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梯用缓冲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63631发布日期:2018-06-12 18:41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梯用缓冲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缓冲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梯用缓冲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城市里高楼修的越来越高,电梯成为人们出行时一种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电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不少烦恼,一旦遇上停电或者是电梯出现故障时,电梯就很有可能在空中悬停或从空中高速坠落,电梯中设置的一些缓冲装置可以有效地降低电梯的坠落速度,保护乘坐人员的安全。

市场上一些电梯缓冲装置安全系数比较低,缓冲效果不是太好,不能够应对紧急情况的发生,容易发生意外,给人们的生命造成伤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梯用缓冲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梯用缓冲装置,包括轿厢和弹簧缓冲结构,所述外轿厢本体位于电梯井内部,所述外轿厢内部安装的固定杆固定连接有内轿厢,所述内轿厢内部设有厢体,所述厢体顶部安装有照明灯组,所述固定杆中间固定连接有导向滑道,所述外轿厢顶部安装有上盖板固定支架,所述上盖板固定支架固定连接有拽引绳,所述内轿厢和外轿厢顶部中间安装有上端弹簧缓冲结构,所述外轿厢本体和电梯井中间安装有滑道,所述内轿厢底部安装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底部焊接有下端弹簧组件,所述下端弹簧组件下方安装有防撞板,所述防撞板底部安装有缓冲垫。

优选的,所述固定杆均匀分布在内轿厢与外轿厢中间,所述固定杆通过导向滑道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电梯井内部安装有外轿厢和内轿厢,内轿厢通过固定杆固定连接于外轿厢内部。

优选的,所述支撑板底部焊接有下端弹簧组件,所述弹簧组件穿过外轿厢底部焊接下方防撞板。

优选的,所述弹簧组件下方安装有防撞板,所述防撞板底部安装有缓冲垫。

优选的,所述防撞板固定焊接于下端弹簧组件下方,下端弹簧组件包括三组共九个分布均匀的小弹簧。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和优点:该电梯用缓冲装置结构简单、制作方便,通过上端弹簧缓冲结构、导向滑道、防撞板、下端弹簧组件均匀分布,协同工作,四个固定杆均匀分布在内轿厢与外轿厢之间,四个固定杆之间固定连接有导向滑道,可以起到有效的缓冲作用,同时防撞板底部安装的缓冲垫也有效的起到了缓冲作用,当电梯失控时,可以迅速地降低电梯下落速度,减小动能,最终厢体落地时,可以有效地减轻乘坐人员所受的伤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下端弹簧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中:1电梯井、2外轿厢、3内轿厢、4固定杆、5导向滑道、6支撑板、7拽引绳、8上盖板支架、9上端弹簧缓冲结构、10照明灯组、11滑道、12下端弹簧组件、13防撞板、14缓冲垫、15厢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1为本发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一种电梯用缓冲装置,包括外轿厢本体2和上端弹簧缓冲结构9,所述外轿厢本体2位于电梯井1内部,所述外轿厢2内部安装的固定杆4固定连接有内轿厢3,所述固定杆4均匀分布,所述内轿厢3内部设有厢体15,所述厢体15顶部安装有照明灯组10,所述固定杆4中间固定连接有导向滑道5,所述外轿厢2顶部安装有上盖板固定支架8,所述上盖板固定支架8固定连接有拽引绳7,所述内轿厢3和外轿厢2顶部中间安装有上端弹簧缓冲结构9,所述外轿厢本体2和电梯井1中间安装有滑道11,所述内轿厢3底部安装有支撑板6,所述支撑板6底部焊接有下端弹簧组件12,所述下端弹簧组件12下方安装有防撞板13,所述防撞板13底部安装有缓冲垫14。

请参阅图2,图2为本发明的下端弹簧组件结构示意图;所述弹簧组件12下方安装有防撞板13,所述防撞板13底部安装有缓冲垫14,所述下端弹簧组件12焊接在支撑板6与防撞板13之间,所述防撞板13和弹簧组件12包括三组共九个分布均匀的小弹簧。

工作原理:使用时将整个装置安装在电梯井1当中,当电梯发生意外失控惯性大于一定值时,内轿厢3能沿着导向滑道5竖直移动,通过上端弹簧缓冲结构9的作用,可以有效地减小动能和电梯内轿厢3本体的晃动幅度,同时,当电梯着地时,缓冲垫14可以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防撞板13着地,下端三组弹簧组件12开始工作,起到缓冲作用,减小动能,降低因电梯失控下坠对乘坐人员造成的伤害。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