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复位的防护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34062发布日期:2019-08-27 19:59阅读:274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复位的防护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防护设备与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自动复位的防护角。



背景技术:

居室内使用装饰防护角是一种传统的装饰方法,在铝合金门窗边角、桌子边角、墙体边角等地方,为避免被尖锐边角碰伤人体或物体,防护角被广泛使用。从过去的木材材料的防护角到现在的塑料、橡胶、玻璃、金属等基材的防护角,防护角一直被人们研发和推广使用。

防护角在使用时,通常是采用直接接触的方式将防护角覆盖在物体的边角处,利用防护角本身材料的变形来吸收碰撞能量,以窗户防护角为例,因窗户要经常的开启和关闭,现在市场上主要有两类窗户防护角,一种是尺寸较小的小防护角,厚度不到1cm,固定在窗户边角处,只能起到防止刮伤的目的,如果脑袋或身体的其他部位碰上,因为厚度太小,还是会感到比较痛;另一种是尺寸较大的球形或其他形状的防护角,可将窗户的整个边角包住,厚度较大,在吸能方面性能优异,但会影响到窗户关闭,需先摘下才能关闭窗户,使用不方便。目前市场上暂无活动式可自动复位的防护角出现。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动复位的防护角,通过弹性件活动式的连接防护角,使防护角能够自由退让而不必摘下,还可通过进一步优化的设计,例如使其与要碰撞的物体之间存在间隙,既可以放置较大的防护角增强缓冲性能,也可以延长反应距离,让大脑及时作出反应,减慢冲击速度,降低碰撞伤害,整体结构简单,方便制作,便于操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自动复位的防护角,包括防护角、弹性件和连接座,所述防护角具有朝向要碰撞的物体的内侧面和用于接触外界冲击的外侧面,在所述要碰撞的物体的一个或多个方向形成防护,所述连接座安装在所述要碰撞的物体上,所述防护角通过所述弹性件与所述连接座相连,所述弹性件具有一定弹性和韧性,能够承受所述防护角位置变化带来的冲击或施加的变形力,并进行自动复位。

如上所述的自动复位的防护角,所述连接座为连接座或者通过锁紧件锁紧的安装座,所述防护角的内侧面贴紧所述要碰撞的物体或者与所述要碰撞的物体之间保持一定距离。

如上所述的自动复位的防护角,所述连接座为具有一定厚度的片状或块状结构,在弹性件的作用下,所述防护角的内侧面与所述要碰撞的物体之间保持一定距离,该距离介于零到连接座的厚度之间。

如上所述的自动复位的防护角,所述防护角具有三个互相垂直的保护面,分别为防护角正面、防护角侧面和防护角底面。

如上所述的自动复位的防护角,所述防护角位于侧面位置的防护角侧面为L型,防护角正面和防护角底面为四边形。

优选的,所述防护角侧面朝向要碰撞的物体内侧的一端高度低于外端高度。

如上所述的自动复位的防护角,所述防护角采用橡胶材料制成。

如上所述的自动复位的防护角,所述防护角采用聚氨酯材料制成。

如上所述的自动复位的防护角,所述防护角采用塑料材料制成,内侧面粘有缓冲垫。

如上所述的自动复位的防护角,所述弹性件长度大于10cm。

优选的,所述弹性件采用塑料或金属薄片制成。

如上所述的自动复位的防护角,所述要碰撞的物体为窗户。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通过弹性件活动式的连接防护角,使防护角能够自由退让而不必摘下,大大提高了使用的便捷性;

2、本实用新型还可以使防护角与要碰撞的物体之间存在间隙,这样防护角受到碰撞后可在弹性件连接下进行摆动,位置不受限定,这样可设计较大的防护角以增强缓冲性能;

3、将本实用新型的防护角应用作窗户防护角,当关窗户时,防护角在窗框的反作用力下,由弹性件牵引着向外转动,不必事先取下,使用方便,如果进一步使防护角与要碰撞物体之间存在的间隙还可以延长反应距离,当头部或身体其他部位碰到防护角时,大脑的中枢神经系统会感知到触觉并指导身体做出减速动作,减慢冲击速度,降低碰撞伤害;

4、本实用新型的防护角整体结构简单,方便制作,且便于操作,除特别适用于窗户外、也可应用在桌子、墙角等有需求的防护场合。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方案和优点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防护角的自然状态图。

图3为图1所示的防护角的受推状态图。

图中各附图标记所代表的组件为:

1、防护角,11、防护角正面,12、防护角侧面,13、防护角底面,2、弹性件,3、连接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需要说明,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

应当理解,当提及元件被“连接”或“联接”至另一元件时,所述元件可以直接连接或联接至另一元件,或者可以存在中间元件。用于描述元件之间关系的其它用语应当以同样的方式解释(例如,“在......之间”、“邻近”等)。

实施例1

参见图1,图1为本实施例的一种自动复位的防护角,包括防护角1、弹性件2和连接座3,所述防护角1具有朝向要碰撞的物体的内侧面和用于接触外界冲击的外侧面,通过弹性件2与连接座3相连,受到外力冲击后,防护角1在弹性件2的带动下发生位置变化,并削减冲击,当外力消失后,防护角1可自动复位回到自然状态。

结合图2,本实施的防护角1用于铝合金窗户的防护,因铝合金窗户的边角处较为锋利,很容易造成刮伤或碰伤,防护角1的设计采用三个互相垂直的保护面,包括防护角正面11、防护角侧面12和防护角底面13,分别保护窗户边角处的三个相邻平面。

优选的,防护角正面11和防护角底面13为四边形结构,以增大接触面积,防护角侧面12为L型结构,朝向窗户内侧的一端高度低于外端高度,且有效面积覆盖窗户下边缘,应用此设计的好处在于,当关闭窗户时,防护角1会随弹性件2旋转,最终防护角侧面12靠近窗框处的上顶点会抵在窗框边缘,并承担弹性件2的反作用力,参见图3所示,防护角1位置变化越大,弹性件2的反作用力也就越大,L型结构的防护角侧面12可有效降低靠近窗框处的上顶点高度,减少防护角1的位置变化量,延长本装置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座3厚度为5cm,安装在防护角1上端15cm处的窗框上,用于固定整套装置,连接座3与防护角1之间通过弹性件2连接,所述防护角1和弹性件2、弹性件2和连接座3、连接座3和窗户之间通过双面胶粘贴。

进一步的,所述弹性件2为具有一定弹性和韧性的塑料板材,长度为20cm,宽度小于连接座3的宽度,主要运用弹力将位置变化后的防护角1进行复位。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防护角1采用聚氨酯材料制成,与弹性件2粘结之后内表面距离窗框外表面1~3cm,当人体不小心碰到防护角1时,防护角1与窗户之间的间隙可以为大脑多提供一些反应时间,做出减速或其他处理动作,与此同时,弹性件2受到弯曲,会产生一个反作用方向的推力,来减弱碰撞冲击,降低碰撞伤害;关闭窗户时,无需摘取防护角1,防护角1会在窗框的反作用力下向后移动并挤压弹性件2,最终与窗户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完成窗户的关闭动作,十分方便。

实施例2

为提供更加美观的效果,满足不同人群个性化需求,本实施例中,所述防护角1采用塑料材料制成,外观可制成各种形状,并附带不同色彩的图案,内侧面粘有缓冲垫(图上未标出),能起到相同的削减碰撞伤害的作用,且更具有美观性。

本实施例未提及的其他特征,均可与实施例1相同,不再赘述。

需要指出的是,在上述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所述防护角1、弹性件2和连接座3被描绘成了特定的材料、结构或形状,但这只是优选,不能视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只要能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功能,任何其他材料、结构或形状都是可以采用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