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向转弯输送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35295发布日期:2019-06-05 23:29阅读:249来源:国知局
单向转弯输送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输送设备领域,特别涉及单向转弯输送带。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转弯输送一般采用链式输送带实现,链式输送带是利用链条 牵引、承载,或由链条上安装的板条、金属网带和辊道等承载物料的输送带。 可分为链条式、链板式、链网式和板条式等。链式输送带在机械框架上,为了 维持张力使其运转,必须有最小轮径限制的传、被动滚轮和行程较长的张紧装 置,为了维持输送过程的平稳,必须安装支撑辊轮及支撑结构平板,回程亦然, 除了结构上诸多的轴承关节,制作时必须精确校正以避免输送带运动时蛇行偏 移,形成许多隐性的故障点。现有技术的技术缺陷在于:1、转弯时输送带承受 的拉力将集中在输送带的外径处,因拉力过大容易使外径部位产生变型或断裂; 2、为了加强承载能力,输送带常需要加宽,输送带的转弯半径会随着输送带宽 度的增加成倍数增长;3、带节难以局部拆卸,带节的安装更换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单向转弯输送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一种单向转弯输送带,包括以下特征:

包括相互铰接的若干带节,相邻带节之间设有横贯带节的转轴,设定 带节的左边区域为承载区域,设定带节的右边区域为转弯区域;

承载区域内设有若干承载单元,相邻带节之间的承载单元之间通过转 轴相互铰接;

转弯区域内设有阵列布置的若干转弯单元;

转弯单元包括第一凸起部和第二凸起部;

第一凸起部和第二凸起部分别向转弯单元的两端凸出;

第一凸起部上设有第一通孔;

第二凸起部上设有第二通孔;

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为长圆孔;

相邻的第一凸起部之间设有第一凹槽;

相邻的第二凸起部之间设有第二凹槽;

带节上的第一凸起部嵌入其相邻带节的第二凹槽;

带节上的第二凸起部嵌入其相邻带节的第一凹槽;

第一凹槽的槽内包括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之间 的夹角设为α,10°≤α≤30°;

第二凹槽的槽内包括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之间 的夹角设为β,10°≤β≤30°。

带节中部处的第一凹槽的夹角α值和第二凹槽的夹角β值最小,越靠 近带节的端部,第一凹槽的夹角α值和第二凹槽的夹角β值逐渐增大。

作为改进,还包括以下特征:

承载区域内设有阵列布置的若干承载单元;

承载单元包括第三凸起部和第四凸起部,第三凸起部和第四凸起部分 别向承载单元的两端凸出;

第三凸起部上设有第三通孔;

第四凸起部上设有第四通孔;

第三通孔为圆孔或长圆孔,各个第三通孔同轴;

第四通孔为长圆孔,各个第四通孔同轴;

相邻的第三凸起部之间设有第三凹槽;

相邻的第四凸起部之间设有第四凹槽;

带节上的第三凸起部嵌入其相邻带节上的第四凹槽;

带节上的第四凸起部嵌入其相邻带节上的第三凹槽;

作为改进,第一通孔和第三通孔同轴,第二通孔和第四通孔同轴。

作为改进,设定第三凸起部和第四凸起部在转轴的轴心方向的宽度为W1, 设定第三凹槽和第四凹槽的宽度为W2,(1.5*W1)≤W2≤(2.5*W1)。

作为改进,承载区域内设有加强单元,加强单元包括第五凸起部和第六凸 起部,第五凸起部上设有第五通孔,第五通孔与第三通孔同轴,第六凸起部上 设有第六通孔,第六通孔与第四通孔同轴,加强单元设在带节的端部,第五凸 起部和第六凸起部在转轴轴心方向的宽度设为W3,(3*W1)≤W3≤(5*W1)。

作为改进,带节的两端分别设有附件安装部,附件安装部上设有若干附件 安装孔。

作为改进,带节一端的附件安装部上设有盲孔,带节另一端的附件安装部 上设有转轴固定孔,盲孔与第一通孔同轴,转轴固定孔的一端设有防止转轴脱 出的固定结构。

作为改进,第一凸起部和第二凸起部上设有若干与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相 贯的工艺孔。

作为改进,承载单元之间设有至少一个断面,断面将带节切分为不相连的 若干个部分。

作为改进,转轴为软轴。

有益效果: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为长圆孔,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之间的夹 角设为α,10°≤α≤30°,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之间的夹角设为β,10°≤ β≤30°,使输送带具有较强的转弯能力,可减小输送带的转弯半径;承载单 元具有较强的承载能力,且设定所述第三凸起部和第四凸起部在转轴的轴心方 向的宽度为W1,设定所述第三凹槽和第四凹槽的宽度为W2,(1.5*W1)≤W2 ≤(2.5*W1),使承载单元可沿转轴的轴心方向滑移,有利于增强带节的转弯能 力,有利于使转轴负载均匀。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带节装配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带节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带节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带节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带节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实施例与说明书附图涉及的名词与标号包括:带节1、转轴2、承载单元3、 转弯单元4、第一凸起部5、第二凸起部6、第一通孔7、第二通孔8、第一凹 槽9、第二凹槽10、第三凸起部11、第四凸起部12、第三通孔13、第四通孔 14、第三凹槽15、第四凹槽16、加强单元17、第五凸起部18、第六凸起部19、 第五通孔20、第六通孔21、附件安装部22、盲孔23、转轴固定孔24、工艺孔 25、断面26。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5,一种单向转弯输送带,包括以下特征:

包括相互铰接的若干带节1,相邻带节1之间设有横贯带节1的转轴2, 设定带节1的左边区域为承载区域,设定带节1的右边区域为转弯区域;

承载区域内设有若干承载单元3,相邻带节1之间的承载单元3之间 通过转轴2相互铰接;

转弯区域内设有阵列布置的若干转弯单元4;

转弯单元4包括第一凸起部5和第二凸起部6;

第一凸起部5和第二凸起部6分别向转弯单元4的两端凸出;

第一凸起部5上设有第一通孔7;

第二凸起部6上设有第二通孔8;

第一通孔7和第二通孔8为长圆孔;

相邻的第一凸起部5之间设有第一凹槽9;

相邻的第二凸起部6之间设有第二凹槽10;

带节1上的第一凸起部5嵌入其相邻带节1的第二凹槽10;

带节1上的第二凸起部6嵌入其相邻带节1的第一凹槽9;

第一凹槽9的槽内包括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之 间的夹角设为α,10°≤α≤30°;

第二凹槽10的槽内包括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之 间的夹角设为β,10°≤β≤30°。

带节1中部处的第一凹槽9的夹角α值和第二凹槽10的夹角β值最 小,越靠近带节1的端部,第一凹槽9的夹角α值和第二凹槽10的夹角β值逐 渐增大。

本实施例中第一通孔7和第二通孔8为长圆孔,靠近带节1中心的转弯单 元4的α=16°,越靠近带节1的端部,α逐渐增大,靠近带节1端部的转弯单 元4的α=22°。本实施例中靠近带节1中心的转弯单元4β=15°,越靠近带 节1的端部,β逐渐增大,靠近带节1端部的转弯单元4的β=23°,使输送带 具有较强的转弯能力,可减小输送带的转弯半径。

为了加强带节1的承载能力,输送带还包括以下特征:

承载区域内设有阵列布置的若干承载单元3;

承载单元3包括第三凸起部11和第四凸起部12,第三凸起部11和第 四凸起部12分别向承载单元3的两端凸出;

第三凸起部11上设有第三通孔13;

第四凸起部12上设有第四通孔14;

第三通孔13为圆孔或长圆孔,各个第三通孔13同轴;

第四通孔14为长圆孔,各个第四通孔14同轴;

相邻的第三凸起部11之间设有第三凹槽15;

相邻的第四凸起部12之间设有第四凹槽16;

带节1上的第三凸起部11嵌入其相邻带节1上的第四凹槽16;

带节1上的第四凸起部12嵌入其相邻带节1上的第三凹槽15;

承载单元3上的第三凸起部11和第四凸起部12交错布置,有利于转轴2 上的载荷分布均匀,可加强带节1的承载能力。

为了使转轴2上的载荷分布均匀,第一通孔7和第三通孔13同轴,第二通 孔8和第四通孔14同轴。

为了进一步加强输送带的转弯能力,设定第三凸起部11和第四凸起部12 在转轴2的轴心方向的宽度为W1,设定第三凹槽15和第四凹槽16的宽度为 W2,(1.5*W1)≤W2≤(2.5*W1),本实施例中的W2=2*W1,使承载单元3可沿 转轴2的轴心方向滑移,有利于增强带节1的转弯能力,有利于使转轴2负载 均匀。

为了进一步加强带节1的负载能力,承载区域内设有加强单元17,加强单 元17包括第五凸起部18和第六凸起部19,第五凸起部18上设有第五通孔20, 第五通孔20与第三通孔13同轴,第六凸起部19上设有第六通孔21,第六通 孔21与第四通孔14同轴,加强单元17设在带节1的端部,第五凸起部18和 第六凸起部19在转轴2轴心方向的宽度设为W3,(3*W1)≤W3≤(5*W1),本 实施例中W3=4*W1,加强单元17可进一步加强输送带外径处的抗拉能力,可 防止输送带外径处发生变形或断裂。

为了便于扩展输送带的功能,带节1的两端分别设有附件安装部22,附件 安装部22上设有若干附件安装孔。本实施例中附件安装孔贯穿附件安装部22, 可根据应用需求加装防护装置或检测装置等。

为了便于装拆转轴2,带节1一端的附件安装部22上设有盲孔23,带节1 另一端的附件安装部22上设有转轴固定孔24,盲孔23与第一通孔7同轴,转 轴固定孔24的一端设有防止转轴2脱出的固定结构。转轴2可从转轴固定孔 24穿入带节1,转轴2的一端插入盲孔23内,固定装置可固定转轴2并防止其 滑出带节1,有利于灵活装拆更换局部带节1。

为了提高带节1的工艺质量,第一凸起部5和第二凸起部6上设有若干与 第一通孔7和第二通孔8相贯的工艺孔25。本实施例的带节1为工程塑料材质, 设置工艺孔25可改善带节1的注塑质量,还可减轻带节1的自重,有利于使带 节1灵活转弯。

为了进一步提升输送带的转弯能力,参照图2,一个带节上的承载单元3 之间设有一个断面26,另一个带节上的承载单元3之间设有两个端面26。断面26将带节1切分为不相连的若干个部分。端面使带节1在承载区域内断开成几 个部分,可使带节1的各个部分在转轴2轴心方向上灵活滑移,有利于转轴2 的载荷均匀分布,可提高输送带在转弯条件下的承载能力。

为了更进一步提升输送带的转弯能力,转轴2为软轴,在复杂的弯曲条件 下,转轴2可轻微弯曲,有利于载荷在转轴2上均匀分布,可提升输送带的转 弯能力和承载能力。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 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 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