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式输送机托辊更换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67682发布日期:2019-01-02 22:52阅读:266来源:国知局
带式输送机托辊更换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输送机托辊更换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带式输送机托辊更换设备。



背景技术:

钢铁厂原料区域物料的输送工作大多数依靠带式输送机完成,而托辊作为带式输送机的重要组成部件,需要周期性的更换。由于带式输送机存在配重,带式输送机的输送带(例如皮带)与托辊的贴合力较大,而托辊的更换需要将输送带与托辊分离。通常,作业人员需要进入带式输送机的内部,并且靠人力将输送带顶起或者使用手拉葫芦和吊带将输送带提升至一定的高度,这样操作,不仅劳动负荷大、换辊效率低,还存在输送带突然回落的风险,对正在更换托辊的作业人员造成伤害。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带式输送机托辊更换设备,能够减轻作业人员在带式输送机托辊更换过程中的劳动负荷,提高托辊更换的作业效率,减少托辊更换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式输送机托辊更换设备,包括输送带提升板和两个顶板装置;

顶板装置包括支撑底座,支撑底座的顶部设有相互平行的两块夹持竖板,两块夹持竖板的间距与输送带提升板的厚度相适配,支撑底座内设有顶升器,顶升器的顶升端可向上伸出支撑底座、且位于两块夹持竖板之间;

当两个顶板装置分布在输送带提升板的左右两侧、且每个顶板装置的两块夹持竖板夹持在输送带提升板的前后两侧时,两个顶升器的顶升端顶在输送带提升板上,输送带提升板在顶升器的作用下作升降运动。

优选地,每个所述顶板装置的两块夹持竖板对称开设有上下延伸的两个长导孔,两个长导孔内穿设有同一根限位销;当限位销垂直穿设在输送带提升板上时,限位销的两端部分别与两个长通孔滑动配合。

优选地,所述输送带提升板包括相互平行的两块提升子板,两块提升子板的外周缘通过多个连接件固定相连,并且两块提升子板上对称开设有多个减重增强孔。

优选地,所述输送带提升板由铝合金材料制成。

优选地,所述输送带提升板由提升主板和至少一个提升副板可拆卸拼接而成。

优选地,所述输送带提升板包括左提升板和右提升板,左提升板上设有左连接叉,右提升板上设有右连接叉,左连接叉的第一分叉端与右连接叉的第一分叉端转动相连,左连接叉的第二分叉端与右连接叉的第二分叉端可拆卸相连。

优选地,所述输送带提升板包括提升板本体和左右延伸的至少一根被支撑梁,被支撑梁的一端与提升板本体固连。

更加优选地,所述输送带提升板还包括增强连接杆,增强连接杆的一端与提升板本体转动相连,增强连接杆的另一端与被支撑梁的另一端可拆卸相连。

优选地,所述支撑底座的底部设有适配连接架,适配连接架与带式输送机的机架相适配。

优选地,所述输送带提升板的顶侧边包括中间边沿段和两个侧边沿段,侧边沿段与中间边沿段之间的锐夹角与带式输送机的托辊槽角相等。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带式输送机托辊更换设备,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仅包括输送带提升板和两个顶板装置,且输送带提升板能够在两个顶板装置的同时顶升下作升降运动,整体结构简单,拆装操作快捷;由于顶板装置的两块夹持竖板夹持在输送带提升板的前后两侧,这样能够确保输送带提升板不会向前方或后方倾倒;每个顶板装置的两块夹持竖板的间距稍微大于输送带提升板的厚度,致使输送带提升板可以在两块夹持竖板之间做升降运动;本实用新型能够减轻作业人员在带式输送机托辊更换过程中的劳动负荷,提高托辊更换的作业效率,减少托辊更换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带式输送机托辊更换设备的正视图;

图2显示为带式输送机托辊更换设备的右视图;

图3显示为顶板装置的正视图;

图4显示为顶板装置的右视图;

图5显示为输送带提升板的第一实施例的正视图;

图6显示为输送带提升板的第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7显示为提升板本体的正视图;

图8显示为输送带提升板的第二实施例的正视图;

图9显示为提升主板和提升副板的示意图;

图10显示为输送带提升板的第三实施例的正视图;

图11显示为输送带提升板的第三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12显示为图11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13显示为输送带提升板的第三实施例的折叠示意图;

图14显示为输送带提升板的第四实施例的正视图。

元件标号说明

1 输送带提升板

1a 中间边沿段

1b 侧边沿段

θ 锐夹角

2 顶板装置

3 支撑底座

4 夹持竖板

4a 长导孔

4b 限位销

5 顶升器

5a 顶升端

6 提升子板

7 连接件

8 减重增强孔

9 提升主板

10 提升副板

11 左提升板

11a 左连接叉

12 右提升板

12a 右连接叉

13 提升板本体

14 被支撑梁

15 增强连接杆

16 适配连接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中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所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如图1所示,将纸面的左右方向定义为左右方向,将纸面的上下方向定义为上下方向,将垂直于纸面的方向定义为前后方向。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式输送机托辊更换设备,包括输送带提升板1和两个顶板装置2;输送带提升板1用于提升带式输送机的输送带,顶板装置2用于顶升输送带提升板1。

顶板装置2包括支撑底座3,支撑底座3的顶部设有相互平行的两块夹持竖板4,两块夹持竖板4的间距与输送带提升板1的厚度相适配,支撑底座内设有顶升器5(例如千斤顶),顶升器5的顶升端5a可向上伸出支撑底座3、且位于两块夹持竖板4之间;在具体实施时,支撑底座3的内部具有用于放置顶升器5的容纳腔,容纳腔的顶部开设有用于伸出顶升端5a的通孔,顶升器5的顶升端5a可以经上述通孔伸入至两块夹持竖板4之间。

当两个顶板装置2分布在输送带提升板1的左右两侧、且每个顶板装置2的两块夹持竖板4夹持在输送带提升板1的前后两侧时,两个顶升器5的顶升端5a顶在输送带提升板1上,输送带提升板1在顶升器5的作用下作升降运动。

本实用新型仅包括输送带提升板1和两个顶板装置2,且输送带提升板1能够在两个顶板装置2的同时顶升下作升降运动,整体结构简单,拆装操作快捷。根据现场工况,顶板装置2可以固定在施工地面上,也可以固连在带式输送机的机架上。在具体使用时,只需先将两个顶板装置2布置在带式输送机的托辊更换处,再将输送带提升板1的左右两侧架设在两个顶板装置2上,并且使输送带提升板1保持竖立状态,且输送带提升板1的顶侧边正对输送带的下表面。由于顶板装置2的两块夹持竖板4夹持在输送带提升板1的前后两侧,这样能够确保输送带提升板1不会向前方或后方倾倒。每个顶板装置2的两块夹持竖板4的间距稍微大于输送带提升板1的厚度,致使输送带提升板1可以在两块夹持竖板4之间做升降运动。

当更换带式输送机的托辊时,首先,两个顶升器5的顶升端5a同时顶在输送带提升板1的底侧边上;其次,两个顶升器5的顶升端5a同时顶升,输送带提升板1随之向上升起,直至输送带提升板1的顶侧边将输送带提升至距离托辊一定高度(符合更换托辊的高度要求);接着,待更换完托辊之后,两个顶升器5的顶升端5a同时下降,输送带提升板1随之向下降落,直至输送带提升板1与输送带分离、输送带与托辊重新贴合。本实用新型能够减轻作业人员在带式输送机托辊更换过程中的劳动负荷,提高托辊更换的作业效率,减少托辊更换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如图3、图4所示,每个上述顶板装置2的两块夹持竖板4对称开设有上下延伸的两个长导孔4a,两个长导孔内穿设有同一根限位销4b;当限位销4b垂直穿设在输送带提升板1上时,限位销4b的两端部分别与两个长通孔4a滑动配合。限位销4b只能在长导孔内滑动,即长导孔4a的长度为输送带提升板1的升降范围,这样能够有效限定输送带提升板升降运动的极限位置,也能够避免输送带提升板1从两块夹持竖板4之间滑出。

如图5、图6所示,上述输送带提升板1包括相互平行的两块提升子板6,两块提升子板6的外周缘通过多个连接件7固定相连,并且两块提升子板6上对称开设有多个减重增强孔8(减重增强孔可以是三角形,也可以是其他形状)。输送带提升板1采用如此结构,能够既大大减轻自身重量,又增强自身的刚强度。

上述输送带提升板1由铝合金材料制成。由于铝合金材料重量轻且强度大,这样能够确保输送带提升板1在张紧力较大的带式输送机托辊更换过程中不会发生变形。

如图5、图7所示,作为上述输送带提升板1的第一实施例:输送带提升板1包括提升板本体13和左右延伸的至少一根被支撑梁14,被支撑梁14的一端与提升板本体13固连。使用时,将顶板装置2的两块夹持竖板4夹持在被支撑梁14的前后两侧。采用被支撑梁14,能够拓展输送带提升板左右方向上的长度,从而能够为顶板装置2选择更好的布置地点。作为被支撑梁14的一种优化设计,被支撑梁14上开设有沿被支撑梁长度方向排列的多个调整孔,调整孔用于穿设上述限位销4b。进一步的,输送带提升板1还包括增强连接杆15,增强连接杆15的一端与提升板本体13转动相连,增强连接杆15的另一端与被支撑梁14的另一端可拆卸相连。增强连接杆15的设置能够避免因被支撑梁14过长而发生的弯曲现象,从而增强了输送带提升板1的整体刚度。

如图8、图9所示,作为上述输送带提升板1的第二实施例,输送带提升板1由提升主板9和至少一个提升副板10可拆卸拼接而成。当不使用输送带提升板1时,将输送带提升板1拆分成提升主板9和提升副板10,这样便于携带收纳。

如图10、图11、图12、图13所示,作为上述输送带提升板1的第三实施例,输送带提升板1包括左提升板11和右提升板12,左提升板11上设有左连接叉11a,右提升板12上设有右连接叉12a,左连接叉11a的第一分叉端与右连接叉12a的第一分叉端转动相连,左连接叉11a的第二分叉端与右连接叉12a的第二分叉端可拆卸相连。当不使用输送带提升板1时,解开左连接叉11a的第二分叉端与右连接叉12a的第二分叉端之间的连接,将左提升板11和右提升板12折叠在一起,这样便于携带收纳。

如图14所示,作为上述输送带提升板1的第四实施例,第四实施例的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类似,输送带提升板1也包括提升板本体13和被支撑梁14,其不同之处在于:提升板本体13和被支撑梁14一体成型。

如图2、图3、图4所示,上述支撑底座3的底部设有适配连接架16,适配连接架16与带式输送机的机架相适配,这样便于将支撑底座3固连在带式输送机的机架上。

如图1所示,上述输送带提升板1的顶侧边包括中间边沿段1a和两个侧边沿段1b,侧边沿段1b与中间边沿段1a之间的锐夹角θ与带式输送机的托辊槽角(带式输送机包括底托辊和侧托辊,侧托辊轴线与底托辊轴线之间的锐夹角称为托辊槽角)相等。如此设置,能够容易将输送带同时脱离带式输送机的底托辊和侧托辊,从而能够同时更换同一托辊更换处的底托辊和侧托辊。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能够减轻作业人员在带式输送机托辊更换过程中的劳动负荷,提高托辊更换的作业效率,减少托辊更换过程中的安全隐患。所以,本实用新型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