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矿井下运输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单轨吊起吊装置。
背景技术:
单轨吊是当前最先进的煤矿运输设备之一,可实现从煤矿井底车场直达采掘工作面连续、不转载运输,用人少、效率高、安全好。但是,单轨吊配备的起吊梁在运输过程中针对性很强,在井下吊起起吊梁时,往往需要采用钢结构,现有矿井井下吊梁之间采用钢结构(硬梁)拉起起吊梁,其缺点为:
由于起吊梁用于盛放重物,钢梁随起吊物重量的加重容易变形,主要表现在:
①钢性结构起吊梁的起吊物件是由承载钢梁承担的,承载钢梁的承载重量随着承载钢梁长度的增加而减小,重量过大会引起承载钢梁变形,丛而限制了钢梁的起重量。
②钢性结构起吊梁的承载钢梁需用高强度钢材制成,重量大,体积大,成本高,运输安装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新型单轨吊起吊装置,其技术方案为:
包括轨道(1)、吊挂(2)、横撑梁(3)、钢丝绳和起吊梁(6),其特征在于,所述吊挂(2)挂在轨道(1)上,吊挂(2)中部横向安装若干横撑梁(3),每个横撑梁(3)的两端分别设有凹槽和连杆(9),横撑梁(3)的连杆(9)插入相邻横撑梁(3)的凹槽内,并通过球销(8)固定;横撑梁(3)与轨道(1)平行,相邻两个吊挂(2)之间安装钢丝绳I(4),卡块(5)安装在相邻两个吊挂(2)的外侧,且与钢丝绳I(4)固定连接,所述起吊梁(6)安装在吊挂(2)下部,且通过钢丝绳II(7)与钢丝绳I(4)通过钢丝绳卡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钢丝绳I(4)与钢丝绳II(7)材质相同,均采用直径为18~30mm的钢丝绳。
进一步地,在钢丝绳I(4)上设有圆环,将钢丝绳II(7)穿过圆环,钢丝绳II(7)通过钢丝绳卡子固定在钢丝绳I(4)上。
进一步地,所述钢丝绳I(4)用链条I代替,钢丝绳II(7)用链条II代替,卡块(5)用连接环代替,在链条I上将链条II通过连接环将两者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卡块(5)由两个半圆钢块嵌入钢丝绳,其直径小于钢丝绳I(4)。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新型单轨吊起吊装置,在吊挂中部固定横撑梁,防止吊挂之间相对移动,钢丝绳(或链条)上的卡块(或绳卡、或连接环)固定在相邻两吊挂之间外侧的钢丝绳(或链条)上,以固定钢丝绳或链条,本实用新型采用钢丝绳(或链条)软性连接代替钢梁刚性连接,克服了钢梁连接变形的缺点,可节约成本、安装效率高,可最大可能增加起吊梁长度,从而达到吊装大重量物体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卡块凹块的正视图;
图3为图2的俯视图;
图4为卡块凸块的正视图;
图5为图4的俯视图;
如图所示:1轨道,2吊挂,3横撑梁,4钢丝绳I(或链条I),5卡块,6起吊梁,7钢丝绳II(或链条II),8球销,9连杆。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图1为4个吊挂,根据吊垂情况,可以选择8吊挂、16吊挂、32吊挂……,吊挂之间的间距也可随垂吊大重量物件的需求,进行更改。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新型单轨吊起吊装置,包括轨道1、吊挂2、横撑梁3、钢丝绳和起吊梁6,所述吊挂2挂在轨道1上,横撑梁3安装在吊挂2中部,每个横撑梁3的两端用球销8连接,以满足横撑梁垂直及水平方向的移动要求,保证卡紧力不使两吊挂之间相对移动。横撑梁3与轨道1平行,相邻两个吊挂2之间安装钢丝绳I4(或链条I),横撑梁3和钢丝绳I4(或链条I)与轨道1平行,卡块5安装在相邻两个吊挂2的外侧,且与钢丝绳I4(或链条I)固定连接,卡块用钢丝绳卡子卡住钢丝绳I(或链条I)即可。
所述起吊梁6安装在吊挂2下部,且通过钢丝绳II7(或链条II)与钢丝绳I4(或链条I)通过钢丝绳卡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钢丝绳I4(或链条I)与钢丝绳II7(或链条II)材质相同,均采用直径为18mm~30mm的钢丝绳或者链条。卡块5由两个半圆钢块嵌入钢丝绳,即由如图2-5所示的卡块,由凹块和凸块相互嵌入,钢丝绳穿过凹块前部,其直径小于钢丝绳I4(或链条I)。孔2-φ8与凸半块配钻,两孔与中心线对称度不大于0.2mm,装配弹性圆柱形。孔2-φ8与凹半块配钻,两孔与中心线对称度不大于0.2mm,装配弹性圆柱形。在吊挂2上有一大于钢丝绳I的圆孔,将钢丝绳I(或链条I)穿过圆孔后用钢丝绳卡子把钢丝绳I(或链条I)卡入即可。钢丝绳I4(或链条I)中间是一圆环,将钢丝绳II7(或链条II)穿过圆环再用钢丝绳卡子卡住钢丝绳,使两个钢丝绳之间相互固定。
图1中左侧起吊梁6为现结构图对称的8吊挂的起吊梁。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新型单轨吊起吊装置,在吊挂中部固定横撑梁,防止吊挂之间相对移动,钢丝绳(或链条)上的卡块(或绳卡、或连接环)固定在相邻两吊挂之间外侧的钢丝绳(或链条)上,以固定钢丝绳或链条,本实用新型采用钢丝绳(或链条)软性连接代替钢梁刚性连接,克服了钢梁连接变形的缺点,可节约成本、安装效率高,可最大可能增加起吊梁长度,从而达到吊装大重量物体的需求。
以上已对本发明创造的应用进行了具体的说明,但本发明创造并不限于以上所述,熟悉本领域的专业人员在不违背本发明创造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种种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等同的更改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