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物料输送系统中可逆式移动皮带给料机的张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66502发布日期:2019-02-26 17:39阅读:354来源:国知局
一种物料输送系统中可逆式移动皮带给料机的张紧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物料输送系统中可逆式移动皮带给料机的张紧装置。



背景技术:

前在煤炭、冶金、矿山的生产系统及火力发电厂的输煤系统中物料的储存较多采用筒仓系统进行储料,张紧装置一直是物料输送系统中可逆式移动皮带给料机的重要部件,经济实用的新型张紧装置对于可逆式移动皮带给料机设备来说非常重要。国内常见的张紧装置有:螺旋张紧,重锤张紧、液压张紧等。螺旋张紧成本低,但是有着张紧行程短的缺点,不适合大中型可逆式移动皮带给料机设备,重锤张紧和液压张紧虽然有着较长的张紧行程但是占据设备的大部分空间,造价比较高,维修不方便,调节也不易操作。面对国内提质增效、节约成本的经济形势,新型的张紧装置,就应运而生。新型的张紧装置有着经济实用、结构简单、维修方便、易操作、能够适用各种复杂和不稳定的工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物料输送系统中可逆式移动皮带给料机的新型张紧结构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物料输送系统中可逆式移动皮带给料机的张紧装置,包括滑动固定在皮带机驱动架10上部的滚筒支架1,移动皮带给料机的滚筒9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个滚筒支架1的两侧,滚筒支架1与其后部的皮带机驱动架10之间通过距离调节装置连接。

所述距离调节装置包括安装在滚筒支架和皮带机固定架10之间的调节螺杆3。

调节螺杆3的一端通过紧固螺母2固定在滚筒支架1上,另一端通过调节压紧螺母组4固定在皮带机驱动架10上。

所述滚筒支架1与皮带机驱动架10之间设置滑移板8,滑移板8通过固定螺栓组7与滚筒支架1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易操作、运行稳定与可靠,适应于稳定和非稳定工况,故障率低,更换方便、经济实用、使用寿命较长。

附图说明

图1为可逆式移动皮带给料机新型张紧装置整体结构主视图。

图2为可逆式移动皮带给料机新型张紧装置整体结构左视图。

图3为可逆式移动皮带给料机新型张紧装置局部放大图。

图4为可逆式移动皮带给料机新型张紧装置整体结构俯视图。

其中,1-滚筒支架;2-紧固螺母;3-调节螺杆;4-调节压紧螺母组;5-压紧垫圈;6-压板;7-固定螺母组;8-滑移板;9-滚筒;10-皮带机驱动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物料输送系统中可逆式移动皮带给料机的张紧装置,包括滑动固定在皮带机驱动架10上部的滚筒支架1,滚筒支架1的两侧设置侧板,移动皮带给料机的滚筒9两端分别固定在滚筒支架1侧部的两个侧板上,滚筒支架1与其后部的皮带机驱动架8之间通过距离调节装置连接。

当需要对皮带机料机头部的滚筒9进行张紧调节时,通过调节距离调节装置对滚筒支架1与其后部的皮带机驱动架10之间的距离进行调节,使滚筒支架1在皮带机驱动架10上滑动,当调节到位后,对距离调节装置进行固定,进而对滚筒支架1与皮带机驱动架10之间的距离进行固定,防止滚筒工作过程中支架的晃动和移位,从而保证可逆式移动皮带给料机的胶带处于足够的张紧状态。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距离调节装置包括安装在滚筒支架和皮带机固定架10之间的调节螺杆3,该调节螺杆的长度根据张紧行程和受力计算。调节螺杆3的一端通过紧固螺母2固定在滚筒支架1上,另一端通过调节压紧螺母组4固定在皮带机驱动架10上。即如图所示,滚筒与滚筒支架1左侧通过螺栓组连接、调节螺杆3头部与紧固螺母2和调节压紧螺母连接,调节螺杆3尾部通过调节压紧螺母组4和压紧垫圈5与皮带机驱动架连接,装配后通过调节螺杆尾部的调节压紧螺母组4,实现可逆式移动皮带给料机头部滚筒张紧的调节。

上述的滚筒支架1与皮带机驱动架10之间设置滑移板8,滑移板8与皮带驱动架8之间设置压板6,滑移板8和压板6通过固定螺母组7进行固定。

具体安装时,可逆式移动皮带给料机头部滚筒9与滑移板8、压板6通过螺栓组连接,压板6为两个L型结构,L型的压板6套在皮带机驱动架的T型架的两侧,防止滚筒支架侧向倾斜,安装后可保证可逆式移动皮带给料机滚筒9与滚筒支架1在滑移板的作用下在皮带机驱动架上滑动无阻碍,调节螺杆3的头部伸进紧固螺母2,调节好位置后将紧固螺母2与滚筒支架1右侧现场焊牢,调节螺杆3的尾部与皮带机驱动架10通过调节压紧螺母组4,压紧垫圈5装配好。

通过调节压紧螺母组4和压紧垫圈5以及与皮带机驱动架的相互作用轻松实现了可逆式移动皮带给料机的张紧调节,从而保证可逆式移动皮带给料机的胶带处于足够的张紧状态。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一种物料输送系统中可逆式移动皮带给料机的张紧装置,有着结构简单,易操作、运行稳定与可靠,适应于稳定和非稳定工况,故障率低,更换方便、经济实用、使用寿命较长等特点。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整体构思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变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