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半径弯轨输送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90939发布日期:2019-10-29 20:43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一种大半径弯轨输送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表面涂装行业流水线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大半径弯轨输送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在涂装线体行业中,因设备及技术的限制,工件在上下坡时多是采用半径在2米内的弯轨。所以当工件较大,需要2点吊挂以增加工件的稳定性及通过性时,工件永远平行于轨道运行。而当爬坡半径所对应的弧度小于工件占用轨道长,工件在爬坡段上过度到第三轨道上时,因倾斜角度对工件所产生的偏移会集中在一处,此处的偏移距离就是工件与工件的最小间距,也是影响轨道利用率的最重要数据。而此时为了让工件安全的通过,工件的吊挂间距永远大于偏移距离,造成轨道的利用率低下,现有技术中的轨道利用率为最高为41.3%。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的涂装线体行业中,工件在上下坡时多是采用半径在2米内的弯轨,造成轨道的利用率低下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过一种大半径弯轨输送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大半径弯轨输送系统,包括轨道、设置在轨道内的链条以及驱动链条在轨道上运动的驱动装置,所述链条上设有若干挂具,所述挂具上挂有工件,所述工件与链条之间通过挂具保持平行,所述轨道包括第一直线段、与第一直线段连接且倾斜设置的第二直线段,设在第二直线段右上方的第三直线段以及设置在第二直线段和第三直线段之间的爬坡段,且第一直线段与第二直线段之间的倾斜角度为θ,倾斜半径为r,所述爬坡段的一端与第二直线段连接,爬坡段的另一端与第三直线段连接,所述爬坡段的圆心朝下设置,所述爬坡段分别与第二直线段和第三直线段相切,所述挂具的高度为L1,所述工件的高度为L2,爬坡段的圆弧所对应的半径为R,所述R取值为5(L1+L2)~10(L1+L2),所述爬坡段的圆弧长度为S,所述S所对应的圆心角与倾斜角度相等。

本实用新型通过改变爬坡段,加大爬坡段轨道半径,使爬坡段爬坡弧线延长,使倾斜角度对工件产生的偏移量均匀的分散在整个爬坡弧线上,从而缩小工件与工件的最小间距,达到提高轨道利用率的目的。

优选的,所述R取值为7.5(L1+L2)。

优选的,所述第一直线段和第三直线段之间的高度为h,所述倾斜角度θ与R的关系为:其中,r的取值范围为1000-2000mm。

具体的,所述挂具与工件为两点接触,且挂具的高度L1为700mm,所述工件的高度L2为2000mm,所述工件的宽度为1000mm,所述工件与工件之间的距离为100-200mm,所述倾斜角度为θ为5°~40°。

更为具体的方案是:所述工件与工件之间的距离为160mm。

具体的,所述倾斜角度为θ为30°。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装置为驱动电机且轨道上设有用于调节链条的张力调节装置。轨道每隔一段设置有张紧,即链条张力调节装置。此装置通过方管加强180°转弯轨,在转弯轨的两端设置可移动的套轨,通过感应器感知链条的张力情况,控制套轨收缩以保持链条张力的稳定。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通过改变爬坡段,加大爬坡段轨道半径,使爬坡段爬坡弧线延长,使倾斜角度对工件产生的偏移量均匀的分散在整个爬坡弧线上,从而缩小工件与工件的最小间距,达到提高轨道利用率的目的,利用率由41.3%提升到86.2%,实现产能的翻倍,使得生产升本大幅降低。同时,因偏移量均匀的分散在整个弧线上,提高了工件上下坡的稳定性及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大半径弯轨输送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的输送系统的爬坡段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大半径弯轨输送系统的爬坡段示意图;

图4是图1中D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是图3中C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中标记:1-轨道,2-挂具,3-工件,4-链条,5-第一直线段,6-第二直线段,7-爬坡段,8-第三直线段8,9-电机,10-张力调节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并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所用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

如图1-5所示,一种大半径弯轨输送系统,包括轨道1、设置在轨道1内的链条4以及驱动链条4在轨道1上运动的驱动装置,本实施例中的驱动装置为电机9。轨道1每隔一段设置有张紧,即链条张力调节装置10。此装置通过方管加强180°转弯轨,在转弯轨的两端设置可移动的套轨,通过感应器感知链条4的张力情况,控制套轨收缩以保持链条4张力的稳定。通过电机9带动链条4在轨道1上传动。如图4所示,所述链条4上设有若干挂具2,所述挂具2上挂有工件3,所述工件3与链条4之间通过挂具2保持平行,所述轨道1包括第一直线段5、与第一直线段5连接且倾斜设置的第二直线段6,设在第二直线段6右上方的第三直线段8以及设置在第二直线段6和第三直线段8之间的爬坡段7,且第一直线段5与第二直线段6之间的倾斜角度为θ,所述爬坡段7的一端与第二直线段6连接,爬坡段7的另一端与第三直线段8连接,所述爬坡段7的圆心朝下设置,所述爬坡段7分别与第二直线段6和第三直线段8相切,所述挂具2的高度为L1,所述工件3的高度为L2,爬坡段7的圆弧所对应的半径为R,所述R取值为5(L1+L2)~10(L1+L2),所述爬坡段7的圆弧长度为S,所述S所对应的圆心角与倾斜角度相等。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R取值优选为7.5(L1+L2)。所述第一直线段5和第三直线段8之间的高度为h,所述倾斜角度θ与R的关系为:其中,r的取值范围为1000-2000mm。并且实际选取的倾斜角度θ,必须小于计算出来的角度θ,例如,r取值为2000mm,R取值为20000mm,h取值为3650mm,则θ计算得出约为34°,则实际设计取值为30°。

所述倾斜角度优选为θ为30°。所述挂具2与工件3为两点接触,且挂具2的高度L1为700mm,所述工件3的高度L2为2000mm,所述工件3的宽度为1000mm,所述工件3与工件3之间的距离为100-200mm,所述倾斜角度为θ为5°~40°。

更为具体的方案是:所述工件3与工件3之间的距离为160mm。

本实用新型通过改变爬坡段7,加大爬坡段7轨道1半径,使爬坡段7爬坡弧线延长,使倾斜角度对工件3产生的偏移量均匀的分散在整个爬坡弧线上,从而缩小工件3与工件3的最小间距,达到提高轨道1利用率的目的,利用率由41.3%提升到86.2%,实现产能的翻倍,使得生产升本大幅降低。同时,因偏移量均匀的分散在整个弧线上,提高了工件3上下坡的稳定性及安全性。

实施例1:为了更好的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效果,现在将本实用新型和现有技术中对轨道1的利用率做对比分析:

如图2所示,1、现有技术输送系统:

如图1所示,

工件3尺寸为:宽*高:1000*2000mm

挂具2高度为700mm

爬坡高度h为3650mm

倾斜角度为30°

爬坡半径为2000mm时,

工件3在由爬坡段7过度到第三轨道1时,此时工件3底部已经靠紧,轨道1上的偏移量为A,及A的取值为1423mm,工件3要顺利安全的通过,工件3吊挂在轨道1上的间距必须大于1423mm。此时轨道1的利用率为1000/(1000+1423)=41.3%。在10米/分钟的线速下,1小时通过的工件3数量为:10*60/2.423件≈247件。

2、本实用新型的大半径弯轨输送系统:

如图3所示,

工件3尺寸为:宽*高:1000*2000mm

挂具2高度为700mm

爬坡高度为第一直线段和第三直线段之间的高度差即3650mm

倾斜角度θ为30°

爬坡半径R取7.41(2000+700)mm=20007mm时,

工件3在由爬坡段7过度到第三轨道1时,此时工件3底部已经靠紧,轨道1上的偏移量就是最小偏移量为B,即B的取值范围为160mm,工件3要顺利安全的通过,工件3吊挂在轨道1上的间距必须大于160mm。此时轨道1的利用率为1000/(1000+160)=86.2%。在10米/分钟的线速下,1小时通过的工件3数量为:10*60/1.16件≈517件。

分析现有技术输送系统与本实用新型的大半径弯轨输送系统的轨道1利用率的数据可以得出:通过改变爬坡段7轨道1半径,延长弧线,使角度偏移量均匀分散后,可以实现产量的提升。如图3和5所示,而且工件3的偏移量通过分散减小后,工件3运行更稳定且不易脱落,运行更安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