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盖板玻璃生产领域,涉及一种盖板玻璃自动贴膜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平板玻璃产品采用的是在层层叠加的每张玻璃之间铺覆包装间隔纸的包装方式。在包装时,先由机器手臂将玻璃产品搬运至包装架上放置,再由另一只机器手臂铺覆一张间隔纸,两台机器手臂交替作业,最终将该包装架上放满产品,此时每张产品之间都有间隔纸铺覆,保证在包装架移动过程中玻璃产品相对滑动时不会产生擦划伤,不影响产品质量。
然而,铺覆间隔纸的包装方式也存在不足:首先,纸张在出厂时裁切边部都会产生微小纸屑,难免在玻璃产品包装过程中带入产品表面,污染产品。其次,纸张在包覆玻璃产品过程中可能由于环境原因带有静电,会将环境当中的微小灰尘吸附在纸张表面,最终带入包装的玻璃产品中去。再次,由于包装纸张不可重复使用,这也是对环境资源的一种极大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盖板玻璃自动贴膜装置及方法,保证盖板玻璃产品在包装和运输过程中不会在表面产生擦划伤,减少环境对盖板玻璃的污染。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盖板玻璃自动贴膜装置,包括基座和设置在基座上方的贴膜装置;
基座上表面设置有用于移动盖板玻璃的传送带;基座的上表面两侧均设置有横向滑轨,横向滑轨上分别滑动连接有纵向滑轨,纵向滑轨能够沿横向滑轨移动;贴膜装置固定设置在纵向滑轨上,且垂直于盖板玻璃表面;
贴膜装置包括膜卷,和沿盖板玻璃移动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贴膜辊、第一吸附装置、切刀、第二吸附装置和第二贴膜辊;第一贴膜辊、第二贴膜辊、切刀、第一吸附装置和第二吸附装置与纵向滑轨滑动连接,能够沿纵向滑轨竖直上下运动;
当盖板玻璃沿移动方向的前端位于第一贴膜辊的下方时,第一贴膜辊通过膜与盖板玻璃前端接触,膜一端连接膜卷,另一端连接第一吸附装置;
当盖板玻璃后端位于第二贴膜辊下方时,第二贴膜辊通过膜与盖板玻璃后端接触,膜自膜卷依次连接第一吸附装置、第二吸附装置和第二贴膜辊,第一贴膜辊位于膜上方。
优选的,盖板玻璃传送至贴膜区域时,采用气浮传送带进行传送。
进一步,盖板玻璃的下方也设置有贴膜装置,并且与上方的贴膜装置结构相同,工作时动作相同且同步。
优选的,纵向滑轨上还设置有横向滑轨,横向滑轨与张力辊滑动连接,张力辊与膜卷相邻,膜与第一贴膜辊或第二贴膜辊连接前,始终先经过张力辊。
进一步,当第一贴膜辊或第二贴膜辊转矩大于设定值时,张力辊朝其与膜接触一侧移动;当第一贴膜辊或第二贴膜辊转矩小于设定值时,张力辊朝其与膜接触的另一侧移动;当第一贴膜辊或第二贴膜辊转矩等于设定值时,张力辊静止。
优选的,第一贴膜辊和第二贴膜辊分别连接有伺服电机,在进行贴膜工作时,伺服电机转动;转动时第一贴膜辊和第二贴膜辊的线速度小于贴膜装置移动速度。
优选的,第一吸附装置和第二吸附装置均采用真空吸附的方式对膜进行吸附。
优选的,膜采用自粘膜。
一种盖板玻璃自动贴膜方法,基于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装置,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启动基座上的传送带,带动盖板玻璃进行移动,第一吸附装置启动且向下运动,将穿过第一贴膜辊下方的膜吸附;
步骤2,当盖板玻璃沿移动方向的前端移动至第一贴膜辊的下方时,第一贴膜辊向下运动,直至通过膜与盖板玻璃前端接触;
步骤3,当第一贴膜辊通过膜与盖板玻璃前端接触时,第一吸附装置释放膜,且向上运动回到竖直方向上的原位,同时贴膜装置向盖板玻璃移动的反方向运动,第一贴膜辊进行滚动贴膜;
步骤4,当第二吸附装置向下运动至与膜接触的位置,在盖板玻璃后端或盖板玻璃后方时,第一贴膜辊向上运动回到竖直方向上的原位,第二贴膜辊、第一吸附装置与第二吸附装置均向下运动至与膜接触;
步骤5,第一吸附装置与第二吸附装置与膜接触时启动,均将膜吸附后,向上运动回到竖直方向上的原位;
步骤6,切刀向下运动将膜切断,当与第二吸附装置连接的膜张紧时,第二吸附装置释放膜;
步骤7,当第二贴膜辊将剩余部分膜贴附完成时,第二贴膜辊向上运动回到竖直方向上的原位。贴膜装置向盖板玻璃移动方向运动回到原位时,回到步骤。
优选的,盖板玻璃的下方设置的贴膜装置,与上方的贴膜装置工作时动作相同且同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所述装置,在盖板玻璃在基座上进行单方向传送,贴膜装置依靠横向滑轨和纵向滑轨,能够在基座上进行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移动,盖板玻璃前端传送过来时,第一贴膜辊对盖板玻璃部分进行贴膜,第二贴膜辊对剩余部分进行贴膜,在贴膜时,由两个吸附装置对膜的自由端进行固定,防止贴膜过程中膜产生移动影响贴膜效果,或膜堆积在盖板玻璃上形成褶皱,通过对盖板玻璃进行贴膜,保证盖板玻璃产品在包装和运输过程中不会在表面产生擦划伤,减少环境对盖板玻璃的污染。
进一步,在盖板玻璃下方,对称设置有结构相同,工作时动作相同且同步的贴膜装置,并且盖板玻璃采用浮传送带在贴膜区域进行传送,使下表面的贴膜工作与传送互不干扰,能够对盖板玻璃两面都能进行贴膜,更增加了对盖板玻璃的保护。
进一步,张力辊设置在膜卷与贴膜辊之间,根据第一贴膜辊和第二贴膜辊转矩和设定值的大小关系,通过横向位移,对膜进行压迫或松开,从而调整膜的张力。
进一步,在贴膜装置移动的同时,两个贴膜辊通过伺服电机驱动,两个贴膜辊的线速度小于贴膜装置移动速度,从而使贴膜辊在贴膜过程中对膜进行拉伸,提高贴膜的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装置中膜的初始位置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所述装置在实施例中步骤2的状态图;
图4为本发明所述装置在实施例中步骤3的状态图;
图5为本发明所述装置在实施例中步骤5的状态图;
图6为本发明所述装置完成贴膜时的状态图;。
其中:1-盖板玻璃;2-膜卷;3-第一贴膜辊;4-第二贴膜辊;5-张力辊;6-切刀;7-第一吸附装置7;8-第二吸附装置;9-膜;10-基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本发明设计一种盖板玻璃自动贴膜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盖板玻璃1、两个贴膜装置和基座10;基座10下部中空,上表面设置有传送带,用于移动盖板玻璃1,在贴膜区域采用浮传送带对盖板玻璃进行传送,使下表面的贴膜工作与传送互不干扰;基座10的上表面两侧均设置有横向滑轨,横向滑轨与传送带传送方向平行,两条横向滑轨上分别滑动连接有纵向滑轨。
两个贴膜装置面朝盖板玻璃1的上下表面,贴膜装置固定设置在纵向滑轨上,一个位于基座10上方,另一个位于基座10下部,纵向滑轨能够带动贴膜装置沿横向滑轨水平移动,使两个贴膜装置对盖板玻璃1上下表面同时进行贴膜。
贴膜装置包括膜卷2、第一贴膜辊3、第二贴膜辊4、张力辊5、切刀6、第一吸附装置7、第二吸附装置8和膜9;第一贴膜辊3、第一吸附装置7、切刀6、第二吸附装置8和第二贴膜辊4沿盖板玻璃1移动方向依次设置,膜卷2位于它们上方,第一贴膜辊3、第二贴膜辊4、切刀6、第一吸附装置7和第二吸附装置8与纵向滑轨滑动连接,能够沿纵向滑轨竖直上下运动,膜卷2与纵向滑轨滑动固定连接;第一贴膜辊3、第二贴膜辊4、张力辊5、切刀6、第一吸附装置7和第二吸附装置8均由伺服电机控制转动,伺服电机转动时第一贴膜辊3和第二贴膜辊4的线速度略小于贴膜装置移动速度。
纵向滑轨上还设置有横向滑轨,横向滑轨与张力辊5滑动连接,张力辊5与膜卷2相邻,膜9与第一贴膜辊3或第二贴膜辊4连接前,始终先经过张力辊5,本实施例优选张力辊5位于膜卷2与第一贴膜辊3之间,张力辊5对膜9施加与盖板玻璃1移动方向相反的力,张力辊5通过第一贴膜辊3和第二贴膜辊4伺服电机反馈的转矩,自动调整膜9张力,具体调整方式为设定一个阈值点,当第一贴膜辊3或第二贴膜辊4转矩大于设定值时,张力辊5朝盖板玻璃1移动的反方向移动,对膜9施加压力;当第一贴膜辊3或第二贴膜辊4转矩小于设定值时,张力辊5朝盖板玻璃1移动方向移动;当第一贴膜辊3或第二贴膜辊4转矩等于设定值时,张力辊5静止,保证膜9稳定、平整的铺覆在盖板玻璃1上,本实施例优选设定值为0.02n·m~0.03n·m。
本实施例中,优选第一吸附装置7和第二吸附装置8均采用真空吸附的方式对膜9进行吸附,膜9采用自粘膜。
本发明所述装置通过以下方法对盖板玻璃1进行贴膜,以位于盖板玻璃1上方的贴膜装置工作过程为例:
步骤1,如图2所示,启动基座10上的传送带,带动盖板玻璃1进行移动,第一吸附装置7启动且向下运动,将穿过第一贴膜辊3下方的膜9吸附。
步骤2,如图3所示,当盖板玻璃1沿移动方向的前端移动至第一贴膜辊3的下方时,第一贴膜辊3向下运动,直至通过膜9与盖板玻璃1前端接触,此时第一贴膜辊3下方的膜9与盖板玻璃1表面贴合。
步骤3,如图4所示,当第一贴膜辊3通过膜9与盖板玻璃1前端接触时,第一吸附装置7释放膜9,且向上运动回到竖直方向上的原位,同时贴膜装置向盖板玻璃1移动的反方向运动,第一贴膜辊3进行滚动贴膜。
步骤4,当贴膜装置运动至接近盖板玻璃末端时,第一贴膜辊3向上运动回到竖直方向上的原位,第二贴膜辊4、第一吸附装置7与第二吸附装置8均向下运动至与膜9接触;判断改变工作状态时机的原则为,在第二吸附装置8向下运动至与膜9接触的同时,能够位于盖板玻璃1后端或盖板玻璃1后方。
步骤5,如图5所示,第一吸附装置7与第二吸附装置8与膜9接触时启动,均将膜9吸附后,向上运动回到竖直方向上的原位。
步骤6,切刀6向下运动将膜9切断,当与第二吸附装置8连接的膜9绷紧时,第二吸附装置8释放膜9,第二贴膜辊4继续将切断后末端剩余部分膜9贴覆在盖板玻璃1剩余部位上。
步骤7,如图6所示,当第二贴膜辊4位于盖板玻璃1后方,即对盖板玻璃1贴膜完成时,第二贴膜辊4向上运动回到竖直方向上的原位,贴膜装置向盖板玻璃1移动方向运动回到原位时,回到步骤2,等待下一块玻璃的到来。
位于盖板玻璃1的下方设置的贴膜装置,与上方的贴膜装置工作时动作相同且同步。
以上内容仅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思想,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是按照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思想,在技术方案基础上所做的任何改动,均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