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升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60181发布日期:2019-08-06 23:43阅读:293来源:国知局
一种升降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冶金机械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输送板坯的升降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限位开关在各种工业生产现场使用广泛,是一种为了保护机器及其使用者的安全装置,限位开关需要和限位块配合使用,才能真实的反应实际位置,但是工作一段时间以后,限位开关和限位块会出现不匹配,不能准确产生位置信号,或者由于限位块的抖动,使得信号出现断断续续等情况,最终影响物流和作业效率,降低了产能和效益,严重时可能导致生产事故的发生。

例如冶炼行业的堆垛机是升降装置的一种,其能够将板坯输送至下一道工序的作业位置。参见图1,其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升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升降装置包括用于堆放板坯的升降平台1,升降平台1的下方连接有升降杆2,升降平台1的下方设有限位开关3,升降杆2上设有与限位开关3相配合的限位块201,当升降平台1由作业位置下降至使限位块201触碰到限位开关3的位置时,限位开关3发出升降平台1复位的信号,以将新的板坯装入升降平台1,进入下一个升降循环。但是,就堆垛机而言,升降平台1可以堆放三到五块板坯,重量达到百余吨,属于重载,而且升降的行程较长。在升降过程中,堆垛机抖动或者晃动非常严重,这样造成堆垛机的升降杆2严重摇摆甚至脱焊,导致限位块201与限位开关3之间的触发信号不稳定,从而导致信号不连续,造成堆垛机停止工作,作业效率大大降低,同时也增加了维护的工作量。

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新的升降装置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升降装置,其能够消除因物品过重造成的整个装置的晃动,限位开关可以发出稳定的信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升降装置,包括自上而下设置的升降平台、碰撞块、限位块和限位开关,所述升降平台和碰撞块之间连接有第一柔性钢丝绳,所述碰撞块和限位块之间连接有第二柔性钢丝绳,还包括夹持机构,当所述升降平台上升至作业位置时,所述限位块被所述夹持机构夹持,在所述升降平台下降过程中,所述碰撞块的重力作用于所述限位块,使得所述限位块瞬间脱离所述夹持机构,并下降至能够触发所述限位开关的位置,所述限位开关发出所述升降平台复位的信号。

优选地,所述升降平台的下方设有导向管,所述碰撞块和限位块能够在所述导向管内升降。

进一步地,所述夹持机构包括能够夹持所述限位块的若干钢片,所述导向管上开设有供所述钢片的两端卡设的卡孔,所述钢片的中部设于所述导向管内,所述若干钢片沿所述导向管的周向分布,所述钢片远离所述限位块的一侧设有能够对所述钢片施加弹性作用力的弹性部件。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部件为弹簧。

进一步地,所述夹持机构包括能够对所述限位块产生吸力的若干磁铁,所述若干磁铁设于所述导向管的外壁并沿所述导向管的周向分布,所述限位块的外表面与所述导向管的内壁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开关为摆杆式限位开关,所述导向管的下部开设有供所述限位开关的摆杆穿设的开口。

优选地,所述碰撞块和限位块的两端面均呈球面。

优选地,所述第二柔性钢丝绳的数量为两条。

本发明的升降装置,通过设置碰撞块和限位块,并将升降平台与碰撞块、碰撞块与限位块之间通过柔性钢丝绳连接,在限位块触发限位开关后,第二柔性钢丝绳仍处于松弛状态,消除了因物品过重造成的升降平台的晃动对限位开关信号的影响,使得限位开关的触发信号连续稳定,不会发生停机现象,从而提高作业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升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升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示出了限位块被夹持机构夹持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结构以及工作原理等作进一步的说明。

本发明的升降装置用于输送物品,其工作过程是:首先升降装置承载着物品上升以将物品输送至下一道工序的作业位置,然后下降返回初始位置,最后再承载新的物品,进入下一个工作循环。

参见图2,本发明的升降装置包括自上而下设置的升降平台4、碰撞块6、限位块13和限位开关14。升降平台4用于承载物品,例如板坯,升降平台4和碰撞块6之间连接有第一柔性钢丝绳5,碰撞块6和限位块13之间连接有第二柔性钢丝绳9。该升降装置还包括夹持机构,当升降平台4承载物品上升至作业位置时,限位块13随升降平台4上升至被夹持机构夹持的位置,第一柔性钢丝绳5和第二柔性钢丝绳9处于张紧状态;卸载物品后,升降平台4下降,在升降平台4下降过程中,碰撞块6的重力作用于限位块13,第二柔性钢丝绳9处于松弛状态,使得限位块13瞬间脱离夹持机构,并下降至能够触发限位开关14的位置,此时,第二柔性钢丝绳9仍处于松弛状态,升降平台4的晃动不会造成限位块13位置的改变,限位块13与限位开关14接触良好,信号不会发生变化,限位开关14发出升降平台4复位的信号,可以将新的物品装载到升降平台4,以进入下一个工作循环。

为保证碰撞块6以及限位块13的升降方向,升降平台4的下方设有导向管7,碰撞块6和限位块13能够在导向管7内升降,其中,导向管7的顶部高于碰撞块6底部上升的最高点位置,导向管7的底部低于限位块13顶部下降的最低点位置。

上述夹持机构的结构可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如图2所示,作为优选,夹持机构包括能够夹持限位块13的若干钢片8,导向管7上开设有供钢片8的两端卡设的卡孔701,钢片8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卡孔701至导向管7的外侧,钢片8的中部设于导向管7内,使钢片8的截面呈弧形,若干钢片8沿导向管7的周向分布。钢片8远离限位块13的一侧设有能够对钢片8施加弹性作用力的弹性部件,该弹性部件优选为弹簧11,具体地,导向管7的外壁连接有壳体10,弹簧11设于该壳体10内,弹簧11的一端与壳体10连接,另一端连接有连杆12,该连杆12穿过导向管7与钢片8的中部连接。当限位块13由触发限位开关14的位置上升至若干钢片8中间时,弹簧11对钢片8施加弹性作用力以将限位块13夹持。

夹持机构的结构还可以通过另一种方式实现,其可以包括能够对限位块13产生吸力的若干磁铁,该若干磁铁设于导向管7的外壁并沿导向管7的周向分布。上述方式下的限位块13的外表面应与导向管7的内壁接触,当限位块13上升至若干磁铁中间时,磁铁吸住限位块13以实现对限位块13的夹持。

如图2所示,限位开关14为摆杆式限位开关,相应地,导向管7的下部开设有供限位开关14的摆杆1401穿设的开口702。当限位块13未触发限位开关14时,摆杆1401处于水平位置,限位开关14发出一个位置信号“0”,表示升降平台4未复位;当限位块13下降至触发限位开关14的位置时,限位块13向下压摆杆1401,摆杆1401向下摆动,限位开关14的信号发生变化,发出另一个位置信号“1”,表示升降平台4已复位,此时,摆杆1401对限位块13进行支撑,使得第二柔性钢丝绳9处于松弛状态,从而使得限位开关14的信号不受升降平台4晃动的影响;当限位块13随升降台4上升使其脱离限位开关14时,摆杆1401恢复至水平位置,限位开关14又发出位置信号“0”。

由于限位块13是在碰撞块6的重力作用下脱离夹持机构的,为了使碰撞块6的重力集中作用于限位块13,使得限位块13能够瞬间脱离夹持机构,同时也为了避免第二柔性钢丝绳9不会被碰撞块6和限位块13碰撞时反复撞击而缩短使用寿命,可将碰撞块6与限位块13相互靠近的两端的端面设计成球面,为了零件加工的便利性以及零件的美观性,碰撞块6和限位块13的两端面均呈球面。

为了确保限位块13下降的平稳性,碰撞块6和限位块13之间可通过多条第二柔性钢丝绳9连接,如图2所示,第二柔性钢丝绳9的数量为两条。

如图2所示,本发明的升降装置在使用之前需要对第一柔性钢丝绳5和第二柔性钢丝绳9的长度、夹持机构的夹持力进行调整。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将升降平台4放到其升降的最低位置,导向管7放于升降平台4的下方,锁定升降平台4和导向管7的相对位置,将限位块13和碰撞块6依次放入导向管7中,并将限位开关14的摆杆1401水平插入开口702中;

步骤二,调整第一柔性钢丝绳5的长度,使得碰撞块6位于钢片8的上方,例如碰撞块6位于钢片8上方的5-10cm处,再调整第二柔性钢丝绳9的长度,使得限位块13能够下降至触发限位开关14的位置,并保证第二柔性钢丝绳9的长度大于限位块13被夹持机构夹持时限位块13的底部到限位开关14的距离;

步骤三,控制升降平台4上升直至使限位块13位于若干钢片8中间,通过更换不同弹性系数的弹簧11来调节夹持机构的夹持力,使得若干钢片8夹持限位块13,此时第二柔性钢丝绳9处于张紧状态,然后点动控制升降平台4下降,使得第二柔性钢丝绳9由张紧状态变为松弛状态,并确保该限位块13仍被若干钢片8夹持;

步骤四,控制升降平台4下降,使得碰撞块6的重力完全作用于限位块13上,调节夹持机构的夹持力,使得夹持力逐渐减小至使限位块13能够瞬间脱离夹持机构,限位块13下降至触发限位开关14的位置,锁定此时夹持机构的夹持力。

至此,该升降装置调试完毕,其中,步骤三是对夹持机构的夹持力进行粗调,以确保夹持机构能够将限位块13夹持,步骤四是对夹持机构的夹持力进行细调,以确保在夹持机构能够将限位块13夹持的情况下,还能保证限位块13在碰撞块6的重力作用下能够瞬间脱离夹持机构。

本发明的升降装置,通过设置碰撞块6和限位块13,并将升降平台4与碰撞块6、碰撞块6与限位块13之间通过柔性钢丝绳连接,在限位块13触发限位开关14后,第二柔性钢丝绳9仍处于松弛状态,消除了因物品过重造成的升降平台4的晃动对限位开关14信号的影响,使得限位开关14的触发信号连续稳定,不会发生停机现象,从而提高作业效率。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示意性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道,在不偏离本发明的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可以对本发明作出多种改进,这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