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囊式减震包装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82137发布日期:2019-06-13 10:59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一种气囊式减震包装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包装盒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气囊式减震包装盒。



背景技术:

减震包装盒是一种能够对物品进行减震包裹的盒状结构,将设备置于盒内后,上下周围加上垫层,然后装在盒子内,包装货物是由于颠簸、跌落、碰撞而受到冲击与震动的,而货物的每个面和每个角均可能受到撞击,包装减震常用的弹性材料有皱纹纸、弹性条丝、特制的弹性垫层和钢弹簧,垫层材料主要是玻璃棉、聚乙烯泡沫、聚酯泡沫、乳胶毡等,来实现包装盒的减震。

授权公告号为CN203428231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减震包装盒,包括盒体,盒体内设有底板,盒体内的底板上面设有多个隔板,底板上设有凹槽,隔板的下表面与底板上的凹槽相对应处设有支架,隔板的上表面设有凹槽,凹槽与隔板上支架的位置一致,盒体的上部为三角形,盒体为双层纸板,且在双层纸板间设有减震材料,盒体内部涂有防水涂层,但是该包装盒储物空间过小且无法调节,减震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气囊式减震包装盒,该种气囊式减震包装盒,通过上层减震盒和下层减震盒,提升了包装盒的储物空间,通过减震气囊和隔离气囊的组合使用,实现了不同尺寸物品的存放与减震,通过压缩管与回复弹簧,提升了装置的整体减震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气囊式减震包装盒,包括上层减震盒、下层减震盒、减震底座和压缩管,所述上层减震盒的内壁紧密贴合有密封内胆,所述密封内胆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减震气囊,所述减震气囊的左侧上端面贯穿连接有气囊充气管,所述上层减震盒的下端面活动连接有下层减震盒,所述下层减震盒的内壁固定连接有五个隔离气囊,所述隔离气囊的上端面设置有气压调节孔,所述下层减震盒的下端面固定连接有减震底座,所述减震底座的上部内壁固定连接有若干个上定位管,所述上定位管的下端面贯穿连接有压缩管,所述压缩管的外壁套接有回复弹簧,所述压缩管的下端面紧密贴合有缓冲软垫。

进一步的,所述上层减震盒的上端面转动连接有密封盖,所述密封盖呈“长方体”盒状,所述密封盖可沿所述上层减震盒的上端面后侧边进行转动,且所述密封盖的内壁尺寸等于所述密封内胆的外壁尺寸。

进一步的,所述密封盖的前部下端面固定连接有两个插接卡条,所述上层减震盒的前部上端面固定连接有卡扣槽,所述卡扣槽位于所述插接卡条的正下方,所述插接卡条与所述卡扣槽均呈对称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上层减震盒的前壁活动连接有包装盒开闭控制钮,所述包装盒开闭控制钮位于所述上层减震盒的对称轴线上,所述包装盒开闭控制钮呈“矩形”块状,且所述包装盒开闭控制钮可沿水平方向按动。

进一步的,所述下层减震盒与所述隔离气囊的连接夹缝处紧密贴合有气囊定位框,所述气囊定位框呈“矩形”框状,所述气囊定位框可沿竖直方向移动,且所述气囊定位框的外壁尺寸等于所述下层减震盒的内壁尺寸。

进一步的,所述压缩管的下端面固定连接有插接槽,所述插接槽呈“圆柱”筒状,所述插接槽的内壁与所述缓冲软垫紧密贴合。

进一步的,所述减震底座的下端面固定连接有紧固底板,所述紧固底板呈“矩形”板状,所述紧固底板可向水平方向进行移动,且所述紧固底板与所述减震底座平行设置。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该种气囊式减震包装盒,在上层减震盒内安装了减震气囊和气囊充气管,在向上层减震盒放置物品之前,通过气囊充气管向减震气囊中充气,且减震气囊呈“U型”槽状,便于存放大尺寸的物品,减震气囊充气鼓起后,将上层减震盒的侧壁与下壁全部覆盖,避免了储存的物品与上层减震盒的内壁直接接触,在包装盒晃动时,利用减震气囊的缓冲减震性,实现了对物品的减震保护作用。

2、该种气囊式减震包装盒,在下层减震盒的内部安装了隔离气囊和气压调节孔,当隔离气囊中充满气之后,五个隔离气囊互相平行设置,隔离气囊在起到减震作用的同时,还起到了隔离的作用,避免了尺寸较小的物体在下层减震盒中发生剧烈的碰撞,且通过气压调节孔可对隔离气囊的气压进行调节,当物品尺寸较小时,向气压调节孔中输气,增大隔离气囊的气压,隔离气囊膨胀增大,当物品尺寸较大时,通过气压调节孔排出气体,降低隔离气囊的气压,隔离气囊缩小,实现了下层减震盒内部空间的灵活调节。

3、该种气囊式减震包装盒,在下层减震盒的下端面安装了减震底座,减震底座内部安装了压缩管、回复弹簧和缓冲软垫,当减震底座受力时,压缩管向下压缩并且给缓冲软垫一个向下的压力,缓冲软垫受力向下压缩并且产生向上的反作用力,避免了压力过大而对减震底座造成损坏,实现了缓冲作用,且回复弹簧受力后压缩,并在受力减小时带动压缩管回复至原来位置,避免了压缩管受力变形,提升了装置的整体减震效果。

4、该种气囊式减震包装盒,包装盒由上层减震盒和下层减震盒组成,且上层减震盒和下层减震盒为活动连接,按动包装盒开闭控制钮之后,密封盖打开,然后将所需储存的物品放入上层减震盒中,当放入的物品较多时,通过拉动下层减震盒,将下层减震盒沿水平方向抽动,然后将物品放入下层减震盒中,再将下层减震盒推回至上层减震盒的正下方,通过上层减震盒和下层减震盒的组合使用,解决了包装盒储物空间过小的问题,提升了包装盒的储物空间且便于物品的收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上层减震盒整体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下层减震盒整体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减震底座剖面结构图。

图中:1、上层减震盒;101、密封内胆;102、减震气囊;103、气囊充气管;104、密封盖;105、插接卡条;106、卡扣槽;107、包装盒开闭控制钮;2、下层减震盒;201、气囊定位框;202、隔离气囊;203、气压调节孔;3、减震底座;301、上定位管;302、插接槽;303、缓冲软垫;304、压缩管;305、回复弹簧;306、紧固底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气囊式减震包装盒,包括上层减震盒1、下层减震盒2、减震底座3和压缩管304,上层减震盒1的内壁紧密贴合有密封内胆101,密封内胆101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减震气囊102,减震气囊102的左侧上端面贯穿连接有气囊充气管103,通过气囊充气管103向减震气囊102中充气,且减震气囊102呈“U型”槽状,便于存放大尺寸的物品,减震气囊102充气鼓起后,将上层减震盒1的侧壁与下壁全部覆盖,避免了储存的物品与上层减震盒1的内壁直接接触,在包装盒晃动时,利用减震气囊102的缓冲减震性,实现了对物品的减震保护作用,上层减震盒1的下端面活动连接有下层减震盒2,按动包装盒开闭控制钮107之后,密封盖104打开,然后将所需储存的物品放入上层减震盒1中,当放入的物品较多时,通过拉动下层减震盒2,将下层减震盒2沿水平方向抽动,然后将物品放入下层减震盒2中,再将下层减震盒2推回至上层减震盒1的正下方,通过上层减震盒1和下层减震盒2的组合使用,解决了包装盒储物空间过小的问题,下层减震盒2的内壁固定连接有五个隔离气囊202,隔离气囊202的上端面设置有气压调节孔203,五个隔离气囊202互相平行设置,隔离气囊202在起到减震作用的同时,还起到了隔离的作用,避免了尺寸较小的物体在下层减震盒2中发生剧烈的碰撞,且通过气压调节孔203可对隔离气囊202的气压进行调节,当物品尺寸较小时,向气压调节孔203中输气,增大隔离气囊202的气压,隔离气囊202膨胀增大,当物品尺寸较大时,通过气压调节孔203排出气体,降低隔离气囊202的气压,隔离气囊202缩小,实现了下层减震盒2内部空间的灵活调节,下层减震盒2的下端面固定连接有减震底座3,减震底座3的上部内壁固定连接有若干个上定位管301,上定位管301的下端面贯穿连接有压缩管304,压缩管304的外壁套接有回复弹簧305,压缩管304的下端面紧密贴合有缓冲软垫303,当减震底座3受力时,压缩管304向下压缩并且给缓冲软垫303一个向下的压力,缓冲软垫303受力向下压缩并且产生向上的反作用力,避免了压力过大而对减震底座3造成损坏,实现了缓冲作用,且回复弹簧305受力后压缩,并在受力减小时带动压缩管304回复至原来位置,避免了压缩管304受力变形,提升了装置的整体减震效果。

进一步的,上层减震盒1的上端面转动连接有密封盖104,密封盖104起到了对上层减震盒1的遮挡防尘作用,密封盖104呈“长方体”盒状,且密封盖104可沿上层减震盒1的上端面后侧边进行转动,实现了密封盖104的开闭控制,且密封盖104的内壁尺寸等于密封内胆101的外壁尺寸,实现了密封盖104的内壁与密封内胆101的外壁的无缝贴合,避免堆积灰尘。

进一步的,密封盖104的前部下端面固定连接有两个插接卡条105,上层减震盒1的前部上端面固定连接有卡扣槽106,卡扣槽106位于插接卡条105的正下方,插接卡条105与卡扣槽106均呈对称设置,在关闭密封盖104时,两个插接卡条105向下移动,并直接插入插接卡条105正下方的卡扣槽106中,实现密封盖104的稳固固定。

进一步的,上层减震盒1的前壁活动连接有包装盒开闭控制钮107,位于上层减震盒1的对称轴线上,包装盒开闭控制钮107呈“矩形”块状,便于按动对包装盒开闭控制钮107的按动,且包装盒开闭控制钮107可沿水平方向按动,通过按动包装盒开闭控制钮107使得插接卡条105从卡扣槽106中脱离,从而实现了密封盖104的开启,达到了对包装盒开闭的便捷调节。

进一步的,下层减震盒2与隔离气囊202的连接夹缝处紧密贴合有气囊定位框201,气囊定位框201呈“矩形”框状,便于安装在呈“长方体”状的下层减震盒2的内壁上,气囊定位框201可沿竖直方向移动,便于气囊定位框201的拆卸与安装,且气囊定位框201的外壁尺寸等于下层减震盒2的内壁尺寸,使得气囊定位框201与下层减震盒2能够无缝紧密贴合,避免了气囊定位框201与下层减震盒2堆积灰尘,且减小了包装盒的震动。

进一步的,压缩管304的下端面固定连接有插接槽302,插接槽302起到了对压缩管304的定位固定作用,插接槽302呈“圆柱”筒状,便于呈“圆柱”状的压缩管304与插接槽302的稳固连接,插接槽302的内壁与缓冲软垫303紧密贴合,实现了对缓冲软垫303的定位作用,避免缓冲软垫303受力之后位置发证偏移,确保了减震底座3的减震性。

进一步的,减震底座3的下端面固定连接有紧固底板306,紧固底板306起到了对插接槽302稳固安装的作用,且达到了对上部整体结构的支撑作用,紧固底板306呈“矩形”板状,且紧固底板306可向水平方向进行移动,将紧固底板306进行移动之后,可对减震底座3内部结构进行检修、安装与更换,且紧固底板306与减震底座3平行设置,确保减震底座3始终保持水平,提升了包装盒在静置时的稳定性。

工作原理:首先,按动包装盒开闭控制钮107之后,密封盖104打开,然后将所需储存的物品放入上层减震盒1中,当放入的物品较多时,通过拉动下层减震盒2,将下层减震盒2沿水平方向抽动,然后将物品放入下层减震盒2中,再将下层减震盒2推回至上层减震盒1的正下方,然后,通过气囊充气管103向减震气囊102中充气,且减震气囊102呈“U型”槽状,便于存放大尺寸的物品,减震气囊102充气鼓起后,将上层减震盒1的侧壁与下壁全部覆盖,避免了储存的物品与上层减震盒1的内壁直接接触,在包装盒晃动时,利用减震气囊102的缓冲减震性,实现了对物品的减震保护作用,接着,五个隔离气囊202互相平行设置,隔离气囊202在起到减震作用的同时,还起到了隔离的作用,避免了尺寸较小的物体在下层减震盒2中发生剧烈的碰撞,通过气压调节孔203可对隔离气囊202的气压进行调节,当物品尺寸较小时,向气压调节孔203中输气,增大隔离气囊202的气压,隔离气囊202膨胀增大,当物品尺寸较大时,通过气压调节孔203排出气体,降低隔离气囊202的气压,隔离气囊202缩小,实现了下层减震盒2内部空间的灵活调节,最后,当减震底座3受力时,压缩管304向下压缩并且给缓冲软垫303一个向下的压力,缓冲软垫303受力向下压缩并且产生向上的反作用力,避免了压力过大而对减震底座3造成损坏,实现了缓冲作用,且回复弹簧305受力后压缩,并在受力减小时带动压缩管304回复至原来位置,避免了压缩管304受力变形,提升了装置的整体减震效果。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