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16936发布日期:2019-03-02 02:30阅读:242来源:国知局
包装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尤其涉及一种包装箱。



背景技术:

随着物流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品种的货物需要使用包装箱。随着使用量越来越大,对于包装和封装的效率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现在多数包装箱都采用了撕拉条设计以快速开箱。但是,由于开箱后需再次使用该包装箱时因包装箱封板不能再次自行粘合固定,从而需要用户使用胶带或者其它工具重新固定封板,然而在现场往往一时间难以找到胶带,导致用户在包装箱开箱后再次使用时包装箱的封板不能自行固定,使用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了提供一种包装箱,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包装箱开箱后再次使用时封板不能自行固定的技术问题。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包装箱包括:底板;侧板部,包括分别连接在所述底板四周的前侧板、后侧板、左侧板和右侧板;封板部,包括外封板、内封板、左封板和右封板,所述外封板、所述内封板、所述左封板和所述右封板分别与所述前侧板、所述后侧板、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对应连接,所述外封板上还设有撕拉条,所述撕拉条到所述前侧板的最大距离不大于所述前侧板的高度;及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第三连接板和第四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所述左侧板、且与所述前侧板粘合,所述第二连接板连接所述右侧板、且与所述前侧板粘合,所述第三连接板连接所述左侧板、且与所述后侧板粘合,所述第四连接板连接所述右侧板、且与所述后侧板粘合;其中,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左侧板的连接处设有第一开孔,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右侧板的连接处设有第二开孔,所述第三连接板与所述左侧板的连接处设有第三开孔,所述第四连接板与所述右侧板的连接处设有第四开孔,所述左封板上底边、与所述左封板上底边相对的下底边分别设有与所述第一开孔和所述第三开孔对应的凸出部,所述右封板上底边、与所述右封板上底边相对的下底边分别设有与所述第二开孔和所述第四开孔对应的凸出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孔、所述第二开孔、所述第三开孔和所述第四开孔均为长条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孔、所述第二开孔、所述第三开孔和所述第四开孔的形状一致、大小相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凸出部的长度不大于所述第一开孔的长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开孔的宽度不小于所述包装箱的板材厚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内凹部内凹的深度不小于所述包装箱的板材板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凸出部的凸出高度等于所述包装箱的板材厚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左侧边、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右侧边、所述第三连接板的左侧边和所述第四连接板的右侧边分别设有与所述凸出部对应的第二内凹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板包括第一粘合区域和第一非粘合区域,所述第一粘合区域和所述第一非粘合区域的分界线与所述第一连接板侧边的夹角为45度,所述第二连接板包括第二粘合区域和第二非粘合区域,所述第二粘合区域和所述第二非粘合区域的分界线与所述第二连接板侧边的夹角为45度,所述第三连接板包括第三粘合区域和第三非粘合区域,所述第三粘合区域和所述第三非粘合区域的分界线与所述第三连接板侧边的夹角为45度,所述第四连接板包括第四粘合区域和第四非粘合区域,所述第四粘合区域和所述第四非粘合区域的分界线与所述第四连接板侧边的夹角为45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封板的宽度小于所述外封板的宽度的1/4。

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具有如下一个或多个优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包装箱通过采用新型的结构设计,可以使得用户在撕开撕拉条后再次使用该包装箱时,可以方便、快捷地将包装箱的外封板、内封板、左封板和右封板进行限位和固定,以方便用户再次使用该包装箱。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包装箱的展开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包装箱的组合状态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包装箱开箱后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见图1和图2,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包装箱10的展开示意图,图2为包装箱10的组合状态示意图。

具体地,包装箱10包括:底板410、侧板部、封板部、以及连接部。包装箱10可以采用瓦楞纸板或其它板材折叠组合而成。在展开状态下,包装箱10可以呈片状,以方便运输、节约空间。在组装状态下,包装箱10可以组装形成一个箱体,其内具有包装空间,以容纳包装物。

底板410位于包装箱10的底部。底部410为一块整板,可以增强包装箱10的密封性能和底部承载能力。底板410一般为四边形,例如长方形。当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底板410的形状并不以此为限。

侧板部包括前侧板210、后侧板220、左侧板230和右侧板240。前侧板210、后侧板220、左侧板230和右侧板240分别连接底板410的四周。在展开状态下,各侧板分别自底板410的四条边向外延伸,在组装状态下,各侧板分别自底板410的四条边向上延伸。

封板部包括外封板110、内封板120、左封板130和右封板140。外封板110、内封板120、左封板130和右封板140分别与前侧板210、后侧板220、左侧板230和右侧板240对应连接。在展开状态下,110连接在210远离410的一侧,120连接在220远离410的一侧,130连接在230远离410的一侧,140连接在240远离410的一侧。在组装状态下,封板部基本与底板410平行相对,且基本与侧板部垂直。外封板110与内封板120可以通过例如粘接方式贴合在一起。外封板110上还设有撕拉条150。撕拉条150用于实现包装箱10在组合封装后的快速开箱。另外,撕拉条150到前侧板210的最大距离不大于前侧板210的高度(图1中垂直方向)。如此一来,在撕开撕拉条150将包装箱10开箱后,可以将外封板110的剩余部分向内翻折至与前侧板210贴合。再者,外封板110的左侧边的上部和下部、右侧边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有第一内凹部160。第一内凹部160的深度不小于包装箱10的板材厚度。此外,内封板120的宽度(图1中垂直方向)小于后侧板220的宽度。进一步地,内封板120的宽度小于外封板110的宽度的1/4,这样一来可以节省包装箱10的板材用量,节约成本,同时也可以避免包装箱10再次使用时内封板120向内翻折时与底板400干涉的问题。另外,内封板120的外侧面上设有胶带或粘胶,在组合状态下,内封板120可与外封板110的内侧面粘合以密封包装箱10。此处的胶带或粘胶可以是在包装箱10生产时就预先设置好,当快速组合时,用户可以迅速撕开胶带或粘胶上的覆盖物,使内封板120与外封板110粘合。

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板310、第二连接板320、第三连接板330和第四连接板340。在展开状态下,每个连接板连接在相邻的两个侧板之间。在组装状态下,连接部位于包装箱10内,即位于包装空间内。第一连接板310连接左侧板230、且与前侧板210粘合。第二连接板320连接右侧板240、且与前侧板210粘合。第三连接板330连接左侧板230、且与后侧板220粘合。第四连接板340连接右侧板240、且与后侧板220粘合。当然,在本实用新型其它实施例中,可以具有不同实施方式。例如,第一连接板310连接前侧板210、且与左侧板230粘合;第二连接板320连接前侧板210、且与右侧板240粘合;第三连接板330连接后侧板220、且与左侧板230粘合;第四连接板340连接后侧板220、且与右侧板240粘合。

此外,第一连接板310与左侧板230的连接处设有第一开孔251。第二连接板320与右侧板240的连接处设有第二开孔252。第三连接板330与左侧板230的连接处设有第三开孔253。第四连接板340与右侧板240的连接处设有第四开孔254。进一步地,第一开孔251、第二开孔252、第三开孔253和第四开孔254的形状一致、大小相等,即例如第一开孔251、第二开孔252、第三开孔253和第四开孔254均为长条孔,第一开孔251、第二开孔252、第三开孔253和第四开孔254的长度(图1中水平向)相等。另外,第一开孔251、第二开孔252、第三开孔253和第四开孔254的宽度相等,且不小于包装箱10的板材厚度。

再者,左封板130上底边、与左封板130上底边相对的下底边分别设有与第一开孔251和第三开孔253对应的凸出部260。右封板140上底边、与右封板140上底边相对的下底边分别设有与第二开孔252和第四开孔254对应的凸出部260。凸出部260的长度不大于第一开孔251、第二开孔252、第三开孔253和第四开孔254的长度。凸出部260的凸出高度等于包装箱10的板材厚度。如此一来,可以将左封板130向内翻折至与左侧板230贴合,且将左封板130上底边、下底边上的凸出部260分别插入第一开孔251和第三开孔253内以固定左封板130,将右封板140向内翻折至与右侧板240贴合,且将右封板140上底边、下底边上的凸出部260分别插入第二开孔252和第四开孔254内以固定右封板140。

另外,左封板130的上底边、下底边、右封板140的上底边、下底边分别设有第三内凹部270。这样使得将左封板130向内翻折至与左侧板230贴合和将右封板140向内翻折至与右侧板240贴合时,左封板130和右封板140不与向内翻折后的外封板110和内封板120干涉。

如图1所示,第一连接板310的左侧边、第二连接板320的右侧边、第三连接板330的左侧边和第四连接板340的右侧边分别设有与凸出部260对应的第二内凹部350。当组装包装箱10时,用户将左封板130和右封板140上的凸出部260分别扣入连接板上的第二内凹部350后,可以通过连接板的第二内凹部350对左封板130和右封板140的限位,以增加包装箱10的封装稳定性。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每个连接板均包括粘合区域和非粘接区域,粘合区域和非粘接区域之间的分界线与连接板的侧边呈45度夹角。具体地,第一连接板310包括第一粘合区域311和第一非粘合区域312,第一粘合区域311和第一非粘合区域312的分界线与第一连接板侧边的夹角为45度,第二连接板320包括第二粘合区域321和第二非粘合区域322,第二粘合区域321和第二非粘合区域322的分界线与第二连接板侧边的夹角为45度,第三连接板330包括第三粘合区域331和第三非粘合区域332,第三粘合区域331和第三非粘合区域332的分界线与第三连接板侧边的夹角为45度,第四连接板340包括第四粘合区域341和第四非粘合区域342,第四粘合区域341和第四非粘合区域342的分界线与第四连接板侧边的夹角为45度。进一步地,粘合区域311、粘合区域321、粘合区域331以及粘合区域341的形状为三角形或者梯形。

如此一来,在生产包装箱10时,首先在底板410与侧板部、侧板部与封板部、侧板部与连接部之间印有折痕,在第一连接板310的粘合区域311与第一连接板310的非粘接区域312的分界线、第二连接板320的粘合区域321与第二连接板320的非粘接区域322的分界线、第三连接板330的粘合区域331与第三连接板330的非粘接区域332的分界线、第四连接板340的粘合区域341与第四连接板340的非粘合区域342的分界线处均印有折痕(参见图1)。然后,沿着所有分界线处的折痕、左侧板230与底板410之间的折痕、右侧板240与底板410之间的折痕折叠来压扁包装箱10以节省包装箱10使用前的空间,将各连接板的粘接区域粘结在各对应侧板上,即在生产工厂内完成连接部的粘合工序以完成包装箱10的预组装。

当用户使用包装箱10时,只需将前侧板210和后侧板220同时向中部推动,即可实现包装箱快速组装封合。待将所要包装的物品放入包装箱10后,盖上依次盖上左封板130右封板140、内封板120,最近将外封板110的内侧面与内封板120的外侧面粘合以密封包装箱10(参见图2)。

当客户撕开撕拉条后,外封板110上只剩下一部分板材,外封板110上另外一部分粘合在内封板120上形成了新的内封板120。

当客户想再次使用包装箱10时,首先将外封板110的剩余部分向内翻折至与前侧板210贴合,将新的内封板120向内翻折至与后侧板220贴合,然后将左封板130向内翻折至与左侧板230贴合以限制外封板110的剩余部分的一端和新的内封板120的一端,且将左封板130上底边、下底板上的凸出部260分别插入第一开孔251和第三开孔253内以固定左封板130,将右封板140向内翻折至与右侧板240贴合以限制外封板110的剩余部分的另一端和新的内封板120的另一端,且将右封板140上底边、下底板上的凸出部260分别插入第二开孔252和第四开孔254内以固定右封板140(参见图3)。此时,外封板110的剩余部分、新的内封板120、左封板130、右封板140均被完全限制和固定以便于用户再次使用包装箱10。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包装箱通过采用新型的结构设计,可以使得用户在撕开撕拉条后再次使用该包装箱时,可以方便、快捷地将包装箱的外封板、内封板、左封板和右封板进行限位和固定,以方便用户再次使用该包装箱,同时也增强了包装箱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另外,该包装箱采用了特殊的粘合结构,可以快速地组装包装箱,不需要现场再用胶带或者其他工具进行包装。包装箱在外封板上采用撕拉条设计,可以使用户方便、快速地开箱取物。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或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路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路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