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自动散积物一体运输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06912发布日期:2018-11-30 19:19阅读:9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货物运输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全自动散积物一体运输机。



背景技术:

目前散积物(如稻谷、矿石)在装车或转运过程中都借助机械装置来提高效率,减少人员的负担。

申请号为200920066195.4的中国专利文件公开了半自动装车装置,包括有上包平台、1号皮带运输机、2号皮带运输机、3号皮带运输机和上车皮带运输机;整个装置由支架固定在地面上,1号皮带运输机、2号皮带运输机、3号皮带运输机和上车皮带运输机依次连接,上包平台在1号皮带运输机一端的一侧,另一端与2号皮带运输机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散积物通过上包平台、1号皮带运输机、2号皮带运输机、3号皮带运输机和上车皮带运输机运送至指定位置或车上,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不同位置的散积物通常分堆放置,在运输中不同的散积物也会存在运送至不同的地方,实际使用会铺设若干与散积物放置堆一一对应的半自动装车装置,造成大量的成本投入,现有技术存在改进之处。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全自动散积物一体运输机,散积物(如粮食、矿石)通过扒料机进行收集后进行运输,通过扒料机端部设置的料斗对散积物进行聚集并将散积物过渡至传输机上,传输机通过可行走的底座实现在作业场所的移动,在保证散积物转运效率的前提下节约设备投入的成本。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全自动散积物一体运输机,包括有用于散积物收集并抬升的扒料机和用于散积物运输的传输机;

所述扒料机的一端设置有进料口,所述扒料机远离进料口的一端设置有料斗,所述扒料机靠近料斗的一端设置在所述料斗的上方;

所述传输机设在所述料斗的下方,所述传输机包括有传输装置以及用于支撑传输装置的底座,所述传输装置通过第一转盘组件沿水平方向转动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所述第一转盘组件包括有用于支撑所述传输装置的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竖直设置,所述传输装置沿自身长度方向转动设置在支撑杆上;

所述第一转盘组件还包括有用于支撑传输装置并控制传输装置沿自身长度方向转动的第一液压缸;

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用于传输机整体移动的行走装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扒料机将作业现场处堆积的散积物收集并抬升,使散积物持续进入料斗中并在料斗内实现聚集,散积物在料斗内完成聚集后落在位于料斗下方的传输机上,作业者通过行走装置便于传输机在作业现场位置的调整;传输装置通过第一转盘组件以及第一液压缸实现传输装置远离料斗一端的调节,便于散积物转运位置的调节或便于装车作业;散积物通过扒料机和料斗实现收集、抬升以及运输,从料斗出来的散积物通过传输机实现长距离的转移,传输装置通过转盘组件实现水平方向的转动,通过第一液压缸实现沿自身长度方向的转动,以便于将散积物运输至指定地点或进行装车,通过分段设置的扒料机和可移动的传输机提高全自动散积物一体运输机的灵活性,便于作业者在作业现场进行移动,减少作业现场设备的成本投入,在保证散积物转运效率的前提下节约设备投入的成本。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转盘组件包括有固定设置在底座上的第一转盘以及转动设置在第一转盘上的第二转盘,所述第一转盘与第二转盘同心设置;所述支撑杆与第二转盘固定连接且所述支撑杆的轴线方向与第二转盘的圆心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传输装置通过竖直杆、第二转盘与第一转盘转动连接,竖直杆设置在第二转盘的圆心处且第一转盘与第二转盘同心设置,保证了当第二转盘受力时,第二转盘的力能够均匀的施加到第一转盘上,提高传输装置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液压缸包括有第一缸体以及滑动设置在第一缸体的第一活塞杆,所述第一缸体转动设置在第二转盘上,所述第一活塞杆远离第一缸体的一端转动设置在传输装置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作业者通过第一液压缸沿自身长度方向的伸缩即可调整传输装置与地面之间的角度,从而调整传输装置端部的高度,一方面便于传输装置与料斗的配合,另一方面便于作业者调整散积物转移的位置或便于调整并进行装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料斗包括有与传输装置固定连接的下部料斗、与扒料机连接的上部料斗以及设置在上部料斗、下部料斗之间的第二转盘组件,所述第二转盘组件的转轴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上部料斗沿水平方向转动设置在下部料斗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设置在下部料斗上的上部料斗能够更好的与扒料机配合,便于料斗调整与扒料机之间的配合,减少物料掉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传输装置包括有与支撑杆连接的机架、沿机架长度方向分布的支撑辊以及沿机架长度方向铺设的传送带,所述传输装置远离料斗的一侧设置有用于调节传送带长度并保持张紧的调节装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传输装置通过传输带实现散积物的运输,调节装置能够调节传输带的长度并使传输带保持张紧,保证传输带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液压缸设置在机架靠近调节装置的一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传输装置调节长度时,机架靠近调节装置的一侧发生延长,根据杠杆原理,调节装置一侧的力臂变长,将第一液压缸设置在靠近调节装置的一侧能够大大保证机架延长后传输装置运行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机架包括有与支撑杆连接的第一机架、沿所述第一机架长度方向滑移的第二机架以及控制第二机架滑移的第二液压缸,所述第二液压缸的伸缩方向与所述第一机架的长度方向平行;所述第二机架远离第一机架的一端设置有用于传送带套接的第一转向辊,另一端设置有用于调节传送带长度的调节辊,所述第一机架靠近第二机架的一端设置有用于传送带套接的第二转向辊,所述传送带依次套设在所述第一转向辊、所述调节辊、所述第二转向辊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机体长度调节时,第二机架在第二液压缸的作用下沿第一机架的长度方向发生移动,同时带动调节辊一同移动,调节辊移动后传输带的长度随第二机架的移动延长,实现机体长度调节与传送带长度调节一同进行,提高机体长度调节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转向辊与调节辊之间设置有用于分隔所述传送带的抵接辊,所述抵接辊通过弹性件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二机架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抵接辊避免调节辊上套设的传输带发生摩擦,保证传输带的使用寿面,同时抵接辊在弹性件的作用下挤压传输带,使传输带的张紧,保证传输带在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行走装置包括有设置在底座的四周用于移动的轮体,所述底座的周侧设置有用于底座抬升的第三液压缸,所述第三液压缸的沿竖直方向伸缩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底座的四周设置便于底座移动的轮体,便于作业者调整传输机在作业现场的位置,通过设置在底座上的第三液压缸实现轮体的抬升,避免传输机在运行过程中发生位移,大大提高传输机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效果:

1、全自动散积物一体运输机能够多方位、多角度作业,取代现有技术中通过挪到传输带实现散积物传输路径的改变,一方面减少传输设备的成本投入,另一方面大大节约了人工成本,降低作业者的工作量;

2、避免散积物经过多个传输设备而造成散积物破损,保证散积物在传输过程中的完整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为一种全自动散积物一体运输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运输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主要用于体现料斗的结构;

图3为运输装置的截面图;

图4为运输机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主要用于体现第一转盘组件的结构。

图中:1、传输装置;11、传送带;12、机架;121、第一机架;122、第二机架;13、调节装置;131、第一转向辊;132、调节辊;133、第二转向辊;134、抵接辊;135、第二液压缸;14、支撑辊;2、扒料机;21、进料口;22、出料口;3、料斗;31、第一料斗;32、第二转盘组件;33、第二料斗;4、第一转盘组件;41支撑杆;42、第一转盘;43、第二转盘;44、第一液压缸;441、第一活塞杆;442、第一缸体;5、底座;51、轮体;52、第三液压缸;6、牵引装置;61、第一绞轮;62、第二绞轮;7、固定装置;71、第一固定架;72、第二固定架;8、绞绳;9、转动轴;10、驾驶室。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全自动散积物一体运输机,包括有用于散积物收集并抬升的扒料机2和用于散积物运输的传输机;扒料机2的两端相对设置有进料口21和出料口22;扒料机2靠近出料口22的一端设置有用于聚集散积物的料斗3,扒料机2的出料口22设置在料斗3的上方,传输机设在料斗3的下方,扒料机2内的散积物通过料斗3进入传输机上。

传输机包括有传输装置1以及用于支撑传输装置1的底座5,传输装置1通过第一转盘组件4沿水平方向转动设置在底座5上,结合图4所示,第一转盘组件4包括有用于支撑传输装置1的支撑杆41,支撑杆41竖直设置,传输装置1沿自身长度方向转动设置在支撑杆41上;第一转盘42转盘组件包括有固定设置在底座5上的第一转盘42以及转动设置在第一转盘42上的第二转盘43,第一转盘42与第二转盘43同心设置;支撑杆41与第二转盘43固定连接且支撑杆41的轴线方向与第二转盘43的圆心重合;第一转盘组件4还包括有用于支撑传输装置1并控制传输装置1沿自身长度方向转动的第一液压缸44,第一液压缸44包括有第一缸体442以及滑动设置在第一缸体442内的第一活塞杆441,第一缸体442转动设置在第二转盘43上,第一活塞杆441远离第一缸体442的一端转动设置在传输装置1上;当第一转盘42转动后带动传输装置1以及第一活塞杆441一同转动,第一液压缸44的伸缩能够调整传输装置1沿自身长度方向的角度。

如图2和图3所示,传输装置1包括有与支撑杆41连接的机架12、沿机架12长度方向分布的支撑辊14以及沿机架12长度方向铺设的传送带11,传输装置1远离料斗3的一侧设置有用于调节传送带11长度并保持张紧的调节装置13;机体包括有与支撑杆41连接的第一机架121、沿所述第一机架121长度方向滑移设置的第二机架122以及控制第二机架122滑移的第二液压缸135,第二液压缸135的伸缩方向与第一机架121的长度方向平行;

为了实现第二机架122滑移后传送带11保持张紧状态,第二机架122远离第一机架121的一端设置有用于传送带11套接的第一转向辊131,第二机架122的另一端设置有用于调节传送带111长度的调节辊131,第一机架121靠近第二机架122的一端设置有用于传送带11套接的第二转向辊133,传送带11依次套设在所述第一转向辊131、所述调节辊132、所述第二转向辊133上;为了进一步提高传送带11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第一转向辊131与调节辊132之间设置有用于分隔所述传送带11的抵接辊134,抵接辊134通过弹性件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二机架122上。

为了避免传输装置1伸长后重心发生偏移,第一液压缸44设置在机架12靠近调节装置13的一侧。

如图2和图3所示,料斗3包括有固定设置在传输装置1上的下部料斗3和与扒料机2连接的上部料斗3,上部料斗3与下部料斗3之间通过第二转盘组件32转动连接,第二转盘组件32水平设置使上部料斗3能够在下部料斗3上沿竖直方向转动,为了进一步提高简化扒料机2位置调整上部料斗3与扒料机2的调整过程,上部料斗3沿水平方向设置有转动轴9,扒料机2通过转动轴9与上部料斗3转动连接;结合图1所示,为了进一步调整扒料机2的工作状态,上部料斗3上还固定设置有牵引装置6,扒料机2对应牵引装置6设置有固定装置7,牵引装置6包括有第一绞轮61和第二绞轮62,固定装置7包括有设置在扒料机2上的第一固定架71和第二固定架72,第一绞轮61通过绞绳8与第一固定架71连接,第二绞轮62通过绞绳8与第二固定架72连接。

为了便于传输机在作业现场的移动,底座5上还设置有行走装置,行走装置包括有设置在底座5的四周用于移动的轮体51,底座5的周侧设置有用于底座5抬升的第三液压缸52,第三液压缸52的沿竖直方向伸缩设置。

为了便于使用者进行操作,第二转盘43上设置还设置有驾驶室10,便于使用者直接观察传输装置1与扒料机2的连接,驾驶室10朝向传输装置1一侧设置。

具体实施过程:

扒料机2将作业现场处堆积的散积物收集并抬升,使散积物持续进入料斗3中并在料斗3内实现聚集,散积物在料斗3内完成聚集后落在位于料斗3下方的传输机上,作业者通过行走装置便于传输机在作业现场位置的调整;传输装置1通过第一转盘组件4以及第一液压缸44实现传输装置1远离料斗3一端的调节,便于散积物转运位置的调节或便于装车作业;

使用者在调整传输装置1的长度时,使用者通过控制第二液压缸135实现第二机架122在第一机架121内的位置实现传送位置的调整,传送带11在调节装置13的作用下保持张紧。

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