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散装电感线圈铆接成片状料带的自动上料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49506发布日期:2019-05-11 01:23阅读:255来源:国知局
一种散装电感线圈铆接成片状料带的自动上料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自动化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散装电感线圈铆接成片状料带的自动上料机。



背景技术:

电感(电感线圈)是用绝缘导线(例如漆包线、纱包线等)绕制而成的电磁感应元件,也是电子电路中常用的元器件之一。电感线圈在制作完成后为散装状态,为了更好的便于客户使用以及包装出厂,我司会将电感线圈的两边连接片上打上小孔,然后将两边的连接片铆接在一个矩形边框上形成片状料带后出厂给客户。在铆接工序中,现有的做法在工装治具上人工的放置一个矩形边框,然后一颗一颗的电感线圈摆放到工装治具上,且电感线圈的两边搭在矩形边框上,然后将工装治具放到铆接机中进行铆压,此方法费时费力,人工成本高生产效率低。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散装电感线圈铆接成片状料带的自动上料机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装电感线圈铆接成片状料带的自动上料机,实现了散装电感线圈在铆接成片状料带前的自动上料,可直接进入到铆压机中进行铆压,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人力成本,提高了自动化操作。

本实用新型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一种散装电感线圈铆接成片状料带的自动上料机,其包括流水线、在所述流水线上进行移动的工装治具、位于所述流水线一侧的边框供料单元和线圈供料单元、将矩形边框从所述边框供料单元中抓取到所述工装治具中的第一夹持单元、将电感线圈从所述线圈供料单元中抓取到所述工装治具中的第二夹持单元。

进一步的,所述工装治具包括第一底板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底板中的由两个平行挡板围绕而成的承料槽,所述承料槽上设置有若干承载电感线圈中间线圈部分的第一凹槽,所述承料槽的两边所述挡板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凹槽对应的若干开口,所述第一凹槽中设置有插入电感线圈中部孔内的第一定位柱,矩形边框套在所述挡板上实现定位。

进一步的,所述边框供料单元包括边框装料治具、驱动所述边框装料治具平行于所述流水线运动的第一气缸、将所述边框装料治具中的矩形边框向上顶起的第一顶升杆、驱动所述第一顶升杆上下运动的第一驱动件以及检测所述边框装料治具中的矩形边框的高度的第一传感器。

进一步的,所述边框装料治具包括第二底板、位于所述第二底板上的且可上下运动的第一顶升板、垂直固定在所述第二底板上的且穿过所述第一顶升板的第一导向板,所述第二底板上设置有两个对准所述第一顶升板的第一通孔。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夹持单元包括第二气缸、受所述第二气缸驱动垂直于所述流水线运动的第二连接板、固定在所述第二连接板上的第三气缸、以及受所述第三气缸驱动进行上下运动的弹性吸附板。

进一步的,所述线圈供料单元包括旋转盘、等角度设置在所述旋转盘上的线圈装料治具、将其中一个靠近所述流水线的所述线圈装料治具中的电感线圈向上顶起的第二顶升杆、驱动所述第二顶升杆上下运动的第二驱动件以及检测所述线圈装料治具中电感线圈高度的第二传感器。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夹持单元包括第六气缸、受所述第六气缸驱动垂直于所述流水线运动的第三连接板、固定在所述第三连接板上的第四气缸、受所述第四气缸驱动进行上下运动的第四连接板、固定在所述第四连接板上的第五气缸和若干限位柱、受所述第五气缸驱动进行张开与闭合的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板上的若干对可拆卸的第一夹持片、以及可拆卸的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板上的且与一对所述第一夹持片形成一对夹爪的若干第二夹持片。

进一步的,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二夹持单元下游的电感线圈数量检测单元。

进一步的,所述数量检测单元包括第七气缸、受所述第七气缸驱动进行上下运动的第三支撑板、设置在所述第三支撑板上方的挂板、挂设在所述挂板上的若干弹簧、连接在所述弹簧末端的且贯穿所述第三支撑板与电感线圈中部线圈位置对应的检测杆、以及固定在所述第三支撑板两边的光纤传感器,所述检测杆上设置有供所述光纤传感器的红外线穿过的第三通口。

进一步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流水线一侧且与所述第一夹持单元位置配合的工装定位单元,所述工装定位单元包括第八气缸、受所述第八气缸驱动进行上下运动的且压住所述工装治具的压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一种散装电感线圈铆接成片状料带的自动上料机的有益效果在于:实现了散装电感线圈在铆接成片状料带前的自动上料,可直接进入到铆压机中进行铆压,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人力成本,提高了自动化操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中工装治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中边框供料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边框供料单元中边框装料治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中第一夹持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中线圈供料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线圈供料单元中线圈装料治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中第二夹持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第二夹持单元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二夹持单元中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第二夹持单元中第一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第二夹持单元中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中数量检测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中数量检测单元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中工装定位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数字表示:

100散装电感线圈铆接成片状料带的自动上料机;101电感线圈;102矩形边框;

1流水线;

2工装治具,21第一底板,22挡板,23承料槽,24定位孔,25第一凹槽,26开口,27第一定位柱,28第一通口,29第一通孔;

3边框供料单元,31边框装料治具,311第二底板,312第一顶升板,313第一导向板,314第一通孔,315条形槽,32第一气缸,33第一顶升杆,34第一驱动件,35第一传感器,36第一连接板;

4线圈供料单元,41旋转盘,42线圈装料治具,421第三底板,422第二顶升板,423导向柱,424第二导向板,425第二通孔,426竖向凹槽,43第二顶升杆,44第二驱动件,45第二传感器;

5第一夹持单元,51第二气缸,52第二连接板,53第三气缸,54弹性吸附板;

6第二夹持单元,61第三连接板,62第四气缸,63第四连接板,64第五气缸,65第一支撑板,651第二通口,652第一支撑条,653半圆凹槽,66第二支撑板,661第二支撑条,662条形口,663开口式条形槽,67第一夹持片,671第二通孔,672卡销,68第二夹持片,69第六气缸,610限位柱;

7数量检测单元,71第七气缸,72第三支撑板,73挂板,74弹簧,75检测杆,76光纤传感器,77第三通口,78第二定位柱,79限位块;

8工装定位单元,81第八气缸,82压板。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请参照图1-图15,本实施例为一种散装电感线圈铆接成片状料带的自动上料机100,其包括流水线1、在流水线1上进行移动的工装治具2、位于流水线1一侧的边框供料单元3和线圈供料单元4、将矩形边框102从边框供料单元3中抓取到工装治具2中的第一夹持单元5、将电感线圈101从线圈供料单元4中抓取到工装治具2中的第二夹持单元6、以及位于第二夹持单元6下游的电感线圈数量检测单元7。

工装治具2包括第一底板21以及位于第一底板21中的由两个平行挡板22围绕而成的承料槽23。第一底板21上设置有定位孔24,用于实现工装治具2的定位。承料槽23上设置有若干承载电感线圈101中间线圈部分的第一凹槽25,承料槽23的两边挡板22上设置有与第一凹槽25对应的若干开口26,用于限制电感线圈两边的连接片的位置,第一凹槽25中设置有插入电感线圈中部孔内的第一定位柱27。承料槽23的两个挡板外侧设置有上下贯通的第一通口28,便于电感线圈夹持机构进行产品夹持。第一凹槽25内设置有上下贯通的第一通孔29,便于电感线圈在夹持时能够顺利的被取出,也可为底部顶升杆的设置提供空间避让。矩形边框102套在挡板22上实现定位。

边框供料单元3包括边框装料治具31、驱动边框装料治具31平行于流水线1运动的第一气缸32、将边框装料治具31中的矩形边框102向上顶起的第一顶升杆33、驱动第一顶升杆33上下运动的第一驱动件34以及检测边框装料治具31中的矩形边框102的高度的第一传感器35。边框装料治具31包括第二底板311、位于第二底板311上的且可上下运动的第一顶升板312、垂直固定在第二底板311上的且穿过第一顶升板312的第一导向板313,第二底板311上设置有两个对准第一顶升板312的第一通孔314。第一顶升板312上设置有两条贯通前后的条形槽315,便于堆叠状的矩形边框102整堆的取放。

本实施例中设置有两个边框装料治具31,两个边框装料治具31共同设置在第一连接板36上,第一气缸32驱动第一连接板36水平直线运动,从而实现在不停机的情况下完成矩形边框102的放料。

第一夹持单元5包括第二气缸51、受第二气缸51驱动垂直于流水线1运动的第二连接板52、固定在第二连接板52上的第三气缸53、以及受第三气缸53驱动进行上下运动的弹性吸附板54。

当进行矩形边框102上料时,第一驱动件34驱动第一顶升杆33将第一顶升板312顶起,此时第一传感器35检测到最上层的矩形边框102达到设定高度,第一夹持单元5中的弹性吸附板54吸取最上层的矩形边框102然后套在挡板22上实现定位。

线圈供料单元4包括旋转盘41、等角度设置在旋转盘41上的线圈装料治具42、将其中一个靠近流水线1的线圈装料治具42中的电感线圈101向上顶起的第二顶升杆43、驱动第二顶升杆43上下运动的第二驱动件44以及检测线圈装料治具42中电感线圈高度的第二传感器45。线圈装料治具42包括第三底板421、活动设置在第三底板421上且可上下运动的第二顶升板422、垂直固定在第三底板421上的且穿过第二顶升板422的若干导向柱423、垂直固定在第三底板421上的第二导向板424,第三底板421上设置有两个对准第二顶升板422的第二通孔425。第二顶升板422的一边形成有凹槽,第二导向板424贯穿所述凹槽实现对第二顶升板422上下运动轨迹的导向作用。第二顶升板422中设置有与导向柱423位置对应的竖向凹槽426,电感线圈中部的线圈套设在导向柱423上且两侧的连接片卡入竖向凹槽426中,实现对线圈电感的精确限位。

第二夹持单元6包括第六气缸69、受第六气缸69驱动垂直于流水线1运动的第三连接板61、固定在第三连接板61上的第四气缸62、受第四气缸62驱动进行上下运动的第四连接板63、固定在第四连接板63上的第五气缸64和若干限位柱610、受第五气缸64驱动进行张开与闭合的第一支撑板65和第二支撑板66、设置在第一支撑板65上的若干对可拆卸的第一夹持片67、以及可拆卸的设置在第二支撑板66上的且与一对第一夹持片67形成一对夹爪的若干第二夹持片68。

第一支撑板65中部形成有镂空的第二通口651,第二支撑板66收容在第二通口651中。第一支撑板65上设置有若干平行间隔插入第二通口651内的第一支撑条652,第二支撑板66上设置有与第一支撑条652相对应的若干第二支撑条661,每个第一支撑条652上设置有两个第一夹持片67上,每个第二夹持片68上设置有两个第二支撑条661。

第一支撑条652和第二支撑条661结构相同,且每个支撑条上设置有两个贯通上下的条形口662、位于支撑条上表面上设置有横穿过条形口662的开口式条形槽663,第一夹持片67和第二夹持片68的上端伸出条形口662且在伸出部分设置有第二通孔671,开口式条形槽663内设置有穿过第二通孔671的卡销672。当需要更换第一夹持片67和第二夹持片68时,仅需要拔出卡销672,即可将第一夹持片67和第二夹持片68从支撑条的下方拔出,再将新的夹持片从支撑条下方插入条形口662中,再用卡销672卡入夹持片的第二通孔671中将夹持片固定卡住,从而实现夹持片的快速安装与拆卸,满足圆柱状电感线圈和扁平片状电感线圈的自动夹持以及两种夹持片的快速更换,也可以根据需求将其中几个支撑条上的夹持片拆下,满足设定的夹爪数量需求。

第一支撑条652与第二支撑条661相对面上设置有半圆凹槽653,限位柱610通过上下运动重复插入半圆凹槽653内。限位柱610的下表面设置有一插入产品中央孔内的插针(图中未标识)。

数量检测单元7包括第七气缸71、受第七气缸71驱动进行上下运动的第三支撑板72、设置在第三支撑板72上方的挂板73、挂设在挂板73上的若干弹簧74、连接在弹簧74末端的且贯穿第三支撑板72与电感线圈101中部线圈位置对应的检测杆75、以及固定在第三支撑板72两边的光纤传感器76,检测杆75上设置有供光纤传感器76的红外线穿过的第三通口77。第三支撑板72的下表面设置有与定位孔24对应配合的第二定位柱78以及限制第三支撑板72下降高度的限位块79。若工装治具2中承载的电感线圈101没有缺失,则在第三支撑板72下降过程中,检测杆75会向上运动,则光纤传感器76的红外线能够完全穿过第三通口77;若工装治具2中承载的电感线圈101存在缺失,则检测杆75不会向上运动,光纤传感器76的红外线在传输路线中会被检测杆75挡住,使得接收器无法接收到光线信号,从而判断出数量缺失。

本实施例的散装电感线圈铆接成片状料带的自动上料机100还包括设置在流水线1一侧且与第一夹持单元5位置配合的工装定位单元8,工装定位单元8包括第八气缸81、受第八气缸81驱动进行上下运动的且压住工装治具2的压板82。

本实施例的散装电感线圈铆接成片状料带的自动上料机100的工作原理为:操作人员先将装满物料的边框装料治具31和线圈装料治具42放置到位,然后第一夹持单元5从边框装料治具31中吸取矩形边框102放置到工装治具2中;工装治具2在流水线1上移动至第二夹持单元6位置,第二夹持单元6从线圈装料治具42中夹取一组电感线圈101放到承料槽23中,此时电感线圈101两侧的连接片搭在矩形边框102上;工装治具2移动至数量检测单元7位置,检测工装治具2中的电感线圈101的数量是否正确,最后由流水线1带动工装治具2至铆压工位进行铆压。

本实施例散装电感线圈铆接成片状料带的自动上料机100实现了散装电感线圈在铆接成片状料带前的自动上料,可直接进入到铆压机中进行铆压,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人力成本,提高了自动化操作。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