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片运输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06180发布日期:2019-05-31 21:46阅读:797来源:国知局
叶片运输支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力发电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叶片运输支架。



背景技术:

在兆瓦级叶片产业化的运输过程中,需要使用叶片运输支架对风电叶片进行固定和运输,其中,叶片运输支架的支架本体上设置有单根吊带,通过这根吊带来承载风电叶片的叶尖前缘。

由于单根吊带与风电叶片的接触面积小,叶片运输支架对风电叶片的支撑力集中至很小的区域,而导致风电叶片在运输过程中由于叶尖前缘受力过于集中,而使得风电叶片表面受损的情况发生。当然,其他类型的叶片在运输过程中也会遇到这种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叶片的表面受损的缺陷,提供一种叶片运输支架。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叶片运输支架,其包括支架本体,所述支架本体包括两根连接柱,两根所述连接柱沿所述叶片运输支架的长度方向分别设置于所述支架本体的两侧,所述叶片运输支架还包括:

两个调整机构,两个所述调整机构分别活动连接于两根所述连接柱,所述调整机构能够以沿所述长度方向设置的轴线为中心转动;

多根吊带,每一根所述吊带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调整机构,多根所述吊带的上表面均用于承载风电叶片。

该叶片运输支架设置有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调整机构的多根吊带,当风电叶片的叶尖被放置在这些吊带上时,通过风电叶片作用在吊带上的重量而使调整机构沿轴线转动,改变这些吊带相对于风电叶片的叶尖所呈的角度,使这些吊带能够与风电叶片的叶尖同时接触并共同承载该风电叶片的重量,从而有效扩大了叶尖与叶片运输支架的接触面积,避免叶尖的表面因受力过于集中而损坏的情况发生。

较佳地,所述支架本体还包括:

底座框架,两根所述连接柱设置于所述底座框架的上表面;

若干斜撑,所述斜撑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底座框架和所述连接柱,以进一步提高连接柱与底座框架之间的连接强度。

较佳地,所述支架本体还包括吊装接口,所述吊装接口设置于所述连接柱的顶部,以使该叶片运输支架能够以吊运的方式进行运输,提高该叶片运输支架的运输便捷性。

较佳地,两个所述调整机构沿所述长度方向相对设置,以便于使多根吊带的两端能够分别固定在这两个调整机构上。

较佳地,每个所述调整机构均包括:

转轴,所述转轴沿所述长度方向设置并旋转连接于所述连接柱;

连接杆,所述转轴的一端连接于所述连接杆,多根所述吊带的端部分别套设于所述连接杆。

上述的技术方案用于进一步限定该调整机构的结构特征,以使调整机构实现连接固定吊带以及以轴线为中心转动的功能。

较佳地,所述调整机构还包括挡板,所述挡板设置于所述连接杆的两端,所述挡板用于限制所述吊带脱离所述连接杆。

该挡板用于对吊带的位置进行限制,以避免叶片运输支架在承载风电叶片时发生吊带从连接杆上脱出的意外。

较佳地,所述叶片运输支架还包括支承板,所述支承板设置于多根所述吊带的上表面,所述支承板用于承载所述风电叶片。

通过设置支承板可进一步提高风电叶片与该叶片运输支架之间的接触面积,并且能够在支承板与风电叶片长期接触并磨损时更换该支承板,以杜绝吊带磨损断裂的情况发生。

较佳地,所述支承板的下表面具有固定环,所述吊带穿设于所述固定环,以使支承板与吊带之间的相对位置被固定,避免支承板从吊带上意外滑落的情况发生。

较佳地,所述支承板的形状为U形,以在放置于吊带上表面时能够适配于吊带中间受力而向下弯曲的形状,提高支承板与吊带之间的接触面积。

较佳地,所述支承板的上表面覆设有橡胶垫。

使支承板与风电叶片的叶尖之间呈柔性接触,以进一步避免叶片运输支架在运输过程中对风电叶片的表面造成损伤。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该叶片运输支架设置有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调整机构的多根吊带,当风电叶片的叶尖被放置在这些吊带上时,通过风电叶片作用在吊带上的重量而使调整机构沿轴线转动,改变这些吊带相对于风电叶片的叶尖所呈的角度,使这些吊带能够与风电叶片的叶尖同时接触并共同承载该风电叶片的重量,从而有效扩大了叶尖与叶片运输支架的接触面积,避免叶尖的表面因受力过于集中而损坏的情况发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叶片运输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叶片运输支架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叶片运输支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一),其中,挡板被隐藏。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叶片运输支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二)。

附图标记说明:

叶片运输支架100,长度方向A

支架本体1

连接柱11

底座框架12

斜撑13

吊装接口14

调整机构2,轴线S

转轴21

连接杆22

转接件23

挡板24

吊带3

支承板4

固定环41

风电叶片200

叶尖20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举个较佳实施例,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叶片运输支架100,其包括有支架本体1、两个调整机构2以及多根吊带3。其中,支架本体1包括有两根连接柱11,这两根连接柱11沿着叶片运输支架100的长度方向A分别设置在该支架本体1的两侧,两个调整机构2分别以活动连接的方式与两根连接柱11相连,且调整机构2能够以沿着长度方向A设置的轴线S为中心转动,而每一根吊带3的两端则分别连接在两个调整机构2上,且多根吊带3的上表面均用于承载风电叶片200。

该叶片运输支架100设置有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调整机构2的多根吊带3,当风电叶片200的叶尖201被放置在这些吊带3上时,通过风电叶片200作用在吊带3上的重量而使调整机构2沿轴线S(参见图3)转动,改变这些吊带3相对于风电叶片200的叶尖201所呈的角度,使这些吊带3能够与风电叶片200的叶尖201同时接触并共同承载该风电叶片200的重量,从而有效扩大了叶尖201与叶片运输支架100的接触面积,避免叶尖201的表面因受力过于集中而损坏的情况发生。其中,风电叶片200的根端如何固定于叶片运输支架100属于现有的技术,因此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叶片运输支架100的吊带3数量为两根,这两根吊带3直接呈平行并列设置,但这仅为一种较佳的吊带3设置方式,在其他实施例中,两根以上的吊带3也能够实现扩大叶尖201与叶片运输支架100的接触面积的效果,且多根吊带3之间以非平行方式设置的形式也能够实现扩大叶尖201与叶片运输支架100的接触面积的效果。

该支架本体1还包括有底座框架12及若干的斜撑13,其中,两根连接柱11垂直设置在底座框架12的上表面,并与该底座框架12相固定,而斜撑13的两端则分别固定连接于底座框架12和连接柱11,以进一步提高连接柱11与底座框架12之间的连接强度。此外,该支架本体1还包括有吊装接口14,该吊装接口14设置在连接柱11的顶部,以使该叶片运输支架100能够以吊运的方式进行运输,提高该叶片运输支架100的运输便捷性。

如图1和图3所示,两个调整机构2沿着长度方向A相对设置,以便于使多根吊带3的两端能够分别固定在这两个调整机构2上。此外,该调整机构2均包括有转轴21和连接杆22,转轴21沿着长度方向A设置并以旋转连接的方式与连接柱11相连,而连接杆22水平设置,且转轴21的一端与连接杆22的中间位置处相连,而多根吊带3的端部均套在该连接杆22上。上述的技术方案用于进一步限定该调整机构2的结构特征,以使调整机构2实现连接固定吊带3以及以轴线S为中心转动的功能。优选地,该调整机构2均还包括有转接件23,该转接件23用于使转轴21连接至连接杆22,在本实施例中,该转接件23为U形,转接件23的两个伸出端同时与连接杆22连接,以提高连接杆22与转接件23之间的连接强度。

此外,如图4所示,该调整机构2还包括有挡板24,该挡板24设置在连接杆22的两端,并通过螺栓锁紧固定,以用于对吊带3的位置进行限制,从而避免吊带3从连接杆22上脱出的意外。优选地,位于连接杆22两端的两块挡板24之间相互连接,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以便于对挡板24的拆装,并且能够提高挡板24对吊带3的阻挡效果。

如图1和图2所示,该叶片运输支架100还包括有支承板4,支承板4设置在多根吊带3的上表面上,且该支承板4用于与风电叶片200直接接触,以进一步提高风电叶片200与该叶片运输支架100之间的接触面积,并且能够在支承板4与风电叶片200长期接触并磨损时更换该支承板4,以杜绝吊带3磨损断裂的情况发生。该支承板4的下表面具有固定环41,该固定环41用于供吊带3穿过,以使支承板4与吊带3之间的相对位置被固定,避免支承板4从吊带3上意外滑落的情况发生。

同时,该支承板4的形状可为U形,以在放置于吊带3上表面时能够适配于吊带3中间受力而向下弯曲的形状,提高支承板4与吊带3之间的接触面积。优选地,该支承板4的上表面覆设有橡胶垫(图中未示出),使支承板4与风电叶片200的叶尖201之间呈柔性接触,以进一步避免叶片运输支架100在运输过程中对风电叶片200的表面造成损伤。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组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