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动力吊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70502发布日期:2020-06-26 22:54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动力吊具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吊具,特别是涉及一种无动力吊具。



背景技术:

当需要对汽车车体进行焊接作业或检修作业时,需要把车体吊起从一个拼台移动至另一个拼台上作业。采用液压马达、液压缸或电机驱动的吊具,虽然自动化程度高,但结构复杂,成本较高,同时设置动力设备还会增加信号传输和动作时间。目前,前车体使用手动吊具,采用铁链柔性挂钩与前车体连接,每个拼台有一名员工手动操作,取挂吊具,存在以下问题:

1、工作简单,效率低,员工取挂吊钩过程累计需6秒;

2、手动取挂吊钩过程中挤压风险较高;

3、生产线其他员工在吊具操作过程中等待时间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而完成的,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无动力吊具,结构简单,成本低,减少了操作吊具的人员数量,缩短了吊具的挂取时间,并且消除了人工挂取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本发明的一种无动力吊具,包括吊具框架、伸缩连杆、支撑杆和左右对称设置在吊具框架两侧的两个爪手杆,两个所述爪手杆的上端分别与所述吊具框架的一侧可旋转式活动连接,两个所述爪手杆的下端分别与车体解除式固定连接,所述伸缩连杆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第三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左端与左侧的所述爪手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右端与所述第二连杆的左端活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右端与所述第三连杆的左端活动连接,所述第三连杆的右端与右侧的所述爪手杆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固定穿设于所述吊具框架的中央,所述支撑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二连杆的中部活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杆的连接处设有上端位置固定的定位拉绳,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第三连杆的连接处设有上端位置固定的弹簧。

本发明的一种无动力吊具还可以是:

所述爪手杆的下端固定设有挂钩,所述爪手杆通过所述挂钩与所述车体可解除式固定连接。

所述爪手杆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一吊杆和第二吊杆,以及水平设置的横杆,所述第一吊杆、所述第二吊杆和所述横杆分别左右对称设于所述吊具框架的两侧,所述横杆固定设于所述第一吊杆和所述第二吊杆之间,并且所述横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吊杆的中上部和所述第二吊杆的中上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吊杆和所述第二吊杆的上端分别与所述吊具框架的一侧活动连接,所述第一吊杆和所述第二吊杆的下端分别与所述车体可解除式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左端位于所述吊具框架左侧的所述横杆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连杆的右端位于所述吊具框架右侧的所述横杆的中部固定连接。

所述爪手杆的上端与所述吊具框架的一侧铰接。

所述吊具框架的两侧分别设有铰接轴,所述铰接轴的前后两端分别与所述吊具框架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爪手杆的上端可旋转连接于所述铰接轴上。

本发明的一种无动力吊具,包括吊具框架、伸缩连杆、支撑杆和左右对称设置在吊具框架两侧的两个爪手杆,两个所述爪手杆的上端分别与所述吊具框架的一侧可旋转式活动连接,两个所述爪手杆的下端分别与车体解除式固定连接,所述伸缩连杆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第三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左端与左侧的所述爪手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杆的右端与所述第二连杆的左端活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右端与所述第三连杆的左端活动连接,所述第三连杆的右端与右侧的所述爪手杆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固定穿设于所述吊具框架的中央,所述支撑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二连杆的中部活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杆的连接处设有上端位置固定的定位拉绳,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第三连杆的连接处设有上端位置固定的弹簧。这样,通过设置在吊具框架两侧的两个爪手杆的打开和夹紧实现对车体的抓取和松开,伸缩连杆用于连接两侧的爪手杆,伸缩连杆收缩拉近两个爪手杆之间的距离(爪手杆夹紧)实现对车体的抓取,伸缩连杆伸长拉大两个爪手杆的距离(爪手杆打开)从而松开车体,伸缩连杆的收缩和伸长通过定位拉绳和弹簧实现,具体的吊具下降到位后,在重力的作用下定位拉绳拉直,此时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的连接处受到定位拉绳向上的拉力,第二连杆可以支撑杆的下端为中心旋转,第二连杆的左端向上移动,第二连杆的右端向下移动,弹簧处于拉伸状态,从而实现伸缩连杆的收缩,两个爪手杆夹紧抓取到车体并吊起车体向作业拼台移动,当吊具移动至作业拼台上方后开始下降,当吊具下降到一定的位置时,将车体防置在拼台上,此时定位拉绳未拉直,弹簧处于拉伸状态,第二连杆与第三连杆的连接处受到弹簧作用的向上的拉力,第二连杆的右端向上移动,伸缩连杆伸长,爪手杆打开从而与车体脱离。这样,吊具通过自重和弹簧的弹力作为动力来源实现自动挂取,无需动力设备,结构简单,降低了成本,避免了因动力设备增加的信号传输和动作时间,同时无需人工操作吊具与车体的连接,减少了操作吊具人员数量,缩短了吊具的挂取时间,并且消除了人工挂取过程中的安全隐患。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本发明的一种无动力吊具具有以下优点:结构简单,成本低,减少了操作吊具的人员数量,缩短了吊具的挂取时间,并且消除了人工挂取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无动力吊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号说明

1…吊具框架2…伸缩连杆3…支撑杆

4…爪手杆5…第一连杆6…第二连杆

7…第三连杆8…定位拉绳9…弹簧

10…挂钩11…第一吊杆12…第二吊杆

13…横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对本发明的一种无动力吊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发明的一种无动力吊具,请参考图1,包括吊具框架1、伸缩连杆2、支撑杆3和左右对称设置在吊具框架1两侧的两个爪手杆7,两个所述爪手杆7的上端分别与所述吊具框架1的一侧可旋转式活动连接,两个所述爪手杆7的下端分别与车体解除式固定连接,所述伸缩连杆2包括第一连杆5、第二连杆6和第三连杆7,所述第一连杆5的左端与左侧的所述爪手杆7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杆5的右端与所述第二连杆6的左端活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6的右端与所述第三连杆7的左端活动连接,所述第三连杆7的右端与右侧的所述爪手杆7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杆3固定穿设于所述吊具框架1的中央,所述支撑杆3的下端与所述第二连杆6的中部活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杆5与所述第二连杆6的连接处设有上端位置固定的定位拉绳8,所述第二连杆6与所述第三连杆7的连接处设有上端位置固定的弹簧9。这样,通过设置在吊具框架1两侧的两个爪手杆7的打开和夹紧实现对车体的抓取和松开,伸缩连杆2用于连接两侧的爪手杆7,伸缩连杆2收缩拉近两个爪手杆7之间的距离(爪手杆7夹紧)实现对车体的抓取,伸缩连杆2伸长拉大两个爪手杆7的距离(爪手杆7打开)从而松开车体,伸缩连杆2的收缩和伸长通过定位拉绳8和弹簧9实现,具体的吊具下降到位后,在重力的作用下定位拉绳8拉直,此时第一连杆5与第二连杆6的连接处受到定位拉绳8向上的拉力,第二连杆6可以支撑杆3的下端为中心旋转,第二连杆6的左端向上移动,第二连杆6的右端向下移动,弹簧9处于拉伸状态,从而实现伸缩连杆2的收缩,两个爪手杆7夹紧抓取到车体并吊起车体向作业拼台移动,当吊具移动至作业拼台上方后开始下降,当吊具下降到一定的位置时,将车体防置在拼台上,此时定位拉绳8未拉直,弹簧9处于拉伸状态,第二连杆6与第三连杆7的连接处受到弹簧9作用的向上的拉力,第二连杆6的右端向上移动,伸缩连杆2伸长,爪手杆7打开从而与车体脱离。这样,吊具通过自重和弹簧9的弹力作为动力来源实现自动挂取,无需动力设备,结构简单,降低了成本,避免了因动力设备增加的信号传输和动作时间,同时无需人工操作吊具与车体的连接,减少了操作吊具人员数量,缩短了吊具的挂取时间,并且消除了人工挂取过程中的安全隐患。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本发明的一种无动力吊具具有以下优点:结构简单,成本低,减少了操作吊具的人员数量,缩短了吊具的挂取时间,并且消除了人工挂取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本发明的一种无动力吊具,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请参考图1,还可以是:所述爪手杆7的下端固定设有挂钩10,所述爪手杆7通过所述挂钩10与所述车体可解除式固定连接。这样,与现有技术相比,取消了原来的铁链柔性挂钩10,采用刚性挂钩10,无需人工操作吊具与车体的连接,减少了操作吊具人员数量,缩短了吊具的挂取时间。

本发明的一种无动力吊具,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请参考图1,还可以是:所述爪手杆7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一吊杆11和第二吊杆12,以及水平设置的横杆13,所述第一吊杆11、所述第二吊杆12和所述横杆13分别左右对称设于所述吊具框架1的两侧,所述横杆13固定设于所述第一吊杆11和所述第二吊杆12之间,并且所述横杆1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吊杆11的中上部和所述第二吊杆12的中上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吊杆11和所述第二吊杆12的上端分别与所述吊具框架1的一侧活动连接,所述第一吊杆11和所述第二吊杆12的下端分别与所述车体可解除式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杆5的左端位于所述吊具框架1左侧的所述横杆13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连杆7的右端位于所述吊具框架1右侧的所述横杆13的中部固定连接。这样,通过设置4根杆与车体连接,结构更加稳定,横杆13用于连接第一吊杆11和第二吊杆12,伸缩连杆2的两端连接于横杆13上,结构简单稳定。

本发明的一种无动力吊具,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请参考图1,还可以是:所述爪手杆7的上端与所述吊具框架1的一侧铰接。这样,结构简单,使爪手杆7可围绕吊具框架1的一侧旋转,实现两个爪手杆7之间的夹紧和打开动作。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吊具框架1的两侧分别设有铰接轴,所述铰接轴的前后两端分别与所述吊具框架1的一侧固定连接,所述爪手杆7的上端可旋转连接于所述铰接轴上。这样,通过在吊具框架1的两侧分别设置铰接轴用于连接左右两侧的爪手杆7,使爪手杆7可围绕铰接轴旋转,实现两个爪手杆7之间的夹紧和打开动作。

上述仅对本发明中的具体实施例加以说明,但并不能作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是依据本发明中的设计精神所作出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应认为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