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容器密封装置及设有该容器密封装置的储存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07206发布日期:2019-07-06 11:44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一种容器密封装置及设有该容器密封装置的储存容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品配件、医疗器械、包装材料配件和医用包装材料配件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容器密封装置。



背景技术:

现行输液容器往往只能通过对密封胶塞进行输液穿刺实现添加药物或抽走药液,但输液穿刺往往会造成穿刺碎屑、微粒落入输液容器中,形成医疗隐患。且护理人员在更换输液时需手持穿刺针操作,容易误伤。

现行注射剂瓶也主要应用密封胶塞进行密封,进行肌肉注射、静脉注射和在向输液容器添加药物前,往往需要由护理人员用加药注射器穿刺注射剂瓶,从而实现溶解和抽取注射剂瓶内的药物,但加药穿刺往往会造成穿刺碎屑、微粒落入注射剂瓶中,形成医疗隐患。护理人员在加药操作时需手持外露的注射针或穿刺针操作,容易误伤。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从容器取出药片、食品时经常会出现遗忘关闭密封盖的情况,造成药片、食品因长期暴露在外界而变质,甚至失效。类似的,在使用化妆品、化工等包装用品时,也常常出现遗忘关闭密封盖的情况,造成物品因暴露而变质/失效的情况。

临床上需要一种可安全配药和保持药液、药物纯净的容器密封装置。

日常生活中,需要一种可有效保持物品处于密封状态的容器密封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有效保持物品处于密封状态的容器密封装置,特别是一种可安全配药和保持药液、药物纯净的容器密封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容器密封装置,包括设有中空通道的本体,所述本体上设有可打开和/或者密闭中空通道的可活动密封块;所述本体上设有可使得可活动密封块复位的复位装置。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中空通道上设有上开口和下开口,所述上开口通过中空通道和下开口连通。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本体通过可活动密封块打开中空通道。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本体通过可活动密封块密闭中空通道。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本体上设有可打开和/或者密闭中空通道的可活动密封块,所述本体通过可活动密封块打开中空通道。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本体上设有可打开和/或者密闭中空通道的可活动密封块,所述本体通过可活动密封块密闭中空通道。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可活动密封块可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可活动密封块处于第一位置时密闭中空通道。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本体上设有可活动密封块,所述可活动密封块可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可活动密封块处于第一位置时密闭中空通道,可活动密封块处于第二位置时打开中空通道。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本体上设有可打开和/或者密闭中空通道的可活动密封块,所述本体通过可活动密封块打开中空通道,所述可活动密封块可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可活动密封块处于第一位置时密闭中空通道,可活动密封块处于第二位置时打开中空通道,所述本体通过外设装置实现可活动密封块运动至第二位置,进而实现可活动密封块打开中空通道。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可活动密封块可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可活动密封块处于第一位置时密闭中空通道,可活动密封块处于第二位置时打开中空通道,所述本体通过可活动密封块打开和/或者密闭中空通道。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本体通过外设装置实现可活动密封块位移。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本体通过外设装置实现可活动密封块运动至第二位置,进而实现可活动密封块打开中空通道。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本体通过外设装置实现可活动密封块从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进而实现可活动密封块打开中空通道。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本体上设有可打开和/或者密闭中空通道的可活动密封块,所述可活动密封块可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可活动密封块处于第一位置时密闭中空通道,可活动密封块处于第二位置时打开中空通道,所述可活动密封块上设有可在其与外设装置断开连接时使得处于第二位置的可活动密封块复位的复位装置,所述本体通过复位装置实现可活动密封块运动至第一位置,进而实现可活动密封块复位和密闭中空通道。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本体上设有可打开和/或者密闭中空通道的可活动密封块,所述可活动密封块可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可活动密封块处于第一位置时密闭中空通道,可活动密封块处于第二位置时打开中空通道,所述本体上设有可在可活动密封块上顶靠位与外设装置断开连接时使得处于第二位置的可活动密封块复位的复位装置,所述本体通过复位装置实现可活动密封块运动至第一位置,进而实现可活动密封块复位和密闭中空通道。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本体上设有可打开和/或者密闭中空通道的可活动密封块,所述可活动密封块可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可活动密封块处于第一位置时密闭中空通道,可活动密封块处于第二位置时打开中空通道,所述可活动密封块上设有可在其与外设装置断开连接时使得处于第一位置的可活动密封块复位的复位装置,所述本体通过复位装置实现可活动密封块运动至第二位置,进而实现可活动密封块复位和打开中空通道。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本体上设有可打开和/或者密闭中空通道的可活动密封块,所述可活动密封块可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可活动密封块处于第一位置时密闭中空通道,可活动密封块处于第二位置时打开中空通道,所述本体上设有可在可活动密封块上顶靠位与外设装置断开连接时使得处于第一位置的可活动密封块复位的复位装置,所述本体通过复位装置实现可活动密封块运动至第二位置,进而实现可活动密封块复位和打开中空通道。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本体为中空圆柱形。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本体上设有用于与外设储存容器固定连接的容器固定器。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容器固定器选自粘合剂、热焊结合、螺纹结构。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可活动密封块为圆盘形。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可活动密封块上设有可与外设装置配合的顶靠位。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可活动密封块上设有可与外设装置上用于打开可活动密封块的打开装置配合的顶靠位。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可活动密封块上设有可与外设装置顶端配合的顶靠位。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可活动密封块上设有可与外设装置配合的顶靠位,可活动密封块在外设装置的外力作用下运动。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可活动密封块上设有可与外设装置配合的顶靠位,外设装置通过顶靠在顶靠位上与可活动密封块配合连动,可活动密封块在已顶靠在顶靠位的外设装置的外力作用下运动。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可活动密封块上设有可与外设装置配合的顶靠位,外设装置通过顶靠在顶靠位上与可活动密封块配合连动,可活动密封块在已顶靠在顶靠位的外设装置的外力作用下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运动。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可活动密封块上设有可与外设装置配合的顶靠位,外设装置通过顶靠在顶靠位上与可活动密封块配合连动,可活动密封块在已顶靠在顶靠位的外设装置的外力作用下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运动。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可活动密封块上设有可与外设装置配合的顶靠位,外设装置通过顶靠在顶靠位上与可活动密封块配合连动,可活动密封块在已顶靠在顶靠位的外设装置的外力作用下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运动。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可活动密封块上设有可配合外设装置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运动的顶靠位。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本体上设有用于与外设储存容器固定连接的容器固定器。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本体底部设有凸出本体表面的延长管。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上开口通过延长管与下开口连通。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本体底部设有凸出本体表面的延长管,延长管凸出本体的距离不少于外设装置上作连接操作时所需的最小连接距离;或者延长管凸出本体的距离不少于外配装置上可活动密封块打开装置作打开操作时所需的最小可打开可活动密封块距离;或者延长管凸出本体的距离不少于外设装置上可活动密封块复位装置作复位操作时所需的最小可复位可活动密封块距离。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本体上设有用于固定外设装置的固定装置。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外设装置选自输液连接器、加药连接器、配药连接器、物料添加装置、物料取出装置、取物连接器、取物连通管。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本体上设有用于固定外设装置的固定装置,所述外设装置通过固定装置固定在本体上。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延长管上设有用于固定外设装置的固定装置。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延长管上设有用于固定外设装置的固定装置,所述外设装置通过固定装置固定在延长管上。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固定装置选自卡扣结构、螺纹结构、夹持结构、磁吸装置。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复位装置选自弹性体。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弹性体选自弹性球、弹性胶、弹性杆、弹性片、复位弹簧。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复位装置选自弹性体,所述本体上设有固定器,所述弹性体固定端固定在固定器上,弹性体游离端固定在可活动密封块上,或者所述弹性体固定端固定在可活动密封块上,弹性体游离端固定在固定器上,或者所述弹性体固定端固定在固定器上,弹性体游离端顶靠在可活动密封块上,或者所述弹性体固定端固定在可活动密封块上,弹性体游离端顶靠在固定器上,或者所述弹性体横置于可活动密封块上,弹性体两端固定在固定器上,或者所述弹性体设置在固定器与可活动密封块之间,或者所述弹性体两端分别顶靠在固定器和可活动密封块上。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复位装置选自弹性体,所述弹性体选自复位弹簧,所述本体上设有固定器,所述复位弹簧设有一个,所述复位弹簧游离端固定在可活动密封块上,所述复位弹簧固定端固定在固定器上;或者所述复位弹簧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各所述复位弹簧游离端固定在可活动密封块游离端上,各所述复位弹簧固定端固定在固定器上。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复位装置选自弹性体,所述弹性体为位于本体上向下开口倾斜或者平行于下开口的弹性杆。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复位装置选自弹性体,所述弹性体为位于本体上向上开口倾斜的弹性杆,弹性杆上设有可与可活动密封块相配合的卡钩。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复位装置包括设置于可活动密封块两侧并向上开口所在侧打开的弹性杆,本体内设有倾斜坡口,倾斜坡口沿本体中部向上开口所在侧收拢。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复位装置选自弹性体,所述弹性体选自弹性球,所述本体上设有固定器,所述弹性球设置于固定器与可活动密封块之间。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复位装置选自弹性体,所述弹性体选自弹性胶带,所述弹性胶带固定端固定在本体内侧壁上,弹性胶带游离端固定在可活动密封块上。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复位装置选自磁吸装置。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复位装置选自磁吸装置,所述本体和可活动密封块内分别设有可通过磁性相互吸引以紧贴的磁吸装置。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复位装置选自磁吸装置,所述本体上设有磁性物,所述可活动密封块内设有可与本体上磁性物相互吸引的磁性物;或者所述本体上设有铁片,所述可活动密封块内设有可与本体上铁片相互吸引的磁性物;或者所述本体上设有磁性物,所述可活动密封块内设有可与本体上磁性物相互吸引的铁片。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复位装置选自磁吸装置,所述本体上设有磁性物,所述可活动密封块内设有可与本体上磁性物相互吸引的磁性物,所述可活动密封块上磁性物在已顶靠在顶靠位的外设装置对可活动密封块的外力消失时对本体上磁性物的磁性吸引力大于可活动密封块的运动阻力,可活动密封块上磁性物向本体上磁性物方向运动并同时带动可活动密封块运动,可活动密封块实现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运动,进而实现可活动密封块复位和密闭中空通道;或者所述本体上设有铁片,所述可活动密封块内设有可对本体上铁片进行吸引的磁性物,所述可活动密封块上磁性物在已顶靠在顶靠位的外设装置对可活动密封块的外力消失时对本体上铁片的磁性吸引力大于可活动密封块的运动阻力,可活动密封块上磁性物向本体上铁片方向运动并同时带动可活动密封块运动,可活动密封块实现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运动,进而实现可活动密封块复位和密闭中空通道;或者所述本体上设有磁性物,所述可活动密封块内设有可被本体上磁性物吸引的铁片,所述本体上磁性物在已顶靠在顶靠位的外设装置对可活动密封块的外力消失时对可活动密封块上铁片的磁性吸引力大于可活动密封块的运动阻力,可活动密封块上铁片向本体上磁性物方向运动并同时带动可活动密封块运动,可活动密封块实现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运动,进而实现可活动密封块复位和密闭中空通道。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本体内位于可活动密封块的两侧设有复位块,各所述复位块上设有弧形凹槽,所述可活动密封块的两侧设有在可活动密封块复位时可卡入弧形凹槽的凸起,所述弧形凹槽上设有可将凸起导入弧形凹槽的缺口;或者所述本体内位于可活动密封块的两侧设有复位块,各所述复位块上设有凸起,所述可活动密封块的两侧设有在可活动密封块复位时可卡入凸起的弧形凹槽,所述弧形凹槽上设有可将凸起导入弧形凹槽的缺口。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本体设有导向可活动密封块滑动的密封块运动导轨。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本体上设有用于限定可活动密封块位移的截止卡位。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本体下方设有凸出于本体且环绕下开口的管件护缘。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本体上设有环绕下开口外侧设置的可活动密封膜。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本体上设有围绕覆盖管件护缘外端的启用保护膜。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本体下方设有凸出于本体且环绕下开口的管件护缘,所述管件护缘上设有围绕覆盖管件护缘外端的启用保护膜。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延长管上设有至少一道环绕延长管设置的封闭环,封闭环突出于延长管外表面,封闭环在延长管与外设装置配合连接时通过紧密顶抵在外设装置内壁实现延长管与外设装置之间的密封。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封闭环的横截面为半圆形或者梯形。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本体上设有环绕下开口外侧的密封垫。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密封垫设置在管件护缘内侧。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密封垫设置在延长管外侧壁。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本体上设有与外配装置固定连接时配合外配装置用于阻隔内部部件与外界相通的阻隔装置。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阻隔装置包括设置于本体外侧的阻隔垫槽和固定在阻隔垫槽上的阻隔垫。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本体下方设有凸出于本体且环绕下开口的管件护缘,管件护缘内侧设有与外设装置固定连接时配合外设装置用于阻隔内部部件与外界相通的阻隔装置,阻隔装置包括设置于管件护缘内侧的阻隔垫槽和固定在阻隔垫槽上的阻隔垫。

一种设有该容器密封装置的储存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设有该容器密封装置的储存容器包括上述任一容器密封装置。

进一步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设有该容器密封装置的储存容器选自输液瓶、输液袋、血袋、营养袋、注射剂瓶、药瓶、奶瓶、试剂瓶、酒精瓶、饮用瓶、糖果瓶、零食盒。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此容器密封装置上设置有可密闭上开口和/或者中空通道和/ 或者下开口的可活动密封块,并通过可活动密封块打开上开口和/或者中空通道和/或者下开口,使容器密封装置可作为配药、加药或减少药液的通道,可以方便护理人员进行。

通过设置复位装置,可以使操作人员在完成打开可活动密封块后自动完成可活动密封块的复位,实现自动完成可活动密封块的密封。解决操作人员(特别是老年人)未及时完成可活动密封块的复位操作导致容器内物品长时间暴露在外界中而失效的问题。

通过设置启用保护膜,可以避免下开口在启用前受到污染,更好地保障用液安全。

通过设置可活动密封膜,可作为第二道密封措施更好的保障容器内药物的纯净程度,从而对患者提供更高的用药安全保障。

配药操作、加药操作和输液治疗操作时,不需使用暴露在外的穿刺针即可完成,只需使用配套的外设装置,卡接或旋接或夹持或磁吸在本体上,即可完成加药连接、配药连接和输液连接,安全快捷。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密封状态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开启状态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开启状态整体结构侧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未安装配件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复位状态整体结构侧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密封状态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密封状态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密封状态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开启状态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开启状态整体结构侧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配套外设装置开启状态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密封状态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密封状态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开启状态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开启状态整体结构侧视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第五施例复位状态整体结构侧视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密封状态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开启状态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第六实施例开启状态整体结构侧视图;

图20是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密封状态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本实用新型第七实施例开启状态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密封状态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3是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开启状态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4是本实用新型第八实施例开启状态整体结构侧视图;

图25是本实用新型第九实施例密封状态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6是本实用新型第九实施例开启状态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7是本实用新型第九实施例开启状态整体结构侧视图;

图28是本实用新型第十实施例密封状态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9是本实用新型第十实施例开启状态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0是本实用新型第十实施例开启状态整体结构侧视图;

图31是本实用新型第十一实施例密封状态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2是本实用新型第十一实施例开启状态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3是本实用新型第十一实施例开启状态整体结构侧视图;

图34是本实用新型第十二实施例密封状态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5是本实用新型第十二实施例开启状态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6是本实用新型第十二实施例开启状态整体结构侧视图;

图3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配套储存容器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36,一种容器密封装置,包括设有中空通道12的本体1,所述本体1 上设有可打开和/或者密闭中空通道12的可活动密封块2;所述本体1上设有可使得可活动密封块2复位的复位装置4。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中空通道12上设有上开口10和下开口11,所述上开口10通过中空通道12和下开口11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本体1通过可活动密封块2打开中空通道 12。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本体1通过可活动密封块2密闭中空通道 12。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本体1上设有可打开和/或者密闭中空通道12 的可活动密封块2,所述本体1通过可活动密封块2打开中空通道12。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本体1上设有可打开和/或者密闭中空通道12 的可活动密封块2,所述本体1通过可活动密封块2密闭中空通道12。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可活动密封块2可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可活动密封块2处于第一位置时密闭中空通道12。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本体1上设有可活动密封块2,所述可活动密封块2可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可活动密封块2处于第一位置时密闭中空通道 12,可活动密封块2处于第二位置时打开中空通道12。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本体1上设有可打开和/或者密闭中空通道12 的可活动密封块2,所述本体1通过可活动密封块2打开中空通道12,所述可活动密封块2 可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可活动密封块2处于第一位置时密闭中空通道12,可活动密封块2处于第二位置时打开中空通道12,所述本体1通过外设装置实现可活动密封块2运动至第二位置,进而实现可活动密封块2打开中空通道12。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可活动密封块2可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可活动密封块2处于第一位置时密闭中空通道12,可活动密封块2处于第二位置时打开中空通道12,所述本体1通过可活动密封块2打开和/或者密闭中空通道12。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本体1通过外设装置实现可活动密封块2位移。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本体1通过外设装置实现可活动密封块2运动至第二位置,进而实现可活动密封块2打开中空通道12。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本体1通过外设装置实现可活动密封块2从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进而实现可活动密封块2打开中空通道12。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本体1上设有可打开和/或者密闭中空通道12 的可活动密封块2,所述可活动密封块2可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可活动密封块 2处于第一位置时密闭中空通道12,可活动密封块2处于第二位置时打开中空通道12,所述可活动密封块2上设有可在其与外设装置断开连接时使得处于第二位置的可活动密封块2 复位的复位装置4,所述本体1通过复位装置4实现可活动密封块2运动至第一位置,进而实现可活动密封块2复位和密闭中空通道12。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本体1上设有可打开和/或者密闭中空通道12 的可活动密封块2,所述可活动密封块2可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可活动密封块 2处于第一位置时密闭中空通道12,可活动密封块2处于第二位置时打开中空通道12,所述本体1上设有可在可活动密封块2上顶靠位100与外设装置断开连接时使得处于第二位置的可活动密封块2复位的复位装置4,所述本体1通过复位装置4实现可活动密封块2运动至第一位置,进而实现可活动密封块2复位和密闭中空通道12。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本体1上设有可打开和/或者密闭中空通道12 的可活动密封块2,所述可活动密封块2可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可活动密封块 2处于第一位置时密闭中空通道12,可活动密封块2处于第二位置时打开中空通道12,所述可活动密封块2上设有可在其与外设装置断开连接时使得处于第一位置的可活动密封块2 复位的复位装置4,所述本体1通过复位装置4实现可活动密封块2运动至第二位置,进而实现可活动密封块2复位和打开中空通道12。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本体1上设有可打开和/或者密闭中空通道12 的可活动密封块2,所述可活动密封块2可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可活动密封块 2处于第一位置时密闭中空通道12,可活动密封块2处于第二位置时打开中空通道12,所述本体1上设有可在可活动密封块2上顶靠位100与外设装置断开连接时使得处于第一位置的可活动密封块2复位的复位装置4,所述本体1通过复位装置4实现可活动密封块2运动至第二位置,进而实现可活动密封块2复位和打开中空通道12。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本体1为中空圆柱形。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本体1上设有用于与外设储存容器固定连接的容器固定器102。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容器固定器102选自粘合剂、热焊结合、螺纹结构。

优选的,本体采用中空倒圆锥形、中空环形结构、中空圆柱形结构等其它形状,通过容器固定器固定在外设储存容器上。当然,本体与外设储存容器直接一体制作,特别是容器密封装置与外设储存容器直接一体制作,也可以达到容器固定器的效果,其密封和固定效果更佳,是容器固定器的更优选择。

优选的,容器密封装置通过与外设储存容器主体固定后,形成完整的储存容器,完整的储存容器选自输液瓶、输液袋、血袋、营养袋、注射剂瓶、药瓶、奶瓶、试剂瓶、酒精瓶、饮用瓶、糖果瓶、零食盒。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可活动密封块2为圆盘形。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可活动密封块2上设有可与外设装置配合的顶靠位100。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可活动密封块2上设有可与外设装置上用于打开可活动密封块2的打开装置配合的顶靠位100。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可活动密封块2上设有可与外设装置顶端配合的顶靠位100。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可活动密封块2上设有可与外设装置配合的顶靠位 100,可活动密封块2在外设装置的外力作用下运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可活动密封块2上设有可与外设装置配合的顶靠位 100,外设装置通过顶靠在顶靠位100上与可活动密封块2配合连动,可活动密封块2在已顶靠在顶靠位100的外设装置的外力作用下运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可活动密封块2上设有可与外设装置配合的顶靠位 100,外设装置通过顶靠在顶靠位100上与可活动密封块2配合连动,可活动密封块2在已顶靠在顶靠位100的外设装置的外力作用下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运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可活动密封块2上设有可与外设装置配合的顶靠位 100,外设装置通过顶靠在顶靠位100上与可活动密封块2配合连动,可活动密封块2在已顶靠在顶靠位100的外设装置的外力作用下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运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可活动密封块2上设有可与外设装置配合的顶靠位 100,外设装置通过顶靠在顶靠位100上与可活动密封块2配合连动,可活动密封块2在已顶靠在顶靠位100的外设装置的外力作用下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运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可活动密封块2上设有可配合外设装置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运动的顶靠位100。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顶靠位100设有一个或者一个以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顶靠位设有两个,分别为用于推动可活动密封块2 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运动的第一顶靠位和用于拉动可活动密封块2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运动的第二顶靠位。

优选的,推动和拉动只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通过旋转等实施方式实现可活动密封块2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运动,或者可活动密封块2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运动的实施方式也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优选的,顶靠位选自平面结构、曲面结构、卡扣结构、螺纹结构。因应不同结构的顶靠位,外设装置与可活动密封块的配合顶靠方式可以为直线顶靠、上下卡锁、旋转拧合。

顶靠位的结构有多种实现形式,在该容器密封装置投入使用时,操作人员使用的外设装置可与可活动密封块配合并可对可活动密封块进行操作,最终实现可活动密封块运动的顶靠位的实现形式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外设装置通过顶靠在顶靠位上与可活动密封块上配合操作进而实现移动可活动密封块。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本体1上设有用于与外设储存容器固定连接的容器固定器102。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本体1底部设有凸出本体1表面的延长管15。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上开口10通过延长管15与下开口11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本体1底部设有凸出本体1表面的延长管15,延长管15凸出本体1的距离不少于外设装置上作连接操作时所需的最小连接距离;或者延长管15凸出本体1的距离不少于外配装置上可活动密封块2打开装置作打开操作时所需的最小可打开可活动密封块2距离;或者延长管15凸出本体1的距离不少于外设装置上可活动密封块2复位装置4作复位操作时所需的最小可复位可活动密封块2距离。

延长管15的设置可提供外设装置的连接固定空间,同时将延长管15在本体上的凸起313距离设置为不少于外设装置上可活动密封块打开装置作打开操作时所需的最小打开距离,可以使外设装置上可活动密封块打开装置的最前端设计成不凸出于外设装置的最前端;同样的,将延长管15在本体上的凸起313距离设置为不少于外设装置上可活动密封块复位装置作复位操作时所需的最小复位距离,可以使外设装置上可活动密封块复位装置的最前端设计成不凸出于外设装置的最前端,达到减少甚至避免操作人员误碰触外设装置上需保持洁净的部件,保障操作过程洁净。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本体1上设有用于固定外设装置的固定装置14。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外设装置选自输液连接器、加药连接器、配药连接器、物料添加装置、物料取出装置、取物连接器、取物连通管。

操作人员可应用外设装置对容器密封装置进行打开可活动密封块的操作,使可活动密封块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运动,从而打开中空通道,再在拔出外设装置的过程中利用本体上的复位装置,自动将可活动密封块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复位,从而实现密闭中空通道。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本体1上设有用于固定外设装置的固定装置14,所述外设装置通过固定装置14固定在本体1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延长管15上设有用于固定外设装置的固定装置 14。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延长管15上设有用于固定外设装置的固定装置 14,所述外设装置通过固定装置14固定在延长管15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固定装置14选自卡扣结构、螺纹结构、夹持结构、磁吸装置。

采用螺纹结构的固定装置,护理人员只需简单旋拧即可连接或分离外设装置。使连接外配输液连接器更稳固,可以避免病人或家属在输液过程中误触碰而导致输液管路脱落。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复位装置4选自弹性体41。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弹性体41选自弹性球45、弹性胶、弹性杆 43、弹性片、复位弹簧42、弹性胶带46。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复位装置4选自弹性体41,所述本体1上设有固定器101,所述弹性体41固定端固定在固定器101上,弹性体41游离端固定在可活动密封块2上,或者所述弹性体41固定端固定在可活动密封块2上,弹性体41游离端固定在固定器101上,或者所述弹性体41固定端固定在固定器101上,弹性体41游离端顶靠在可活动密封块2上,或者所述弹性体41固定端固定在可活动密封块2上,弹性体41游离端顶靠在固定器101上,或者所述弹性体41横置于可活动密封块2上,弹性体41两端固定在固定器101上,或者所述弹性体41设置在固定器101与可活动密封块2之间,或者所述弹性体41两端分别顶靠在固定器101和可活动密封块2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可活动密封块2上设有可与外设装置配合的顶靠位100,外设装置通过顶靠在顶靠位100上与可活动密封块2配合连动,可活动密封块 2在已顶靠在顶靠位100的外设装置的外力作用下运动,所述复位装置4选自弹性体41,所述本体1上设有固定器101,所述弹性体41固定端固定在固定器101上,弹性体41游离端固定在可活动密封块2上,外设装置通过顶靠在顶靠位并推动可活动密封块2从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已顶靠在顶靠位的外设装置对可活动密封块2的外力通过可活动密封块2传递至弹性体41游离端使弹性体41拉伸变形,拉伸变形的弹性体41在已顶靠在顶靠位的外设装置对可活动密封块2的外力消失时对可活动密封块2的弹性回复力大于可活动密封块2 的运动阻力,该弹性回复力驱动可活动密封块2运动至第一位置,可活动密封块2实现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运动,进而实现可活动密封块2复位和密闭中空通道;或者所述复位装置 4选自弹性体41,所述本体1上设有固定器101,所述弹性体41游离端固定在固定器101 上,弹性体41固定端固定在可活动密封块2上,外设装置通过顶靠在顶靠位并推动可活动密封块2从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已顶靠在顶靠位的外设装置对可活动密封块2的外力通过可活动密封块2传递至弹性体41固定端使弹性体41拉伸变形,拉伸变形的弹性体41 在已顶靠在顶靠位的外设装置对可活动密封块2的外力消失时对可活动密封块2的弹性回复力大于可活动密封块2的运动阻力,该弹性回复力驱动可活动密封块2运动至第一位置,可活动密封块2实现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运动,进而实现可活动密封块2复位和密闭中空通道;或者所述复位装置4选自弹性体41,所述本体1上设有固定器101,所述弹性体41游离端顶靠在固定器101上,弹性体41固定端固定在可活动密封块2上,外设装置通过顶靠在顶靠位并推动可活动密封块2从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已顶靠在顶靠位的外设装置对可活动密封块2的外力通过可活动密封块2传递至弹性体41固定端使弹性体41拉伸变形,拉伸变形的弹性体41在已顶靠在顶靠位的外设装置对可活动密封块2的外力消失时对可活动密封块2的弹性回复力大于可活动密封块2的运动阻力,该弹性回复力驱动可活动密封块 2运动至第一位置,可活动密封块2实现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运动,进而实现可活动密封块2复位和密闭中空通道;或者所述复位装置4选自弹性体41,所述本体1上设有固定器 101,所述弹性体41固定端固定在固定器101上,弹性体41游离端顶靠在可活动密封块2 上,外设装置通过顶靠在顶靠位并推动可活动密封块2从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已顶靠在顶靠位的外设装置对可活动密封块2的外力通过可活动密封块2传递至弹性体41游离端使弹性体41拉伸变形,拉伸变形的弹性体41在已顶靠在顶靠位的外设装置对可活动密封块 2的外力消失时对可活动密封块2的弹性回复力大于可活动密封块2的运动阻力,该弹性回复力驱动可活动密封块2运动至第一位置,可活动密封块2实现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运动,进而实现可活动密封块2复位和密闭中空通道;或者所述复位装置4选自弹性体41,所述弹性体41横置于可活动密封块2上,弹性体41两端固定在固定器101上,外设装置通过顶靠在顶靠位并推动可活动密封块2从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已顶靠在顶靠位的外设装置对可活动密封块2的外力通过可活动密封块2传递至横置于可活动密封块2上方的弹性体41使弹性体41拉伸变形,拉伸变形的弹性体41在已顶靠在顶靠位的外设装置对可活动密封块2的外力消失时对可活动密封块2的弹性回复力大于可活动密封块2的运动阻力,该弹性回复力驱动可活动密封块2运动至第一位置,可活动密封块2实现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运动,进而实现可活动密封块2复位和密闭中空通道;或者所述复位装置4选自弹性体 41,所述弹性体41设置在固定器101与可活动密封块2之间,外设装置通过顶靠在顶靠位并推动可活动密封块2从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已顶靠在顶靠位的外设装置对可活动密封块2的外力通过可活动密封块2传递至弹性体41使弹性体41拉伸变形,拉伸变形的弹性体41在已顶靠在顶靠位的外设装置对可活动密封块2的外力消失时对可活动密封块2的弹性回复力大于可活动密封块2的运动阻力,该弹性回复力驱动可活动密封块2运动至第一位置,可活动密封块2实现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运动,进而实现可活动密封块2复位和密闭中空通道;或者所述复位装置4选自弹性体41,所述弹性体41两端分别顶靠在固定器101 和可活动密封块2上,外设装置通过顶靠在顶靠位并推动可活动密封块2从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已顶靠在顶靠位的外设装置对可活动密封块2的外力通过可活动密封块2传递至顶靠在可活动密封块2上的弹性体41使弹性体41拉伸变形,拉伸变形的弹性体41在已顶靠在顶靠位的外设装置对可活动密封块2的外力消失时对可活动密封块2的弹性回复力大于可活动密封块2的运动阻力,该弹性回复力驱动可活动密封块2运动至第一位置,可活动密封块2实现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运动,进而实现可活动密封块2复位和密闭中空通道。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复位装置4选自弹性体41,所述弹性体41选自复位弹簧42,所述本体1上设有固定器101,所述复位弹簧42设有一个,所述复位弹簧 42游离端固定在可活动密封块2上,所述复位弹簧42固定端固定在固定器101上;或者所述复位弹簧42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各所述复位弹簧42游离端固定在可活动密封块2游离端上,各所述复位弹簧42固定端固定在固定器101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可活动密封块2上设有可与外设装置配合的顶靠位100,外设装置通过顶靠在顶靠位100上与可活动密封块2配合连动,可活动密封块 2在已顶靠在顶靠位100的外设装置的外力作用下运动,所述复位装置4选自弹性体41,所述弹性体41选自复位弹簧42,所述本体1上设有固定器101,所述复位弹簧42设有一个,所述复位弹簧42游离端固定在可活动密封块2上,所述复位弹簧42固定端固定在固定器 101上,外设装置通过顶靠在顶靠位并推动可活动密封块2从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已顶靠在顶靠位的外设装置对可活动密封块2的外力通过可活动密封块2传递至复位弹簧42 游离端使复位弹簧42压缩变形,压缩变形的复位弹簧42在已顶靠在顶靠位的外设装置对可活动密封块2的外力消失时对可活动密封块2的弹性回复力大于可活动密封块2的运动阻力,该弹性回复力驱动可活动密封块2运动,可活动密封块2实现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运动,进而实现可活动密封块2复位和密闭中空通道;或者所述复位弹簧42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各所述复位弹簧42游离端固定在可活动密封块2游离端上,各所述复位弹簧42固定端固定在固定器101上,外设装置通过顶靠在顶靠位并推动可活动密封块2从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已顶靠在顶靠位的外设装置对可活动密封块2的外力通过可活动密封块2传递至复位弹簧42游离端使复位弹簧42压缩变形,压缩变形的复位弹簧42在已顶靠在顶靠位的外设装置对可活动密封块2的外力消失时对可活动密封块2的弹性回复力大于可活动密封块2的运动阻力,该弹性回复力驱动可活动密封块2运动至第一位置,可活动密封块2实现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运动,进而实现可活动密封块2复位和密闭中空通道。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复位装置4选自弹性体41,所述弹性体41为位于本体1上向下开口11倾斜或者平行于下开口11的弹性杆43。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可活动密封块2上设有可与外设装置配合的顶靠位100,外设装置通过顶靠在顶靠位100上与可活动密封块2配合连动,可活动密封块 2在已顶靠在顶靠位100的外设装置的外力作用下运动,所述复位装置4选自弹性体41,所述弹性体41为位于本体1上向下开口11倾斜或者平行于下开口11的弹性杆43,弹性杆43 的一端顶靠在可活动密封块2上,外设装置通过顶靠在顶靠位并推动可活动密封块2从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已顶靠在顶靠位的外设装置对可活动密封块2的外力通过可活动密封块2传递至顶靠在可活动密封块2上的弹性杆43使弹性杆43弯曲变形,弯曲变形的弹性杆 43在已顶靠在顶靠位的外设装置对可活动密封块2的外力消失时对可活动密封块2的弹性回复力大于可活动密封块2的运动阻力,该弹性回复力驱动可活动密封块2运动至第一位置,可活动密封块2实现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运动,进而实现可活动密封块2复位和密闭中空通道。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复位装置4选自弹性体41,所述弹性体41为位于本体1上向上开口10倾斜的弹性杆43,弹性杆43上设有可与可活动密封块2相配合的卡钩44。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可活动密封块2上设有可与外设装置配合的顶靠位100,外设装置通过顶靠在顶靠位100上与可活动密封块2配合连动,可活动密封块 2在已顶靠在顶靠位100的外设装置的外力作用下运动,所述复位装置4选自弹性体41,所述弹性体41为位于本体1上向上开口10倾斜的弹性杆43,弹性杆43上设有可与可活动密封块2相配合的卡钩44,卡钩44钩挂在可活动密封块2上,外设装置通过顶靠在顶靠位并推动可活动密封块2从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已顶靠在顶靠位的外设装置对可活动密封块2的外力通过可活动密封块2传递至钩挂在可活动密封块2上的卡钩44进而使弹性杆43 拉伸变形,拉伸变形的弹性杆43在已顶靠在顶靠位的外设装置对可活动密封块2的外力消失时对可活动密封块2的弹性回复力大于可活动密封块2的运动阻力,该弹性回复力通过卡钩驱动可活动密封块2运动至第一位置,可活动密封块2实现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运动,进而实现可活动密封块2复位和密闭中空通道。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卡钩与弹性杆一体制作而成。卡钩与弹性杆分别设置,卡钩固定在弹性杆上,也是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复位装置4包括设置于可活动密封块2两侧并向上开口10所在侧打开的弹性杆43,本体1内设有倾斜坡口316,倾斜坡口316沿本体 1中部向上开口10所在侧收拢。

所述可活动密封块2上设有可与外设装置配合的顶靠位100,外设装置通过顶靠在顶靠位100上与可活动密封块2配合连动,可活动密封块2在已顶靠在顶靠位100的外设装置的外力作用下运动,所述包括设置于可活动密封块2两侧并向上开口10所在侧打开的弹性杆43,本体1内设有倾斜坡口316,倾斜坡口316沿本体1中部向上开口10所在侧收拢,弹性杆43游离端顶靠在倾斜坡口316上,外设装置通过顶靠在顶靠位并推动可活动密封块 2从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已顶靠在顶靠位的外设装置对可活动密封块2的外力通过可活动密封块2传递至顶靠在倾斜坡口316上的设置在可活动密封块2上的弹性杆43使弹性杆43向内侧弯曲变形,弯曲变形的弹性杆43在已顶靠在顶靠位的外设装置对可活动密封块 2的外力消失时对可活动密封块2的弹性回复力大于可活动密封块2的运动阻力,该弹性回复力驱动可活动密封块2运动至第一位置,可活动密封块2实现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运动,进而实现可活动密封块2复位和密闭中空通道。

弹性杆43、弹性片可以由本体延伸设置或一体制作,也可以与本体分别单独设置,其延伸设置或一体制作过程中可以采用与本体一致的材料,不用添加其它可能与容器密封装置接触的药物或物品发生理化反应的物质,无需另行考虑相容性,且复位过程以机械运动形式完成,复位更稳定和可靠,复位装置选用与本体一致的材料进而本体延伸设置或一体制作的弹性杆43或复位装置选用与本体一致的材料进而本体延伸设置或一体制作的弹性片是更佳选择。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复位装置4选自弹性体41,所述弹性体41选自弹性球45,所述本体1上设有固定器101,所述弹性球45设置于固定器101与可活动密封块2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可活动密封块2上设有可与外设装置配合的顶靠位100,外设装置通过顶靠在顶靠位100上与可活动密封块2配合连动,可活动密封块 2在已顶靠在顶靠位100的外设装置的外力作用下运动,所述复位装置4选自弹性体41,所述弹性体41选自弹性球45,所述本体1上设有固定器101,所述弹性球45设置于固定器 101与可活动密封块2之间,外设装置通过顶靠在顶靠位并推动可活动密封块2从第一位置运动至第二位置,已顶靠在顶靠位的外设装置对可活动密封块2的外力通过可活动密封块2 传递至设置在可活动密封块2与固定器101之间的弹性球45上的使弹性球45弯曲变形,弯曲变形的弹性球45在已顶靠在顶靠位的外设装置对可活动密封块2的外力消失时对可活动密封块2的弹性回复力大于可活动密封块2的运动阻力,该弹性回复力驱动可活动密封块2 运动至第一位置,可活动密封块2实现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运动,进而实现可活动密封块2复位和密闭中空通道。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固定器101选自卡扣结构、粘合剂、夹持结构。

固定器101的设置可方便复位装置固定在本体上。当然,本体上不设有固定器101,而复位装置直接固定在本体上也是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这两种固定复位装置的实施方式及其变换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复位装置4选自弹性体41,所述弹性体41选自弹性胶带46,所述弹性胶带46固定端固定在本体1内侧壁上,弹性胶带46游离端固定在可活动密封块2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可活动密封块2上设有可与外设装置配合的顶靠位100,外设装置通过顶靠在顶靠位100上与可活动密封块2配合连动,可活动密封块 2在已顶靠在顶靠位100的外设装置的外力作用下运动,所述复位装置4选自弹性体41,所述弹性体41选自弹性胶带46,所述弹性胶带46固定端固定在本体1内侧壁上,弹性胶带 46游离端固定在可活动密封块2上,外设装置通过顶靠在顶靠位并推动可活动密封块2运动,已顶靠在顶靠位的外设装置对可活动密封块2的外力通过可活动密封块2传递至固定在可活动密封块2上的弹性胶带46游离端使弹性胶带46拉伸变形,拉伸变形的弹性胶带46 在已顶靠在顶靠位的外设装置对可活动密封块2的外力消失时对可活动密封块2的弹性回复力大于可活动密封块2的运动阻力,该弹性回复力驱动可活动密封块2运动至第一位置,可活动密封块2实现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运动,进而实现可活动密封块2复位和密闭中空通道。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复位装置4选自磁吸装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复位装置4选自磁吸装置,所述本体1和可活动密封块2内分别设有可通过磁性相互吸引以紧贴的磁吸装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复位装置4选自磁吸装置,所述本体1上设有磁性物300,所述可活动密封块2内设有可与本体1上磁性物300相互吸引的磁性物 300;或者所述本体1上设有铁片301,所述可活动密封块2内设有可与本体1上铁片301 相互吸引的磁性物300;或者所述本体1上设有磁性物300,所述可活动密封块2内设有可与本体1上磁性物300相互吸引的铁片301。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复位装置4选自磁吸装置,所述本体1上设有磁性物300,所述可活动密封块2内设有可与本体1上磁性物300相互吸引的磁性物 300,所述可活动密封块2上磁性物300在已顶靠在顶靠位100的外设装置对可活动密封块 2的外力消失时对本体1上磁性物300的磁性吸引力大于可活动密封块2的运动阻力,可活动密封块2上磁性物300向本体1上磁性物300方向运动并同时带动可活动密封块2运动,可活动密封块2实现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运动,进而实现可活动密封块2复位和密闭中空通道12;或者所述本体1上设有铁片301,所述可活动密封块2内设有可对本体1上铁片 301进行吸引的磁性物300,所述可活动密封块2上磁性物300在已顶靠在顶靠位100的外设装置对可活动密封块2的外力消失时对本体1上铁片301的磁性吸引力大于可活动密封块 2的运动阻力,可活动密封块2上磁性物300向本体1上铁片301方向运动并同时带动可活动密封块2运动,可活动密封块2实现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运动,进而实现可活动密封块 2复位和密闭中空通道12;或者所述本体1上设有磁性物300,所述可活动密封块2内设有可被本体1上磁性物300吸引的铁片301,所述本体1上磁性物300在已顶靠在顶靠位100 的外设装置对可活动密封块2的外力消失时对可活动密封块2上铁片301的磁性吸引力大于可活动密封块2的运动阻力,可活动密封块2上铁片301向本体1上磁性物300方向运动并同时带动可活动密封块2运动,可活动密封块2实现从第二位置向第一位置运动,进而实现可活动密封块2复位和密闭中空通道12。

复位装置的结构有多种实现形式,在该容器密封装置投入使用时,在操作人员完成打开可活动密封块的操作后,可完成将可活动密封块复位至第一位置的复位装置的实现形式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在操作人员完成打开可活动密封块的操作后,可自动完成将可活动密封块复位至第一位置的复位装置的实现形式是更佳选择。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本体1内位于可活动密封块2的两侧设有复位块,各所述复位块上设有弧形凹槽312,所述可活动密封块2的两侧设有在可活动密封块 2复位时可卡入弧形凹槽312的凸起313,所述弧形凹槽312上设有可将凸起313导入弧形凹槽312的缺口314;或者所述本体1内位于可活动密封块2的两侧设有复位块,各所述复位块上设有凸起313,所述可活动密封块2的两侧设有在可活动密封块2复位时可卡入凸起 313的弧形凹槽312,所述弧形凹槽312上设有可将凸起313导入弧形凹槽312的缺口 314。

优选的,复位块在凸起313卡入弧形凹槽312状态时,其可作为用于固定可活动密封块的固定器的一种实施方式。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本体1设有导向可活动密封块2滑动的密封块运动导轨315。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可活动密封块2上设有可沿密封块运动导轨 315滑动的滑动杆3150。

优选的,所述密封块运动导轨315选自导轨槽,滑动杆3150沿导轨槽滑动,进而导向可活动密封块2滑动。密封块运动导轨使可活动密封块2沿指定路线运动的同时,可避免密封块运动导轨过大影响中空通道的连通性能。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本体1上设有用于限定可活动密封块2位移的截止卡位16。

优选的,截止卡位16固定在本体内侧壁上,采用倒L形的杆棒状结构。当然,截止卡位16也可以是其他其形状。采用杆棒状结构可预留足够空间/空隙,可避免截止卡位16 过大影响中空通道的连通性能。

以容器密封盖用于储存液体的容器为例,液体从中空通道的上开口经截止卡位和/或者密封块运动导轨和/或者固定器周边空间/空隙,再经可活动密封块打开的中空通道段流至下开口,实现排出外界。

密封块运动导轨与截止卡位16的配合可以使可活动密封块的运动轨迹处于可控状态,可以通过相应调整密封块运动导轨和截止卡位16的位置,使可活动密封块的运动距离增大或缩小实现不同开启程度的打开中空通道,进而获得不同大小的物体进出通道。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本体1下方设有凸出于本体1且环绕下开口 11的管件护缘17。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本体1上设有环绕下开口11外侧设置的可活动密封膜21。

通过设置可活动密封膜21,在产品启用前密闭下开口,在启用时只需撕开可活动密封膜21即可暴露下开口,使产品投入使用状态。可活动密封膜21可作为第二道密封措施避免产品在使用前受到污染,更好地保障容器内药物的纯净程度,从而对患者提供更高的用药安全保障。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本体1上设有围绕覆盖管件护缘17外端的启用保护膜13。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本体1下方设有凸出于本体1且环绕下开口 11的管件护缘17,所述管件护缘17上设有围绕覆盖管件护缘17外端的启用保护膜13。

管件护缘17和启用保护膜13的设置可保持容器密封装置用于连接外设装置的部份在启用前处于已灭菌状态。使用时,只需撕开启用保护膜13即可将外设装置固定在固定装置上。

优选的,可活动密封膜21与启用保护膜13一体制作,这样只需操作一次即可完成开启。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延长管15上设有至少一道环绕延长管15设置的封闭环150,封闭环150突出于延长管15外表面,封闭环150在延长管15与外设装置配合连接时通过紧密顶抵在外设装置内壁实现延长管15与外设装置之间的密封。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封闭环150的横截面为半圆形或者梯形。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本体1上设有环绕下开口11外侧的密封垫 18。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密封垫18设置在管件护缘17内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密封垫18设置在延长管15外侧壁。

密封垫18的设置可在与外设装置连接时相互配合使两者间处于密封状态。优选的,容器密封装置应用在输液容器中与外配的输液连接器连接时,可保持输液过程中输液管路处于密封状态。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本体1上设有与外配装置固定连接时配合外配装置用于阻隔内部部件与外界相通的阻隔装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阻隔装置包括设置于本体1外侧的阻隔垫槽190 和固定在阻隔垫槽190上的阻隔垫191。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本体1下方设有凸出于本体1且环绕下开口11的管件护缘17,管件护缘17内侧设有与外设装置固定连接时配合外设装置用于阻隔内部部件与外界相通的阻隔装置,阻隔装置包括设置于管件护缘17内侧的阻隔垫槽190和固定在阻隔垫槽190上的阻隔垫191。

阻隔垫槽190、阻隔垫191和所连接的外设装置配合,可有效分隔内部部件与外界,阻隔装置的应用可以很好地防止包括下开口、中空通道、上开口、外设装置上液体连接口、外设装置上可活动密封块打开装置、复位装置、密封垫18的内部部件与外界相通。优选的,在与外配输液连接器配合使用过程中保持包括下开口、外配输液连接器、密封垫18的内部部件处于无菌状态。阻隔装置的应用还能很好地保持外配输液连接器与输液容器的位置状态。

参照图37,一种设有该容器密封装置的储存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设有该容器密封装置的储存容器包括上述任一容器密封装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设有该容器密封装置的储存容器选自输液瓶、输液袋、血袋、营养袋、注射剂瓶、药瓶、奶瓶、试剂瓶、酒精瓶、饮用瓶、糖果瓶、零食盒。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设有该容器密封装置的储存容器上设有中空的储物腔。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设有该容器密封装置的储存容器上设有进物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设有该容器密封装置的储存容器上设有进物口和出物口。

进物口的设置,可以方便将物体从进物口放入储物腔内。出物口的设置,可以方便将储物腔内物体从出物口取出。

与容器密封装置组装而成的储存容器,可应用于包装材料、医用包装材料、药品包装、医疗器械领域,也可应用于食品、化工、用品领域。

当然,本发明创造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发明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