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智能化自动打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99132发布日期:2018-10-02 19:58阅读:37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包装设备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高效智能化自动打包机。



背景技术:

在国内、外二氧化硅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生产装置,主要由蒸发器、水解发应器、合成器、分离器、脱酸器、分级机、真空包装机和打包机等组成,将生产制成的二氧化硅颗粒通过真空包装机进行真空密封包装,能够对二氧化硅产品进行良好的保存,在通过打包机将存放于包装带或者包装盒内的二氧化硅打包进纸箱中,便于进行二氧化硅的批量运输。

打包机,又称捆包机或捆扎机,是使用捆扎带缠绕产品或包装件,然后收紧并将两端通过热效应熔融或使用包扣等材料连接的机器。其功用是使打包带能紧贴于被捆扎货物表面,保证货物在运输、贮存中不因捆扎不牢而散落,同时还应捆扎整齐美观。传统的打包机都为机架式机构,通过人工将包装件搬运至打包台面上,手动将设置在打包机架上的打包带穿过打包机,打包机机架由不同的安装板或安装筋固定形成,进带模块、机头模块等均安装在打包机机架上,此类打包机的动作台面无动力,操作工需要将包装件放置至打包机的导带槽位置,包装物品才能通过打包机进入下一道工序,待打包完毕后,再打包好的包装件搬离导带槽,费时费力,打包效率不高,同时人工送取料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效智能化自动打包机,解决了打包过程半自动化的技术问题,采用智能控制,能够自动进行上料,打包,大大节省人力。

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效智能化自动打包机,包括打包机本体、包装带盘、包装带捆扎框架、第一盖板、第二盖板、刹车装置、控制箱、上料输送带和下料输送带,所述上料输送带和下料输送带分别设置在打包机本体的两侧,所述包装带盘设置在打包机本体的侧壁上,所述包装带捆扎框架架设在打包机本体上部,并且位于打包机本体的中间位置,所述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罩设在打包机本体上端面上,并且以包装带捆扎框架为中心轴对称设置,所述刹车装置设置在打包机本体上,并且刹车装置设置于包装带盘的下方,所述控制箱设置在打包机本体的侧壁上,并且位于包装带盘的上方。本实用新型的高效智能化自动打包机,具有自动上料,自动打包和自动下料的功能,大大提高了打包的工作效率,同时免去了人工搬运物料箱的工作过程,既减轻的工人的劳动强度,同时避免搬运过程中物料掉落,存在安全隐患,包装箱运送至打包机本体上后,通过设置在包装带捆扎框架内的包装带自动进行打包。

进一步的,上述的高效智能化自动打包机,所述包装带捆扎框架的截面为半圆弧形。采用弧形结构的包装带捆扎框架能够进行包装带的良好过渡,使得包装带平滑,便于进行打包。

进一步的,上述的高效智能化自动打包机,所述上料输送带上设有推料装置,所述推料装置包括物料放置板、推料杆和电动缸,所述物料放置板与上料输送带位于同一水平面,所述推料杆设置在物料放置板上,所述电动缸与推料杆连接,并且电动缸可推动推料杆在物料放置板上移动。设置的推料装置,能够通过电动缸推动推料杆,将包装箱推至上料传送带的固定位置。

进一步的,上述的高效智能化自动打包机,所述推料杆的截面为U型。采用U型截面的推料杆,两平行的侧板能够防止包装箱掉落,使用安全。

进一步的,上述的高效智能化自动打包机,所述打包机本体上设有一组滚轮,所述滚轮的上端部伸出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在打包机本体上设置的滚轮便于包装箱在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上移动。

进一步的,上述的高效智能化自动打包机,所述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上设有一组限位板,所述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上设有一组螺纹安装孔,所述限位板通过螺母固定于螺纹安装孔上。设置的一组螺纹安装孔根据包装箱大小调整限位板位置,设置的限位板能够对包装箱进行限位,同时防止包装箱掉落。

进一步的,上述的高效智能化自动打包机,所述打包机本体的上端面上设有触电打包按钮。设置的触点打包按钮,当打包机采用触点打包工作模式时,包装箱运送至打包机本体上,下压触点打包按钮,即可使用触点打包模式。

进一步的,上述的高效智能化自动打包机,所述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上设有一组提手。设置的提手,便于将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抬起。

进一步的,上述的高效智能化自动打包机,所述打包机本体的下端部连接有脚踏板。设置的脚踏板,当打包机采用脚踏板控制模式时,调整好包装箱位置,踩动脚踏板进行打包。

进一步的,上述的高效智能化自动打包机,所述控制箱上设有电源开关、工作指示灯、送带旋钮、模式选择按钮、点动按钮和急停按钮。设置的一组工作按钮,可灵活调整打包机工作模式,同时指示打包机的工作状态,同时设计的急停按钮,对于机器出现的临时故障,能够及时停机。

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高效智能化自动打包机,结构设计合理,使用方便,应用成本低,适应性好,改进了包装带捆扎框架的设计,采用弧形结构的框架,更加便于安放打包带,此打包机具有手动、全自动、脚踏和点动打包的几种工作模式,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工作模式,采用自动工作模式时,完全将人从搬运和打包中脱离出来,大大提高了打包的效率和安全度,设置的限位板能够防止包装箱掉落,同时可根据包装箱大小,灵活调整限位板位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高效智能化自动打包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高效智能化自动打包机的俯视图。

图中:1打包机本体、2包装带盘、3包装带捆扎框架、4第一盖板、5第二盖板、6刹车装置、7控制箱、71电源开关、72工作指示灯、73送带旋钮、74模式选择按钮、75点动按钮、76急停按钮、8上料输送带、9下料输送带、10推料装置、11物料放置板、12推料杆、13电动缸、14滚轮、15限位板、16螺纹安装孔、17脚踏板、18触电打包按钮、19福马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实施例

如图1和2所示的高效智能化自动打包机,包括打包机本体1、包装带盘2、包装带捆扎框架3、第一盖板4、第二盖板5、刹车装置6、控制箱7、上料输送带8和下料输送带9,上料输送带8和下料输送带9分别设置在打包机本体1的两侧,包装带盘2设置在打包机本体1的侧壁上,包装带捆扎框架3架设在打包机本体1上部,并且包装带捆扎框架3的截面为半圆弧形,并且位于打包机本体1的中间位置,第一盖板4和第二盖板5罩设在打包机本体1上端面上,并且以包装带捆扎框架3为中心轴对称设置,刹车装置6设置在打包机本体1上,并且刹车装置6设置于包装带盘2的下方,控制箱7设置在打包机本体1的侧壁上,并且位于包装带盘2的上方。为了便于移动和支撑打包机,在打包机本体1的下部设置福马轮19,移动时将滚轮放下,即可推动打包机,需要进行打包时,将支撑座放下,可对打包机进行稳定支撑。其中,上料输送带8上设有推料装置10,推料装置10包括物料放置板11、推料杆12和电动缸13,物料放置板11与上料输送带8位于同一水平面,推料杆12设置在物料放置板11上,电动缸13与推料杆12连接,并且电动缸13可推动推料杆12在物料放置板11上移动,并且推料杆12的截面为U型。

此外,打包机本体1上设有一组滚轮14,滚轮14的上端部伸出第一盖板4和第二盖板5。第一盖板4和第二盖板5上还设有一组限位板15,第一盖板4和第二盖板5上设有一组螺纹安装孔16,限位板15通过螺母固定于螺纹安装孔16上。进一步的,打包机本体1的上端面上设有触电打包按钮18。第一盖板4和第二盖板5上设有一组提手16。打包机本体1的下端部连接有脚踏板17。

另外,控制箱7上设有电源开关71、工作指示灯72、送带旋钮73、模式选择按钮74、点动按钮75和急停按钮76。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