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薄钢片供料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54398发布日期:2019-06-29 01:46阅读:247来源:国知局
一种薄钢片供料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复合板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薄钢片供料结构。



背景技术:

写字板又称白板,是一种通常以白色的金属板材料制成的书写平面,功能与黑板类似,是一种可反复擦写的书写工具,通常用于教学、会议讨论记事。写字板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在板芯的两边使用粘结胶粘上钢片,使得板芯与钢片粘连形成一个整体。而在此过程中,钢片必须平整、无误差的与板芯粘连,这就需要专门的钢片送料装置,以保证精确送料。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薄钢片供料结构,以保证钢片送料的精确,同时支架上可同时安装有两个卷有钢片的卷筒,减少更换卷筒的次数,提高生产效率。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薄钢片供料结构,包括底座、支架、转轴、卷筒、第一从动辊以及第二从动辊,转轴的两端与底座活动连接,转轴与支架的中部固定连接,支架呈十字型,卷筒设置有两个,两个卷筒对称设置在支架的两端,第一从动辊以及第二从动辊对称设置在支架的另外两端;转轴的一端设置有翻转装置,翻转装置包括传动组件以及动力元件,动力元件的动力输出端与传动组件连接,传动组件与转轴传动连接。

采用这样的结构后,两个卷筒的其中一个卷筒上的原料用完之后,通过控制与转轴一端连接的翻转装置,控制支架旋转,使两个卷筒互换位置,继续进行原料供给工作。大大减少了更换卷筒所需的时间,有效的提高生产效率。

进一步的,卷筒包括支撑板、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以及紧固机构,第一支撑件与中心轴固定连接,第二支撑件与中心轴滑动连接,紧固机构与中心轴螺接,紧固机构旋向第二支撑件时将第二支撑件顶动;支撑板至少有两个,且均匀分布,每个支撑板与第一支撑件之间均铰接有第一摆动杆,每个支撑板与第二支撑件之间均铰接有第二摆动杆,第一摆动杆的朝向与第二摆动杆朝向相反。一般卷筒是由一根卷筒中心轴组成,并且是重复利用的,在使用前,会提前缠绕好待加工的原料,但由于中心轴表面的摩擦系数较小,会导致贴合卷筒中心轴表面的待加工原料出现滑动的现象,所以卷筒上的待加工原料一般都是松动,在使用过程中,这样的松动现象会加剧,导致输送不稳定,并且经过长时间的摩擦,卷筒中心轴会受损严重。采用这样的结构后,在推动紧固机构使得第二支撑件向卷筒中心移动,使得第二摆动杆相对第二支撑件反向移动,致使第二摆动杆从原本相对卷筒中心轴倾斜状态变为接近垂直状态,支撑板所围绕的横截面积变大。在此过程中,支撑板会相对随着紧固机构同向移动,第一支撑件上的第一摆动杆也将与第二摆动杆一样变为垂直状态,从而实现扩张的目的。

进一步的,还包括制动装置,制动装置设置在卷筒中心轴的一端,制动装置为刹车盘。卷筒在使用过程中,当供料结构停止工作后,由于惯性,卷筒将还会继续绕着中心轴旋转一定的角度,如果无法快速的制停卷筒,那卷筒上的钢片将继续卷出一部分,严重时会导致钢片扭曲变形,所以刹车盘的设计将防止这一问题的出现。

进一步的,支架相对卷筒两端分别设置有安装块,支架与安装块贴合处设置有第一弧形孔,安装块与支架贴合处设置有第二弧形孔,第一弧形孔与第二弧形孔形成通孔,安装块的一端与支架铰接,安装块的另一端设置有通槽,通槽内设置有第一连接杆,第一连接杆的一端与支架的端部铰接,第一连接杆的另一端螺接有紧固件。当两个卷筒都用完需要更换时,通过拧松紧固件,直至紧固件可以绕着第一连接杆与支架端部的铰接点旋转至支架的上端,使安装块绕着与支架的铰接点打开通孔,就可以将卷筒从支架上卸下;安装卷筒则反之。第一弧形孔与第二弧形孔的弧度可为180°,也可以第一弧形孔的弧度小于第二弧形孔的弧度。

进一步的,还包括固定装置,固定装置包括滚轮组件、端盖以及固定件,滚轮组件包括第一凹轮以及第二凹轮,第二凹轮安装与孔内,中心轴分别贯穿第一凹轮与第二凹轮,端盖位于卷筒中心轴相对第一凹轮外侧。卷筒的重量较大,在旋转过程中,中心轴在与支架的铰接处会出现移位的现象,严重时会导致卷筒脱落,所以需要在卷筒中心轴相对支架的外侧设置固定装置。

进一步的,固定件包括固定块、第一固定杆、第二固定杆、转盘以及轴承组件,固定块的顶部位于第一凹轮的凹槽内,第一固定杆与第二固定杆分别贯穿固定块,且固定连接,第一固定杆的一端与转盘连接,轴承组件设置在第一固定杆的另一端,且外径与支架内部贴合。采用这样的结构后,第一固定杆与第二固定杆将固定块限位,固定块的顶部位于位于第一凹轮的凹槽内,端盖与卷筒中心轴的轴端连接,达到卷筒中心轴在旋转过程中不会出现移位的目的。

进一步的,轴承组件包括向心轴承以及两个推力轴承,向心轴承位于两个推力轴承之间。

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三从动辊,第三从动辊的两端活动连接有支撑架,支撑架连接有气缸,且与汽缸的活塞杆铰接,气缸的底部与底座铰接。在更换新的卷筒后或者在供料结构中途停止运行后,输送管上的钢片会出现一定松弛现象,此时可通过控制气缸,调整与该气缸连接的第三从动辊与底座底部的角度,来控制其向外凸起的程度来保证整条输送线上钢片处于拉紧状态。

进一步的,还包括纠偏装置,纠偏装置包括双辊纠偏机构以及两组导向辊,双辊纠偏机构设置在两组导向辊之间。通过双辊纠偏机构对卷筒上卷出的钢片进行纠偏,保证在后续工艺中,板料与钢片位置能完全贴合。

进一步的,双辊纠偏机构包括摆动辊、摆动支架、旋转轴、电机以及传感器,摆动支架设置在摆动辊的底部,旋转轴的一端与摆动支架固定连接,旋转轴的另一端与电机的动力输出端固定连接,传感器与电机电性连接,传感器位于摆动辊的一端。当运行中的物料穿过摆动辊经过传感器后就会被检测,只要物料发生偏斜,传感器就会发出信号,电机马上将摆动支架进行偏转,摆动辊随着摆动支架同时偏转,将物料的运行方向调整到正确的路线上。

综上所述,这样的薄钢片供料结构,保证了钢片送料的精确,同时开卷装置可同时安装有两个卷有钢片的卷筒,减少更换卷筒的次数,提高生产效率;卷筒中心轴上设置有紧固机构,保证卷筒上钢片处于拉紧状态;卷筒中心轴一端的制动装置,可快速制动,保证供料机构整条运输线上的钢片始终处于拉紧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薄钢片供料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是本实施例薄钢片供料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是本实施例中卷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施例中第三从动辊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施例中支架与卷筒的连接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施例中双辊纠偏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底座;2、支架;21、安装块;22、通槽;23、第一连接杆;24、紧固件;3、转轴;31、翻转装置;311、传动组件;312、动力元件;32、制动装置;4、卷筒;41、支撑板;42、第一支撑件;421、第一摆动杆;43、第二支撑件;431、第二摆动杆;44、紧固机构;45、中心轴;5、第一从动辊;6、第二从动辊;7、第三从动辊;71、支撑架;72、气缸;8、固定装置;81、滚轮组件;811、第一凹轮;812、第二凹轮;82、端盖;83、固定件;831、固定块;832、第一固定杆;833、第二固定杆;834、转盘;835、轴承组件;9、纠偏装置;91、双辊纠偏机构;911、摆动辊;912、摆动支架;913、电机;914、传感器;915、旋转轴;92、导向辊。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图2所示,包括底座1、支架2、转轴3、卷筒4、第一从动辊5以及第二从动辊6,转轴3的两端与底座1活动连接,转轴3与支架2的中部固定连接,支架2呈十字型,卷筒4设置有两个,两个卷筒4对称设置在支架2的两端,第一从动辊5以及第二从动辊6对称设置在支架2的另外两端;转轴3的一端设置有翻转装置31,翻转装置31包括传动组件311以及动力元件312,动力元件312的动力输出端与传动组件311连接,传动组件311与转轴3固定连接。

采用这样的结构后,两个卷筒4的其中一个卷筒4上的原料用完之后,通过控制与转轴3一端连接的翻转装置31,控制支架2旋转,使两个卷筒4互换位置,继续进行原料供给工作。大大减少了更换卷筒4所需的时间,有效的提高生产效率。

如图5所示,支架2相对卷筒4两端分别设置有安装块21,支架2与安装块21贴合处设置有第一弧形孔,安装块21与支架2贴合处设置有第二弧形孔,第一弧形孔与第二弧形孔形成通孔,安装块21的一端与支架2铰接,安装块21的另一端设置有通槽22,通槽22内设置有第一连接杆23,第一连接杆23的一端与支架2的端部铰接,第一连接杆23的另一端螺接有紧固件24。当两个卷筒4都用完需要更换时,通过拧松紧固件24,直至紧固件24可以绕着第一连接杆23与支架2端部的铰接点旋转至支架2的上端,使安装块21绕着与支架2的铰接点打开通孔,就可以将卷筒4从支架2上卸下;安装卷筒4则反之。第一弧形孔与第二弧形孔的弧度可为180°,也可以第一弧形孔的弧度小于第二弧形孔的弧度。

如图3所示,卷筒4包括支撑板41、第一支撑件42、第二支撑件43以及紧固机构44,第一支撑件42与中心轴45固定连接,第二支撑件43与中心轴45滑动连接,紧固机构44与中心轴45螺接,紧固机构44旋向第二支撑件43时将第二支撑件43顶动;支撑板41至少有两个,且均匀分布,每个支撑板41与第一支撑件42之间均铰接有第一摆动杆421,每个支撑板41与第二支撑件43之间均铰接有第二摆动杆431,第一摆动杆421的朝向与第二摆动杆431朝向相反。一般卷筒4是由一根卷筒4中心轴45组成,并且是重复利用的,在使用前,会提前缠绕好待加工的原料,但由于中心轴45表面的摩擦系数较小,会导致贴合卷筒4中心轴45表面的待加工原料出现滑动的现象,所以卷筒4上的待加工原料一般都是松动,在使用过程中,这样的松动现象会加剧,导致输送不稳定,并且经过长时间的摩擦,卷筒4中心轴45会受损严重。采用这样的结构后,在推动紧固机构44使得第二支撑件43向卷筒4中心移动,使得第二摆动杆431相对第二支撑件43反向移动,致使第二摆动杆431从原本相对卷筒4中心轴45倾斜状态变为接近垂直状态,支撑板41所围绕的横截面积变大。在此过程中,支撑板41会相对随着紧固机构44同向移动,第一支撑件42上的第一摆动杆421也将与第二摆动杆431一样变为垂直状态,从而实现扩张的目的。

其中,还包括制动装置32,制动装置32设置在卷筒4中心轴45的一端,制动装置32为刹车盘。卷筒4在使用过程中,当供料结构停止工作后,由于惯性,卷筒4将还会继续绕着中心轴45旋转一定的角度,如果无法快速的制停卷筒4,那卷筒4上的钢片将继续卷出一部分,严重时会导致钢片扭曲变形,所以刹车盘的设计将防止这一问题的出现。

另外,如图5所示,还包括固定装置8,固定装置8包括滚轮组件81、端盖83以及固定件83,滚轮组件81包括第一凹轮811以及第二凹轮812,第二凹轮812安装与孔内,中心轴45分别贯穿第一凹轮81与第二凹轮812,端盖82位于卷筒4中心轴45相对第一凹轮811外侧。卷筒4的重量较大,在旋转过程中,中心轴45在与支架2的铰接处会出现移位的现象,严重时会导致卷筒4脱落,所以需要在卷筒4中心轴45相对支架2的外侧设置固定装置8。

固定件83包括固定块831、第一固定杆832、第二固定杆833、转盘834以及轴承组件835,固定块831的顶部位于第一凹轮811的凹槽内,第一固定杆832与第二固定杆833分别贯穿固定块831,且固定连接,第一固定杆832的一端与转盘834连接,轴承组件835设置在第一固定杆832的另一端,且外径与支架2内部贴合。采用这样的结构后,第一固定杆832与第二固定杆833将固定块831限位,固定块831的顶部位于位于第一凹轮811的凹槽内,端盖82与卷筒4中心轴45的轴端连接,达到卷筒4中心轴45在旋转过程中不会出现移位的目的。

轴承组件835包括向心轴承以及两个推力轴承,向心轴承位于两个推力轴承之间。

如图4所示,还包括第三从动辊7,第三从动辊7的两端活动连接有支撑架71,支撑架71连接有气缸72,且与汽缸72的活塞杆铰接,气缸72的底部与底座1铰接。在更换新的卷筒4后或者在供料结构中途停止运行后,输送管上的钢片会出现一定松弛现象,此时可通过控制气缸72,调整与该气缸72连接的第三从动辊7与底座1底部的角度,来控制其向外凸起的程度来保证整条输送线上钢片处于拉紧状态。

另外又如图1、图2所示,还包括纠偏装置9,纠偏装置9包括双辊纠偏机构91以及两组导向辊92,双辊纠偏机构91设置在两组导向辊92之间。通过双辊纠偏机构91对卷筒4上卷出的钢片进行纠偏,保证在后续工艺中,板料与钢片位置能完全贴合。

双辊纠偏机构91包括摆动辊911、摆动支架912、旋转轴915、电机913以及传感器914,摆动支架912设置在摆动辊911的底部,旋转轴915的一端与摆动支架912固定连接,旋转轴915的另一端与电机913的动力输出端固定连接,传感器914与电机913电性连接,传感器914位于摆动辊911的一端。当运行中的物料穿过摆动辊911经过传感器914后就会被检测,只要物料发生偏斜,传感器914就会发出信号,电机913马上将摆动支架912进行偏转,摆动辊911随着摆动支架912同时偏转,将物料的运行方向调整到正确的路线上。

综上所述,这样的薄钢片供料结构,保证了钢片送料的精确,同时支架2上可同时安装有两个卷有钢片的卷筒4,减少更换卷筒4的次数,提高生产效率;卷筒4中心轴45上设置有紧固机构44,保证卷筒4上钢片处于拉紧状态;卷筒4中心轴45一端的制动装置32,可快速制动,保证供料机构整条运输线上的钢片始终处于拉紧状态。

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