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除尘型双下料卷状锚固剂分装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73873发布日期:2019-09-29 14:51阅读:247来源:国知局
一种除尘型双下料卷状锚固剂分装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重污染行业清洁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是一种除尘型双下料卷状锚固剂分装系统。



背景技术:

卷状锚固剂是工程中锚杆支护的胶凝材料,可使锚杆与凿孔壁紧密结合,起到。适用于矿山、煤矿、高边坡,隧道洞室开挖支护或者永久支护锚固山体岩石等作用。

现有锚固剂在加工完成后,绝大部分主要依托人工通过铲子等工具实现装袋,在进行装袋时极易产生对人身体有损伤的粉尘,少部分采用简易分装机构,一台分装机构仅能单人进行分装,工作效率低下,且依然无法避免粉尘的危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锚固剂在加工完成后,绝大部分主要依托人工通过铲子等工具实现装袋,在进行装袋时极易产生对人身体有损伤的粉尘,少部分采用简易分装机构,一台分装机构仅能单人进行分装,工作效率低下,且依然无法避免粉尘的危害的问题,提供一种除尘型双下料卷状锚固剂分装系统。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除尘型双下料卷状锚固剂分装系统包括分装机料仓、下料机构和除尘机构,分装机料仓顶部进料口与提升进料机构连接,分装机料仓底部下料口与输送管一端连接,输送管另一端分别与第一下料管一端和第二下料管一端连接,第一下料管另一端和第二下料管另一端均与下料机构连接。下料机构包括固定座、连接板、第一下料斗和第二下料斗,固定座两侧面分别设置有第一皮带保护罩和第二皮带保护罩,并通过连接板分别与第一皮带保护罩和第二皮带保护罩连接,第一下料斗位于第一皮带保护罩下方,且与连接板连接,第二下料斗位于第二皮带保护罩下方,且与连接板连接,第二下料斗和第一下料斗底部下料口均与接料管连接,第一下料管穿过连接板插入第一下料斗内,第二下料管穿过连接板插入第二下料斗内。除尘机构包括第一除尘罩、第二除尘罩、第一除尘管和第二除尘管,第一除尘罩与第一皮带保护罩远离连接板的一侧连接,第一除尘罩位于第一下料斗上方,第一除尘管与第一除尘罩连接,第二除尘罩与第二皮带保护罩远离连接板的一侧连接,第二除尘罩位于第二下料斗上方,第二除尘管与第二除尘罩连接。

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设置分装机料仓和下料机构,将制备好的锚固剂放置在分装机构料仓中,需要进行装袋时,通过输送管输送至下料机构中进行下料,工作人员只需要将卷状袋放置在下料斗的下料口处即可完成分装。

同时,在下料机构上方设置除尘机构,通过除尘管对下料斗中进料时产生的粉尘进行引导吸收,然后进行统一清理,大幅降低工作环境中产生的粉尘。

再则,除尘机构与下料机构均设置了一组,现场工作人员能够双人同时进行锚固剂的下料分装,较之仅能单人使用的现有分装机构,工作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解决了现有锚固剂在加工完成后,绝大部分主要依托人工通过铲子等工具实现装袋,在进行装袋时极易产生对人身体有损伤的粉尘,少部分采用简易分装机构,一台分装机构仅能单人进行分装,工作效率低下,且依然无法避免粉尘的危害的问题。

进一步的,第一除尘罩和第二除尘罩上部均设置有吊耳,并通过穿过吊耳的固定螺栓分别与第一皮带保护罩和第二皮带保护罩连接。

可选的,第一除尘罩和第二除尘罩结构相同,第一除尘罩底部设有开口,内部为除尘腔,且除尘腔为圆弧结构,第一除尘管从第一除尘罩顶部插入除尘腔内。

可选的,第一除尘管位于第一除尘罩内的一端连接有喇叭口,第一除尘管通过螺纹结构与喇叭口小头一端连接。

可选的,第一下料斗和第二下料斗上设置有观察口,观察口位于两下料斗的上部。

进一步的,提升进料机构和输送管内均设置有提升绞龙。

进一步的,第一皮带保护罩和第二皮带保护罩内均设置有输送皮带,第一皮带保护罩远离第一下料斗的一端设置有第一电机,第一电机通过输送皮带带动第一下料斗内的第一连接杆转动,第一连接杆插入第一下料斗内,第一连接杆底部与第一下料斗底部接触,第二电机通过输送皮带带动第二下料斗内的第二连接杆转动,第二连接杆插入第二下料斗内,第二连接杆底部与第二下料斗底部接触,第二连接杆和第一连接杆底部均设置有遮挡片,遮挡片能遮挡下料口。

可选的,固定座一端连接有第一支撑杆,另一端连接有第二支撑杆,第一支撑杆底部与支撑台连接,第一支撑杆上设置有第一控制器,第一控制器通过导线与第一电机连接,并能控制第一电机开启和/或关闭,第二支撑杆底部与支撑台连接,第二支撑杆上设置有第二控制器,第二控制器通过导线与第二电机连接,并能控制第一电机开启和/或关闭。

可选的,遮挡片为四分之一圆的弧形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以下之一;

1、通过设置分装机料仓和下料机构,将制备好的锚固剂放置在分装机构料仓中,需要进行装袋时,通过输送管输送至下料机构中进行下料,工作人员只需要将卷状袋放置在下料斗的下料口处即可完成分装。

2、在下料机构上方设置除尘机构,通过除尘管对下料斗中进料时产生的粉尘进行引导吸收,然后进行统一清理,大幅降低工作环境中产生的粉尘。

3、除尘机构与下料机构均设置了一组,现场工作人员能够双人同时进行锚固剂的下料分装,较之仅能单人使用的现有分装机构,工作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4、解决了现有锚固剂在加工完成后,绝大部分主要依托人工通过铲子等工具实现装袋,在进行装袋时极易产生对人身体有损伤的粉尘,少部分采用简易分装机构,一台分装机构仅能单人进行分装,工作效率低下,且依然无法避免粉尘的危害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除尘型双下料卷状锚固剂分装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下料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下料机构和除尘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下料机构和除尘机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第一下料斗底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第一除尘罩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1为分装机料仓、2为提升进料机构、3为输送管、4为第一下料管、5为第二下料管、6为第一除尘管、7为第二除尘管、8为第一除尘罩、9为第二除尘罩、10为第一下料斗、11为第二下料斗、12为第一支撑杆、13为第二支撑杆、14为支撑台、15为第一电机、16为第二电机、17为第一皮带保护罩、18为第二皮带保护罩、19为固定座、20为连接板、21为第一控制器、22为第二控制器、23为观察口、24为第一连接杆、25为遮挡片、26为接料管、27为输送皮带、28为吊耳、29为下料口、30为固定螺栓、31为除尘腔、32为喇叭口、33为螺纹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能够更加清晰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内容。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除尘型双下料卷状锚固剂分装系统包括分装机料仓1、下料机构和除尘机构,分装机料仓1顶部进料口与提升进料机构2连接,分装机料仓1底部下料口与输送管3一端连接,输送管3另一端分别与第一下料管4一端和第二下料管5一端连接,第一下料管4另一端和第二下料管5另一端均与下料机构连接。下料机构包括固定座19、连接板20、第一下料斗10和第二下料斗11,固定座19两侧面分别设置有第一皮带保护罩17和第二皮带保护罩18,并通过连接板20分别与第一皮带保护罩17和第二皮带保护罩18连接,第一下料斗10位于第一皮带保护罩17下方,且与连接板20连接,第二下料斗11位于第二皮带保护罩18下方,且与连接板20连接,第二下料斗11和第一下料斗10底部下料口29均与接料管26连接,第一下料管4穿过连接板20插入第一下料斗10内,第二下料管5穿过连接板20插入第二下料斗11内。除尘机构包括第一除尘罩8、第二除尘罩9、第一除尘管6和第二除尘管7,第一除尘罩8与第一皮带保护罩17远离连接板20的一侧连接,第一除尘罩8位于第一下料斗10上方,第一除尘管6与第一除尘罩8连接,第二除尘罩9与第二皮带保护罩18远离连接板20的一侧连接,第二除尘罩9位于第二下料斗11上方,第二除尘管7与第二除尘罩9连接。

使用中,通过设置分装机料仓和下料机构,将制备好的锚固剂放置在分装机构料仓中,需要进行装袋时,通过输送管输送至下料机构中进行下料,工作人员只需要将卷状袋放置在下料斗的下料口处即可完成分装。在下料机构上方设置除尘机构,通过除尘管对下料斗中进料时产生的粉尘进行引导吸收,然后进行统一清理,大幅降低工作环境中产生的粉尘。除尘机构与下料机构均设置了一组,现场工作人员能够双人同时进行锚固剂的下料分装,较之仅能单人使用的现有分装机构,工作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解决了现有锚固剂在加工完成后,绝大部分主要依托人工通过铲子等工具实现装袋,在进行装袋时极易产生对人身体有损伤的粉尘,少部分采用简易分装机构,一台分装机构仅能单人进行分装,工作效率低下,且依然无法避免粉尘的危害的问题。

实施例2

基于实施例1,如图6所示,第一除尘罩8和第二除尘罩9上部均设置有吊耳28,并通过穿过吊耳28的固定螺栓30分别与第一皮带保护罩17和第二皮带保护罩18连接。

使用中,通过设置吊耳和固定螺栓,使得两个除尘罩能够与两个皮带保护罩实现紧密连接,大幅降低除尘罩意外脱落的几率。

实施例3

基于实施例2,第一除尘罩8和第二除尘罩9结构相同,第一除尘罩8底部设有开口,内部为除尘腔31,且除尘腔31为圆弧结构,第一除尘管6从第一除尘罩8顶部插入除尘腔31内。第一除尘管6位于第一除尘罩8内的一端连接有喇叭口32,第一除尘管6通过螺纹结构33与喇叭口32小头一端连接。

使用中,通过将除尘腔设置为圆弧结构,并且将第一除尘管从除尘腔顶部插入除尘腔中,便于粉尘进入第一除尘管,同时在除尘管位于除尘罩内的一端连接喇叭口,有利于增加第一除尘管在除尘腔内开口面积,再则有效降低第一除尘管从除尘腔内滑出几率,第二除尘管与第二除尘罩结构与之相同,故不再赘述。

再则通过设置两除尘罩与两下料斗特殊的位置关系,在下料斗进料时,产生的粉尘一部分被连接板和皮带保护罩遮挡后回落至下料斗内,另一部分从下料斗位于连接板和皮带保护罩之外的开口部分进入空气中,对此部分除尘罩能够进行阻挡,并在除尘管的配合下进行吸收清理。

实施例4

基于实施例1,第一下料斗10和第二下料斗11上设置有观察口23,观察口23位于两下料斗的上部。

使用中,通过设置观察口,便于工作人员在使用中对两下料斗内部情况进行观察,从而在出现异常时能够及时停机进行检修。

实施例5

基于实施例1,提升进料机构2和输送管3内均设置有提升绞龙。

实施例6

基于实施例1,如图5所示,第一皮带保护罩17和第二皮带保护罩18内均设置有输送皮带27,第一皮带保护罩17远离第一下料斗10的一端设置有第一电机15,第一电机15通过输送皮带27带动第一下料斗10内的第一连接杆24转动,第一连接杆24插入第一下料斗10内,第一连接杆24底部与第一下料斗10底部接触,第二电机16通过输送皮带27带动第二下料斗11内的第二连接杆转动,第二连接杆插入第二下料斗11内,第二连接杆底部与第二下料斗11底部接触,第二连接杆和第一连接杆24底部均设置有遮挡片25,遮挡片25能遮挡下料口29。

在实际使用中,能够在输送皮带两端设置两个转轮,一个转轮与电机动力输出端连接,另一个转轮套接在连接杆上,电机工作时带动一个转轮转动,在输送皮带的传递下第二个转轮发生转动,从而带动与之连接的连接杆转动,设置在连接杆底部的遮挡片以连接杆为圆心做圆周运动,从而对位于下料斗底部的下料口进行间歇性的遮挡,在遮挡下料口时,停止下料,在未遮挡下料口时,进行下料,从而实现下料的可控。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仅提供了一种能够实现电机带动连接杆转动的事例,在实际使用中并不局限于通过转轮和输送皮带实现电机控制连接杆转动。

实施例7

基于实施例6,固定座19一端连接有第一支撑杆12,另一端连接有第二支撑杆13,第一支撑杆12底部与支撑台14连接,第一支撑杆12上设置有第一控制器21,第一控制器21通过导线与第一电机15连接,并能控制第一电机15开启和/或关闭,第二支撑杆13底部与支撑台14连接,第二支撑杆13上设置有第二控制器22,第二控制器22通过导线与第二电机16连接,并能控制第一电机16开启和/或关闭,遮挡片25为四分之一圆的弧形结构。

使用中,现场工作人员能够分别通过第一控制器和第二控制器对第一下料斗和第二下料斗下料进行控制,互不影响,提高整体工作效率。

同时将遮挡片设置为四分之一圆的弧形结构,现场工作人员能够通过PLC设置控制器的时钟信号,从而实现点触控制器时,电机带动连接杆旋转90°,可以根据触摸次数更加精确的控制下料斗下料,如每4次点触控制器,有一次能够阻挡下料口,实现停止下料。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