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材后处理装置及片材后处理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150399发布日期:2018-08-10 20:58阅读:22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对形成有图像的片材进行后处理的片材后处理装置以及片材后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已知有对装载于处理托盘上的片材执行装订处理等后处理的片材后处理装置。该片材后处理装置为了整理装载于处理托盘上的执行后处理之前的片材的片材间错开而具有对片材在宽度方向上的错开进行整理(横向对齐)的部件和对片材在与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错开进行整理(纵向对齐)的部件。



技术实现要素:

一直期待一种在上述片材后处理装置中缩短片材的对齐(整合)处理所需的时间的技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片材后处理装置具备:处理托盘,用于放置要执行后处理的片材;一对横向对齐板,隔开规定间隔地设于所述处理托盘,通过夹入(夹着)所述处理托盘上的片材而使该片材在与片材传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对齐;以及控制部,使所述一对横向对齐板定位于第一对齐位置和第二对齐位置,所述第一对齐位置是在与所述片材传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进行对齐的位置,在所述第二对齐位置上,所述一对横向对齐板彼此的间隔比在所述第一对齐位置时窄。

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片材后处理装置,具备:处理托盘,用于放置要执行后处理的片材;一对横向对齐板,隔开规定间隔地设于所述处理托盘,并且被配置为在与片材传送方向正交的片材宽度方向上移动并使所述处理托盘上的所述片材在所述片材宽度方向上对齐,所述一对横向对齐板具有第一横向对齐板和第二横向对齐板;以及控制部,被配置为:控制所述一对横向对齐板朝向彼此移动并停止在第一对齐位置,在所述第一对齐位置,所述片材在所述片材宽度方向上被对齐,控制所述一对横向对齐板朝向彼此移动至第二对齐位置而不是使所述一对横向对齐板向相反方向移动,以对齐所述片材,控制所述一对横向对齐板从原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一对齐位置,在所述原位置处的所述一对横向对齐板之间的间隔比在所述第一对齐位置处的所述一对横向对齐板之间的间隔宽,控制所述一对横向对齐板依次移动至所述第二对齐位置,控制所述第一横向对齐板和所述第二横向对齐板同时从所述原位置朝向彼此移动至所述第一对齐位置,控制所述第二横向对齐板从所述第一对齐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对齐位置,并且在所述第二横向对齐板移动至所述第二对齐位置之后,控制所述第一横向对齐板从所述第一对齐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对齐位置。

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片材后处理方法,包括:将片材装载在处理托盘上;使用隔开规定间隔地设于所述处理托盘上的一对横向对齐板将所述片材在与片材传送方向正交的片材宽度方向上对齐;使所述一对横向对齐板朝向彼此移动,使所述一对横向对齐板定位于第一对齐位置,在所述第一对齐位置,所述片材在所述片材宽度方向上被对齐;使所述一对横向对齐板从所述第一对齐位置朝向彼此移动;使所述一对横向对齐板定位于第二对齐位置以对齐所述片材,在所述第二对齐位置处的所述一对横向对齐板之间的间隔比在所述第一对齐位置处的所述一对横向对齐板之间的间隔窄;使所述一对横向对齐板从原位置依次地先定位于所述第一对齐位置再定位于所述第二对齐位置,在所述原位置处的所述一对横向对齐板之间的间隔比在所述第一对齐位置处的所述一对横向对齐板之间的间隔宽;所述一对横向对齐板具有第一横向对齐板和第二横向对齐板;以及使所述第一横向对齐板和所述第二横向对齐板同时从所述原位置朝向彼此移动至所述第一对齐位置,使所述第二横向对齐板从所述第一对齐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对齐位置,并且在所述第二横向对齐板移动至所述第二对齐位置之后,使所述第一横向对齐板从所述第一对齐位置移动至所述第二对齐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系统的整体构成的图。

图2是本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以及片材后处理装置的电气框图。

图3是示意性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片材后处理装置的各部构成的详情的图。

图4是示意性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待机托盘与桨部的关系的图。

图5是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处理托盘的详细构成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横向对齐板、第二横向对齐板的原位置的图。

图7是示出片材已移动并装载至处理托盘上的状态的图。

图8是示出第一横向对齐板及第二横向对齐板被定位于第一横向对齐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9是示出第一横向对齐板及第二横向对齐板被定位于第二横向对齐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10是示出第一横向对齐板及第二横向对齐板对多个片材进行了横向对齐处理之后移动至了原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11是后处理控制部控制第一横向对齐板及第二横向对齐板而执行的横向对齐处理的流程图。

图1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桨和第二桨的待机位置的图。

图13是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桨的片材移动处理的图。

图14是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桨的纵向对齐处理的图。

图15是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桨及第二桨的停止位置的图。

图16是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二桨的纵向对齐处理的图。

图17是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桨及第二桨的纵向对齐处理完成后的状态的图。

图18是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纵向对齐处理后的第一桨及第二桨的待机位置的图。

图19是后处理控制部控制横向对齐部和桨部而执行的纵向对齐处理和横向对齐处理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使用附图,对实施方式的片材后处理装置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具有相同或类似的功能的构成标以相同的符号进行说明。另外,有时会省略对这些构成的重复说明。

图1是示出图像形成系统的整体构成的图。图2是示出图像形成装置以及片材后处理装置的电气框图的图。图像形成系统包括图像形成装置1和片材后处理装置2。图像形成装置1将图像形成于纸张等片状的介质(以下称为“片材”)上。片材后处理装置2对从图像形成装置1传送来的片材进行后处理。

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控制面板11、扫描器部12、打印机部13、供纸部14、排纸部15以及图像形成控制部16。

控制面板11具备接收用户的操作的各种键。例如,控制面板11接收关于片材的后处理的种类的输入。控制面板11将输入的关于后处理的种类的信息送至片材后处理装置2。

扫描器部12具备读取复印对象物的图像信息的读取部。扫描器部12将读取的图像信息送至打印机部13。

打印机部13根据从扫描器部12或外部设备发送来的图像信息而用色调剂等显影剂形成输出图像(以下,称为“色调剂图像”)。打印机部13将色调剂图像转印至片材的表面上。打印机部13向已转印至片材的色调剂图像施加热和压力,使色调剂图像定影于片材。

供纸部14配合打印机部13形成色调剂图像的定时而将片材逐张地供给至打印机部13。排纸部15将从打印机部13排出的片材向后处理装置2传送。

如图2所示,图像形成控制部16控制整个图像形成装置1的动作。即,图像形成控制部16控制:控制面板11、扫描器部12、打印机部13、供纸部14以及排纸部15。图像形成控制部16由包括未图示的cpu、rom以及ram的控制电路形成。

接下来,对片材后处理装置2进行说明。使用图1、图2来说明片材后处理装置2的构成。如图1所示,片材后处理装置2与图像形成装置1相邻配置。片材后处理装置2对从图像形成装置1传送来的片材执行通过控制面板11或客户端pc等外部设备而指定的后处理。例如,后处理为装订处理或分页处理。

片材后处理装置2具备:待机部21、处理部22、排出部23以及后处理控制部24。待机部21使从图像形成装置2传送来的片材s(参照图3)暂时性滞留(缓冲)。例如,待机部21在处理部22对在先的片材s进行后处理的期间,使后续的多张片材s待机。待机部21设于处理部22的上方。一旦处理部22的片材排出至排出部23,则待机部21使滞留的片材s朝着处理部22落下。

处理部22对片材s进行后处理。例如,处理部22将多张片材s对齐。处理部22对已对齐的多张片材s进行装订处理。由此,多张片材s通过装订针而被订在一起。处理部22将进行了后处理的片材s向排出部23排出。

排出部23具备固定托盘23a和可动托盘23b。固定托盘23a设于片材后处理装置2的上部。可动托盘23b设于片材后处理装置2的侧部。装订处理或分页处理后的片材s排出至可动托盘23b。

如图2所示,后处理控制部24控制整个片材后处理装置2的动作。即,后处理控制部24控制:待机部21、处理部22以及排出部23。并且,如图2所示,后处理控制部24控制:入口辊32a、出口辊33a、桨部25、桨电机28、第一横向对齐(整合)电机29a和第二横向对齐(整合)电机29b、第一横向对齐(整合)板51a、第二横向对齐(整合)板51b。后处理控制部24由包括cpu241、rom242以及ram243的控制电路形成。需要注意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了第一横向对齐电机29a、第二横向对齐电机29b两个电机,但也可以构成为通过一个电机来使第一横向对齐板51a、第二横向对齐板51b移动。

图3是示意性示出片材后处理装置2的各部构成的详情的图。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记载的“片材传送方向”是指,片材s向待机部21的待机托盘211传送的传送方向d(片材s进入待机托盘211的进入方向)或者片材s从处理托盘221向可动托盘23b传送的方向。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记载的“上游侧”及“下游侧”分别指片材传送方向d上的上游侧以及下游侧。另外,本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前端部”及“后端部”分别指片材传送方向d上的“下游侧的端部”及“上游侧的端部”。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与片材传送方向d正交的方向称为片材宽度方向w。

下面,根据图3进行说明。传送路径31是从片材供给口31p至片材排出口31d的传送路径。片材供给口31p配置于面向图像形成装置1的位置。片材s从图像形成装置1供给至片材供给口31p。另一方面,片材排出口31d位于待机部21附近。从图像形成装置1排出的片材s经由传送路径31而排出至待机部21。

入口辊32a、32b设于片材供给口31p附近。入口辊32a、32b将供给至了片材供给口31p的片材s朝着传送路径31的下游侧传送。例如,入口辊32a、32b将供给至了片材供给口31p的片材s传送至出口辊33a、33b。

出口辊33a、33b设于片材排出口31d附近。出口辊33a、33b接收由入口辊32a、32b传送来的片材s。出口辊33a、33b将片材s从片材排出口31d传送至待机部21。

待机部21具有待机托盘(缓冲托盘)211、传送引导器212、排出辊213a、213b以及开闭驱动部(未图示)。

待机托盘211的后端部位于出口辊33a、33b附近。待机托盘211的后端部比传送路径31的片材排出口31d更位于下方一点。待机托盘211以随着往片材传送方向d的下游侧而逐渐变高的方式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待机托盘211在处理部22进行后处理的期间使多张片材s重叠地进行待机。

图4是示意性示出待机托盘211与后述的桨部25的关系的图。如图4所示,待机托盘211具有第一托盘部件211a、第二托盘部件211b。第一托盘部件211a及第二托盘部件211b在片材宽度方向w上相互分离。第一托盘部件211a及第二托盘部件211b受到来自开闭驱动部的动力而向彼此靠近的方向和彼此分离的方向移动。

第一托盘部件211a与第二托盘部件211b在彼此接近的状态下支撑从出口辊33a、33b传送来的片材s。另一方面,通过第一托盘部件211a与第二托盘部件211b在片材宽度方向w上向彼此分离的方向分开,从而使片材s从待机托盘211向处理托盘221移动。由此,由待机托盘211支撑的片材s从第一托盘部件211a与第二托盘部件211b之间的空间朝着处理托盘221落下。即,片材s从待机托盘211移动至处理托盘221。

图3所示的辅助臂41设于待机托盘211的上方。例如,辅助臂41在片材传送方向d上具有待机托盘211的大致一半以上的长度。在本实施方式中,辅助臂41在片材传送方向d上具有与待机托盘211大致相同的长度。辅助臂41是向待机托盘211的上方扩展的板状的部件。从出口辊33a、33b排出的片材s进入辅助臂41与待机托盘211之间的空间。

图3所示的处理部22具有:处理托盘221、装订机222、传送辊223a、223b、传送带224、止动器225以及横向对齐部51(第一横向对齐板51a、第二横向对齐板51b)。

处理托盘221设于待机托盘211的下方。处理托盘221以随着往片材传送方向d的下游侧而逐渐变高的方式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处理托盘221与待机托盘211大致平行地倾斜。移动至处理托盘221的多张片材s由作为一对横向对齐板的第一横向对齐板51a、第二横向对齐板51b对齐片材宽度方向w上的片材间的错开。

装订机222设于处理托盘221的端部。装订机222对位于处理托盘221上的规定张数的片材s的摞进行装订(订在一起)处理。

传送辊223a、223b在片材传送方向d上隔开规定的间隔而配置。传送带224架设于传送辊223a、223b。传送带224与传送辊223a、223b同步地旋转。传送带224在装订机222与排出部23之间传送片材s。

从传送辊223b来看,止动器225配置于片材传送方向上游。止动器225是通过使从待机托盘211移动至处理托盘221的片材s抵碰到该部件而用于在片材传送方向上进行对齐的部件。换句话说,止动器225是在进行片材传送方向上的对齐处理时作为片材抵碰基准的部件。即,片材s被后述的第一桨25a、第二桨25b朝着片材传送方向上游移动而抵碰到止动器225,从而在片材传送方向上被对齐。下面有时也将在片材传送方向上对齐片材称为纵向对齐(整合)处理。

图3所示的桨部25具有第一桨25a、第二桨25b、旋转轴26、旋转体27。

旋转轴26是后述的第一桨25a、第二桨25b的旋转中心。旋转轴26位于待机托盘211的下方。旋转轴26在片材宽度方向w上延伸。旋转轴26从桨电机28接收驱动力而向图3中的箭头a方向(逆时针方向)旋转。

第一桨25a及第二桨25b由橡胶、树脂这样的弹性材料形成。第一桨25a以在旋转体27的径向上突出的方式安装于旋转体27。

正如图3所示的那样,第二桨25b相对于第一桨25a具有规定角度地配置。换句话说,第二桨25b在旋转方向a上隔开规定距离地设于第一桨25a的后方。

第二桨25b以在旋转体27的径向上突出的方式安装于旋转体27。第二桨25b的长度在旋转体27的径向上具有比第一桨25a的长度短的长度。

需要注意的是,为了使第一桨25a对片材s的拖入量大于第二桨25b对片材s的拖入量,第一桨25a与第二桨25b优选为如下这样的关系。例如,为了使因第一桨25a挠曲而产生的应力大于因第二桨挠曲而产生的应力,优选第一桨25a的杨氏模量大于第二桨25b的杨氏模量。另外,关于第一桨25a和第二桨25b的硬度,优选第一桨25a的硬度比第二桨25b的硬度高。另外,关于第一桨25a与第二桨25b各自的厚度关系,优选构成为第一桨25a的厚度比第二桨25b的厚度厚。特别地,优选构成为在与片材s接触的部位的桨的厚度上第一桨比第二桨厚。此外,没有必要满足上述的所有关系,只要满足至少任一关系即可。

图5是示出处理托盘22的详细构成的立体图。横向对齐部51具有一对横向对齐板51a、51b。第一横向对齐板51a在图3中是位于后处理装置2的前侧(近前侧)的横向对齐板,第二横向对齐板51b是位于后处理装置2的后侧(里侧)的横向对齐板。第一横向对齐板51a、第二横向对齐板51b通过第一横向对齐电机29a、第二横向对齐电机29b而能与片材s的宽度相匹配地在与片材的传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即w方向上滑动。横向对齐部51通过使第一横向对齐板51a、第二横向对齐板51b在片材s的宽度方向(w方向)上滑动而能够使片材s的位置发生位移。另外,在对片材s分页(sorting)并排出时也使用第一横向对齐板51a、第二横向对齐板51b。

第一横向对齐板51a及第二横向对齐板51b被配置为在原位置(homeposition)时具有规定的空间(间隔)。从待机托盘211移动来的片材s装载(积载)于该第一横向对齐板51a、第二横向对齐板51b所具有的空间中。片材s通过被夹在第一横向对齐板51a、第二横向对齐板51b之间而在与片材的传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对齐。需要注意的是,在第一横向对齐板51a上设有减振器。此外,减振器既可以是弹簧式,也可以由对树脂等柔软的材料进行成型而得的部件形成。

另外,同图中,在处理托盘221的下方安装有驱动第一横向对齐板51a、第二横向对齐板51b的第一横向对齐电机29a、第二横向对齐电机29b。

使用图6至图10,对第一横向对齐板51a及第二横向对齐板51b执行的一连串的横向对齐(整合)处理进行说明。

图6是示出横向对齐部51(第一横向对齐板51a、第二横向对齐板51b)的原位置的图。在原位置上,第一横向对齐板51a、第二横向对齐板51b被定位于在片材s的宽度方向上具有距离w1的间隔的位置。

图7是示出多个片材s从待机托盘211移动并装载至了处理托盘221上的状态的图。第一横向对齐板51a及第二横向对齐板51b从原位置向图7中所示的箭头的方向(朝着处理托盘221的中央部的方向)移动预定的距离,将片材s夹在之间。换句话说,第一横向对齐板51a及第二横向对齐板51b向彼此的间隔变窄的方向(接近的方向)移动。

图8是示出第一横向对齐板51a及第二横向对齐板51b被定位于第一横向对齐位置上的状态的图。“第一横向对齐位置”是第一横向对齐板51a和第二横向对齐板51b在片材s的宽度方向上具有距离w2(<w1)的间隔的位置。在此,距离w2被预先设定为比原位置时的距离w1短、且比作为对齐对象的片材s的宽度方向的长度长的距离。

第一横向对齐板51a及第二横向对齐板51b在从原位置(参照图6)移动了之后停止在第一横向对齐位置。第一横向对齐板51a及第二横向对齐板51b通过在第一横向对齐位置上夹入(夹着)多个片材s而整理片材宽度方向上的错开。

图9是示出第一横向对齐板51a及第二横向对齐板51b被定位于第二横向对齐位置上的状态的图。“第二横向对齐位置”是第一横向对齐板51a和第二横向对齐板51b在片材s的宽度方向上具有距离w3(<w2)的间隔的位置。在此,距离w3被预先设定为与作为对齐对象的片材s的宽度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的距离。并且,比原位置时的距离w1短且比第二对齐位置时的距离w2短。

第一横向对齐板51a及第二横向对齐板51b从第一横向对齐位置(参照图8)向朝着处理托盘221的中央部的方向进一步移动了规定距离之后停止在第二横向对齐位置。第一横向对齐板51a及第二横向对齐板51b通过移动至第二横向对齐位置而进一步夹入(夹着)多个片材s,从而进一步整理片材s的宽度方向的错开。需要注意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使第一横向对齐板51a及第二横向对齐板51b向“第二横向对齐位置”定位的动作,首先驱动第二横向对齐板51b而使其定位于图9的位置。然后,驱动第一横向对齐板51a而使其定位于图9的位置,以此来执行横向对齐处理。

图10是示出第一横向对齐板51a及第二横向对齐板51b在第二横向对齐位置上对片材s进行了横向对齐处理之后移动至了原位置的状态的图。

以上是第一横向对齐板51a及第二横向对齐板51b执行的一连串的横向对齐处理。

图11是后处理控制部24控制横向对齐部51执行的横向对齐处理的流程图。

后处理控制部24判断在开始后述的桨部25的旋转动作起是否经过了第一时间(act101)。后处理控制部24在判断为经过了第一时间的情况(act101的是)下,使第一横向对齐电机29a和第二横向对齐电机29b驱动预定的步数。第一横向对齐板51a及第二横向对齐板51b从原位置(参照图7)向朝着处理托盘221的中央部的方向移动了预定的距离之后位于第一横向对齐位置(参照图8)(act102)。换句话说,第一横向对齐板51a及第二横向对齐板51b在向彼此的距离变窄的方向移动了之后位于第一横向对齐位置。

后处理控制部24判断在开始桨部的动作起是否经过了规定的第二时间(>第一时间)(act103)。后处理控制部24在判断为经过了第二时间的情况(act103的是)下,使第二横向对齐电机29b驱动预定的步数。第二横向对齐板51b从第一横向对齐位置(参照图8)进一步向朝着处理托盘221的中央部的方向移动了预定的距离之后位于第二横向对齐位置(参照图9)(act104)。后处理控制部24在判断为尚未经过第二时间的情况(act103的否)下,使第二横向对齐板51b的驱动开始待机。

后处理控制部24判断在开始桨部的动作起是否经过了规定的第三时间(>第二时间)(act105)。后处理控制部24在判断为经过了第三时间的情况(act105的是)下,使第一横向对齐电机29a驱动预定的步数。第一横向对齐板51a在从第一横向对齐位置(参照图8)进一步向朝着处理托盘221的中央部的方向移动了预定的距离之后位于第二横向对齐位置(参照图9)(act106)。后处理控制部24在判断为尚未经过第三时间的情况(act105的否)下,使第一横向对齐板51a的驱动开始待机。

这样,通过使第一横向对齐板51a与第二横向对齐板51b的移动定时错开,从而在先确定了执行横向对齐处理时作为基准位置的第二横向对齐板51b的位置之后使包括减振器的第一横向对齐板51a向朝着处理托盘221的中央部的方向移动预定的距离来执行横向对齐处理,由此,在规定的位置高精度地整理片材在宽度方向上的错开。

另外,第一横向对齐板51a及第二横向对齐板51b的“从原位置向第一横向对齐位置的移动”、“从第一横向对齐位置向第二横向对齐位置的移动”各动作均为向朝着处理托盘221的中央部的方向的移动。为此,当用横向对齐板将片材夹于其间而执行了横向对齐处理之后再次执行横向对齐处理时,无需使横向对齐板向原位置的方向返回,因此能够缩短横向对齐处理所需的处理时间。

接着,后处理控制部24判断在开始桨部25的动作起是否经过了规定的第四时间(>第三时间)(act107)。后处理控制部24在判断为经过了第四时间的情况(act107的是)下,使第一横向对齐电机29a及第二横向对齐电机29b反向驱动设定的步数。第一横向对齐板51a及第二横向对齐板51b从第二横向对齐位置(参照图9)沿彼此分离的方向移动预定的距离而位于原位置(参照图10)(act108),等待经横向对齐处理后的片材排出至可动托盘23b。通过以上,结束后处理控制部24控制横向对齐部51而执行的一连串的横向对齐处理。

使用图12至图18,对第一桨25a及第二桨25b执行的纵向对齐处理的一连串动作进行说明。

图12是示出第一桨25a及第二桨25b进行旋转驱动之前的待机位置的图。“待机位置”是指,使片材s从出口辊33a、33b朝着待机托盘211而滞留时或者将片材s从出口辊33a、33b直接送至处理托盘221时,第一桨25a、第二桨25b进行待机的位置。换句话说,是第一桨25a及第二桨25b尚未对片材进行纵向对齐处理时的位置。

在图12中,从出口辊33b的轴33c来说,第一桨25a配置于未向片材传送方向d的下游侧突出超过出口辊33b的外周面的位置。在别的角度上看,从待机托盘211来说,第一桨25a相比于位于待机托盘211附近的出口辊33b的外周面,更位于传送方向上游侧,配置于不妨碍从出口辊33b传送至待机托盘211的片材s的传送的位置。另外,第二桨25b配置于前端部离处理托盘221上的片材s规定距离的位置。

图13是示出第一桨25a接触于了从待机托盘211向处理托盘221移动的片材s的状态的图。当在待机托盘211上滞留有预定张数的片材s时,后处理控制部24向在片材宽度方向w上彼此分离的方向驱动一对待机托盘部件211a、211b,使滞留的片材s向处理托盘221移动。

后处理控制部24通过驱动桨电机28而使旋转轴26旋转。第一桨25a随着旋转轴26的旋转而旋转,从而以速度v1与从待机托盘211落下的片材s接触,并对其施加朝着处理托盘221移动的力。

图14是示出第一桨25a进一步向箭头a方向(逆时针方向)旋转而对移动至处理托盘221的片材s进行纵向对齐处理的动作的图。

第一桨25a通过从图13的状态进一步向箭头a方向旋转而将片材s引导至处理托盘221上,并隔着片材s与处理托盘221接触,成为弯曲的状态(参照图14)。第一桨25a通过以速度v2沿箭头a方向旋转而维持弯曲状态的同时,使片材s朝着位于处理托盘221的片材传送方向上游的止动器225移动。即,第一桨25a与处理托盘221一起夹入(夹着)片材s并将其拖向止动器225,从而进行纵向对齐处理。

图15是示出在通过图14所示的第一桨25a进行了片材s的纵向对齐处理后的第一桨25a及第二桨25b的状态的图。

当通过第一桨25a对片材s进行了纵向对齐处理之后,第一桨25a到达了与处理托盘221的片材s分离的位置时,后处理控制部24控制桨电机28而停止旋转轴26的旋转。由此,第一桨25a及第二桨25b的旋转停止。第二桨25b被定位于与处理托盘221的片材s分开规定距离的位置而停止。即,通过第一桨25a对片材s进行了纵向对齐处理之后,第一桨25a及第二桨25b彼此停止于与处理托盘221的片材s分开规定距离的位置。

在此,使第一桨25a及第二桨25b停止在与处理托盘221上的片材s分开规定距离的位置的理由如下。在通过第一桨25a对片材s进行了纵向对齐处理之后,通过横向对齐板51在片材宽度方向w上执行用于整理片材的宽度方向的端部的处理(横向对齐处理)。如果在该横向对齐处理时第一桨25a或第二桨25b接触于片材s,则会妨碍整理片材s的宽度方向的端部的处理(横向对齐处理),因此使第一桨25a、第二桨25b与片材s分开。

图16是示出第二桨25b对处理托盘221上的片材s进行纵向对齐处理的动作的图。后处理控制部24控制桨电机28的驱动而使第一桨25a及第二桨25b以速度v3进一步向箭头a方向旋转。第一桨25a及第二桨25b得到桨电机28的驱动而向逆时针方向旋转。

以下,着眼于第二桨25b进行说明。第二桨25b在弯曲的状态下接触片材s,并朝着止动器225进行拖入动作。

在此,通过第二桨25b进一步进行纵向对齐处理的理由如下。在通过第一桨25a将片材s拖向止动器225时,存在片材s的拖入量过大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片材s抵碰到止动器225,并由于其推斥力,片材朝着片材传送方向d移动,存在无法高精度地执行片材传送方向上的片材的对齐的可能性。因此,在通过第一桨25a进行了片材s的拖入动作之后,再次通过第二桨25b进行拖入动作,从而对未被第一桨25a充分进行纵向对齐处理的片材s再次执行纵向对齐处理,可使片材传送方向上的对齐性提高。另外,由于在第一桨部25a旋转一次的期间可通过第一桨部25a、第二桨部25b执行两次纵向对齐处理,因此,无需使桨部多次旋转,有助于片材处理的高速化。

图17是示出第一桨25a及第二桨25b的纵向对齐处理完成后的状态的图。

在通过第二桨25b执行了纵向对齐处理之后,第一桨25a及第二桨25b旋转至图17中用实线所示的位置,然后停止。在此,图中所示的虚线是指示图12中所示的第一桨25a及第二桨25b的待机位置的位置。后处理控制部24在第二桨25b的纵向对齐处理后使第一桨25a及第二桨25b旋转至超过待机位置的位置(实线所示的位置),从而使纵向对齐处理后的第二桨25b与处理托盘221上的片材s可靠地分离。由此,抑制第二桨25b在与处理托盘221上的片材s接触的状态下停止而对后续的片材传送至处理托盘时的片材的对齐性带来坏的影响。

然后,后处理控制部24控制桨电机29向与箭头a方向相反的方向(顺时针方向)旋转,从而将第一桨25a及第二桨25b定位于待机位置。

图18是示出第一桨25a及第二桨25b返回至了待机位置的状态的图。第一桨25a及第二桨25b在位于待机位置的状态下等待后续的片材收进待机托盘211。以上是第一桨25a及第二桨25b执行的纵向对齐处理的一连串的处理。

接下来,说明通过横向对齐部51(第一横向对齐板51a、第二横向对齐板51b)和桨部25对处理托盘221的片材进行横向对齐处理和纵向对齐处理的流程。

图19是后处理控制部24控制横向对齐部51和桨部25所执行的纵向对齐处理和横向对齐处理的流程图。

当有规定张数的片材在待机托盘211上缓冲时,后处理控制部24驱动待机托盘211分别在片材s的宽度方向上分离。多个片材s从待机托盘211向处理托盘221移动。后处理控制部24旋转驱动桨部25。桨部25辅助从待机托盘211向处理托盘221移动的多个片材s的移动。另外,桨部25对已移动至处理托盘221的多个片材s执行纵向对齐处理(act201)。

接下来,后处理控制部24驱动第一横向对齐板51a及第二横向对齐板51b(act202)。第一横向对齐板51a及第二横向对齐板51b开始从原位置(参照图7)朝着第一横向对齐位置(参照图8)移动。

后处理控制部24在桨部25(第一桨25a)执行了纵向对齐处理之后停止桨部25的旋转(act203)。桨部25停止旋转而被定位于图15所示的位置。

接下来,后处理控制部24停止第一横向对齐板51a及第二横向对齐板51b的驱动(act204)。第一横向对齐板51a及第二横向对齐板51b被定位于第一横向对齐位置(参照图8)而停止。在此,由于桨部25与处理托盘221上的多个片材s分开,因此第一横向对齐板51a及第二横向对齐板51b能够不受桨部25影响地执行横向对齐处理。

接下来,后处理控制部24再次旋转驱动桨部25(act205)。桨部25从图15的位置再次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对在act204中由第一横向对齐板51a及第二横向对齐板51b执行过横向对齐处理的多个片材s进一步执行纵向对齐处理。

在此,第一横向对齐板51a及第二横向对齐板51b被定位于在与片材的传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具有距离w2(比片材宽度宽一些的距离)的第一横向对齐位置(参照图8),因此,能够抑制在该纵向对齐处理时片材间的大的错乱。

接下来,后处理控制部24开始第二横向对齐板51b的驱动,在驱动了规定量之后停止(act206)。第二横向对齐板51b开始从第一横向对齐位置朝着第二横向对齐位置移动,当到达第二横向对齐位置时停止移动。

后处理控制部24停止桨部25的旋转(act207)。桨部25被定位于图17中实线所示的位置而停止。

后处理控制部24开始第一横向对齐板51a的驱动,并在驱动了规定量之后停止(act208)。第一横向对齐板51a开始从第一横向对齐位置朝着第二横向对齐位置移动,当到达第二横向对齐位置时停止移动。在此,第一横向对齐板51a对在act204中横向对齐处理过一次且通过桨部25纵向对齐处理过多次的多个片材s进一步执行横向对齐处理。

后处理控制部24使桨部25反向旋转(act209)。桨部25通过反向旋转而停止在图18所示的待机位置。

后处理控制部24使第一横向对齐板51a及第二横向对齐板51b向原位置(参照图10)移动(act210)。第一横向对齐板51a及第二横向对齐板51b从第二横向对齐位置(参照图9)移动至原位置(参照图10)。通过以上,完成了一连串的处理。

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发挥以下的效果。

第一横向对齐板和第二横向对齐板在被后处理控制部定位于了第一横向对齐位置之后再被定位于在与片材的传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比第一横向对齐位置窄的第二横向对齐位置,因此,能够缩短多个片材的对齐所需的时间。并且,第一横向对齐板和第二横向对齐板从原位置至第一横向对齐位置的移动以及从第一横向对齐位置至第二横向对齐位置的移动是向彼此接近的方向的移动。为此,在用第一、第二横向对齐板夹入片材而执行了横向对齐处理之后,不需要进行再次使各横向对齐板向原位置的方向返回的动作,能够缩短横向对齐处理所需的处理时间。

另外,通过使第一横向对齐板与第二横向对齐板的移动时机错开,从而在先确定了执行横向对齐处理时作为基准位置的第二横向对齐板的位置之后再使包括减振器的第一横向对齐板移动预定的距离来执行横向对齐处理,因此,能够在规定的位置上高精度地整理片材的宽度方向上的片材错乱。

另外,由于在通过桨部执行了纵向对齐处理之后再将第一横向对齐板和第二横向对齐板定位于第一横向对齐位置及第二横向对齐位置来执行横向对齐处理,因此,能够高精度地整理片材的宽度方向上的片材错乱。

另外,由于将第一横向对齐板和第二横向对齐板定位于第一横向对齐位置而执行了横向对齐处理之后再通过桨部执行纵向对齐处理,因此,与在第一横向对齐板和第二横向对齐板位于原位置的状态下进行横向对齐处理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片材的宽度方向上的片材错乱。

另外,由于将第一横向对齐板和第二横向对齐板定位于第一横向对齐位置来执行横向对齐处理,然后,在通过桨部执行了纵向对齐处理之后再将第一横向对齐板和第二横向对齐板定位于第二横向对齐位置来执行横向对齐处理,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片材的宽度方向上的片材错乱。

虽然说明了几个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作为示例而提出的,并非旨在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进行实施,能够在不脱离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被包括在发明的范围和宗旨中,同样地被包括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其均等的范围内。

附图标记说明

1…图像形成装置、2…片材后处理装置、21…待机部、22…处理部、23…排出部、24…后处理控制部、25a…第一桨、25b…第二桨、211…待机托盘、221…处理托盘、51a…第一横向对齐板、51b…第二横向对齐板。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