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边驱动纠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22944发布日期:2018-12-28 19:25阅读:271来源:国知局
单边驱动纠偏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工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单边驱动纠偏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建设需要,例如金属卷材、板件等工业产品进入自动化产线而被高速生产。然而,由于自动化产线通过不同功能设备依序构成,各功能设备之间的安装及制造精度误差的存在,导致产品输送过程中会与预设路径发生偏差,而为了确保产品的机加工质量与精度,就需要通过纠偏设备对产品的移动路径进行矫正。然而,随着产线工艺的逐步提升,对空间的应用要求也相应提高,使得现有的大体积、结构复杂的,尤其是工作时采用纵向直线移动方式纠偏而对空间高度的要求较高的纠偏设备,已无法满足行业的发展需求;同时,现有的纠偏设备较难进行精准定位,导致纠偏精度较差,影响产品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体积大且结构复杂,导致对工作空间大小要求过高且纠偏定位精度差的问题,提供一种单边驱动纠偏装置。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单边驱动纠偏装置,包括:

承载底座;

纠偏机构,所述纠偏机构包括间隔设置于所述承载底座上的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可滑动且可转动设置于所述第一导轨上的第一传动组件、可滑动且可转动设置于所述第二导轨上的第二传动组件、与所述第一传动组件和所述第二传动组件均连接的偏转板、及设置于所述偏转板上的至少一个纠偏滚筒;及

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承载底座上的电机、与所述电机连接的丝杆、可移动套装于所述丝杆上的丝杆螺母、设置于所述丝杆一端的限位套及与所述限位套连接的传动组件,所述丝杆的另一端还设有限位卡凸;当所述纠偏滚筒摆动至第一极限位置时,所述丝杆螺母与所述限位套抵触配合,当所述纠偏滚筒摆动至第二极限位置时,所述丝杆螺母与所述限位卡凸抵触配合,所述偏转板还与所述丝杆螺母驱动且转动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导轨纵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导轨斜向延伸设置,使得所述驱动装置能够驱使所述偏转板在所述第一传动组件和所述第二传动组件复合运动下实现沿平行于所述承载底座方向的弧线翻转摆动,进而带动所述纠偏滚筒对产品的移动路径进行纠偏矫正。

应用上述的那边驱动纠偏设备工作时,电机输出动力带动丝杠旋转,进而通过螺纹带动丝杠螺母同步转动并输出轴向力,最终带动偏转板沿轴向直线移动,由于偏转板同时与第一传动组件和第二传动组件连接,进而动力可依次传递至第一传动组件和第一导轨上、以及第二传动组件和第二导轨上。此外,又由于第一导轨采用纵向延伸设置的方式,第二导轨采用斜向延伸设置的方式,因而在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的导向作用下,偏转板同时设有沿纵向方向的直线运动以及沿斜向方向的直线运动,即两种运动复合之后使得偏转板形成弧形的翻转摆动,最终带动纠偏滚筒对产品的移动路径进行纠偏矫正。并且,由于第一传动组件与第一导轨以及第二传动组件与第二导轨均同时具备滑动和转动的运动能力,确保偏转板能够在一定幅度范围内实现顺滑、稳定的弧线摆动,相较于传统的纠偏设备沿纵向方向的直线移动,其要求的工作空间更小,同时上述设备的结构紧凑、体积轻小。另外,通过限位套和限位卡凸对丝杠螺母的抵接限位,使得纠偏滚筒能够精准停留在两个极限位置处,利于对产品的纠偏精度。

下面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地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传动组件包括设有第一通孔的第一活动块和设有第二通孔的第一活动球,所述第一活动球可转动嵌装于所述第一通孔内,所述第一导轨可滑动穿设于所述第二通孔内,所述第一活动块与所述偏转板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设置于所述承载底座上并与所述第一导轨的端部连接,使得所述第一活动块与所述偏转板间隙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传动组件包括设有第三通孔的第二活动块和设有第四通孔的第二活动球,所述第二活动球可转动嵌装于所述第三通孔内,所述第二导轨可滑动穿设于所述第四通孔内,所述第二活动块与所述偏转板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设置于所述承载底座上并与所述第二导轨的端部连接,使得所述第二活动块与所述偏转板间隙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三通孔的孔壁均设有内凹球面,所述内凹球面与所述第一活动球和所述第二活动球的外球面球形适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传动组件包括与所述限位套连接的衔接螺母、与所述衔接螺母连接的推筒、及与所述推筒连接且开设有第一装配通孔的连接头,所述偏转板设有容置通槽及贯穿所述容置通槽的两侧槽壁的第二装配通孔,所述连接头可转动设置于所述容置通槽内,所述传动组件还包括推拉轴和轴套,所述推拉轴通过所述轴套依次穿设于所述第一装配通孔和所述第二装配通孔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装置还包括联轴器,所述联轴器包括十字橡胶块、与所述电机连接的第一联动块、及与所述丝杆连接的第二联动块,所述第一联动块设有相对且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一卡凸,所述第二联动块设有相对且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二卡凸,两个所述第一卡凸与所述第二卡凸错位布置配合形成十字槽,所述十字橡胶块与所述十字槽卡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减振装置,所述减振装置包括减振槽和减振杆,所述减振槽设置于所述承载底座上,且所述减振槽的槽口朝向所述偏转板开设,所述减振杆的一端与所述偏转板连接、另一端伸入所述减振槽内并与两侧槽壁抵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减振装置还包括减振滚轮,所述减振滚轮套装于所述减振杆上、并与所述减振槽的两侧槽壁可滚动抵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单边驱动纠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运动状态);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单边驱动纠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初始状态);

图3为图2所示设备的仰视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设备的斜视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所示设备的左视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所示的单边驱动纠偏装置的驱动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承载底座,200、驱动装置,210、安装座,220、联轴器,221、十字橡胶块,222、第一联动块,2221、第一卡凸,223、第二联动块,2231、第二卡凸,230、电机,240、丝杆,250、丝杆螺母,260、限位套,270、传动组件,271、衔接螺母,272、推筒,273、连接头,274、推拉轴,275、轴套,280、限位卡凸,300、纠偏机构,310、第一导轨,320、第二导轨,330、第一传动组件,331、第一活动块,332、第一活动球,340、第二传动组件,341、第二活动块,342、第二活动球,350、偏转板,351、容置通槽,360、纠偏滚筒,400、第一固定板,500、第二固定板,600、减振装置,610、减振槽,620、减振杆,630、减振滚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设置于”或“安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一个元件与另一个元件固定连接的具体方式可以通过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优选采用螺纹连接的固定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第二”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

如图1,图2及图5所示,为本申请展示的一种实施例的单边驱动纠偏装置,包括:承载底座100,驱动装置200及纠偏机构300,其中,承载底座100用于安装固定驱动装置200及纠偏机构300,驱动装置200用于输出动力使纠偏机构300运动,而纠偏机构300则根据获取的动力实现弧线方向的摆动而对产品进行纠偏操作。

具体地,所述驱动装置200设置于所述承载底座100上;所述纠偏机构300包括间隔设置于所述承载底座100上的第一导轨310和第二导轨320、可滑动且可转动设置于所述第一导轨310上的第一传动组件330、可滑动且可转动设置于所述第二导轨320上的第二传动组件340、与所述第一传动组件330和所述第二传动组件340均连接的偏转板350、及设置于所述偏转板350上的至少一个纠偏滚筒360,所述偏转板350还与所述驱动装置200转动且驱动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导轨310纵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导轨320斜向延伸设置,使得所述驱动装置200能够驱使所述偏转板350在所述第一传动组件330和所述第二传动组件340复合运动下实现沿平行于所述承载底座100方向的弧线翻转摆动,进而带动所述纠偏滚筒360对产品的移动路径进行纠偏矫正。

请继续参阅图1,图2及图6,此外,考虑到实际工作需要,纠偏滚筒360的摆动幅度范围不可能无限大,即当偏转板350向下以及向上偏转需停留在指定位置,以确保设备的使用稳定性。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装置200包括设置于所述承载底座100上的安装座210、设置于所述安装座210上的联轴器220、与所述联轴器220驱动连接的电机230、设置于所述安装座210上并与所述联轴器220连接的丝杆240、可移动套装于所述丝杆240上的丝杆螺母250、设置于所述丝杆240一端的限位套260及与所述限位套260连接的传动组件270,所述丝杆240的另一端还设有限位卡凸280;当所述纠偏滚筒360摆动至第一极限位置时,所述丝杆螺母250与所述限位套260抵触配合,当所述纠偏滚筒360摆动至第二极限位置时,所述丝杆螺母250与所述限位卡凸280抵触配合。因而电机230输出的旋转动力能够通过联轴器220同步传递给丝杆240,再通过丝杆240与丝杆螺母250的螺旋配合可将旋转动力转变为直线推力或拉力,直线推力或拉力施力于传动组件270上即可带动偏转板350进行弧线摆动,传动结构简单、工作可靠。并且在丝杆螺母250与丝杆240的螺旋运动中,丝杆螺母250通过与限位套260或者限位卡凸280的抵接,使得纠偏滚筒360能够稳定停止于上、下两个极限位置,确保设备运行稳定、可靠。

应用上述的那边驱动纠偏设备工作时,驱动装置200输出动力至偏转板350,由于偏转板350同时与第一传动组件330和第二传动组件340连接,进而动力可依次传递至第一传动组件330和第一导轨310上、以及第二传动组件340和第二导轨320上。又由于第一导轨310采用纵向延伸设置的方式,第二导轨320采用斜向延伸设置的方式,因而在第一导轨310和第二导轨320的导向作用下,偏转板350同时具有沿纵向方向的直线运动以及沿斜向方向的直线运动,即两种运动复合之后使得偏转板350形成弧形的翻转摆动,最终带动纠偏滚筒360对产品的移动路径进行纠偏矫正。并且,由于第一传动组件330与第一导轨310以及第二传动组件340与第二导轨320均同时具备滑动和转动的运动能力,确保偏转板350能够在一定幅度范围内实现顺滑、稳定的弧线摆动,相较于传统的纠偏设备沿纵向方向的直线移动,其要求的工作空间更小,同时上述设备的结构紧凑、体积轻小。

当然了,作为上述实施例的可替代方式,也可以采用气缸、油缸等输出直线动力的装置替换电机230,使得活塞杆直接或间接偏转板350连接,进而推或拉动纠偏滚筒360实现弧线摆动。

另外,考虑到上述实施方案中采用限位套260和限位卡凸280的机械限位方式存在的撞击等有可能影响设备部件的使用寿命问题,在一可选实施例中,可以在承载底座100上加装控制器及四个位置传感器,电机与控制器电控连接,四个位置传感器分别布设在第一导轨310和第二导轨320的两端,使得当第一传动组件330在第一导轨310上滑移到两个极限位置、第二传动组件340在第二导轨320上滑移到两个极限位置时,位置传感器能够精确检测到位置信号并传输给控制器,使得控制器能够作出快速响应来控制电机的启停运转,进而保证两个纠偏滚筒360准确止停在预设位置,提升纠偏精度。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导轨310设有第一中垂线,该第一中垂线垂直于第一导轨310的移动轨迹,且通过其中心;第二导轨320设有第二中垂线,该第二中垂线垂直于第二导轨320的移动轨迹,且通过其中心。第一导轨310的移动轨迹设置为相对承载底座100的下方水平线夹角88.3度,且第一导轨310的移动轨迹的中点A距离承载底座100的下方水平线80mm、距离承载地板的左边垂直边线36.5mm。而第二导轨320的移动轨迹设置为相对承载底座100下方水平线夹角117度,且第二导轨320的移动轨迹的中点B距离承载底座100下方水平连线170mm、距离承载底座100左边垂直连线45mm。此时,第一导轨310的移动轨迹中垂线AO与第二滑轨的移动轨迹中垂线BO的交点为O,即本申请单边驱动纠偏装置的虚拟摆动圆心,与此同时,各部件的布置最为紧凑、优化,动力性能最好且不会发生相互干涉,设备的整体体积轻小,占用空间少。当然了,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导轨310和第二导轨320的设置结构还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其它的布置。

并且,上述承载底座100、第一导轨310、第二导轨320、偏转板350、驱动装置200等均布置于纠偏滚筒360的右侧,使得设备的功能模块划分更加清楚、各结构部件的装联更加紧凑。

进一步地,通过将承载底座100、第一导轨310、第二导轨320、偏转板350、驱动装置200采用位于纠偏通道的右侧的单边位布置方式,还能够避免占用纠偏通道的空间,相较于传统纠偏设备可节省不少空间。再者,由于第一导轨310和第二导轨320都设置在同一侧,这样的设计可以灵活变换两者的相对角度位置,进而使模拟圆心可设置于平面内的任意点上,使设计、制造及安装人员的作业更加便捷、高效。

此外,为了提升纠偏效果、减轻对产品的损害以及减小单个纠偏滚筒360因尺寸过大而占用过多安装空间的问题,本申请优选采用并排间隔设置的两个纠偏滚筒360,其一为进料滚筒、另一为出料滚筒,产品以U型结构绕装在两个纠偏滚筒360上,使得导引效果更好,产品转弯半径足够大,受弯折力小。纠偏滚筒采用滚筒与转轴的组合形式,即滚筒通过转轴安装在承载底座上。根据滚筒的选材及所需传递的产品材料不同,滚筒的外筒壁上可根据实际选择套装或贴覆一层防滑套,防滑套的材质可选是塑胶、粘毛等。

请继续参阅图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传动组件330包括设有第一通孔的第一活动块331和设有第二通孔的第一活动球332,所述第一活动球332可转动嵌装于所述第一通孔内,所述第一导轨310可滑动穿设于所述第二通孔内,所述第一活动块331与所述偏转板350连接。因而第一活动块331与第一活动球332的外球面接触,使得第一活动块331沿第一导轨310滑动的同时,还能够与第一活动球332形成良好转动,以满足偏转板350沿弧线摆动的要求。

同理,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传动组件340包括设有第三通孔的第二活动块341和设有第四通孔的第二活动球342,所述第二活动球342可转动嵌装于所述第三通孔内,所述第二导轨320可滑动穿设于所述第四通孔内,所述第二活动块341与所述偏转板350连接。第二活动块341与第二活动球342的外球面接触,使得第二活动块341沿第二导轨320滑动的同时,还能够与第二活动球342形成良好转动,以满足偏转板350沿弧线摆动的要求。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为确保活动球在活动块内转动良好的同时不会脱出,保证机构的工作可靠性,上述第一通孔和第三通孔的孔壁设计为与第一活动球332和第二活动球342的外球面尺寸及形状适配的两端贯穿的内凹球面,所述内凹球面与所述第一活动球和所述第二活动球的外球面球形适配,第一通孔和第三通孔的两端孔口形成缩口设计,如此保证相对转动良好,同时不会受力脱出。

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5,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单边驱动纠偏装置还包括第一固定板400和第二固定板500,所述第一固定板400设置于所述承载底座100上并与所述第一导轨310的端部连接,使得所述第一活动块331与所述偏转板350间隙配合;所述第二固定板500设置于所述承载底座100上并与所述第二导轨320的端部连接,使得所述第二活动块341与所述偏转板350间隙配合。通过第一固定板400和第二固定板500的设置,使得第一活动块331和第二活动块341能够悬空于偏转板350表面之上而不发生接触,使得在纠偏过程中,不会与偏转板350之间产生相对移动摩擦阻力,影响动作的顺滑性,同时避免摩擦引起的损耗,保证使用寿命。

请继续参阅图6,进一步地,所述传动组件270包括与所述限位套260连接的衔接螺母271、与所述衔接螺母271连接的推筒272、及与所述推筒272连接且开设有第一装配通孔的连接头273,所述偏转板350设有容置通槽351及贯穿所述容置通槽351的两侧槽壁的第二装配通孔,所述连接头273可转动设置于所述容置通槽351内,所述传动组件270还包括推拉轴274和轴套275,所述推拉轴274通过所述轴套275依次穿设于所述第一装配通孔和所述第二装配通孔内。通过衔接螺母271与限位套260、推筒272以及连接头273的可靠连接,使得转变后的直线推力或拉力能够有效传递至偏转板350上,并且推拉轴274能够通过轴套275与连接头273形成一定范围内的有效转动,以适应偏转板350的弧线摆动,避免发生运动不同步而产生的干涉问题。

更进一步地,请继续参阅图6,所述联轴器220包括十字橡胶块221、与所述电机230连接的第一联动块222、及与所述丝杆240连接的第二联动块223,所述第一联动块222设有相对且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一卡凸2221,所述第二联动块223设有相对且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二卡凸2231,两个所述第一卡凸2221与所述第二卡凸2231错位布置配合形成十字槽,所述十字橡胶块221与所述十字槽卡合。如此,两个第一卡凸2221与两个第二卡凸2231错位布置,并通过十字橡胶块221咬合,不仅利于提升承力性能,减少扭转载荷的损害,同时可以将刚性冲击弱化为柔性冲击,提升设备的运行安全性与可靠性。

此外,为进一步提升设备的运行平稳程度,如图2至图4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单边驱动纠偏装置还包括减振装置600,所述减振装置600包括减振槽610和减振杆620,所述减振槽610设置于所述承载底座100上,且所述减振槽610的槽口朝向所述偏转板350开设,所述减振杆620的一端与所述偏转板350连接、另一端伸入所述减振槽610内并与两侧槽壁抵触。如此,通过减震杆的一端与偏转板350连接,另一端与减振槽610的两侧槽壁抵触,使得偏转板350在弧线摆动过程中可以受到减振槽610槽壁的约束,而不会发生跳动或冲击振动(即发生垂直于图示中方向的振动),由此来进一步提升偏转板350的移动稳定性。上述减振槽610在本实施例中具体由三块板件构成,第一板件固定在承载底座100上,第二板件宽度较窄、垂直于第一板件的方式并连接于第一板件的一侧,而第三板件则以与第一板件间隔平行相对的方式固定于第二板件上,由此形成面向偏转板350的一侧及其相邻两侧形成L型槽口的减振槽610。

请继续参阅图3,进一步地,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为了减轻减振杆620与槽壁直接接触产生的滑动摩擦力导致的移动阻力大、磨损偏大的问题,所述减振装置600还包括减振滚轮630,所述减振滚轮630套装于所述减振杆620上、并与所述减振槽610的两侧槽壁可滚动抵触。因而减振滚轮630能够与两侧槽壁形成滚动接触,有效降低摩擦阻力,确保移动更加顺滑。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