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安装运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轨道移动装置。
背景技术:
在对轨道安装施工的过程中,通常需要移动轨道,如将轨道进行长距离的输送时,通常均采用汽车进行吊装移动;若将轨道的位置进行短距离的微调,比如,在轨道已经放置在施工现场,但轨道与安装轨道的工位之间有一段距离,例如1米或0.5米等等的短距离时,现有技术中一般有两个移动方法。
其中,一种移动方法仍是采用汽车进行吊装移动轨道,但该方法在操作过程中,需要给汽车预留出很大的操作空间,汽车才能够对轨道进行吊装移动,由于轨道只进行微小或短距离的移动,该移动方式反而不利用施工的高效率;尤其是有多个轨道相邻设置时,不能给汽车预留出所需空间,难以采用汽车吊装方式对轨道进行短距离移动。另一种移动方法是施工人员利用两根撬杠将轨道抬起后进行移动,由于单根轨道重量较重,纯粹依靠施工人员对轨道施加力来移动,引起轨道移动费力并且施工效率低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的轨道移动装置,在对轨道进行短距离的移动时,施工效率低的问题。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轨道移动装置,包括:至少两个移动机构,其中,两个移动机构平行设置,以供待移动轨道在其上滑动;任一移动机构包括:支撑座和至少一个导向组件,导向组件具有水平相对且分别固定在支撑座上的两个支撑件,两个支撑件相互靠近的一端之间形成供轨道嵌入并滑行的导向区域;支撑件的顶部适于嵌入导向区域内的轨道的顶部搭接。
进一步地,导向组件还具有分别可转动地安装在两个支撑件相互靠近的一端上的转动体,转动体适于轨道的顶部搭接并滑动。
进一步地,转动体为轴承或滚轮。
进一步地,支撑件呈水平延伸的板块或柱体。
进一步地,支撑座具有开口朝下的安装腔体;两个支撑件位于安装腔体内,且相互远离的一端分别固定在支撑座的相对两个内侧壁面上。
进一步地,支撑座包括水平相对且竖向延伸设置的两个立杆;及将两个立杆的顶部固定连接的横杆;两个支撑件分别固定在一个立杆上。
进一步地,任一移动机构还包括沿竖向固定在支撑座顶部上的操作杆。
进一步地,操作杆呈T字形,T字形的竖直部的底部固定在支撑座上。
进一步地,还包括至少一块连接板;连接板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支撑座和一个支撑件上。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轨道移动装置,包括至少两个移动机构,其中,两个所述移动机构平行设置,以供待移动轨道在其上滑动;任一所述移动机构包括支撑座和至少一个导向组件。导向组件具有水平相对且分别固定在所述支撑座上的两个支撑件,两个所述支撑件相互靠近的一端之间形成供轨道嵌入并滑行的导向区域;所述支撑件的顶部适于嵌入所述导向区域内的所述轨道的顶部搭接。
此轨道移动装置,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首先将一个移动机构倾斜一定角度,以使轨道的一端嵌入导向区域内,并使得该移动机构的两个支撑件分别位于导轨的顶部下方,随后再将该移动机构转动到与地面垂直的位置,刚好轨道的顶部的两端分别搭接在一个支撑件上;用相同的方法再将另一个移动机构放置在轨道的中间位置,使得轨道中间位置的两端分别搭接在一个支撑件上,此时两个移动机构将轨道从地面上抬起,并且轨道位于支撑件上;只需对轨道施加向前移动的推力,轨道就可在两个移动机构的支撑件上滑动,当轨道完全脱离一个移动机构后,轨道刚好移动到相应的施工工位,即可完成轨道短距离输送,从而减小输送轨道所需的人力和提高工作效率。由于每个移动机构包括支撑座和两个支撑件,使得该移动装置结构简单,所占用的空间较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提供的轨道移动装置与轨道配合后的纵向剖面示意图;
图2为轨道移动装置的使用方法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轨道;10-支撑件;21-立杆;22-横杆;30-转动体;40-操作杆;50-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轨道移动装置,包括两个移动机构,其中,两个移动机构平行设置,以供待移动轨道1在其上滑动。如图1所示,轨道1的纵向截面形状为“工”字形,为便于表述,将“工”字形的两个开口槽分别命名为第一开口槽和第二开口槽。
如图1所示,任一移动机构包括支撑座和一个导向组件。其中,导向组件具有两个支撑件10及两个转动体30,两个支撑件10水平相对且分别固定在支撑座上,为便于表述将两个支撑件10分别命名为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相互靠近的一端之间形成供轨道1嵌入并滑行的导向区域。
两个转动体30分别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相互靠近的一端上。为便于表述,将分别安装在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上的转动体30分别命名为第一转动体30和第二转动体30。例如,两个转动体30均为轴承,或者还可以为转动轮,或者滚轮,当然,转动体30也可以是其它便于轨道1滑动的结构或零件。两个转动体30的顶部适于轨道1的顶部搭接并滑动。
在使用过程中,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相互靠近的一端分别水平伸入第一开口槽和第二开口槽内,对应地,第一转动体30和第二转动体30分别伸入第一开口槽和第二开口槽内,并分别抵接在“工”字形轨道1的顶部的水平部的两端的底部表面上,使得转动体30与轨道1的顶部之间形成滚动连接,减少轨道1与支撑件10之间直接接触的摩擦力,有助于轨道1在支撑件10上的滑动,驱动轨道1滑动所需的驱动力小;同时,“工”字形的竖直部嵌入导向区域内,从而实现将轨道1的一端支撑在一个移动机构上。对应地,两个移动机构分别用于支撑轨道1的两端,从而实现将轨道1抬离地面。
优选地,支撑件10呈水平延伸的柱体。支撑件10具有支撑轨道1的作用,柱体的设置便于将转动体30在其上的安装。当然,支撑件10还可以为呈水平延伸的板块,也可以是其它能够提供支撑力的结构。
支撑座具有开口朝下的安装腔体;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均位于安装腔体内,且相互远离的一端分别固定在支撑座的相对两个内侧壁面上。安装腔体的开口向下有利于将支撑座套在轨道1外,并使得“工”字形的竖直部嵌入导向区域,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分别伸入第一开口槽和第二开口槽内,便于将移动机构在轨道1上安装到位。
例如,如图1所示,支撑座包括水平相对且竖向延伸设置的两个立杆21;及将两个立杆21的顶部固定连接的横杆22;两个支撑件10分别固定在一个立杆21上。两个横杆22和一个立杆21有利于形成安装腔体,便于安装支撑件10。
为便于操作移动机构,移动机构还包括沿竖向固定在支撑座顶部上的操作杆40。设置操作杆40便于操控轨道移动装置。例如,操作杆40呈T字形,T字形的竖直部的底部固定在支撑座上。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手握T字形的水平部进行施工。
另外,为加强立杆21与支撑件10之间的连接牢固性,在立杆21与支撑件10之间还设置有一个或两个的连接板50,以加固二者的连接牢固性。类似地,还可以在操作杆40和横杆22的连接处焊接连接板50、支撑件10和立杆21的连接处,进而使得各个部件之间固定连接。还可以在操作杆40和横杆22之间、横杆22和立杆21之间、支撑件10和立杆21之间也是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
此实施方式中的轨道移动装置,在实际使用过程中,
操作员通过操纵杆首先将一个移动机构倾斜一定角度,经支撑座的底部开口将支撑座套在轨道1的一端(比如图2中右侧端)外,“工”字形轨道1的竖直部嵌入两个支撑件10之间的导向区域内,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相互靠近的一端分别插入第一开口槽和第二开口槽内,第一转动体30和第二转动体30分别位于“工”字形的顶部的两端的下方;
随后再将该移动机构转动到与地面垂直的位置,支撑座处于水平,第一转动体30和第二转动体30分别支撑在“工”字形状导轨的顶部的两端底部上,从而实现将轨道1的一端安装在一个移动机构上。
其次,采用相同的安装方法,将另一个移动机构安装在轨道1的中间位置处(比如图2中的中间位置处),待两个移动机构在轨道1的两个位置处安装到位后,轨道1的顶部搭接在两个轴承上,轨道1便被抬离了地面;
此时,只需对轨道1的未安装移动机构的另一端(比如图2中的左侧端)施加朝向安装有移动机构的一端施加推力(图2中施加向右的推力),轨道1就能够在两个移动机构的两个轴承上滑动,从而实现轨道1在移动机构上的滑动,当轨道1继续向前移动到脱离起始位于轨道1中间位置处的移动机构时,轨道1停止移动,完成轨道1的输送,最后将移动机构再次倾斜,从轨道1上将移动机构取下来。从而减小输送轨道1所需的人力和提高工作效率。由于每个移动机构包括支撑座和一个导向组件,使得该移动装置结构简单,所占用的空间小。
作为实施例1的第一个可替换的实施方式,导向组件中的支撑件10上还可以不设置转动体30,轨道1的顶部直接抵接在支撑件10上,轨道1在支撑件10上滑动,也能够实现移动轨道1的功能。
作为实施例1的第二个可替换的实施方式,支撑座上还可以设置两个、三个、四个等等的导向组件。设置多个导向组件,沿轨道1的滑动方向上,形成一个导轨,更便于导轨的滑动,对轨道1的支撑力度更大,滑动的稳定性更好。
作为实施例1的第三个可替换的实施方式,移动装置还可以包括三个、四个、五个、六个等等的移动机构,具体设置数量根据实际需求而定,多个移动机构配合下,来供轨道1滑动。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