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停止装置以及电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61030发布日期:2019-05-24 21:40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紧急停止装置以及电梯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在紧急时使电梯轿厢停止的紧急停止装置以及具备该紧急停止装置的电梯。



背景技术:

通常,吊索式的电梯具有将电梯轿厢与平衡重连结起来的主吊索以及补偿吊索、或者用于检测电梯轿厢或平衡重的速度的调速器吊索等长条物。另外,在电梯中,作为安全装置,规定有设置紧急停止装置,该紧急停止装置在沿着导轨升降的电梯轿厢的速度超过规定的值时,使电梯轿厢的运转自动地停止。

近年来,提出有不使用调速器而电动地使紧急停止装置的紧急停止机构工作的紧急停止装置。作为现有的这种紧急停止装置,例如存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在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记载有具有固定于电梯轿厢的第一主体部和能够在支承于第一主体部的纵轴上沿上下方向位移的第二主体部。

另外,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紧急停止装置在第二主体部上具备夹压导轨的楔形状的第一制动构件和被支承为以纵轴为支点能够转动的一对臂部。此外,在第二主体部上设置有在一对臂部的一端侧夹压导轨的凸轮形状的第二制动构件和安装于一对臂部的另一端侧且使第二制动构件与导轨分离的致动器。另外,用于对一对臂部进行施力而利用第二制动构件夹压导轨的压缩弹簧设置在臂部的另一端侧。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864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能够通过凸轮转动来降低从工作状态向通常状态的恢复所需的电力,但为了夹压导轨,压缩弹簧需要施加过大的作用力。另外,通常时,需要利用致动器的电磁吸引力来克服压缩弹簧的作用力而将压缩弹簧保持在压缩的状态。其结果是,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具有致动器大容量化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考虑到上述问题点,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致动器的大容量化的紧急停止装置以及电梯。

解决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实现目的,紧急停止装置是基于升降体的升降移动的状态而使升降体的移动停止的紧急停止装置。紧急停止装置具备:制动机构,其设置于升降体,且夹持供升降体滑动的导轨而使升降体的移动停止;以及工作机构,其使制动机构的制动构件工作。

工作机构具备转动轴、一对臂构件、增力机构、工作侧施力构件、致动器以及锁定机构。

转动轴沿着导轨延伸的方向竖立设置。一对臂构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转动轴。增力机构设置在一对臂构件的与导轨对置的一端部,且具有与导轨抵接的制动靴。工作侧施力构件对一对臂构件的一端部向接近导轨的方向施力。致动器其使一对臂构件克服工作侧施力构件的作用力而向将一对臂构件的一端部与导轨分离的方向转动。锁定机构能够约束一对臂构件的转动动作。而且,增力机构以经由转动销而能够沿升降体的升降方向转动的方式支承于一对臂构件的一端部,形成为能够改变从转动销到制动靴的间隔。

另外,在具备在升降通道内进行升降移动的升降体的电梯中具备:导轨,其竖立设置在升降通道内,将升降体支承为能够滑动;以及紧急停止装置,其基于升降体的升降移动的状态而使升降体的移动停止。另外,作为紧急停止装置,使用上述的紧急停止装置。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结构的紧急停止装置以及电梯,能够抑制致动器的大容量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例的电梯的概要结构图。

图2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例的电梯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3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例的电梯的紧急停止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例的电梯的紧急停止装置的工作机构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例的电梯的紧急停止装置中的工作机构的图,图5a是俯视图,图5b是示出工作机构的锁定机构的图,图5c是示出工作机构的增力机构的图。

图6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例的电梯的紧急停止装置中的工作机构工作的状态的图,图6a是俯视图,图6b是示出工作机构的锁定机构的图,图6c是示出工作机构的增力机构的图。

图7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例的电梯的紧急停止装置中的工作机构工作且夹持着导轨的状态的图,图7a是俯视图,图7b是示出工作机构的锁定机构的图,图7c是示出工作机构的增力机构的图。

图8是示出使第一实施方式例的电梯的紧急停止装置中的工作机构从制动状态向通常状态恢复的状态的图,图8a是俯视图,图8b是示出工作机构的锁定机构的图,图8c是示出工作机构的增力机构的图。

图9是示出使第一实施方式例的电梯的紧急停止装置中的工作机构从制动状态向通常状态恢复的状态的图,图9a是俯视图,图9b是示出工作机构的锁定机构的图,图9c是示出工作机构的增力机构的图。

图10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例的电梯的紧急停止装置中的工作机构的图,图10a是示出增力机构的俯视图,图10b是示出增力机构的主视图。

图11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例的电梯的紧急停止装置中的工作机构工作的状态的图。

图12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例的电梯的紧急停止装置的概要结构图。

图13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例的电梯的紧急停止装置的工作机构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电梯,10a、10b、10c、300:紧急停止装置,11:框体,12、302:制动机构,13:工作机构,21a、21b:楔构件(制动构件),31、32:臂构件,31a、32a:一端部,31b:另一端部,33:致动器,34:工作侧施力构件,35:锁定机构,36:主体部,37:转动轴,38、90:增力机构,39:连结杆,41:电磁线圈,42:柱塞,43:锁定杆,43a:锁定片,44:锁定转动轴,45:锁定解除构件,46:锁定承受部,46a:卡定部,47:解除用螺线管,48:推杆,50a:第一夹持部,50b:第二夹持部,51a、51b:第一连片,52a、52b:第二连片,53a、53b:制动靴,54a:第一转动销(转动销),55a:第二转动销,61a:第一限制板,61b:第二限制板,71a:转动部,72a:支承部,74a:转动杆,75a:增力施力构件,100:卷扬机,110:升降通道,120:电梯轿厢,130:主吊索,140:平衡重,150:偏导轮,160:机械室,170:控制装置,201a、201b:导轨,201a:宽幅面,301a:第一制动机构,301b:第二制动机构,303a:第一提升棒,303b:第二提升棒,304:联动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13来说明实施方式例的紧急停止装置以及电梯。需要说明的是,在各图中针对共用的构件标注相同的标号。

1.第一实施方式例

1-1.电梯的结构例

首先,参照图1对第一实施方式例(以下称为“本例”)的电梯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1是示出本例的电梯的结构例的概要结构图。

如图1所示,本例的电梯1在形成在建筑结构物内的升降通道110内进行升降动作。电梯1具备:示出载置人或货物的升降体的一例的电梯轿厢120;主吊索130;以及示出升降体的另一例的平衡重140。另外,电梯1具备卷扬机100、两个轿厢侧紧急停止装置10a、10b、以及重块侧紧急停止装置10c。

另外,电梯1具备控制装置170、尾缆171、中间箱体172以及偏导轮150。需要说明的是,升降通道110形成在建筑结构物内,在其顶部设置有机械室160。

在机械室160配置有卷扬机100和偏导轮150。在卷扬机100绕挂有主吊索130。在主吊索130的一端连接有电梯轿厢120的上部,在主吊索130的另一端连接有平衡重140的上部。

在卷扬机100中的未图示的绳轮上绕挂有主吊索130。通过卷扬机100驱动,电梯轿厢120以及平衡重140在升降通道110内升降。另外,在卷扬机100的附近设置有架设主吊索130的偏导轮150。

此外,在机械室160设置有控制装置170。控制装置170经由连接布线173而与中间箱体172连接。中间箱体172设置在升降通道110的壁面上的电梯轿厢120进行升降动作的间隔的中间位置。

另外,中间箱体172与电梯轿厢120经由尾缆171而连接。尾缆171的一端与中间箱体172连接,尾缆171的另一端与电梯轿厢120的下部连接。另外,尾缆171将来自控制装置170的控制信号传递至电梯轿厢120,将来自电梯轿厢120的信号传递至控制装置170。

另外,在升降通道110内设置有沿着电梯轿厢120以及平衡重140的升降方向z延伸的两个导轨201a、201b以及重块侧导轨201c。电梯轿厢120经由未图示的滑块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支承于导轨201a、201b。同样地,平衡重140经由未图示的滑块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支承于重块侧导轨201c。

另外,在电梯轿厢120的下端部设置有两个紧急停止装置10a、10b。两个紧急停止装置10a、10b与供电梯轿厢120滑动的导轨201a、201b对置配置。此外,在平衡重140的下端部设置有重块侧紧急停止装置10c。重块侧紧急停止装置10c与供平衡重140滑动的重块侧导轨201c对置配置。需要说明的是,紧急停止装置10a、10b以及重块侧紧急停止装置10c的详细结构后述。

1-2.电梯的控制系统

接着,参照图2对具有上述结构的电梯1的控制系统进行说明。

图2是示出控制系统的框图。

如图2所示,在控制装置170设置有第一控制部170a和第二控制部170b。第一控制部170a与设置在升降通道110内且检测电梯轿厢120的状态的第一状态检测传感器121a连接。另外,第二控制部170b与设置在升降通道110内且和第一状态检测传感器121a同样地检测电梯轿厢120的状态的第二状态检测传感器121b连接。

作为第一状态检测传感器121a以及第二状态检测传感器121b所检测的信息,例如为在升降通道110内进行升降移动的电梯轿厢120的位置信息、电梯轿厢120的速度信息、电梯轿厢120的加速度信息等。作为电梯轿厢120的位置信息,例如为,多个电梯轿厢120在同一升降通道110内进行升降移动的多轿厢电梯中,当上下邻接的两个电梯轿厢120的间隔比规定的间隔接近时检测的异常接近信息。

另外,作为电梯轿厢120的速度信息,例如为,当电梯轿厢120的下降速度达到额定速度的1.3倍以上时检测的异常下降速度信息。而且,作为电梯轿厢120的加速度信息,例如为,当电梯轿厢120的加速度偏离了预先设定的模式时检测的异常加速度信息。第一状态检测传感器121a将检测到的信息向第一控制部170a输出,第二状态检测传感器121b将检测到的信息向第二控制部170b输出。

第一控制部170a以及第二控制部170b基于由第一状态检测传感器121a以及第二状态检测传感器121b检测到的信息来判断电梯轿厢120的状态是异常还是正常。然后,第一控制部170a以及第二控制部170b在判断为电梯轿厢120的状态是异常的情况下,向第一紧急停止装置10a以及第二紧急停止装置10c输出动作指令信号。由此,第一紧急停止装置10a以及第二紧急停止装置10c基于来自第一控制部170a以及第二控制部170b的动作指令信号进行工作,使电梯轿厢120停止。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例中,对第一状态检测传感器121a和第二状态检测传感器121b检测位置信息、速度信息以及加速度信息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利用分别不同的传感器来检测位置信息、速度信息以及加速度信息。此外,第一控制部170a以及第二控制部170b也可以选择并单独地获取位置信息、速度信息、加速度信息,或者还可以组合地获取多个信息。

此外,对分别设置两个状态检测传感器121a、121b和控制部170a、170b而由双重系统构成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设置三个以上的状态检测传感器以及控制部而由三重系统构成,或者还可以仅设置一个状态检测传感器以及控制部而由一个系统进行控制。

1-3.紧急停止装置的结构

接着,参照图3~图5c对紧急停止装置10a、10b以及重块侧紧急停止装置10c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紧急停止装置10a、10b以及重块侧紧急停止装置10c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这里对紧急停止装置10a进行说明。

图3是示出紧急停止装置10a的立体图。

如图3所示,紧急停止装置10a具备框体11、制动机构12、以及工作机构13。框体11形成为中空的大致长方体状。框体11固定在电梯轿厢120(参照图1)的下端部,与导轨201a对置配置。框体11具有上框15、下框16、第一侧面框17a以及第二侧面框17b。

上框15、下框16、第一侧面框17a以及第二侧面框17b分别形成为大致平板状。上框15与下框16沿着升降方向z隔开间隔而对置。上框15配置在比下框16靠升降方向z的上部的位置。在上框15的与导轨201a对置的一边形成有供导轨201a穿过的切口部15a。同样地,在下框16的与导轨201a对置的一边形成有供导轨201a穿过的下部开口部16a。

第一侧面框17a以及第二侧面框17b以将上框15与下框16在升降方向z上连接的方式配置。第一侧面框17a以及第二侧面框17b在与升降方向z正交且导轨201a上的供滑块滑动的两个宽幅面201a、201a所对置的方向(以下称为第一方向x)上隔开间隔地对置。在由上框15、下框16、第一侧面框17a以及第二侧面框17b围成的空间内配置有制动机构12和工作机构13的一部分。

制动机构12具有示出制动构件的一例的一对楔构件21a和21b、第一引导构件22a、第二引导构件22b、第一臂部23a及第二臂部23b、以及未图示的制动侧施力构件。作为制动侧施力构件,例如应用剖面u字状的板簧、压缩螺旋弹簧等弹性构件。制动侧施力构件配置在第一侧面框17a以及第二侧面框17b的内侧。

在制动侧施力构件连接有第一臂部23a和第二臂部23b。第一臂部23a以导轨201a作为中间而配置在第一方向x的一侧。而且,第一臂部23a支承于在第一侧面框17a上固定的未图示的固定轴。另外,第二臂部23b以导轨201a作为中间而配置在第一方向x的另一侧。而且,第二臂部23b支承于在第二侧面框17b上固定的固定轴24。

另外,第一臂部23a上的第一方向x的与导轨201a对置的一面成为随着从升降方向z的下方朝向上方而与导轨201a连续接近的锥面。同样地,第二臂部23b上的第一方向x的与导轨201a对置的一面成为随着从升降方向z的下方朝向上方而与导轨201a连续接近的锥面。因此,第一臂部23a与第二臂部23b的第一方向x上的间隔随着从升降方向z的下方朝向上方而变窄。

需要说明的是,制动侧施力构件例如也可以使用剖面u字状的板簧,将板簧的两端部作为第一臂部23a以及第二臂部23b。另外,也可以在第一臂部23a与第一侧面框17a之间以及第二臂部23b与第二侧面框17b之间夹设制动侧施力构件。

在第一臂部23a上借助固定螺栓25固定有第一引导构件22a,在第二臂部23b上借助固定螺栓25固定有第二引导构件22b。此外,在第一臂部23a与第二臂部23b之间配置有一对楔构件21a、21b。第一楔构件21a与第一臂部23a的作为锥面的一面接触,第二楔构件21b与第二臂部23b的作为锥面的一面接触。

第一引导构件22a以及第二引导构件22b分别形成为大致平板状。第一引导构件22a与第二引导构件22b将导轨201a夹在中间而在第一方向x上隔开规定的间隔地对置。

另外,第一引导构件22a与第二引导构件22b中的相互对置的一侧的端部形成为,第一方向x的间隔随着从升降方向z的下方朝向上方而变窄。而且,在第一引导构件22a与第二引导构件22b中的相互对置的一侧的端部设置有引导片22a。引导片22a朝向与第一方向x以及升降方向z均正交的第二方向y突出。而且,引导片22a沿着升降方向z延伸。

第一引导构件22a的引导片22a以能够滑动的方式与第一楔构件21a的卡合槽部27卡合。另外,第二引导构件22b的引导片22a以能够滑动的方式与第二楔构件21b的卡合槽部27卡合。

图4是示出工作机构13的立体图。

如图4所示,第一楔构件21a以及第二楔构件21b以能够沿第一方向x移动的方式支承于后述的工作机构13的主体部36。第一楔构件21a以及第二楔构件21b分别形成为楔状。

第一楔构件21a中的与导轨201a的宽幅面201a对置的一面与宽幅面201a平行地形成。即,第一楔构件21a的一面沿着升降方向z平行地形成。另外,第一楔构件21a中的对置于第一臂部23a的一面的对置面与第一臂部23a的一面平行地形成。因此,第一楔构件21a的对置面相对于升降方向z倾斜,且随着从升降方向z的下方朝向上方而接近导轨201a。

另外,在第一楔构件21a中的与第一引导构件22a对置的面上形成有卡合槽部27。卡合槽部27与第一楔构件21a的对置面平行地相对于升降方向z倾斜地延伸。第一引导构件22a的引导片22a以能够滑动的方式与卡合槽部27卡合。而且,第一楔构件21a被第一引导构件22a支承为能够沿升降方向z移动。

此外,在第一楔构件21a的升降方向z的下端部设置有限位导向销28。限位导向销28从第一楔构件21a的下端部朝向升降方向z的下方突出。限位导向销28以能够沿第一方向x滑动的方式插入后述的主体部36的引导槽36b。

同样地,第二楔构件21b中的对置于导轨201a的宽幅面201a的一面与宽幅面201a平行地形成。即,第二楔构件21b的一面沿着升降方向z平行地形成。另外,第二楔构件21b中的对置于第二臂部23b的一面的对置面与第二臂部23b的一面平行地形成。因此,第二楔构件21b的对置面相对于升降方向z倾斜,且随着从升降方向z的下方朝向上方而接近导轨201a。

另外,在第二楔构件21b中的与第二引导构件22b对置的面上形成有卡合槽部27。卡合槽部27与第二楔构件21b的对置面平行地相对于升降方向z倾斜地延伸。第二引导构件22b的引导片22a以能够滑动的方式与卡合槽部27卡合。而且,第二楔构件21b被第二引导构件22b支承为能够沿升降方向z移动。

此外,在第二楔构件21b的升降方向z的下端部设置有限位导向销28。限位导向销28从第二楔构件21b的下端部朝向升降方向z的下方突出。限位导向销28以能够沿第一方向x滑动的方式插入后述的主体部36的引导槽36b。

在后述的工作机构13未工作的通常状态、即电梯1的通常运转时,第一楔构件21a以及第二楔构件21b配置在第一臂部23a以及第二臂部23b的升降方向z的下侧。此时,在第一楔构件21a以及第二楔构件21b与导轨201a的宽幅面201a之间确保有间隙。

另外,在后述的工作机构13工作的紧急时,第一楔构件21a以及第二楔构件21b支承于第一引导构件22a以及第二引导构件22b,向第一臂部23a以及第二臂部23b的升降方向z的上侧移动。然后,第一楔构件21a以及第二楔构件21b的一面与导轨201a的宽幅面201a抵接。此外,当第一楔构件21a以及第二楔构件21b向第一臂部23a以及第二臂部23b的升降方向z的上侧移动时,第一楔构件21a以及第二楔构件21b被制动侧施力构件的作用力按压于导轨201a。由此,对电梯轿厢120的升降移动进行制动。

接着,对工作机构13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工作机构13具备第一臂构件31、第二臂构件32、致动器33、工作侧施力构件34、锁定机构35、主体部36、转动轴37、增力机构38以及连结杆39。

转动轴37从框体11的下框16(参照图3)的升降方向z的上侧的一面沿升降方向z竖立设置。第一臂构件31与第二臂构件32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转动轴37。另外,主体部36以能够沿升降方向z移动的方式支承于转动轴37。主体部36在支承于转动轴37的状态下配置于框体11的内部。

主体部36形成为中空的四棱柱状,第二方向y的两端部开口。转动轴37沿着升降方向z贯穿主体部36。另外,在主体部36的升降方向z的上侧的上表面36a形成有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两个引导槽36b、36b。两个引导槽36b、36b将导轨201a夹在中间而沿第一方向x隔开间隔地配置。

在主体部36的上表面36a载置有第一楔构件21a和第二楔构件21b。在形成于第一方向x的一侧的引导槽36b贯穿有第一楔构件21a的限位导向销28。另外,在形成于第一方向x的另一侧的引导槽36b贯穿有第二楔构件21b的限位导向销28。通过限位导向销28沿着引导槽36b滑动,从而第一楔构件21a以及第二楔构件21b能够沿第一方向x移动。

而且,支承于转动轴37的第一臂构件31与第二臂构件32沿着第二方向y贯穿主体部36的筒孔。

图5a~图5c是示出工作机构13的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5a~图5c中省略示出主体部36。

如图5a所示,第一臂构件31以及第二臂构件32具有相互左右对称的形状。第一臂构件31以及第二臂构件32形成为沿着第二方向y延伸的大致平板状。

在第一臂构件31的第二方向y的中间部形成有轴承部31c。轴承部31c从第一臂构件31的与第二臂构件32对置的一面朝向第二臂构件32突出。轴承部31c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转动轴37。另外,轴承部31c被转动轴37支承为能够沿升降方向z移动。

同样地,在第二臂构件32的第二方向y的中间部形成有轴承部32c。轴承部32c从第二臂构件32的与第一臂构件31对置的一面朝向第一臂构件31突出。轴承部32c以能够转动且能够沿升降方向z移动的方式支承于转动轴37。

第一臂构件31以及第二臂构件32的比转动轴37靠第二方向y的一侧的一端部31a、32a延伸至与导轨201a的宽幅面201a对置的位置。另外,第一臂构件31以及第二臂构件32的一端部31a、32a以大致コ字状弯曲。

第一臂构件31的一端部31a具有在第二方向y上对置的两个对置片31d、31e以及将两个对置片31d、31e连接的连接片31f。需要说明的是,对置片31d从第一臂构件31沿着第一方向x向与导轨201a分离的朝向弯曲。因此,第一臂构件31的一端部31a的第二臂构件32侧开口。

同样地,第二臂构件32的一端部32a具有在第二方向y上对置的两个对置片32d、32e以及将两个对置片32d、32e连接的连接片32f。需要说明的是,对置片32d从第二臂构件32沿着第一方向x向与导轨201a分离的朝向弯曲。因此,第二臂构件32的一端部32a的第一臂构件31侧开口。

另外,如图3以及图5c所示,在第一臂构件31的一端部31a的升降方向z的上端部固定有第一限制板61a。在第二臂构件32的一端部32a的升降方向z的上端部固定有第二限制板61b。第一限制板61a以及第二限制板61b分别覆盖一端部31a、32a的升降方向z的上侧的开口。

在第一臂构件31以及第二臂构件32的一端部31a、32a设置有增力机构38。增力机构38具有第一夹持部50a和第二夹持部50b。第一夹持部50a设置在第一臂构件31的一端部31a,第二夹持部50b设置在第二臂构件32的一端部32a。

第一夹持部50a以及第二夹持部50b分别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这里对第一夹持部50a进行说明。

如图5a以及图5c所示,第一夹持部50a具有第一连片51a、第二连片52a以及制动靴53a。第一连片51a在第二方向y上设置有两个,在升降方向z上设置有两个,即合计设置有四个。第一连片51a的一端部经由第一转动销54a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第一臂构件31的一端部31a的两个对置片31d、31e。

另外,第二连片52a经由第二转动销55a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第一连片51a的另一端部。第二连片52a具有轴承片56和安装片57。轴承片56配置于在第二方向y上对置的两个第一连片51a、51a之间。另外,轴承片56在升降方向z上设置有两个。而且,两个轴承片56、56将在升降方向z上对置的两个第一连片51a、51a支承为经由第二转动销55a、55a能够转动。

安装片57设置在轴承片56的导轨201a侧的端部。而且,安装片57与导轨201a的宽幅面201a对置。在安装片57的与宽幅面201a对置的一面上固定有制动靴53a。

在工作机构13未工作的通常状态、即电梯1的通常运转时,在制动靴53a与宽幅面201a之间形成有间隙。另外,第一连片51a在其自重的作用下,导轨201a侧的端部朝向升降方向z的下方垂下。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连片51a沿着升降方向z设置有两个,因此,能够使第二连片52a的安装片57以及制动靴53a与宽幅面201a平行地对置。

而且,当工作机构13工作且第一臂构件31以转动轴37为中心而转动时,制动靴53a与导轨201a的宽幅面201a抵接(参照图6)。

这样,本例的第一夹持部70a构成利用第一连片51a和第二连片52a而能够改变第一臂构件31的一端部31a与制动靴53a的间隔的连杆机构。即,增力机构38能够改变第一臂构件31的一端部31a到导轨201a的宽幅面201a的间隔。

另外,在第一臂构件31以及第二臂构件32的比轴承部31c、32c靠第二方向y的另一侧的另一端侧配置有致动器33、工作侧施力构件34、锁定机构35以及连结杆39。

致动器33具有电磁线圈41和吸附于电磁线圈41的柱塞42。电磁线圈41设置在第一臂构件31的与第二臂构件32对置的一面。柱塞42设置在第二臂构件32的与第一臂构件31对置的一面。当电流流过电磁线圈41而对电磁线圈41进行励磁时,在电磁线圈41中产生磁吸附力。而且,柱塞42通过电磁线圈41所产生的磁吸附力吸附于电磁线圈41。

在与致动器33相比更靠第一臂构件31以及第二臂构件32的另一端侧设置有工作侧施力构件34和连结杆39。连结杆39沿着第一方向x延伸,且贯穿第一臂构件31以及第二臂构件32的另一端部。而且,连结杆39将第一臂构件31与第二臂构件32的另一端部连结。

工作侧施力构件34例如由压缩螺旋弹簧构成。工作侧施力构件34夹设在第一臂构件31与第二臂构件32之间。而且,连结杆39贯穿工作侧施力构件34。另外,在工作机构13未工作的通常状态、即电梯1的通常运转时,工作侧施力构件34被第一臂构件31与第二臂构件32克服其作用力而以压缩的状态夹持。

作为工作侧施力构件34,不局限于压缩螺旋弹簧,也能够应用剖面形状为u字状的板簧或橡胶等其他各种具有弹性的构件。

另外,在与工作侧施力构件34相比更靠第一臂构件31以及第二臂构件32的另一端侧配置有锁定机构35。如图5b所示,锁定机构35具有锁定杆43、锁定转动轴44、锁定解除构件45以及杆承受部46。

锁定杆43在第一臂构件31的第二方向y的另一端部31b被锁定转动轴44支承为能够转动。在锁定杆43的与锁定转动轴44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即第二臂构件32侧的端部设置有锁定片43a。锁定片43a从锁定杆43朝向升降方向z的下方大致垂直地弯曲。

锁定解除构件45配置在第一臂构件31中的锁定杆43的升降方向z的下方。锁定解除构件45具有解除用螺线管47、推杆48以及锁定用施力构件49。解除用螺线管47固定在第一臂构件31的与第二臂构件32对置的一面。

推杆48具有杆销48a、防脱突起48b以及支承构件48c。杆销48a沿着升降方向z贯穿解除用螺线管47的筒孔47a。杆销48a的从筒孔47a向升降方向z的上侧突出的上端部与锁定杆43抵接。

另外,在杆销48a的上端部设置有防脱突起48b。利用防脱突起48b,能够防止杆销48a从解除用螺线管47的筒孔47a中脱落。

在杆销48a的从筒孔47a向升降方向z的下侧突出的下端部设置有支承构件48c。在支承构件48c与解除用螺线管47之间夹设有锁定用施力构件49。锁定用施力构件49例如由压缩螺旋弹簧或橡胶等弹性构件构成。

在工作机构13未工作的通常状态、即电梯1的通常运转时,电流流过解除用螺线管47,杆销48a克服锁定用施力构件49的作用力而朝向升降方向z的上方突出。由此,在电梯1的通常运转时,锁定杆43的锁定片43a侧的端部朝向升降方向z的上方弹起。

另外,当切断流过解除用螺线管47的电流时,杆销48a通过锁定用施力构件49的作用力而向升降方向z的下方下降(参照图6b)。而且,锁定杆43在其自重的作用下以锁定转动轴44为中心而转动。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例中,说明了锁定杆43在其自重的作用下转动的例子,但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锁定杆43与锁定转动轴44之间设置扭转螺旋弹簧,或者设置对锁定杆43朝向升降方向z的下方施力的施力弹簧,通过这些弹簧的作用力而使锁定杆43转动。

杆承受部46设置在第二臂构件32的与第一臂构件31对置的一面的、与锁定杆43对置的位置。在杆承受部46上形成有卡定部46a。卡定部46a为从杆承受部46朝向升降方向z的下方凹陷的台阶面。而且,当锁定杆43的锁定片43a朝向升降方向z的下方转动了时,锁定杆43的锁定片43a与卡定部46a抵接(参照图6b)。

1-4.紧急停止装置的动作例

接着,参照图6a~图9c对具有上述结构的紧急停止装置10a的动作例进行说明。首先,参照图6a~图7c,说明使紧急停止装置10a工作的例子。

图6a~图7c是示出紧急停止装置10a的工作机构13工作的状态的图。

在电梯轿厢120(参照图1)下降移动时,当控制装置170判断为电梯轿厢120的下降速度达到额定速度的1.3倍以上时,控制装置170切断向致动器33的电磁线圈41的通电。由此,电磁线圈41的励磁消除,电磁线圈41的吸附柱塞42的电磁吸附力消失。其结果是,致动器33对工作侧施力构件34的施力被解放。

如图6a所示,通过工作侧施力构件34的作用力,第一臂构件31以及第二臂构件32的另一端部朝向第一方向x向相互分离的方向被施力。因此,第一臂构件31以及第二臂构件32以转动轴37为中心而转动。然后,通过第一臂构件31以及第二臂构件32的另一端部向分离的方向移动,第一臂构件31以及第二臂构件32的一端部31a、32a向彼此接近的方向移动。由此,如图6c所示,将在第一臂构件31以及第二臂构件32的一端部31a、32a设置的增力机构38的制动靴53a、53b按压于导轨201a的宽幅面201a。其结果是,导轨201a被第一臂构件31以及第二臂构件32的一端部31a、32a夹持。

另外,控制装置170(参照图1)在切断向致动器33的通电时,也切断向锁定机构35中的解除用螺线管47的通电。由此,如图6b所示,推杆48被锁定用施力构件49施力而朝向升降方向z的下方移动。

另外,通过推杆48向升降方向z的下方移动,与推杆48抵接的锁定杆43在其自重的作用下以锁定转动轴44为中心而转动。然后,锁定杆43的锁定片43a卡定于锁定承受部46的卡定部46a。其结果是,第一臂构件31与第二臂构件32的另一端部被锁定杆43限制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的移动。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电梯轿厢120(参照图1)进一步下降,第一臂构件31以及第二臂构件32的一端部31a、32a也相对于导轨201a相对地朝向升降方向z的下方移动。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在导轨201a的宽幅面201a按压有制动靴53a、53b,因此,制动靴53a、53b通过与宽幅面201a的摩擦力而抑制了向升降方向z的下方的移动。

因此,如图7c所示,增力机构38中的第一夹持部50a以及第二夹持部50b的第一连片51a、51b以第一转动销54a、54b为中心而转动。另外,第一连片51a、51b的另一端部也通过第二转动销55a、55b进行转动。其结果是,第一连片51a、51b与第一方向x平行地位移。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第一连片51a与第一方向x平行地位移,从第一转动销54a到制动靴53a的抵接面的长度t2比图6c所示的第一连片51a相对于第一方向x倾斜的状态的长度t1稍长(t2>t1)。而且,第一臂构件31以及第二臂构件32的一端部31a、32a处的第一方向x的间隔变宽。因此,在第一臂构件31以及第二臂构件32的一端部31a、32a,向相互分离的方向作用有力。而且,在第一臂构件31以及第二臂构件32的另一端部,向相互接近的方向也就是使工作侧施力构件34压缩的方向产生反作用力f1。

然而,如图7b所示,通过锁定机构35的锁定杆43与锁定承受部46的卡定部46a抵接,第一臂构件31以及第二臂构件32的另一端部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的移动受到约束。由此,利用增力机构38,使制动靴53a、53b按压于导轨201a的力从工作侧施力构件34的作用力进一步增加。

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连片51a、51b从与第一方向x平行的状态进一步朝向升降方向z的上方转动时,制动靴53a、53b按压于导轨201a的力减小。与此相对,如图7c所示,在第一臂构件31的一端部31a的升降方向z的上端部设置有第一限制板61a,在第二臂构件32的一端部32a的升降方向z的上端部设置有第二限制板61b。

然后,在第一夹持部50a的第一连片51a转动了时,第二连片52a与第一限制板61a抵接。另外,在第二夹持部50b的第一连片51b转动了时,第二连片52b与第二限制板61b抵接。由此,第一连片51a、51b的从与第一方向x平行的状态进一步朝向升降方向z的上方的转动动作受到限制。其结果是,能够防止在增力机构38增加了制动靴53a、53b按压于导轨201a的力的状态下使该力减小。

然后,通过制动靴53a、53b与导轨201a的摩擦力,工作机构13相对于导轨201a向升降方向z的移动受到制动。需要说明的是,通过电梯轿厢120(参照图1)进一步继续进行下降移动,工作机构13的主体部36(参照图4)沿着转动轴37相对于制动机构12的引导构件22a、22b以及臂部23a、23b相对地向升降方向z的上方移动。

另外,载置于主体部36的第一楔构件21a以及第二楔构件21b也相对于引导构件22a、22b以及臂部23a、23b相对地向升降方向z的上方移动。另外,通过第一楔构件21a以及第二楔构件21b沿着引导构件22a、22b以及臂部23a、23b的锥面移动,第一楔构件21a以及第二楔构件21b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移动。

然后,第一楔构件21a与第二楔构件21b按压于导轨201a的宽幅面201a。即,导轨201a的宽幅面201a由第一楔构件21a与第二楔构件21b夹持。由此,电梯轿厢120中的下降移动被紧急停止装置10a制动而能够停止。

紧急停止装置10b以及重块侧紧急停止装置10c中的制动动作与紧急停止装置10a的制动动作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本例的紧急停止装置10a,能够使通过增力机构38与锁定机构35将制动靴53a、53b按压于导轨201a的力相比于工作侧施力构件34的作用力而增加。因此,能够减弱工作侧施力构件34的作用力。由此,在电梯1的通常运转时,也能够减弱克服工作侧施力构件34的作用力而将工作侧施力构件34保持在压缩的状态的致动器33的电磁吸附力。其结果是,能够减小致动器33的容量,能够抑制致动器33的大容量化。

接着,参照图8a~图9c对紧急停止装置10a的从制动状态向通常状态恢复的动作例进行说明。

图8a~图9c是示出使工作机构13从制动状态向通常状态恢复的动作例的图。

在使紧急停止装置10a恢复的情况下,首先,为了解除制动机构12的第一楔构件21a以及第二楔构件21b的夹持,控制装置170(参照图1)驱动卷扬机100而使电梯轿厢120进行上升移动。另外,控制装置170对工作机构13中的锁定机构35的解除用螺线管47进行通电。

通过电梯轿厢120进行上升移动,工作机构13也沿导轨201a向升降方向z的上方移动。需要说明的是,导轨201a的宽幅面201a为被制动靴53a、53b夹持的状态。因此,如图8a以及图8c所示,在制动靴53a、53b与导轨201a接触的状态下,第一夹持部50a以及第二夹持部50b的第一连片51a、51b以第一转动销54a、54b和第二转动销55a、55b为中心,使另一端部朝向升降方向z的下方转动。另外,第一连片51a、51b的另一端部也通过第二转动销55a、55b而转动。由此,由增力机构38将制动靴53a、53b按压于导轨201a的力得到松缓。

通过由增力机构38将制动靴53a、53b按压于导轨201a的力得到松缓,锁定机构35中的锁定片43a与锁定承受部46的卡定部46a抵接的力也松缓。另外,通过向解除用螺线管47进行通电,如图8b所示,推杆48克服锁定用施力构件49的作用力朝向升降方向z的上方移动。由此,锁定杆43在推杆48的作用下,锁定片43a朝向升降方向z的上方转动。由此,锁定片43a与锁定承受部46的卡定部46a的抵接被解除,第一臂构件31以及第二臂构件32的另一端部的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的移动被解放。

通过电梯轿厢120上升移动,固定于电梯轿厢120的框体11(参照图3)也与电梯轿厢120一起进行上升移动。通过框体11上升移动,第一楔构件21a以及第二楔构件21b相对于框体11相对地向升降方向z的下方移动。即,第一楔构件21a以及第二楔构件21b沿着引导构件22a、22b以及臂部23a、23b的锥面相对地向升降方向z的下方移动。因此,第一楔构件21a以及第二楔构件21b沿着第一方向x向相互分离的方向移动。由此,第一楔构件21a与第二楔构件21b夹持导轨201a的力被解除。

接着,控制装置170(参照图1)驱动卷扬机100而使电梯轿厢120下降移动。需要说明的是,如图8a以及图8c所示,制动靴53a、53b通过工作侧施力构件34的作用力而处于与导轨201a接触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当使电梯轿厢120下降移动时,如图9a以及图9c所示,第一夹持部50a以及第二夹持部50b的第一连片51a、51b再次以第一转动销54a、54b为中心而转动。另外,第一连片51a、51b的另一端部也通过第二转动销55a、55b进行转动。其结果是,第一连片51a、51b与第一方向x平行地位移。

然后,通过第一连片51a、51b与第一方向x平行地位移,第一臂构件31以及第二臂构件32的一端部31a、32a中的第一方向x的间隔变宽。因此,在第一臂构件31以及第二臂构件32的另一端部,向相互接近的方向也就是使工作侧施力构件34压缩的方向产生反作用力。此时,如图9b所示,锁定机构35被解除,第一臂构件31以及第二臂构件32的另一端部处的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的移动被解放。因此,工作侧施力构件34稍微压缩。

另外,通过第一臂构件31以及第二臂构件32的另一端部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移动,由此,致动器33的电磁线圈41与柱塞42的间隔变窄。而且,控制装置170向致动器33的电磁线圈41进行通电,使电磁线圈41励磁而在电磁线圈41产生磁吸附力。利用该电磁线圈41产生的磁吸附力柱塞42克服工作侧施力构件34的作用力而吸附于电磁线圈41。由此,第一臂构件31以及第二臂构件32向使彼此的一端部31a、32a分离的方向转动。

如上所述,通过使第一连片51a、51b与第一方向x平行地位移,预先将工作侧施力构件34稍微压缩,并且缩窄电磁线圈41与柱塞42的间隔,由此,能够容易地使柱塞42吸附于电磁线圈41。这样,根据本例的紧急停止装置10a,通过增力机构38的第一连片51a、51b位移,也能够容易地进行从制动状态向通常状态恢复的恢复动作。

另外,通过使柱塞42吸附于电磁线圈41,能够使工作侧施力构件34压缩,从而能够使第一臂构件31的另一端部与第二臂构件32的另一端部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移动。由此,第一臂构件31以及第二臂构件32以转动轴37为中心而转动,第一臂构件31的一端部31a与第二臂构件32的一端部32a向相互分离的方向移动。由此,制动靴53a、53b与导轨201a分离,工作机构13对导轨201a进行制动的制动动作被解放。其结果是,工作机构13在其自重的作用下沿着转动轴37向升降方向z的下方移动。

另外,通过工作机构13向升降方向z的下方移动,载置于工作机构13的主体部36的第一楔构件21a以及第二楔构件21b也向升降方向z的下方移动。由此,第一楔构件21a以及第二楔构件21b沿着引导构件22a、22b以及臂部23a、23b的锥面相对地向升降方向z的下方移动。其结果是,第一楔构件21a以及第二楔构件21b沿着第一方向x向相互进一步分离的方向移动,与导轨201a的宽幅面201a分离。由此,将紧急停止装置10a从制动状态向恢复状态恢复的动作完成。

2.第二实施方式例

接着,参照图10a~图11对紧急停止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例进行说明。

图10a以及图10b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例的紧急停止装置中的工作机构的增力机构的图。图11是示出工作机构工作的状态下的增力机构的图。

该第二实施方式例的紧急停止装置与第一实施方式例的紧急停止装置的不同之处在于,工作机构中的增力机构的结构。因此,这里,对增力机构进行说明,针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例的紧急停止装置10a共用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0a以及图10b所示,增力机构90设置在第一臂构件31以及第二臂构件32的一端部31a、32a。增力机构90具有第一夹持部70a和第二夹持部70b。第一夹持部70a设置在第一臂构件31的一端部31a,第二夹持部70b设置在第二臂构件32的一端部32a。

第一夹持部70a以及第二夹持部70b分别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这里对第一夹持部70a进行说明。

第一夹持部70a具有转动部71a、支承部72a、制动靴73a、转动杆74a以及增力施力构件75a。另外,转动部71a、转动杆74a以及增力施力构件75a沿着升降方向z各设置有两个。

转动部71a具有一对转动片81、81和支承片82。一对转动片81、81沿第二方向y隔开规定的间隔而配置。而且,一对转动片81、81经由第一转动销84a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第一臂构件31的一端部31a。

在一对转动片81、81中的导轨201a的宽幅面201a侧设置有支承片82。支承片82以将一对转动片81、81连接的方式配置。在支承片82上形成有滑动孔82a。滑动孔82a从支承片82中的连接一对转动片81、81的一面贯穿到相反侧的另一面。后述的转动杆84的弹簧承受销79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插入滑动孔82a。

转动杆84具有弹簧承受销79和转动片78。弹簧承受销79由棒状的构件构成。弹簧承受销79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插入在转动部71a的一对支承片82上设置的滑动孔82a。弹簧承受销79的轴向上的与插入滑动孔82a的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设置有转动片78。转动片78经由后述的第二转动销85a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支承部72a。

另外,在弹簧承受销79上安装有由压缩螺旋弹簧构成的增力施力构件75a。增力施力构件75a夹设在转动部71a的支承片82与转动杆84的转动片78之间。作为增力施力构件75a,不局限于压缩螺旋弹簧,例如应用板簧或橡胶等其他各种具有弹性的构件。

支承部72a具有多个轴承片76和安装片77。轴承片76在第二方向y上相互对置地配置有两个。另外,在第二方向y上对置配置的一对轴承片76、76沿升降方向z隔开间隔地配置有两个。

在第二方向y上对置的一对轴承片76、76之间插入有转动杆84的转动片78。而且,一对轴承片76、76经由第二转动销85a将转动片78支承为能够转动。

安装片77设置在多个轴承片76中的导轨201a侧的端部。而且,安装片77与导轨201a的宽幅面201a对置。在安装片77的与宽幅面201a对置的一面固定有制动靴73a。

在工作机构未工作的通常状态、即电梯1的通常运转时,转动杆84在其自重的作用下,导轨201a侧的端部朝向升降方向z的下方垂下。转动杆84沿着升降方向z设置有两个,因此,能够使支承部72a的安装片77以及制动靴73a与宽幅面201a平行地对置。

另外,当工作机构工作时,设置于第一臂构件31的制动靴73a和设置于第二臂构件32的制动靴73b与导轨201a的宽幅面201a抵接。通过电梯轿厢120(参照图1)进一步下降,第一臂构件31以及第二臂构件32的一端部31a、32a也相对于导轨201a相对地朝向升降方向z的下方移动。

而且,如图11所示,转动部71a以第一转动销84a为中心而转动,转动杆84以第二转动销85a为中心相对于支承部72a转动。由此,转动杆84的弹簧承受销79与第一方向x平行地位移。另外,通过弹簧承受销79与第一方向x平行地位移,进而在转动杆84转动时,弹簧承受销79在转动部71a的滑动孔82a中滑动。因此,转动部71a与支承部72a的间隔变窄。

通过转动部71a与支承部72a的间隔变窄,增力施力构件75a被转动部71a和转动片78克服其作用力而压缩。由此,对于制动靴73a、73b按压于导轨201a的力而言,在工作侧施力构件34的作用力基础上还增加了增力施力构件75a的作用力。其结果是,能够通过增力机构90来增加制动靴53a、53b按压于导轨201a的力。

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例的紧急停止装置10a同样,因此省略它们的说明。根据具有这样的增力机构90的紧急停止装置,也能够获得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例的紧急停止装置10a同样的作用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实施方式例的紧急停止装置10a中,当第一连片51a、51b与第一方向x平行地位移时,通过增力机构38而扩宽从第一臂构件31以及第二臂构件32的一端部31a、32a到导轨201a的间隔。因此,在第一实施方式例的紧急停止装置10a中,工作机构13中的第一臂构件31以及第二臂构件32稍微挠曲。因此,在设计第一臂构件31以及第二臂构件32时,需要考虑该挠曲。

与此相对,在第二实施方式例的紧急停止装置的增力机构90中,在转动杆84沿第一方向位移时,转动杆84滑动,将增力施力构件75a压缩。因此,能够防止第一臂构件31以及第二臂构件32产生挠曲。由此,与第一实施方式例的紧急停止装置10a相比,能够更容易进行第一臂构件31以及第二臂构件32的设计。

3.第三实施方式例

接着,参照图12以及图13对紧急停止装置的第三实施方式例进行说明。

图12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例的紧急停止装置的概要结构图,图13是示出紧急停止装置的工作机构的立体图。

该第三实施方式例的紧急停止装置300利用一个工作机构使两个制动机构工作。因此,这里对增力机构进行说明,针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例的紧急停止装置共用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2所示,紧急停止装置300具有设置在电梯轿厢120a的下端部的第一制动机构301a、第二制动机构301b、工作机构302、第一提升棒303a、第二提升棒303b以及联动机构304。第一制动机构301a与导轨201a对置配置,第二制动机构301b与导轨201b对置配置。

第一制动机构301a以及第二制动机构301b与第一实施方式例的制动机构12同样地具有第一楔构件21a和第二楔构件21b。另外,第一制动机构301a的第一楔构件21a以及第二楔构件21b与第一提升棒303a的端部连接,第二制动机构301b的第一楔构件21a以及第二楔构件21b与第二提升棒303b的端部连接。通过将第一提升棒303a以及第二提升棒303b朝向升降方向z的上方提升,从而将第一楔构件21a以及第二楔构件21b向上方提升。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制动机构301a以及第二制动机构301b中的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例的制动机构12同样,因此省略其说明。

工作机构302以及联动机构304设置在电梯轿厢120的上端部。联动机构304具有第一工作杆305a、第二工作杆305b、第一转动轴306a、第二转动轴306b、联动轴307以及支承托架310。

第一转动轴306a在电梯轿厢120的上端部的导轨201a侧的端部设置于支承托架310。另外,第二转动轴306b设置在电梯轿厢120的上端部的导轨201b侧的端部。

另外,支承托架310具有第一限位器311和第二限位器312。第一限位器311设置在支承托架310中的升降方向z的上端部,第二限位器312设置在支承托架310中的升降方向z的下端部。

如图12以及图13所示,第一工作杆305a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第一转动轴306a。第一工作杆305a形成为大致t字状。第一工作杆305a具有转动片305a和连接片305b。

转动片305a从连接片305b的长边方向的中间部大致垂直地朝向导轨201a突出。需要说明的是,在转动片305a与连接片305b连接的部位设置有第一转动轴306a。在转动片305a的与连接片305b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连接有第一提升棒303a和工作机构302。

如图13所示,工作机构302与第一实施方式例的工作机构13同样地具备第一臂构件331、第二臂构件332、致动器333、工作侧施力构件334、锁定机构335、转动轴337、增力机构338以及连结杆339。而且,工作机构302经由转动轴337而与转动片305a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例的工作机构13同样,因此省略其说明。

另外,对该第三实施方式例的工作机构302经由转动轴337而与第一工作杆305a连接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与第一实施方式例的工作机构13同样地,设置主体部36,使该主体部36与第一工作杆305a连接。

在连接片305b中的升降方向z的下端部连接有联动轴307的轴向的一端部。返回图12所示,在联动轴307的轴向的另一端部连结有第二工作杆305b。

第二工作杆305b与第一工作杆305a同样地形成为大致t字状。第二工作杆305b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第二转动轴306b。另外,在第二工作杆305b连接有第二提升棒303b。

当电梯轿厢120进行下降移动时工作机构302工作之际,由第一臂构件331与第二臂构件332夹持导轨201a。因此,工作机构302相对于电梯轿厢120被相对地向升降方向z的上方提升。通过将工作机构302向升降方向z的上方提升,第一工作杆305a以第一转动轴306a为中心而转动,将第一提升棒303a朝向升降方向z的上方提升。然后,通过将第一提升棒303a提升,第一制动机构301a的第一楔构件21a以及第二楔构件21b被向上方提升,从而夹持导轨201a。

另外,通过第一工作杆305a转动,经由联动轴307连结的第二工作杆305b以第二转动轴306b为中心而转动。然后,通过第二工作杆305b转动,将与第二工作杆305b连接的第二提升棒303b向升降方向z的上方提升。由此,第二制动机构301b的第一楔构件21a以及第二楔构件21b被向上方提升,从而夹持导轨201b。其结果是,根据第三实施方式例的紧急停止装置300,通过一个工作机构302工作,能够利用联动机构304来使两个制动机构301a、301b工作。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三实施方式例的紧急停止装置300中,对利用联动机构304使两个制动机构301a、301b工作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局限于此,也可以经由联动机构使三个以上的制动机构工作。

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例的紧急停止装置10a同样,因此省略它们的说明。根据这样的紧急停止装置300,也能够获得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例的紧急停止装置10a同样的作用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不局限于上述的以及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实施。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例中,对为了操作锁定杆43而设置了由解除用螺线管47和推杆48构成的锁定解除构件45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供锁定杆43转动的锁定转动轴44上设置驱动马达而使锁定转动轴44自身转动,操作锁定杆43的结构能够应用其他各种结构。

或者,也可以构成为,在电梯1的通常运转时,使锁定杆43的锁定片43a与第二臂构件32的上端部抵接,在第一臂构件31的另一端部与第二臂构件32的另一端部分离时,锁定杆43在其自重的作用下转动。在该情况下,在解除锁定时,需要借助作业者的手来对锁定杆43进行解除操作。

另外,说明了将锁定机构35设置于臂构件31,32的另一端部的例子,但不局限于此。作为锁定机构35,构成为在第一臂构件31的一端部31a与第二臂构件32的一端部32a向接近的方向移动时能够约束第一臂构件31以及第二臂构件32的转动动作即可。因此,也可以将锁定机构35设置在臂构件31、32的比转动轴37靠一端部31a、32a侧的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锁定机构35优选设置在比接近转动轴37的位置更远离的另一端部。由此,与配置在接近转动轴37的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以更小的力来约束臂构件31、32的转动动作。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例的紧急停止装置10a中,说明了在制动机构12的两个楔构件21a、21b的升降方向z的下方配置了工作机构13的例子,但不局限于此。例如,在制动机构12的两个楔构件21a、21b的升降方向z的上方配置工作机构13,并且,将用于提升两个楔构件21a、21b的提升棒安装于两个楔构件21a、21b。而且,也可以经由提升棒使工作机构13与两个楔构件21a、21b连结。即,配置工作机构13的位置不局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例。

另外,作为升降体,不局限于电梯轿厢120,也可以应用平衡重140。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使用了“平行”以及“正交”等用语,但这些用语并非仅仅指严格的“平行”以及“正交”,也可以为包含“平行”以及“正交”在内的处于能够进一步发挥其功能的范围的“大致平行”以及“大致正交”的状态。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