

优选的,所述推杆电机的输出端和传动杆键连接,且传动杆的底端和移动梁焊接连接。

优选的,所述移动梁的一侧安装有转动电机,且转动电机的输出端键连接有旋转轴,旋转轴的另一端和辊轴键连接,移动梁的上部开设有通孔,且通孔内安装有轴承,旋转轴的侧壁和轴承的内环过盈连接。

优选的,所述连接盘的材质为硅胶或橡胶,且连接盘的顶部和支撑杆通过螺钉连接,连接盘的内壁通过连杆和弹簧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升降,适用范围广,而且稳定性好,输送物品时不会晃动,减少了物品掉落造成的报废,提高了产量,降低了成本。

2、本实用新型空间利用率高,能够上下两层同时运输,而且还具有辊压加工的功能,可以在运输的过程中实现辊压加工,节约了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升降辊床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升降辊床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升降辊床的局部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连接框、11安装槽、12齿条、2移动梁、21连接槽、22连接轴、23齿轮、3推杆电机、4传动杆、5辊轴、6转动电机、7旋转轴、8支撑杆、9连接盘、10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3,一种升降辊床,包括连接框1、移动梁2和辊轴5,所述连接框1的内部安装有移动梁2,且连接框1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安装有推杆电机3,推杆电机3的输出端连接有传动杆4,移动梁2的侧壁安装有辊轴5,连接框1的底部焊接有支撑杆8,支撑杆8的底端安装有连接盘9,连接盘9的内部安装有弹簧10。

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框1的内壁靠近移动梁2的一侧开设有安装槽11,且安装槽11的内部安装有齿条12,移动梁2的两端分别开设有连接槽21,连接槽21的内壁通过轴承连接有连接轴22,连接轴22的侧壁花键连接有齿轮23,齿轮23和齿条12啮合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框1的内壁焊接有电机支架,且推杆电机3放置在电机支架内部,所述推杆电机3的输出端和传动杆4键连接,且传动杆4的底端和移动梁2焊接连接,所述移动梁2的一侧安装有转动电机6,且转动电机6的输出端键连接有旋转轴7,旋转轴7的另一端和辊轴5键连接,移动梁2的上部开设有通孔,且通孔内安装有轴承,旋转轴7的侧壁和轴承的内环过盈连接,所述连接盘9的材质为硅胶或橡胶,且连接盘9的顶部和支撑杆8通过螺钉连接,连接盘9的内壁通过连杆和弹簧10连接。

实施例一,运输时,转动电机6带动旋转轴7转动,从而带动辊轴5转动,辊轴5能够带动上部的物体运动,实现运输,可以上下两层辊轴5同时运输,提高了空间利用率。

实施例二,调节高度时,推杆电机3带动传动杆4伸缩,从而带动移动梁2升降,在移动梁2升降的过程中,齿轮23沿齿条12运动,齿轮23和齿条12相互配合,保证了移动梁2水平升降,同时也提高了移动梁2的稳定性,使得输送物品时不会晃动,减少了物品掉落造成的报废,提高了产量,降低了成本。

实施例三,用于辊压时,根据物体的厚度,如实施例二,调整两辊轴5的间距,转动电机6带动旋转轴7转动,从而带动辊轴5转动,两辊轴5对物体进行辊压加工,节约了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