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快递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16916发布日期:2019-03-02 02:30阅读:300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携式快递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快递箱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便携式快递箱。



背景技术: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快递的数量不断增大,为了保护运输物品不受破坏,通常用快递箱对寄送的物品进行包装。目前常用的办法是选取与被寄送的物品大小合适的箱子,在箱子的外表面粘贴快递单,为了提供缓冲作用,还会在箱体内填充泡沫、废纸、或气泡膜等进行固定,并对物品进行保护。但是,现有箱子、泡沫、废纸、气泡膜等通常为一次性,使用后即丢弃,造成资源浪费,增加物流成本,加大了物流行业的负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便携式快递箱,本实用新型提高快递箱的使用便捷性。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便携式快递箱,包括前面板、第一侧面板、后面板、第二侧面板,所述前面板上端一侧设置有第四襟板,所述第四襟板下端一侧设置有第三襟板,所述第三襟板一侧设置有把手侧板,所述把手侧板上端一侧设置有把手板,所述把手板上设置有把手孔,所述把手板上端一侧设置有第二襟板,所述第二襟板上端设置有把手上襟板,所述把手上襟板上设置有撕拉条,所述前面板前端设置有所述第一侧面板,所述第一侧面板一侧设置有所述后面板,所述后面板后端设置有所述第二侧面板,所述把手侧板前后两端设置有固定插舌,所述把手侧板下端设置有第二撑板,所述第二撑板前端设置有第一撑扳,所述第二撑板和所述第一撑扳上均设置有顶部插舌,所述第二撑板和所述第一撑扳之间设置有上接缝,所述第二撑板和所述第一撑扳上端均设置有第五襟板,所述第五襟板和所述第二撑板之间设置有插孔,所述第五襟板上端设置有第一襟板,所述前面板和所述第二侧面板之间设置有连接板,所述前面板下端设置有第一底部侧襟板,所述后面板下端设置有第二底部侧襟板,所述第一底部侧襟板和所述第二底部侧襟板上均设置有底部插舌,所述第一底部侧襟板和所述第二底部侧襟板之间设置有下接缝,所述第二底部侧襟板下端设置有底部盖板,所述底部盖板和所述第二侧面板之间设置有底部面板。

优选的:所述撕拉条和所述把手上襟板一体成型,所述把手上襟板通过胶粘和所述第二襟板连接。

如此设置,所述把手上襟板和所述第二襟板通过胶粘连接在一起,保证了盒体的密封性,所述撕拉条是通过打孔方式和所述把手上襟板一体成型,便于后期拆封。

优选的:所述固定插舌和所述插孔间隙配合,所述插孔和所述第五襟板一体成型。

如此设置,所述插舌插在所述插孔内,保证了盒体安装时的稳定性,所述插孔和所述第五襟板一体成型,减少在加工时的难度。

优选的:所述第一撑扳和所述第二撑板通过所述顶部插舌连接,所述顶部插舌和所述第一撑扳一体成型,所述上接缝和所述第一撑扳一体成型。

如此设置,所述第一撑扳和所述第二撑板之间通过两者之间设置有的所述顶部插舌和所述上接缝相连接,提高盒体在组装时的方便性。

优选的:所述连接板通过胶粘和所述前面板连接,所述连接板和所述第二侧面板一体成型。

如此设置,所述连接板通过胶粘连接在所述前面板内侧,保证了盒体的密封性和牢固性。

优选的:所述第二底部侧襟板和所述第一底部侧襟板通过所述底部插舌连接,所述底部插舌和所述第一底部侧襟板一体成型,所述下接缝和所述第一底部侧襟板一体成型。

如此设置,所述第二底部侧襟板和所述第一底部侧襟板之间通过两者之间设置有的所述底部插舌和所述下接缝相连接,提高盒体在组装时的方便性。

优选的:所述前面板、所述第一侧面板、所述后面板、所述第二侧面板之间一体成型。

如此设置,盒体上的所述前面板、所述第一侧面板、所述后面板、所述第二侧面板为一张纸板折叠而成,方便了运输和安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便携式纸箱结构打破了市场上常见的纸箱包装结构,这种便携式纸箱结构便于消费者从驿站提取货物,符合人体工程学;

2、提高防盗安全系数,采用一体成型方式减少接缝,保证了物品不会掉落;

3、运输方便,在未安装时,为一张纸版状态,减少占用的空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便携式快递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便携式快递箱的展开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便携式快递箱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便携式快递箱的俯视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便携式快递箱的左视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便携式快递箱的主视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前面板;2、第一侧面板;3、第一襟板;4、第二襟板;5、把手孔;6、把手板;7、第三襟板;8、第四襟板;9、第一撑扳;10、后面板;11、第二侧面板;12、底部盖板;13、底部面板;14、底部插舌;15、第一底部侧襟板;16、把手侧板;17、固定插舌;18、把手上襟板;19、撕拉条;20、第五襟板;21、插孔;22、上接缝;23、顶部插舌;24、第二撑板;25、第二底部侧襟板;26、下接缝;27、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图6所示,一种便携式快递箱,包括前面板1、第一侧面板2、后面板10、第二侧面板11,前面板1上端一侧设置有第四襟板8,第四襟板8起连接作用,第四襟板8下端一侧设置有第三襟板7,第三襟板7起连接作用,第三襟板7起连接作用,第三襟板7一侧设置有把手侧板16,把手侧板16起支撑作用,把手侧板16上端一侧设置有把手板6,把手板6起固定作用,把手板6上设置有把手孔5,把手孔5起穿插作用,把手板6上端一侧设置有第二襟板4,第二襟板4起连接作用,第二襟板4上端设置有把手上襟板18,把手上襟板18起固定作用,把手上襟板18上设置有撕拉条19,撕拉条19起拆封作用,前面板1前端设置有第一侧面板2,第一侧面板2起固定通,第一侧面板2一侧设置有后面板10,后面板10起支撑作用,后面板10后端设置有第二侧面板11,第二侧面板11起支撑作用,把手侧板16前后两端设置有固定插舌17,固定插舌17起固定连接作用,把手侧板16下端设置有第二撑板24,第二撑板24起支撑作用,第二撑板24前端设置有第一撑扳9,第一撑扳9起支撑作用,第二撑板24和第一撑扳9上均设置有顶部插舌23,顶部插舌23起连接通,第二撑板24和第一撑扳9之间设置有上接缝22,第二撑板24和第一撑扳9上端均设置有第五襟板20,第五襟板20起连接作用,第五襟板20和第二撑板24之间设置有插孔21,插孔21起连接作用,第五襟板20上端设置有第一襟板3,第一襟板3起连接作用,前面板1和第二侧面板11之间设置有连接板27,连接板27起粘接作用,前面板1下端设置有第一底部侧襟板15,第一底部侧襟板15起支撑作用,后面板10下端设置有第二底部侧襟板25,第二底部侧襟板25起支撑作用,第一底部侧襟板15和第二底部侧襟板25上均设置有底部插舌14,第一底部侧襟板15和第二底部侧襟板25之间设置有下接缝26,第二底部侧襟板25下端设置有底部盖板12,底部盖板12和第二侧面板11之间设置有底部面板13。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撕拉条19和把手上襟板18一体成型,把手上襟板18通过胶粘和第二襟板4连接,把手上襟板18和第二襟板4通过胶粘连接在一起,保证了盒体的密封性,撕拉条19是通过打孔方式和把手上襟板18一体成型,便于后期拆封。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

固定插舌17和插孔21间隙配合,插孔21和第五襟板20一体成型,插舌插在插孔21内,保证了盒体安装时的稳定性,插孔21和第五襟板20一体成型,减少在加工时的难度。

工作原理:现将四周盒身进行折叠,连接板27黏贴于前面板1,底部插舌14将第一底部侧襟板15和第二底部侧襟板25进行穿插固定,盖上底部盖板12,将底部面板13进行折叠黏贴,底部完成折叠步骤,第一襟板3向内侧折叠,第五襟板20向下折叠,第一撑扳9和第二撑板24上的顶部插舌23进行穿插固定,上端完成折叠,第四襟板8向内侧折叠,第三襟板7向下折叠,把手侧板16平放于第一撑扳9上,固定插舌17插入插孔21中,把手板6向上折叠,将第二襟板4靠近撕拉条19进行黏贴,完成所有折叠步骤。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