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是一种电梯故障运行控制器,属于控制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电梯故障运行控制器由硬件和软件二大部分组成,硬件包括控制器、控制器底板、读卡天线、电源、写卡器、IC卡片ID卡片等组成内呼控制器,软件包括下位机运行控制软件、上位机写卡授权软件。
由于现有的电梯故障运行控制器不具有对连接线进行整理的功能,故连接线容易相互缠绕,进而增大了工作人员维修时寻找对应连接线的难度,其次,现有的电梯故障运行控制器通常固定在机箱内部,当其需要维修时,若工作人员在机箱内部进行维修,空间小,且亮度有限,若工作人员将控制器从机箱内部拆卸下来进行维修,维修完成后还需要重新进行固定安装,操作繁琐,且浪费时间。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梯故障运行控制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操作简单,具有整理功能,方便维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电梯故障运行控制器,包括功能组件以及整理组件,所述整理组件设置在功能组件外端,所述功能组件包括机箱、支撑块、气囊、连接框以及控制器主体,所述机箱内部后壁上固定有支撑块,所述支撑块内部设置有气囊,所述支撑块外端安装有连接框,所述气囊装配在连接框内部前壁上,所述连接框前端固定有控制器主体,所述控制器主体安装在机箱内部,所述整理组件包括圆盘、整理筒、整理杆以及过线孔,所述机箱外端固定有圆盘,所述圆盘设置在整理筒内部,所述整理筒安装在圆盘外端,所述圆盘外端固定有整理杆,所述整理杆安装在整理筒内部,所述整理筒右端开设有过线孔,所述过线孔安装在整理杆上侧。
进一步地,所述机箱前端安装有密封垫框,且密封垫框前端设置有箱盖,且箱盖前端均匀设置有至少两个螺栓,且至少两个螺栓均穿过箱盖以及密封垫框与机箱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机箱左端安装有充气管,且充气管穿过机箱以及支撑块与气囊相连接,且充气管上端设置有球囊,且球囊安装在机箱上侧,且球囊通过充气管与气囊相连接,且充气管通过粘胶与机箱相连接,所述机箱右端固定有出气管,且出气管穿过机箱以及支撑块与气囊相连接,且出气管上安装有开关阀。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框后端均匀固定有至少两个弹簧,且至少两个弹簧均匀装配在机箱内部后壁上,所述连接框通过至少两个弹簧与机箱相连接,所述支撑块上下两侧均安装有至少两个弹簧,所述连接框通过滑轨分别与支撑块上下两端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整理组件设有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整理组件结构相同,所述机箱左右两端均等距固定有至少两个整理组件,且充气管以及出气管均安装在至少两个整理组件后侧。
进一步地,所述机箱左右两端均等距开设有至少两个通孔一,所述圆盘上开设有通孔二,且通孔二安装在通孔一外侧,且通孔二安装在整理杆上侧,所述圆盘与整理筒通过螺纹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梯故障运行控制器,本实用新型通过增加机箱、支撑块、气囊、连接框以及控制器主体,该设计实现将控制器主体从机箱内部顶出,从而方便工作人员进行维修,操作简单,且节约时间,解决了现有的电梯故障运行控制器通常固定在机箱内部,当其需要维修时,若工作人员在机箱内部进行维修,空间小,且亮度有限,若工作人员将控制器从机箱内部拆卸下来进行维修,维修完成后还需要重新进行固定安装,操作繁琐,且浪费时间的弊端。
本实用新型通过增加圆盘、整理筒、整理杆以及过线孔,该设计可以实现对连接线进行收纳整理,从而减少了工作人员寻找对应连接线的难度,解决了现有的电梯故障运行控制器不具有对连接线进行整理的功能,故连接线容易相互缠绕,进而增大了工作人员维修时寻找对应连接线难度的问题。
因增加密封垫框,该设计实现密封保护功能,因增加充气管、球囊、出气管以及开关阀,该设计实现对气囊进行充气以及放气,因增加弹簧,该设计便于控制器主体返回原位,因增加滑轨,该设计方便连接框运动,因增加螺纹,该设计便于圆盘与整理筒的安装以及分离,本实用新型操作简单,具有整理功能,方便维修。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梯故障运行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梯故障运行控制器中功能组件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梯故障运行控制器中功能组件的右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梯故障运行控制器中整理组件的示意图;
图中:1-功能组件、2-整理组件、11-机箱、12-支撑块、13-气囊、14-连接框、15-控制器主体、21-圆盘、22-整理筒、23-整理杆、24-过线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电梯故障运行控制器,包括功能组件1以及整理组件2,整理组件2设置在功能组件1外端。
功能组件1包括机箱11、支撑块12、气囊13、连接框14以及控制器主体15,机箱11内部后壁上固定有支撑块12,支撑块12内部设置有气囊13,支撑块12外端安装有连接框14,气囊13装配在连接框14内部前壁上,连接框14前端固定有控制器主体15,控制器主体15安装在机箱11内部,该设计方便对控制器主体15进行维修。
整理组件2包括圆盘21、整理筒22、整理杆23以及过线孔24,机箱11外端固定有圆盘21,圆盘21设置在整理筒22内部,整理筒22安装在圆盘21外端,圆盘21外端固定有整理杆23,整理杆23安装在整理筒22内部,整理筒22右端开设有过线孔24,过线孔24安装在整理杆23上侧,该设计实现收纳整理功能。
机箱11前端安装有密封垫框,且密封垫框前端设置有箱盖,且箱盖前端均匀设置有至少两个螺栓,且至少两个螺栓均穿过箱盖以及密封垫框与机箱11相连接,机箱11左端安装有充气管,且充气管穿过机箱11以及支撑块12与气囊13相连接,且充气管上端设置有球囊,且球囊安装在机箱11上侧,且球囊通过充气管与气囊13相连接,且充气管通过粘胶与机箱11相连接,机箱11右端固定有出气管,且出气管穿过机箱11以及支撑块12与气囊13相连接,且出气管上安装有开关阀,连接框14后端均匀固定有至少两个弹簧,且至少两个弹簧均匀装配在机箱11内部后壁上,连接框14通过至少两个弹簧与机箱11相连接,支撑块12上下两侧均安装有至少两个弹簧,连接框14通过滑轨分别与支撑块12上下两端相连接,整理组件2设有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整理组件2结构相同,机箱11左右两端均等距固定有至少两个整理组件2,且充气管以及出气管均安装在至少两个整理组件2后侧,机箱11左右两端均等距开设有至少两个通孔一,圆盘21上开设有通孔二,且通孔二安装在通孔一外侧,且通孔二安装在整理杆23上侧,圆盘21与整理筒22通过螺纹相连接。
具体实施方式:在进行使用时,首先工作人员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检查,检查是否存在缺陷,如果存在缺陷的话就无法进行使用了,此时需要通知维修人员进行维修,如果不存在问题的话就可以进行使用,使用时,工作人员先转动整理筒22,由于整理筒22通过螺纹与圆盘21相连接,故整理筒22转动同时向外运动,进而使整理筒22与圆盘21进行分离,然后再将整理筒22与整理杆23进行分离,然后工作人员将机箱11上的连接线通过通孔一以及通孔二穿出机箱11,然后再将连接线穿过整理筒22上的过线孔24,然后向内移动整理筒22,进而使整理筒22运动至圆盘21外端,并再次利用螺纹将圆盘21与整理筒22进行安装,此时连接线处于整理筒22内部,从而实现整理功能,同时实现对连接线进行保护,当连接线过长时,工作人员在将连接线穿出机箱11后,将连接线缠绕在整理杆23外端,并预留出合适长度的连接线,然后再将连接线穿过过线孔24,然后再移动整理筒22,该设计解决了现有的电梯故障运行控制器不具有对连接线进行整理的功能,故连接线容易相互缠绕,进而增大了工作人员维修时寻找对应连接线难度的弊端。
当控制器主体15需要维修时,工作人员先将箱盖上的螺栓拆卸下来,然后将箱盖以及密封垫框从机箱11前端取下,此时控制器主体15处于暴露状态,然后工作人员挤压球囊,球囊内部的空气沿着充气管进入气囊13内部,从而使气囊13进行膨胀,由于连接框14通过滑轨分别与支撑块12上下两端相连接,故气囊13膨胀可使连接框14沿着支撑块12向前运动,从而带动控制器主体15向前运动,进而将控制器主体15顶出机箱11,同时连接框14向前运动对弹簧进行拉伸,使弹簧产生弹力,当控制器主体15向前运动至合适位置时,工作人员停止挤压球囊,然后对控制器主体15进行维修,当维修完成后,工作人员打开出气管上的开关阀,然后气囊13内部的气流沿着出气管排出,从而使气囊13进行收缩,然后连接框14在弹簧的弹力作用下返回原位,进而带动控制器主体15返回原位,然后工作人员再次利用螺栓将密封垫框以及箱盖安装至机箱11前端,该设计解决了现有的电梯故障运行控制器通常固定在机箱内部,当其需要维修时,若工作人员在机箱内部进行维修,空间小,且亮度有限,若工作人员将控制器从机箱内部拆卸下来进行维修,维修完成后还需要重新进行固定安装,操作繁琐,且浪费时间的问题。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