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载组模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93993发布日期:2018-08-29 01:17阅读:35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组模装置 ,特别是涉及一种移载组模装置。



背景技术:

模组型材是背光模组中的重要部件,现有的模组型材是通过人工来移动的,这样工作效率低,安全性差,移动不方便,容易故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移载组模装置,其能够提高工作效率,方便移动,安全性高。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一种移载组模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感应器座、立板、加强板、第一直角座、第一模组固定板、第二模组固定板、第一护罩、第一端盖、第二端盖、支架、连接座、轴承座、感应片、拖链活动板、拖链安装板、第二护罩、同步带轮、伺服电机、行星减速机、同步带、光电传感器、拖链、立板锁,连接座位于第二护罩一侧且与轴承座、同步带连接,行星减速机一端与轴承座相连接,伺服电机的一端与行星减速机的另一端相连接,拖链安装板一侧与拖链活动板一侧相连接,拖链一侧与拖链活动板另一侧相连接,加强板固定在立板一侧,一个立板的顶端、第一模组固定板都与一个第一直角座固定,另一个立板的顶端、第二模组固定板都与另一个第一直角座固定,轴承座位于第一模组固定板上,第二护罩位于轴承座的外侧,第一端盖位于第二护罩一侧,支架位于第一模组固定板、第二模组固定板上,第一护罩位于一个模组型材上方,第一护罩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端盖、第二端盖连接,模组型材位于同步带上,感应片固定在第一护罩的外侧,感应器座固定在模组型材的外侧,同步带与同步带轮转动连接,光电传感器位于同步带轮的外侧,第一端盖、第二端盖分别位于模组型材两侧,立板锁位于立板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模组固定板上设有一个固定螺丝。

优选地,所述立板底部设有一个凹槽。

优选地,所述第一护罩设有多个卡槽。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能够提高工作效率,牢固性好,方便连接,安全性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给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移载组模装置包括感应器座1、立板2、加强板3、第一直角座4、第一模组固定板5、第二模组固定板6、第一护罩8、第一端盖9、第二端盖10、支架13、连接座18、轴承座20、感应片24、拖链活动板25、拖链安装板26、第二护罩27、同步带轮30、伺服电机32、行星减速机33、同步带35、光电传感器37、拖链38、立板锁39,连接座18位于第二护罩27一侧且与轴承座20、同步带35连接,行星减速机33一端与轴承座20相连接,伺服电机32的一端与行星减速机33的另一端相连接,拖链安装板26一侧与拖链活动板25一侧相连接,拖链38一侧与拖链活动板25另一侧相连接,加强板3固定在立板2一侧,一个立板2的顶端、第一模组固定板5都与一个第一直角座4固定,另一个立板2的顶端、第二模组固定板6都与另一个第一直角座4固定,轴承座20位于第一模组固定板5上,第二护罩27位于轴承座20的外侧,第一端盖9位于第二护罩27一侧,支架13位于第一模组固定板5、第二模组固定板6上,第一护罩8位于一个模组型材7上方,第一护罩8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端盖9、第二端盖10连接,模组型材7位于同步带35上,感应片24固定在第一护罩8的外侧,感应器座1固定在模组型材7的外侧,同步带35与同步带轮30转动连接,光电传感器37位于同步带轮30的外侧,第一端盖9、第二端盖10分别位于模组型材7两侧,立板锁39位于立板2上。

所述第一模组固定板5上设有一个固定螺丝,这样防止脱落。

所述立板2底部设有一个凹槽,这样方便固定。

所述第一护罩8设有多个卡槽,这样安装简便。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立板一侧设有一块加强板,这样可以增加牢固性;加强板与第一模组固定板之间设有一块第一直角座,这样方便连接;模组型材上设有第一护罩,轴承座的外侧设有第二护罩,这样可以提高安全性,保护模组型材、轴承座、行星减速机等;伺服电机与行星减速机相连接,连接座位于第二护罩一侧且与轴承座、同步带连接,行星减速机一端与轴承座相连接,模组型材位于同步带上,这样可以方便驱动模组型材进行移动,提高工作效率;拖链安装板一侧与拖链活动板一侧相连接,拖链一侧与拖链活动板另一侧相连接,这样方便移动,使拖链安装板上的元件方便与模组型材进行对准;感应片底部固定在第一护罩底部,感应片可以感应模组型材的位置,从而提高精确性。立板锁可以锁住立板和其他元件,这样方便固定。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能够提高工作效率,牢固性好,方便连接,安全性高。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