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卷的捆包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86846发布日期:2019-07-17 05:23阅读:273来源:国知局
膜卷的捆包体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将膜卷收纳于支架而通过捆包材料进行包装的膜卷的捆包体。



背景技术:

近年来,伴随着显示装置的薄型化,期望搭载于偏振板的光学膜的薄膜化。薄膜化的光学膜在以长条状被制膜后,被卷绕成卷状而成为膜卷,但由于是薄膜,所以容易产生粘连(所层叠的膜彼此的粘附)或由重量造成的卷形状的变形。因此,实施了对在光学膜的宽度端部形成的压纹(凹凸部)的形状进行研究、将光学膜的卷绕方法从直接卷绕(将宽度端部对其而对光学膜进行卷绕的方式)改变为振动卷绕(一边使宽度端部沿卷芯方向摆动一边对光学膜进行卷绕的方式)等应对措施。

上述膜卷通过捆包材料被打包输送或保管在仓库。此时,由于周围的温度变化所造成的热膨胀,会在膜卷产生褶皱。于是,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通过使用隔热片材来覆盖将光学膜和保护膜层叠而成的层叠膜卷绕成卷状的膜卷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从而抑制膜卷中由于输送或保管时的热膨胀所导致的褶皱的发生。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21625号公报(参照权利要求1,〔0006〕、〔0009〕、〔0015〕段,图4等)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将膜卷的捆包体储存于集装箱而进行输送后,从集装箱搬入仓库,在对捆包体内部的膜卷的状态进行确认时发现,如图14所示,确认在膜卷100的最表层100a产生了缺陷101。上述缺陷101是从平面看为大致三角形的凹部或者凸部在膜卷100的周向上以链状相连的链状的变形。关于缺陷101的产生原理,本申请发明人推测如下。即,在从集装箱向仓库搬入捆包体的搬入作业时,捆包体曝露于室外,因此捆包体的温度急剧上升,由此,捆包体内部的膜卷100急剧热地膨胀。推测这样的膜卷100的急剧的热膨胀使卷表面发生压曲变形,由于该压曲变形而产生的褶皱成为链状缺陷101而显现。

但是,以往没有对用于减少由于捆包体曝露于室外、产生急剧的温度上升而产生上述链状缺陷101的捆包体的结构进行任何研究。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通过使用隔热片材覆盖膜卷的最表面来减少膜卷的输送时或保管时等在膜卷曝露于室外前后所发生的缺陷、即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缓慢的温度上升而产生的缺陷,但是没有对减少向仓库搬入的搬入作业时等捆包体曝露于室外而产生急剧的温度上升所造成的链状缺陷进行任何研究。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少由于捆包体暴露于室外而造成的急剧的温度上升导致在膜卷上产生链状缺陷(变形)的膜卷的捆包体。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构成来达成。

即,本发明的一方面的膜卷的捆包体具备:膜卷,其为将由热塑性树脂构成的长条状的光学膜绕卷芯卷绕而成的卷绕体;支架,其能够经由所述卷芯以所述膜卷的最表层不与其他部分接触的方式将所述膜卷保持在内部;捆包材料,其具有隔热性,以覆盖所述膜卷的铅垂上方或铅垂下方的方式对所述支架进行包装,并且以从侧方覆盖所述膜卷的方式对所述支架的铅垂方向的至少一部分进行包装。

发明的效果

根据上述构成,将膜卷保持于内部的支架的至少一部分通过具有隔热性(本发明中隔热性包含阻碍热传导以及遮挡热释放、热辐射的效果)的捆包材料包装。并且,膜卷以最表层不与其他部分接触的方式保持在支架的内部,并且在覆盖支架的捆包材料与膜卷之间存在空隙层。由于捆包材料具有隔热性,并且上述空隙层发挥隔热功能,因此即使包含膜卷的捆包体曝露于室外,也能够抑制在捆包体内部的膜卷产生急剧的温度上升。由此,在膜卷中,能够减少由热膨胀所引起的链状缺陷(变形)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膜卷的捆包体的概略构成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构成上述捆包体的膜卷以及支架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上述膜卷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4是通过直接卷绕对光学膜进行卷绕的膜卷的剖面图。

图5是通过振动卷绕对光学膜进行卷绕的膜卷的剖面图。

图6是上述支架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上述捆包体的侧视图。

图8是表示对上述支架进行包装的捆包材料的一个例子即气泡缓冲片材的构成的剖面图。

图9是表示上述捆包体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

图10是表示上述捆包体的另一制造方法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上述捆包体的又一制造方法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上述捆包体的另一构成的立体图。

图13是省略支架以及覆盖部件的图示地表示上述捆包体的又一构成的立体图。

图14是在最表层发生了链状缺陷的膜卷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在将数值范围表述为a~b的情况下,视为该数值范围包含下限a以及上限b的值。

〔膜卷的捆包体的构成〕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膜卷的捆包体(以下简称为捆包体)1的概略构成的立体图。捆包体1具备膜卷2、支架3以及覆盖部件4。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中,出于明确覆盖部件4的目的,对覆盖部件4标注了阴影线(在其他附图中也根据需要标注阴影线表示)。

图2是表示利用覆盖部件4进行包装之前的膜卷2以及支架3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膜卷2的外观的立体图。膜卷2是将由热塑性树脂构成的长条状的光学膜10卷绕在卷芯2a的周围而成的卷绕体。作为热塑性树脂,例如能够使用纤维素酯树脂、环烯烃树脂、聚酰亚胺树脂、聚芳酯树脂等。

长条状的光学膜10例如通过溶液流延制膜法制膜。在溶液流延制膜法中,将包含树脂和溶剂的原料液从流延模流延到移动的支承体上,使其在支承体上干燥而形成流延膜。然后,将流延膜剥离,使其拉伸、干燥而成为膜,在将膜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切断(切割)后,对残留的膜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进行压纹加工。在压纹加工中,通过将在周面刻印有凹凸的压纹辊按压于膜的两端部,向膜转印凹凸而形成压纹部。以这种方式制膜出的膜最终被卷绕在卷芯上而成为卷状的光学膜(膜卷)。需要说明的是,光学膜10的制膜方法并不限于上述溶液流延制膜法,也可以是其他制膜方法(例如熔融流延制膜法)。

图4和图5是膜卷2的剖面图,图4表示的是通过直接卷绕对光学膜10进行卷取的膜卷2的剖面图,图5表示的是通过振动卷绕对光学膜10进行卷取的膜卷2的剖面图。需要说明的是,直接卷绕是使光学膜10不在宽度方向上摆动而将宽度端部对齐地进行卷取的方法,振动卷绕是使光学膜10一边在宽度方向上摆动一边进行卷取的方法。

如这些图所示,在光学膜10的宽度方向(沿着卷芯的方向)的两端,通过上述压纹加工形成有凹凸状的压纹部11。由此,能够抑制膜卷2中的上下光学膜10的粘附(粘连)以及光学膜10的卷芯方向的错位。压纹部11的宽度w能够考虑光学膜10的宽度w0的例如5%,但并不限于该值。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宽度w和w0均为沿着膜的宽度方向的长度(mm)。另外,压纹部11只要最低限度地形成于光学膜10的宽度方向的某一处即可,其个数也没有特别的限制(也可以是两个以上),但通常形成在宽度方向两端的两处。

图6是支架3的分解立体图。支架3构成为能够经由卷芯2a将膜卷2以该膜卷2的最表层2b不与其他部分接触的方式保持于内部。具体而言,支架3具有框体31和两个支承梁32。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说明中为了便于说明,将以使卷芯2a成为水平的方式将膜卷2载置(收纳)于支架3时支承该卷芯2a的一侧作为“下”“下方”或者“下侧”,将其相反侧作为“上”“上方”或者“上侧”。因此,上下方向与铅垂方向相同。并且,将与铅垂方向垂直的方向称作侧方。

框体31整体为大致立方体形状的框架(参照图2),以能够使膜卷2突出到外部地对其进行收纳的大小形成。该框体31具有上框部31a、下框部31b以及四个支柱31c。上框部31a和下框部31b是沿着长方形的长边和短边的框状的框架。上框部31a比所保持的膜卷2位于上方,下框部31b比所保持的膜卷2位于下方。上框部31a的角部(长方形的顶点)和下框部31b的角部(长方形的顶点)分别经由支柱31c连结。即,各支柱31c在铅垂方向上将上框部31a与下框部31b连结。这样,构成了大致立方体形状的框架(框体31)。

两个支承梁32中的一方以在将上框部31a和下框部31b的短边彼此连结的两根支柱31c之间水平(相对于支柱31c垂直)的方式与上述两根支柱31c连结。并且,两个支承梁32中的另一方也同样以在将上框部31a和下框部31b的其余短边彼此连结的两根支柱31c之间水平(相对于支柱31c垂直)的方式与上述其余两根支柱31c连结。

在两个支承梁32以上框部31a侧开口的方式形成有呈半圆筒状切入的凹部32a。如图2所示,膜卷2的卷芯2a的两端部进入各支承梁32的凹部32a,由此卷芯2a固定于支承梁32而使膜卷2稳定地被支承。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将能够转动的盖部件设置于支承梁32,在卷芯2a进入凹部32a后,使盖部件覆盖凹部32a,防止卷芯2a从凹部32a脱落。

需要说明的是,支架3不限于上述结构和形状。例如,支架3可以构成为能够将框体31和支承梁32的一部分分离(取下)而折叠。并且,支架3可以是使上述的立方体形状的一部分具有圆角的形状。

图1所示的覆盖部件4是通过覆盖支架3而以与膜卷2的最表层2b不接触的方式对支架3的内部的膜卷2进行覆盖的部件。由于支架3是大致立方体形状的框架,因此覆盖支架3的覆盖部件4成为沿着立方体的外表面的形状。即,覆盖部件4包括隔着膜卷2而彼此相对的上表面部4a和下表面部4b、以及四个侧面部4c。上表面部4a是覆盖框体31的上框部31a(参照图6)的面,侧边沿着上框部31a而以大致长方形形状形成。下表面部4b是覆盖框体31的下框部31b(参照图6)的面,侧边沿着下框部31b而以大致长方形形状形成。四个侧面部4c将大致长方形形状的上表面部4a和下表面部4b的外缘(各侧边)彼此连结,分别以四边形状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覆盖部件4构成为具有捆包材料41和透明片材42,该捆包材料41具有隔热性。更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在覆盖部件4中,上表面部4a和侧面部4c的高度方向(上表面部4a与下表面部4b相对的方向、铅垂方向)的一部分由具有隔热性的捆包材料41构成,下表面部4b和侧面部4c的高度方向的剩余的部分由透明片材42构成。此外,例如也可以是覆盖部件4的上表面部4a和侧面部4c整体(高度方向的整个区域)由捆包材料41构成,仅下表面部4b由透明片材42构成。

在这里,相对于四个侧面部4c总面积,以捆包材料41所占据的面积的比例为覆盖率p。如图7所示,以覆盖部件4的侧面部4c中上表面部4a和下表面部4b相对的方向的长度、即被覆盖部件4覆盖的支架3的铅垂方向的长度为h(mm),以侧面部4c中由捆包材料41构成的部分的相对的方向的长度、即对支架3的铅垂方向的至少一部分进行包装的捆包材料41的上述铅垂方向的长度为x(mm),该覆盖率p通过下式定义。该覆盖率p在比0%大且100%以下的范围内适当设定即可。

p(%)=(x/h)×100

需要说明的是,在由捆包材料41构成上表面部4a和侧面部4c的一部分的情况下,作为捆包材料41的上表面部4a和侧面部4c的一部分可以相连结,也可以分离。同样,在由捆包材料41构成了下表面部4b和侧面部4c的一部分的情况下,作为捆包材料41的下表面部4b和侧面部4c的一部分可以相连结,也可以分离。

作为具有隔热性的捆包材料41,例如能够使用不透明且吸收或者遮挡光、热的部件。例如,能够将铝箔等金属片材、包括瓦楞纸那样的厚纸或薄的包装纸在内的纸制片材、在透明树脂中混有着色颜料(例如炭黑)的树脂片材、布、木材等作为捆包材料41使用。

并且,作为捆包材料41,例如也能够使用图8所示的气泡缓冲片材41a。气泡缓冲片材41a是使两张聚乙烯制的片材41a1,41a2以在它们之间形成无数个气泡(空气层)41a3的方式贴合,通过气泡41a3的存在而使其具有缓冲性的片材。

另外,也能够适当地对上述材料进行组合来构成捆包材料41。例如,能够将气泡缓冲片材与金属片材贴合来构成捆包材料41,也能够将树脂片材与金属片材贴合来构成捆包材料41。

透明片材42构成覆盖部件4中捆包材料41之外的部分。透明片材42只要是透明的树脂片材即可,没有特别的限制。例如,能够使用以聚偏氯乙烯(pvdc)、聚氯乙烯(pvc)、低密度聚乙烯(pe、ldpe)等为原料制造的透明的树脂片材作为透明片材42。

〔捆包体的制造方法〕

接着,对捆包体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例如,在使用金属片材作为捆包材料41、使用聚乙烯制的透明的树脂片材作为透明片材42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如以下那样通过捆包材料41和透明片材42覆盖支架3来得到捆包体1。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附图中,为了便于说明,省略支架3的支承梁32a和膜卷2的图示,但在支架3上以支承梁32a对膜卷2进行支承(在之后的附图中也相同)。

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捆包体1的制造方法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首先,通过透明片材42覆盖支架3的下框部31b,并且通过粘接剂或胶带将它们固定。接着,以依次包围四个支柱31c的下半部分(比高度方向的中心靠下框部31b侧)的方式卷绕透明片材42,并通过粘合剂等固定。

接着,通过捆包材料41覆盖支架3的上框部31a,并且通过粘合剂等将它们固定。然后,以依次包围四个支柱31c的上半部分(比高度方向的中心靠上框部31a侧)的方式卷绕捆包材料41,并通过粘合剂等进行固定(p=50%)。由此,完成捆包体1。此外,对捆包材料41的长度x和透明片材42的长度(w-x)适当地进行调整,实现设定的覆盖率p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在最初通过透明片材42覆盖支架3整体或覆盖上框部31a和四个支柱31c整体,接着通过捆包材料41(例如金属片材)覆盖上框部31a和四个支柱31c的高度方向的一部分。在该情况下,虽然在捆包材料41的内侧有透明片材42,但在覆盖部件4中,除了捆包材料41之外的部分为透明片材42的这一点没有改变。

图10是表示捆包体1的另一制造方法的说明图。捆包体1可以如下所述地制造。即,以覆盖支架3的下框部31b的方式通过粘合剂等粘贴透明片材42,并且在透明片材42的四角形成切口42p。然后,将从下框部31b突出的透明片材42沿下框部31b弯折并通过粘合剂等将其固定于支柱31c。接着,以覆盖支架3的上框部31a的方式通过粘合剂等粘贴捆包材料41,并且在捆包材料41的四角形成切口41p。然后,将从上框部31a突出的捆包材料41沿上框部31a弯折并通过粘合剂等将其固定于支柱31c。由此,完成捆包体1。

图11是表示捆包体1的又一制造方法的说明图。例如,作为捆包材料41,可以使用将瓦楞纸等厚纸预先弯折成盖状的盖部41b。在该情况下,以覆盖支架3的下半部分(包含下框部31b)的方式卷绕透明片材42而将它们通过粘合剂等固定,之后,从上框部31a侧将盖部41b盖在支架3上,从而能够得到捆包体1。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覆盖支架3而将膜卷2覆盖的覆盖部件4的一部分由具有隔热性的捆包材料41构成。由此,捆包体1的外部的热向膜卷2的传递被上述捆包材料41阻碍。而且,膜卷2的最表层2b与捆包材料41不接触,在它们之间存在空隙层。由于空气的热传导率极低,因此阻碍外部的热向膜卷2传递的效果进一步增强。并且,由具有隔热性的捆包材料41构成的是覆盖部件4的一部分,因此即使在覆盖部件4的内部积蓄了热,也能够使该热经由覆盖部件4的其余部分(捆包材料41之外的透明片材42)向外部扩散(散热)。

因此,根据上述内容,在捆包体1的输送后、向仓库搬入的搬入作业时,即使捆包体1曝露于室外,也能够抑制在捆包体1的内部的膜卷2产生急剧的温度上升。由此,能够抑制膜卷2的热膨胀,减少由该热膨胀所引起的链状缺陷产生。

并且,在捆包体1中,如果由上述定义规定的捆包材料41的覆盖率p变大,则侧面部4c中除了捆包材料41之外的部分(透明片材42)的面积变小,因此将在覆盖部件4的内部封入的热量经由透明片材42散出时的散热性降低。如果散热性降低,则热容易积蓄在覆盖部件4的内部,对膜卷2抑制热膨胀的效果变差,减少链状缺陷的效果变差。从该观点出发,希望覆盖率p为50%以下。

另一方面,如果捆包材料41的覆盖率p小于10%,则侧面部4c中利用具有隔热性的捆包材料41遮挡外部的热的效果变差。

根据以上内容,从均衡地得到捆包材料41的隔热效果和透明片材42的散热效果的观点出发,希望覆盖率p为10%以上且50%以下。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和图5所示,膜卷2是仅卷绕一种光学膜10而进行层叠的卷绕体。在该构成中,与在光学膜10层叠其他膜(例如在接下来的工序中被剥离的保护膜)而成为卷绕体的构成相比,由于不使用保护膜,能够使实现成本相应地减少。并且,例如在偏振板的加工工序中,在从膜卷2送出光学膜10时,不需要将保护膜剥离的工序,因此也能够实现工时的减少和制造工序的简化。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覆盖部件4中,除了具有隔热性的捆包材料41之外的部分由透明片材42构成。由此,即使在覆盖部件4的内部积蓄了热,也能够将该热经由透明片材42扩散到外部。因此,能够减少在覆盖部件4的内部积聚的热,抑制膜卷2的温度上升,并且高效地抑制由膜卷2的热膨胀所引起的链状缺陷。并且,利用透明片材42能够保护膜卷2免受外部的风雨、尘埃的影响。

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捆包体1的其他构成的立体图。如该图所示,在捆包体1中,具有隔热性的捆包材料41与透明片材42的位置关系可以与图1的构成相反。即,覆盖部件4的下表面部4b和侧面部4c中下表面部4b侧的一部分可以由具有隔热性的捆包材料41构成。此时,覆盖部件4的上表面部4a和侧面部4c的其余部分(上表面部4a侧)由透明片材42构成。

如图1和图12所示,覆盖部件4的上表面部4a或者下表面部4b、和侧面部4c的高度方向(上表面部4a和下表面部4b相对的方向)的至少一部分由具有隔热性的捆包材料41构成,与只有上表面部4a或者只有下表面部4b被捆包材料41覆盖的构成相比,被捆包材料41覆盖的面积增大,遮热效果进一步提高。因此,在膜卷2中,能够可靠地得到减少由热膨胀所引起的链状缺陷的效果。

此外,根据图1和图12可知,覆盖部件4的上表面部4a覆盖膜卷2的铅垂上方,下表面部4b覆盖膜卷2的铅垂下方,侧面部4c从侧方覆盖膜卷2。因此,通过对支架3进行包装,构成上表面部4a或者下表面部4b、以及侧面部4c的铅垂方向的至少一部分的捆包材料41能够如以下那样表现。即,具有隔热性的捆包材料41以覆盖膜卷2的铅垂上方或者铅垂下方的方式对支架3进行包装,并且以将支架3的铅垂方向的至少一部分从侧方覆盖膜卷2的方式进行包装。

〔关于包装材料〕

图13是省略支架3和覆盖部件4的图示地表示捆包体1的又一构成的立体图。捆包体1也可以进一步具备包装材料5。包装材料5是在膜卷2的卷芯方向(卷芯2a延伸的方向)的至少一部分覆盖膜卷2的最表层2b的片材,例如,能够由与图8所示的气泡缓冲片材41a、不透明的金属片材或者树脂片材等构成捆包材料41的片材相同的片材构成。

通过以包装材料5覆盖膜卷2的最表层2b,能够在膜卷2的近前遮挡或者吸收来自外部的热,阻碍热向膜卷2的传递。因此,通过一起使用捆包材料41和包装材料5,能够进一步提高抑制外部的热导致膜卷2的急剧的温度上升的效果,能够进一步提高减少膜卷2中由热膨胀所引起的链状缺陷的效果。

在这里,希望包装材料5的厚度比覆盖部件4的捆包材料41的厚度厚。在该情况下,即使外部的热经由捆包材料41到达包装材料5,也能够通过包装材料5的厚度可靠地遮挡上述热。因此,不仅能够抑制上述链状缺陷,也能够抑制由膜卷2的热造成的弹性变形。

〔关于支架的其他构成〕

在上述支架3中,下框部31b可以与金属板成为一体而构成下表面部。在该情况下,覆盖部件4无需覆盖支架3的上述下表面部,能够仅由上述上表面部4a和四个侧面部4c构成。由此,覆盖部件4只要是通过覆盖支架3的至少一部分而以与最表层2b非接触的方式覆盖膜卷2的构成即可。

〔实施例〕

以下,对本发明的具体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另外,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捆包体1的制作>

首先,准备将作为长条状光学膜的三醋酸纤维素膜(tac膜,宽度1300mm,膜厚40μm)卷绕于卷芯而成的膜卷。即,上述膜卷是仅tac膜这一种光学膜的卷绕体(卷长4000m)。将该膜卷以该卷的最表层不与其他部件(例如支架)接触的方式收纳于具有与图2相同的构造的支架(通过支架支承膜卷的卷芯)。需要说明的是,在这里,不使用包装材料(隔热片材)覆盖膜卷的最表层地将膜卷收纳于支架。

接着,使用金属片材(日本玛泰株式会社制造,厚度30μm)作为捆包材料,以将在支架内部收纳的膜卷的铅垂上方覆盖的方式通过捆包材料对支架进行包装,并且通过胶带固定捆包材料。另外,作为透明片材,使用由低密度聚乙烯构成的透明片材(厚度50μm),以覆盖膜卷的铅垂下方并且从侧方包围膜卷的方式通过上述透明片材对支架进行包装并且通过胶带进行固定,由此制作出捆包体1。需要说明的是,使用捆包材料和透明片材进行包装的顺序可以相反。在捆包体1中,由于捆包材料不覆盖膜卷的侧方(膜的侧方被透明片材覆盖),因此通过上式定义的捆包材料的覆盖率p为0%。

<捆包体2的制作>

以除了膜卷的铅垂上方之外还从侧方覆盖膜卷的方式通过捆包材料对支架进行包装,除此之外与捆包体1的制作同样地制作出捆包体2。此时,通过捆包材料对支架的上半部分进行包装,使得侧面部的捆包材料的覆盖率p为50%。需要说明的是,在支架中未被上述捆包材料包装的部分(支架的下半部分)使用与在捆包体1的制作中使用的透明片材相同的片材进行包装。

<捆包体3的制作>

以除了膜卷的铅垂上方之外还从侧方覆盖膜卷的方式通过捆包材料对支架进行包装,除此之外与捆包体1的制作同样地制作出捆包体3。此时,通过捆包材料对支架的铅直方向的整个区域进行包装,使得侧面部的捆包材料的覆盖率p为100%。需要说明的是,在支架中未被上述捆包材料包装的部分(膜卷的铅垂下方)使用与在捆包体1的制作中使用的透明片材相同的片材进行包装。

<捆包体4的制作>

以覆盖在支架内部收纳的膜卷的铅垂下方的方式通过捆包材料对支架进行包装,以覆盖膜卷的铅垂上方以及侧方的方式通过透明片材对支架进行包装,除此之外与捆包体1的制作同样地制作出捆包体4。在捆包体4中,由于捆包材料不覆盖膜卷的侧方(膜的侧方被透明片材覆盖),因此通过上式定义的捆包材料的覆盖率p为0%。

<捆包体5的制作>

以除了膜卷的铅垂下方之外还从侧方覆盖膜卷的方式通过捆包材料对支架进行包装,除此之外与捆包体4的制作同样地制作出捆包体5。此时,通过捆包材料对支架的下半部分进行了包装,使得侧面部的捆包材料的覆盖率p为50%。需要说明的是,在支架中未被上述捆包材料包装的部分(支架的上半部分)使用与在捆包体4的制作中使用的透明片材相同的片材进行包装。

<捆包体6的制作>

以除了膜卷的铅垂下方之外还从侧方覆盖膜卷的方式通过捆包材料对支架进行包装,除此之外与捆包体4的制作同样地制作出捆包体6。此时,通过捆包材料对支架的铅直方向的整个区域进行包装,使得侧面部的捆包材料的覆盖率p为100%。需要说明的是,在支架中未被上述捆包材料包装的部分(膜卷的铅垂上方)使用与在捆包体4的制作中使用的透明片材相同的片材进行包装。

<捆包体7的制作>

将在捆包体1的制作中使用的膜卷收纳于支架之后,仅通过透明片材对上述支架进行包装,制作出捆包体7。作为上述透明片材,使用了与在捆包体1的制作中使用的透明片材相同的片材。

<捆包体8的制作>

对在捆包体1的制作中使用的膜卷的最表层卷附包装材料,将上述膜卷收纳于支架。然后,仅通过透明片材对该支架进行包装而制作出捆包体8。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上述包装材料,使用了在图8所示的构造的气泡缓冲片材上贴合金属片材而成的隔热片材(川上产业株式会社制,厚度3.5mm)。并且,作为上述透明片材,使用了与在捆包体1的制作中使用的透明片材相同的片材。

<评价>

(卷温度变化1)

在将所制作出的捆包体1~8在25℃的室内保管之后,搬出到日光直射的30℃的室外放置60分钟。然后,通过温度传感器(testo株式会社制造,型号05609056)对在室外放置后的卷的最表面的温度进行测定。在这里,如果以卷温度的变化量为t1(℃),则定义为t1=(放置60分钟后的膜温度)-(室内时的膜温度(25℃))。

《评价基准》

◎:t1≤7℃

○:7℃<t1≤10℃

△:10℃<t1≤15℃

×:15℃<t1

(链状变形)

在将所制作出的捆包体1~8在室外放置60分钟之后,对在膜卷的最表层是否存在链状的变形进行目视确认。然后,基于以下评价基准对链状变形进行评价。

《评价基准》

◎:未确认到变形。

○:确认到一些变形,但由于是弹性变形,因此在实际使用中没有问题。

△:确认到1~2条链状变形。

×:确认到3条以上的链状变形。

在表1中表示的是对捆包体1~8的评价的结果。需要说明的是,在表1中一并地表示了捆包体1~8与实施例或比较例的对应关系。并且,在表中的捆包材料的包装位置中,“上”“下”“侧”分别表示覆盖膜卷的铅垂上方、铅垂下方、侧方的位置,在以下的表中也采用相同的描述。

[表1]

根据表1,在实施例1~4中,在膜卷的最表层未确认到链状的变形。认为其原因在于,在实施例1~4的捆包体中,以覆盖膜卷的铅垂上方或铅垂下方和膜卷的侧方的方式通过具有隔热性的捆包材料覆盖了支架,并且在捆包材料与膜卷之间存在抑制热传递的空隙层,因此通过它们的协同效果使隔热性提高,抑制了膜卷的急剧的温度上升,其结果是,热膨胀所导致的链状的变形得以抑制。

与此相对,在比较例1和2中,确认到链状的变形。认为其原因在于,在仅以覆盖膜卷的铅垂上方或者铅垂下方的方式通过具有隔热性的捆包材料来覆盖支架时,不能充分地发挥隔热效果,因此难以抑制膜卷的急剧的温度上升,由于热膨胀而产生了链状的变形。

并且,在比较例3中,认为由于没有通过具有隔热性的捆包材料来覆盖支架,因此产生膜卷的急剧的温度上升,由于热膨胀而产生了链状的变形。在比较例4中,虽然通过具有隔热性的包装材料对膜卷的最表层进行了覆盖,但最终由于热膨胀而产生了链状的变形。由此可以判断,在仅通过上述包装材料来覆盖卷的最表层时,不能在卷最表层与上述包装材料之间充分地确保抑制热传递的空间,抑制膜卷的急剧的温度上升的效果差。

<捆包体9的制作>

与捆包体1的制作同样地制作出捆包体9。即,在捆包体9中,覆盖率p=0%。

<捆包体10~15的制作>

以除了膜卷的铅垂上方之外还从侧方覆盖膜卷的方式通过捆包材料对支架进行包装,除此之外与捆包体1的制作同样地制作出捆包体10~15。此时,以使侧面部的捆包材料的覆盖率p成为表2所示的值的方式通过捆包材料对支架的铅垂方向的至少一部分进行包装,制作出捆包体10~15。需要说明的是,在支架中未被上述捆包材料包装的部分通过与在捆包体1的制作中使用的透明片材相同的片材进行包装。

<评价>

(卷温度变化1)

在将所制作出的捆包体9~15在25℃的室内保管之后,搬出到直射直射的30℃的室外放置60分钟。然后,通过上述温度传感器对在室外放置后的卷的最表面的温度进行测定。在这里,如果以卷温度的变化量为t1(℃),则定义为t1=(放置60分钟后的膜温度)-(室内时的膜温度(25℃))。

《评价基准》

◎:t1≤7℃

○:7℃<t1≤10℃

△:10℃<t1≤15℃

(卷温度变化2)

如上述那样,在将捆包体9~15在室外放置60分钟之后,使其回到25℃的室内放置30分钟。然后,通过上述温度传感器对在室内放置后的卷的最表面的温度进行测定。在这里,将卷温度的变化量设定为t2(℃),t2=(返回室内而经过30分钟后的膜温度)-(室内时的膜温度(25℃))。

《评价基准》

◎:t2≤5℃

○:5℃<t2≤7℃

△:7℃<t2

(链状变形)

在使捆包体9~15回到25℃的室内而放置了30分钟之后,对膜卷的最表层是否存在链状的变形进行目视确认。然后,基于以下评价基准对链状变形进行评价。

《评价基准》

◎:未确认到变形。

○:确认到一些变形,但由于是弹性变形,因此在实际使用中没有问题。

△:确认到1~2条链状变形。

在表2中表示的是对捆包体9~15的评价的结果。需要说明的是,在表2中一并表示了捆包体9~15与实施例或比较例的对应关系。

[表2]

如表2所示,对于捆包体10~15,在刚曝露于室外之后,卷的温度上升被抑制,之后即使返回室内放置一定时间也未见到链状的变形。其中,在覆盖率大于50%的捆包体13~15中,在放置于室内后确认到卷的弹性变形。认为其原因在于,在覆盖率大的捆包体中,通过具有隔热性的捆包材料进行包装的面积大,通过上述捆包材料之外的透明膜进行包装的面积变小,因此捆包体内部的热向外部的扩散(散热)效率降低,在室内放置后热仍积聚在捆包体内部。其中,弹性变形与链状的变形那样的塑性变形不同,如果从卷送出膜则会消失(不再有应力),因此在膜的使用时不会成为问题。

根据以上内容,覆盖率p尤其会影响到将捆包体曝露于室外之后使其返回室内时的卷的弹性变形,如果覆盖率p为10%以上且50%以下,则能够平衡地得到捆包材料的隔热效果和透明片材的散热效果,抑制上述弹性变形的效果好。

需要说明的是,在覆盖率p为0%的捆包体9中,能够确认在将捆包体9曝露于室外60分钟时,在卷最表层产生链状的变形,之后即使使捆包体9回到室内,该链状的变形也会残留。

<捆包体16的制作>

通过包装材料(隔热片材)覆盖在捆包体1的制作中使用的膜卷的最表层,以该状态将膜卷收纳于图2的支架。作为上述包装材料,使用与在捆包体1的制作中使用的包装材料为同一材料的金属片材(日本玛泰株式会社制造,厚度30μm)。然后,与捆包体11的制作同样(使覆盖率p=30%)地通过捆包材料对上述支架进行包装,制作出捆包体16。因此,在捆包体16中,捆包材料的厚度=包装材料的厚度=30μm。

<捆包体17~19的制作>

除了如表3所示地改变捆包材料的厚度和包装材料的厚度之外,与捆包体16的制作同样地制作出捆包体17,19。并且,与上述捆包体11的制作同样地制作出不通过包装材料覆盖膜卷的最表层的捆包体18。

<评价>

(卷温度变化1)

在将制作出的捆包体16~19在25℃的室内保管之后,搬出到日光直射的30℃的室外放置60分钟。然后,通过上述温度传感器对室外放置后的卷的最表面的温度进行测定。在这里,如果以卷温度的变化量为t1(℃),则定义为t1=(放置60分钟后的膜温度)-(室内时的膜温度(25℃))。

《评价基准》

◎:t1≤7℃

○:7℃<t1≤10℃

△:10℃<t1≤15℃

(卷温度变化3)

将上述捆包体16~19在30℃的室外进一步放置30分钟(合计放置90分钟),通过上述温度传感器对之后的卷的最表面的温度进行测定。在这里,如果以卷温度的变化量为t3(℃),则定义为t3=(放置90分钟后的膜温度)-(室内时的膜温度(25℃))。

《评价基准》

◎:t3≤10℃

○:10℃<t3

(卷温度变化4)

将上述捆包体16~19在30℃的室外进一步放置30分钟(合计放置120分钟),通过上述温度传感器对之后的卷的最表面的温度进行测定。在这里,如果以卷温度的变化量为t4(℃),则定义为t4=(放置120分钟后的膜温度)-(室内时的膜温度(25℃))。

《评价基准》

◎:t4≤10℃

○:10℃<t4≤15℃

△:15℃<t4

(链状变形)

在将所制作出的捆包体16~19在室外放置共计120分钟之后,对在膜卷的最表层是否存在链状的变形进行目视确认。然后,基于以下评价基准对链状变形进行评价。

《评价基准》

◎:未确认到变形。

○○:在一部分的范围确认到一些变形,但由于是弹性变形,因此在实际使用中没有问题。

○:虽然在较大的范围确认到一些变形,但由于是弹性变形,因此在实际使用中没有问题。

在表3中表示的是对捆包体16~19的评价的结果。需要说明的是,在表3中一并地表示了捆包体16~19与实施例或比较例的对应关系。

[表3]

如表3所示,对于捆包体16~19中的任一个,在曝露于室外然后经过60分钟后、90分钟后、120分钟后,卷的温度上升都被抑制,没有看到链状的变形。其中,如果包装材料的厚度为捆包材料的厚度以下,则随着曝露于室外的时间变长,引起卷的温度上升,容易产生弹性变形。认为其原因在于,如果包装材料的厚度薄,则包装材料的隔热效果降低,容易产生卷的温度上升。因此,在抑制卷的弹性变形的这一点,希望包装材料的厚度比捆包材料的厚度大。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捆包材料和包装材料,使用在捆包体8的制作中使用的隔热片材(带金属膜的气泡缓冲片材),使捆包材料和包装材料的厚度与捆包体16~19同样地变化,与上述同样地对曝露于室外之后的卷的温度以及变形的有无进行确认,得到与表3相同的结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上实施例中,作为构成膜卷的光学膜使用了tac膜,但能够确认即使在使用tac之外的纤维素酯树脂、环烯烃树脂、聚酰亚胺树脂、聚芳酯树脂等制膜出光学膜,对该光学膜进行卷绕而构成膜卷,并与支架以及捆包材料组合而构成捆包体的情况下,也存在与上述实施例同样的倾向。

〔补充〕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范围不限于此,能够在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加入各种变更来实施。

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膜卷的捆包体能够如下所述地表现。

1.一种膜卷的捆包体,其特征在于,具备:

膜卷,其为将由热塑性树脂构成的长条状的光学膜绕卷芯卷绕而成的卷绕体;

支架,其能够经由所述卷芯以所述膜卷的最表层不与其他部分接触的方式将所述膜卷保持在内部;

捆包材料,其具有隔热性,以覆盖所述膜卷的铅垂上方或铅垂下方的方式对所述支架进行包装,并且以从侧方覆盖所述膜卷的方式对所述支架的铅垂方向的至少一部分进行包装。

2.根据所述1所记载的膜卷的捆包体,其特征在于,在以所述支架的铅垂方向的长度为h(mm)、以对所述支架的铅垂方向的至少一部分进行包装的所述捆包材料的铅垂方向的长度为x(mm)时,

通过下式规定的覆盖率p为10%以上且50%以下,

p=(x/h)×100。

3.根据所述1或2所记载的膜卷的捆包体,其特征在于,具备包装材料,该包装材料具有隔热性,并且覆盖所述膜卷的最表层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包装材料的厚度比所述捆包材料的厚度大。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能够适用于将膜卷收纳于支架的内部并通过捆包材料对支架进行包装的膜卷的捆包体。

附图标记说明

1捆包体;

2膜卷;

2a轴芯;

2b最表层;

3支架;

5包装材料;

10光学膜;

41包装材料。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