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自动化拆解系统的上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22479发布日期:2018-12-11 20:03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自动化拆解系统的上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自动化拆解系统的上料装置。



背景技术:

最初始的装饰原料包括边框以及连接在边框上的“圆珠”,“圆珠”用于装饰服饰等物品,需要将“圆珠”取下才能够进行使用。现有的“圆珠”都是通过人工从边框上掰下来,人工工作量大,容易导致原料破损,且工作效率极低。现有的自动化拆解系统包括机架、上料装置、输送装置以及拆解装置,上料装置无法适用于这种原料的输送。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作效率高、上料速度快且人工成本低的上料装置。

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自动化拆解系统的上料装置,包括驱动装置以及设在机架上的固定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包括与机架相连的支撑架、设在支撑架上的夹取机构以及控制夹取机构相对机架上下位移的气缸,所述夹取机构包括与气缸相连的连接杆、设在连接杆端部的固定座以及设在固定座上的夹子,所述夹子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夹取部,所述两个夹取部相向移动实现对原料的夹取,所述夹子相对设置有两组;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固定于机架上的固定架以及设在固定架上的限位杆,所述固定架相对机架可转动。

上述结构中,将若干原料堆叠在固定架上,限位杆能够防止原料掉落。气缸推动夹取机构向上移动,夹取部相向移动夹住原料后,气缸带动夹取机构下降后,夹取部松开,通过自动化拆解系统中的输送装置将原料输送至拆解装置处。固定架相对机架可转动能够便于夹取装置的拆装、维修以及调整夹取部的距离,以适用于不同大小的原料。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限位杆一侧连接有加强筋,所述限位杆通过加强筋连接于机架上。

采用上述结构,能够增加限位杆与固定架的连接强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加强筋上设有滑槽,所述加强筋通过在滑槽上设置螺栓与机架相连。

采用上述结构,使得限位杆能够通过加强筋进行调节位于机架上的位置,从而能够适用于不同大小、规格的原料,增大了适用范围。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限位杆设有若干个,且均布在驱动装置两侧。

采用上述结构,能够增加固定架上原料的稳定性,很好地防止了原料的倾倒。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工作效率高、上料速度快且人工成本低。本实用新型便于调节,能够适用于不同大小、规格的原料,适用范围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夹取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含义:1-机架,2-驱动装置;21-支撑架;211-连接杆;212-固定座;213-夹子;213a-夹取部;22-夹取机构;23-气缸;3-固定装置;31-固定架;32-限位杆;4-加强筋;41-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至图2所示的一种用于自动化拆解系统的上料装置,包括驱动装置2以及设在机架1上的固定装置3,所述驱动装置2包括与机架1相连的支撑架21、设在支撑架21上的夹取机构22以及控制夹取机构22相对机架1上下位移的气缸23,所述夹取机构22包括与气缸23相连的连接杆211、设在连接杆211端部的固定座212以及设在固定座212上的夹子213,所述夹子213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夹取部213a,所述两个夹取部213a相向移动实现对原料的夹取,所述夹子213相对设置有两组;所述固定装置3包括固定于机架1上的固定架31以及设在固定架31上的限位杆32,所述固定架31相对机架1可转动。

上述结构中,将若干原料堆叠在固定架31上,限位杆32能够防止原料掉落。气缸23推动夹取机构22向上移动,夹取部213a相向移动夹住原料后,气缸23带动夹取机构22下降后,夹取部213a松开,通过自动化拆解系统中的输送装置将原料输送至拆解装置处。固定架31相对机架1可转动能够便于夹取装置的拆装、维修以及调整夹取部213a的距离,以适用于不同大小的原料。

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杆32一侧连接有加强筋4,所述限位杆32通过加强筋4连接于机架1上。

采用上述结构,能够增加限位杆32与固定架31的连接强度。

本实施例中,所述加强筋4上设有滑槽,所述加强筋4通过在滑槽上设置螺栓41与机架1相连。

采用上述结构,使得限位杆32能够通过加强筋4进行调节位于机架1上的位置,从而能够适用于不同大小、规格的原料,增大了适用范围。

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杆32设有若干个,且均布在驱动装置2两侧。

采用上述结构,能够增加固定架31上原料的稳定性,很好地防止了原料的倾倒。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上述假设的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