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晕眩的稳定性高的电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98035发布日期:2019-07-17 05:58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晕眩的稳定性高的电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防晕眩的稳定性高的电梯。



背景技术:

曳引电梯是一种常见的垂直升降工具,普遍使用在高层建筑物中,但是现有的电梯乘坐人员在进出轿厢时,会使轿厢承受的重量发生改变,容易使轿厢上下晃动,上下晃动的轿厢容易使人产生晕眩感,且使人产生不安感,因此,需要一种防晕眩的稳定性高的电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晕眩的稳定性高的电梯,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防晕眩的稳定性高的电梯,包括电梯井和轿厢,所述电梯井的右侧开设有出口,所述轿厢的右侧的前后两侧均设置有门体,所述轿厢的顶侧壁设置有牵引绳,所述轿厢的底侧壁均匀设置有缓冲杆,且前后两组缓冲杆的底侧壁连接有横杆,所述横杆外侧壁的前后两侧均活动套接有滑套,且左右两组滑套的底侧壁设置有卡杆,所述电梯井内腔的前后两侧壁均设置有卡块,且前后两组卡块的相邻面均设置有卡槽,且卡杆活动插接在卡槽的内腔,所述卡杆顶侧壁的右侧设置有导向插杆,且导向插杆外侧壁的顶部活动套接有导向套管,所述轿厢底侧壁的右侧开设有与导向套管相匹配的导向槽,所述导向套管的顶端贯穿导向槽的内腔,且导向套管的顶侧壁与门体的底侧壁连接,所述轿厢内腔底侧壁的左侧均匀设置有座椅。

优选的,所述座椅包括立柱,且立柱的底侧壁与轿厢内腔底侧壁的左侧连接,所述立柱内腔的顶部活动插接有活动杆,且活动杆的底侧壁与立柱内腔的底侧壁之间设置有减震弹簧,所述活动杆左侧壁的顶部设置有连接板,且连接板右侧壁的顶部活动设置有座板,且连接板顶部与座板顶部的相邻面通过合页连接,所述座板底侧壁的左侧与活动杆的顶侧壁贴合。

优选的,所述缓冲杆包括缓冲套管,所述缓冲套管的顶端与轿厢的底侧壁连接,且缓冲套管内腔的中间设置有隔板,且隔板的顶侧壁和底侧壁均设置有缓冲弹簧柱,上侧所述缓冲弹簧柱的顶端与缓冲套管内腔的顶侧壁连接,下侧所述缓冲弹簧柱的底端与缓冲套管内腔的底侧壁连接,且缓冲套管的底部贯穿插接有缓冲插杆,且缓冲插杆的顶端与隔板的底侧壁连接,所述缓冲插杆的底部与横杆的顶侧壁连接,且缓冲插杆活动插接在下侧缓冲弹簧柱的内腔。

优选的,所述轿厢的外侧壁均匀设置有限位杆,且限位杆远离轿厢的一侧设置有滑轮,所述电梯井的内腔壁上开设有与滑轮相匹配的滑槽。

优选的,所述座板的顶侧壁开设有凹槽,且凹槽的竖截面呈圆弧形,且凹槽的内腔设置有海绵垫,所述轿厢内腔的前后两侧壁和左侧壁的中间均设置有扶手。

优选的,所述座板的右侧壁铰接有挂环,所述轿厢内腔的左侧壁开设有容纳槽,且容纳槽的内腔设置有与挂环相匹配的挂钩。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装置通过门体带动导向套管与导向插杆移动,使卡杆插入卡槽的内腔,实现轿厢的固定,避免轿厢意外上下运动,避免轿厢内腔的乘坐人员晃动,产生晕眩感,提高乘坐人员的安全感,限位杆的存在避免轿厢在电梯井的内腔左右前后晃动,滑轮与滑槽的匹配减小了摩擦力,座椅的存在为老年人或腿脚不便者提供了方便,避免轿厢启动和停止时对人造成的不良影响,扶手的存在方便了人员的扶持,有利于乘坐人员在电梯运行时保持身体的稳定,避免产生晕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座椅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缓冲杆结构示意图。

图中:1电梯井、2轿厢、3门体、4牵引绳、5缓冲杆、51缓冲套管、52隔板、53缓冲弹簧柱、54缓冲插杆、6横杆、7滑套、8卡杆、9导向插杆、10导向套管、11座椅、111立柱、112活动杆、113减震弹簧、114连接板、115座板、12出口、13扶手、14卡块、15卡槽、16限位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防晕眩的稳定性高的电梯,包括电梯井1和轿厢2,电梯井1的右侧开设有出口12,轿厢2的右侧的前后两侧均设置有门体3,轿厢2的顶侧壁设置有牵引绳4,轿厢2的底侧壁均匀设置有缓冲杆5,且前后两组缓冲杆5的底侧壁连接有横杆6,横杆6外侧壁的前后两侧均活动套接有滑套7,且左右两组滑套7的底侧壁设置有卡杆8,电梯井1内腔的前后两侧壁均设置有卡块14,且前后两组卡块14的相邻面均设置有卡槽15,且卡杆8活动插接在卡槽15的内腔,卡杆8顶侧壁的右侧设置有导向插杆9,且导向插杆9外侧壁的顶部活动套接有导向套管10,轿厢2底侧壁的右侧开设有与导向套管10相匹配的导向槽,导向套管10的顶端贯穿导向槽的内腔,且导向套管10的顶侧壁与门体3的底侧壁连接,轿厢2内腔底侧壁的左侧均匀设置有座椅11,座椅11的存在为老年人或腿脚不便者提供了方便,避免轿厢2启动和停止时对人造成的不良影响,门体3打开时,门体3通过导向套管10与导向插杆9的匹配,使两组卡杆8向相互远离的一侧运动,使卡杆8插入卡槽15的内腔,实现轿厢2的固定。

其中,座椅11包括立柱111,且立柱111的底侧壁与轿厢2内腔底侧壁的左侧连接,立柱111内腔的顶部活动插接有活动杆112,且活动杆112的底侧壁与立柱111内腔的底侧壁之间设置有减震弹簧113,活动杆112左侧壁的顶部设置有连接板114,且连接板114右侧壁的顶部活动设置有座板115,且连接板114顶部与座板115顶部的相邻面通过合页连接,座板115底侧壁的左侧与活动杆112的顶侧壁贴合,活动设置的座板115方便了折叠,使座板115的顶侧壁与轿厢2的左侧壁贴合,可以减小空间的占用,活动杆112在立柱111内腔上下运动,对减震弹簧113进行压缩可以起到减震缓冲的作用,避免坐在座板115上人产生晕眩感;

缓冲杆5包括缓冲套管51,缓冲套管51的顶端与轿厢2的底侧壁连接,且缓冲套管51内腔的中间设置有隔板52,且隔板52的顶侧壁和底侧壁均设置有缓冲弹簧柱53,上侧缓冲弹簧柱53的顶端与缓冲套管51内腔的顶侧壁连接,下侧缓冲弹簧柱53的底端与缓冲套管51内腔的底侧壁连接,且缓冲套管51的底部贯穿插接有缓冲插杆54,且缓冲插杆54的顶端与隔板52的底侧壁连接,缓冲插杆54的底部与横杆6的顶侧壁连接,且缓冲插杆54活动插接在下侧缓冲弹簧柱53的内腔,当轿厢2意外上下振动时,通过隔板52在缓冲套管51内腔上下运动,实现对两组缓冲弹簧柱53的拉伸和压缩,起到缓冲作用,减小轿厢2晃动的幅度避免使人产生晕眩感,并改变缓冲杆5的整体长度,避免轿厢2上下振动对使卡杆8与卡槽15的连接造成损坏;

轿厢2的外侧壁均匀设置有限位杆16,限位杆16的存在避免轿厢2在电梯井1的内腔左右前后晃动,且限位杆16远离轿厢2的一侧设置有滑轮,电梯井1的内腔壁上开设有与滑轮相匹配的滑槽,滑轮与滑槽的匹配减小了摩擦力;

座板115的顶侧壁开设有凹槽,且凹槽的竖截面呈圆弧形,凹槽的存在方便了人坐在座板115的顶部,避免意外滑落,且凹槽的内腔设置有海绵垫,海绵垫的存在使人坐的更舒适,轿厢2内腔的前后两侧壁和左侧壁的中间均设置有扶手13,扶手13的存在方便了人们的扶持避免摔倒,有利于乘坐人员在电梯运行时保持身体的稳定,避免产生晕眩;

座板115的右侧壁铰接有挂环,轿厢2内腔的左侧壁开设有容纳槽,且容纳槽的内腔设置有与挂环相匹配的挂钩,容纳槽起到隐藏挂钩的作用,通过挂钩钩住挂环,方便了使座板115的顶侧壁与轿厢2的左侧壁贴合,减小空间的占用。

工作原理:当轿厢2运行到出口12位置处时,门体3打开,门体3通过导向套管10与导向插杆9的匹配,使两组卡杆8向相互远离的一侧运动,使卡杆8插入卡槽15的内腔,实现轿厢2的固定,避免轿厢2意外上下运动,避免轿厢2内腔的乘坐人员晃动,产生晕眩感,关闭门体3时,门体3通过导向套管10与导向插杆9的匹配,使两组卡杆8脱离卡槽15的内腔,方便了轿厢2的上下运动,限位杆16的存在避免轿厢2在电梯井1的内腔左右前后晃动,滑轮与滑槽的匹配减小了摩擦力,座椅11的存在为老年人或腿脚不便者提供了方便,避免轿厢2启动和停止时对人造成的不良影响。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