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排污装置、垃圾箱及垃圾中转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62164发布日期:2019-10-28 22:43阅读:237来源:国知局
自动排污装置、垃圾箱及垃圾中转站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垃圾箱入料污水排放技术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自动排污装置。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自动排污装置的垃圾箱。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包括上述自动排污装置的垃圾中转站。



背景技术:

生活垃圾转运站使用的垃圾转运容器为垃圾箱,由于生活垃圾的混杂特性,垃圾箱在装填垃圾时都会产生大量污水。对于垃圾污水处理,行业内目前主要有两种处理方式:

一是污水不排放,封闭在垃圾箱内,污水随垃圾箱转运到填埋场后再排放,这种方法降低了垃圾的转运效率,同时也增加了在转运过程中污水滴漏的隐患;

二是在垃圾箱上设置手动排污阀,将产生的污水排放到垃圾站内污水收集系统。垃圾箱就位后操作员到垃圾箱排污口处操作,操作人员手操作球阀或端盖开启排污口,污水直接排入污水沟。当垃圾箱装填完毕后操作员再进行关闭球阀的操作,垃圾箱再进入转运状态。这种方法提高了垃圾的转运效率,但操作起来比较麻烦,同时需操作人员接近操作,因此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上述两种方案均没有较好的解决垃圾箱的污水排放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动排污装置、垃圾箱及垃圾中转站,以解决现有垃圾箱入料时的污水处理,操作人员接近正在工作的设备操作易造成安全隐患;人工操作存在不确定性,容易导致关闭不完全而造成转运途中设备的污水滴漏的技术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自动排污装置,用于垃圾箱入料时的内部污水自动排放控制,包括:污水排放阀,用于连接在垃圾箱底部的排污口上并通过开闭以排出垃圾箱内的污水,污水排放阀的控制端向外伸出,通过控制端沿轴向的往返移动以实现污水排放阀的开闭控制;开闭控制机构,用于通过与垃圾箱发生相对位移以推动污水排放阀的控制端沿轴向往返移动从而控制污水排放阀的开闭。

进一步地,开闭控制机构包括固接在垃圾箱周边结构上的固定支座以及设于固定支座上的撞块,污水排放阀的控制端上设有用于与撞块匹配设置并通过与撞块接触发生相互作用力迫使控制端沿轴向运动的驱动块,通过垃圾箱周边结构与垃圾箱之间的相对移动以使得撞块与驱动块接触并发生相互作用力推动污水排放阀的控制端沿轴向运动从而实现控制端对污水排放阀的开闭控制。

进一步地,撞块转动连接在固定支座上;通过对撞块的转动调节,以使撞块在垃圾箱装载过程中通过转动进行避让,以及在垃圾箱装载后转动至与驱动块相对应的区域。

进一步地,撞块转动连接在固定支座上,撞块与固定支座之间设有用于限制撞块转动范围的限位构造以及用于迫使撞块悬停于与驱动块相对应的区域并弹性缓冲撞块与驱动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弹性复位缓冲件。

进一步地,弹性复位缓冲件包括一根拉结弹簧,拉结弹簧沿撞块的转动轴的径向布设;或者弹性复位缓冲件包括多根拉结弹簧,拉结弹簧沿撞块的转动轴的径向布设,多根拉结弹簧从不同的方向拉结撞块,以迫使撞块悬停于与驱动块相对应的区域并弹性缓冲撞块与驱动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进一步地,污水排放阀为常闭阀门。

进一步地,污水排放阀包括阀体、阀芯、复位弹簧以及阀杆,阀芯处于阀体的阀腔内,阀杆的一端与阀芯连接,阀杆的另一端向阀体外伸出构成污水排放阀的控制端;阀杆通过复位弹簧连接装配在阀体上,以实现阀杆带动阀芯复位常闭。

进一步地,阀体包括用于与垃圾箱底部排污口密封连接的进水接头以及用于与排污管密封连接或悬置直接向固定区域排放的出水接头;阀杆与阀芯同轴布设且沿阀体的轴向布设,阀杆通过沿阀体的轴向往返运动以带动阀芯在阀腔内沿轴向往返滑动从而实现进水接头与出水接头之间的通断控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垃圾箱,其包括上述自动排污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垃圾中转站,其包括上述自动排污装置。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自动排污装置,垃圾箱和开闭控制机构之间的相对位移方向与污水排放阀的控制端轴向保持一致,通过控制垃圾箱与开闭控制机构之间发生相对位移,以使得开闭控制机构与污水排放阀的控制端接触并发生相互作用力,促使污水排放阀的控制端沿轴向运动。控制端沿轴向向外运动,控制污水排放阀开启,从而实现排污,控制端沿轴向向内运动,污水排放阀关闭;或者控制端沿轴向向内运动,控制污水排放阀开启,从而实现排污,控制端沿轴向向外运动,污水排放阀关闭。垃圾箱和开闭控制机构之间的相对移动范围,即为污水排放阀的开闭控制开关,采用纯机械方式实现污水排放阀的开闭控制,结构简单,易于装配和操作,适用于各种类别以及各种形式的垃圾箱在入料时的废水自动排放。

开闭控制机构可以装在垃圾箱周边结构上,垃圾箱周边结构可以为:用于承载垃圾箱的承载支架,用于承载垃圾箱的承载平台,车载式垃圾箱的车架,或者垃圾中转站的转运层地面。垃圾箱与垃圾箱周边结构之间发生相对位移,可以采用控制垃圾箱沿竖向下落稳定支撑实现,同时也便于垃圾入料、垃圾压缩等操作;或者垃圾箱与垃圾箱周边结构之间发生相对位移,可以采用控制垃圾箱周边结构沿竖向升降或者沿水平向滑移等方式运动。

开闭控制机构也可以装配于升降平台或者升降气缸上,通过对开闭控制机构的升降控制以迫使污水排放阀的控制端轴向运动,从而实现污水排放阀的自动开闭。

垃圾箱可以装载于升降平台、升降气缸、千斤顶或者举升机构上,以实现垃圾箱的升降运动,从而实现污水排放阀的自动开闭。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实用新型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自动排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自动排污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例说明:

1、污水排放阀;101、驱动块;102、阀体;1021、进水接头;1022、出水接头;103、阀芯;104、复位弹簧;105、阀杆;2、开闭控制机构;201、固定支座;202、撞块;203、限位构造;204、弹性复位缓冲件;3、垃圾箱;301、排污口;4、垃圾箱周边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由下述所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自动排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自动排污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自动排污装置,用于垃圾箱3入料时的内部污水自动排放控制,包括:污水排放阀1,用于连接在垃圾箱3底部的排污口301上并通过开闭以排出垃圾箱3内的污水,污水排放阀1的控制端向外伸出,通过控制端沿轴向的往返移动以实现污水排放阀1的开闭控制;开闭控制机构2,用于通过与垃圾箱3发生相对位移以推动污水排放阀1的控制端沿轴向往返移动从而控制污水排放阀1的开闭。本实用新型自动排污装置,垃圾箱3和开闭控制机构2之间的相对位移方向与污水排放阀1的控制端轴向保持一致,通过控制垃圾箱3与开闭控制机构2之间发生相对位移,以使得开闭控制机构2与污水排放阀1的控制端接触并发生相互作用力,促使污水排放阀1的控制端沿轴向运动。控制端沿轴向向外运动,控制污水排放阀1开启,从而实现排污,控制端沿轴向向内运动,污水排放阀1关闭;或者控制端沿轴向向内运动,控制污水排放阀1开启,从而实现排污,控制端沿轴向向外运动,污水排放阀1关闭。垃圾箱3和开闭控制机构2之间的相对移动范围,即为污水排放阀1的开闭控制开关,采用纯机械方式实现污水排放阀1的开闭控制,结构简单,易于装配和操作,适用于各种类别以及各种形式的垃圾箱3在入料时的废水自动排放。

开闭控制机构2可以装在垃圾箱3周边结构上,垃圾箱3周边结构可以为:用于承载垃圾箱3的承载支架,用于承载垃圾箱3的承载平台,车载式垃圾箱3的车架,或者垃圾中转站的转运层地面。垃圾箱3与垃圾箱3周边结构之间发生相对位移,可以采用控制垃圾箱3沿竖向下落稳定支撑实现,同时也便于垃圾入料、垃圾压缩等操作;或者垃圾箱3与垃圾箱3周边结构之间发生相对位移,可以采用控制垃圾箱3周边结构沿竖向升降或者沿水平向滑移等方式运动。

开闭控制机构2也可以装配于升降平台或者升降气缸上,通过对开闭控制机构2的升降控制以迫使污水排放阀1的控制端轴向运动,从而实现污水排放阀1的自动开闭。

垃圾箱3可以装载于升降平台、升降气缸、千斤顶或者举升机构上,以实现垃圾箱3的升降运动,从而实现污水排放阀1的自动开闭。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开闭控制机构2包括固接在垃圾箱周边结构4上的固定支座201以及设于固定支座201上的撞块202。污水排放阀1的控制端上设有用于与撞块202匹配设置并通过与撞块202接触发生相互作用力迫使控制端沿轴向运动的驱动块101,通过垃圾箱周边结构4与垃圾箱3之间的相对移动以使得撞块202与驱动块101接触并发生相互作用力推动污水排放阀1的控制端沿轴向运动从而实现控制端对污水排放阀1的开闭控制。可选地,撞块202也可以替换为平行于控制端中轴线布设的齿条,相应的驱动块101可以替换为转动连接于控制端的侧向。可选地,驱动块101可以替换为沿控制端的轴向布设在控制端上的齿条,相应的撞块202替换为与齿条相匹配并转动连接于固定支座201上的齿轮。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撞块202转动连接在固定支座201上。通过对撞块202的转动调节,以使撞块202在垃圾箱3装载过程中通过转动进行避让,以及在垃圾箱3装载后转动至与驱动块101相对应的区域。垃圾箱3在装载在垃圾中转站的支撑平台上时,如果撞块202是凸伸在外的结构,很容易受到垃圾箱3的撞击而导致变形或断裂,因此在装载垃圾箱3时,可以通过转动撞块202使的撞块202回收而避免与垃圾箱3接触;当垃圾箱3装载完毕后,将撞块202转出并悬停至与驱动块101相匹配的位置,以便于实现垃圾箱3入料时的污水自动排放控制。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撞块202转动连接在固定支座201上,撞块202与固定支座201之间设有用于限制撞块202转动范围的限位构造203。通过限位构造203限制撞块202的转动范围,以避免撞块202脱出与驱动块101相匹配的区域。撞块202与固定支座201之间设有用于迫使撞块202悬停于与驱动块101相对应的区域并弹性缓冲撞块202与驱动块101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弹性复位缓冲件204。利用弹性缓冲撞块202的弹性力以缓冲撞块202与驱动块101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避免产生相互间的作用力破坏以及变形;提高撞块202的防撞击能力以及抗变形能力。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弹性复位缓冲件204包括一根拉结弹簧,拉结弹簧沿撞块202的转动轴的径向布设;或者弹性复位缓冲件204包括多根拉结弹簧,拉结弹簧沿撞块202的转动轴的径向布设,多根拉结弹簧从不同的方向拉结撞块202,以迫使撞块202悬停于与驱动块101相对应的区域并弹性缓冲撞块202与驱动块101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使得撞块202不论受到哪个方向的作用力,均能够利用弹性缓冲撞块202进行缓冲并及时复位。可选地,撞块202通过球形万向接头连接在固定支座201上,并通过限位构造203限制撞块202沿水平向以及竖向的转摆幅度,以使得撞块202在受到撞击时能够自适应的摆动并结合弹性缓冲撞块202的弹性缓冲能力以避免造成撞击破坏,从而提高结构的使用寿命,同时通过限位构造203限制撞块202以及弹性缓冲撞块202的复位能力以使得撞块202处于与驱动块101相匹配的区域以确保对控制端的驱动控制功能。可选地,弹性复位缓冲件204也可以采用套接在撞块202外并固定在固定支座201上的弹性护套,撞块202从弹性护套中外伸并悬置于与驱动块101相匹配的区域。优选地,弹性护套采用弹性橡胶套。可选地,弹性复位缓冲件204还可以采用橡皮筋、弹性钢片、钢索、钢丝绳等。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开闭控制机构2包括固接在垃圾箱周边结构4上的固定支座201以及设于固定支座201上的撞块202,污水排放阀1的控制端上沿轴向间隔排布有两块驱动块101,撞块202悬置于两块驱动块101之间的区域,通过垃圾箱周边结构4与垃圾箱3之间的相对移动以使得撞块202分别与两块驱动块101接触并发生相互作用力推动污水排放阀1的控制端沿轴向往返移动从而实现控制端对污水排放阀1的开闭控制。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撞块202转动连接在固定支座201上;通过对撞块202的转动调节,以使撞块202在垃圾箱3装载过程中通过转动进行避让,以及在垃圾箱3装载后转动至两块驱动块101之间的区域。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撞块202转动连接在固定支座201上,撞块202与固定支座201之间设有用于限制撞块202转动范围的限位构造203以及用于迫使撞块202悬停于两块驱动块101之间并弹性缓冲撞块202与驱动块101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弹性复位缓冲件204。可选地,限位构造203采用开设于撞块202的弧形槽,弧形槽的圆弧中心处于撞块202的转动轴上;限位销贯穿弧形槽并固定在固定支座201上,以实现对撞块202的转动限位。可选地,限位构造203采用布设于撞块202两侧的限位块,限位块采用缓冲块或者限位块的限位接触面附着有缓冲垫层。阀芯103处于阀体102的阀腔内并封盖在阀体102的阀出口上。阀芯103与阀杆105连接,通过阀杆105沿轴向移动以控制阀芯103对阀出口的开闭控制。阀杆105与阀体102之间设有用于迫使阀杆105朝向阀出口方向移动以带动阀芯103封闭阀出口的复位弹簧104。固定支座201固接在垃圾中转站的转运平台或者装载垃圾箱3的翻转平台上,撞块202转动连接在固定支座201上,撞块202的第一端通过弹性复位缓冲件204固定在固定支座201上,撞块202的第一端朝向阀杆105方向伸出。阀芯103处于阀体102的阀腔内,阀杆105的第一端伸入阀腔内并与阀芯103连接,阀杆105的第二端伸出至阀体102外。阀杆105的第二端设有用于与撞块202接触以带动阀芯103随撞块202沿阀杆105轴向运动开启或关闭阀体102的阀出口的驱动块101;驱动块101沿阀杆105的轴向间隔排布有两块,撞块202处于两块驱动块101之间的区域。可选地,两个驱动块101在阀杆105的轴向位置可调,用于调节阀杆105与撞块202的相对位置关系以及阀杆105的移动调节行程。阀体102连同阀芯103、阀杆105固定在垃圾箱3上,垃圾箱3的排污口301连通至阀体102的阀进口。固定支座201、弹性复位缓冲件204以及撞块202固定在转运平台或翻转平台上。当垃圾箱3随翻转平台通过翻转机构驱动翻转至竖立状态;通过举箱机构驱动垃圾箱3相对于翻转平台向下运动并支撑在转运平台(或者翻转平台,或者地面支架)上,垃圾箱3在下移过程中阀杆105上部的驱动块101与撞块202撞击,撞击力由弹性复位缓冲件204缓冲;当驱动块101与撞块202完全接触后,上部的驱动块101由于被撞块202阻挡而无法随垃圾箱3向下移动,而阀体102由于固接在垃圾箱3上而随垃圾箱3向下运动,因此阀杆105相对于阀体102来说是相对向上运动的,此时阀体102带动阀芯103相对于阀体102向上运动而开启阀出口,自动排污装置处于排污状态;同时垃圾箱3进行入料以及通过压缩设备在压缩垃圾,使得垃圾压缩产生的污水均通过自动排污装置自动向外排出。当入料完毕后,垃圾箱3通过举箱机构驱动而向上运动脱离转运平台,上部的驱动块101与撞块202分离,通过复位弹簧104驱使阀杆105带动阀芯103复位以封闭阀出口;同时阀杆105下部的驱动块101与撞块202撞击接触,撞击力由弹性复位缓冲件204缓冲,撞块202与下部的驱动块101接触而限制了阀杆105随阀体102和垃圾箱3向上运动,使得阀杆105相对于阀体102做相对向下运动而带动阀芯103压紧在阀体102的阀出口上,从而实现对阀出口的密封,防止污水继续外泄。图3中示出了阀体102的阀腔内阀杆105和阀芯103的两种工作状态,即开启阀出口状态和关闭阀出口状态。

本实施例中,弹性复位缓冲件204包括多根拉结弹簧,拉结弹簧沿撞块202的转动轴的径向布设,多根拉结弹簧从不同的方向拉结撞块202,以迫使撞块202悬停于两块驱动块101之间并弹性缓冲撞块202与驱动块101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污水排放阀1为常闭阀门。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污水排放阀1包括阀体102、阀芯103、复位弹簧104以及阀杆105,阀芯103处于阀体102的阀腔内,阀杆105的一端与阀芯103连接,阀杆105的另一端向阀体102外伸出构成污水排放阀1的控制端;阀杆105通过复位弹簧104连接装配在阀体102上,以实现阀杆105带动阀芯103复位常闭。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阀体102包括用于与垃圾箱3底部排污口301密封连接的进水接头1021以及用于与排污管密封连接或悬置直接向固定区域排放的出水接头1022;阀杆105与阀芯103同轴布设且沿阀体102的轴向布设,阀杆105通过沿阀体102的轴向往返运动以带动阀芯103在阀腔内沿轴向往返滑动从而实现进水接头1021与出水接头1022之间的通断控制。

本实施例的垃圾箱,其包括上述自动排污装置。

本实施例的垃圾中转站,其包括上述自动排污装置。

实施时,提供一种自动排污装置,本装置主要包括固定支座201、弹性复位缓冲件204、撞块202、阀芯103、复位弹簧104、阀体102。固定支座201固定在用于装载垃圾箱3的翻转平台的固定支架上,弹性复位缓冲件204和撞块202布置在固定支座201上,撞块202在与阀芯103接触时可限止阀芯103与阀体102一起移动,撞块202可在弹性复位缓冲件204作用下保持一定的位置状态。自动排污装置布置在垃圾箱3下部两侧,垃圾箱3随翻转平台翻转至垂直位置后,自动排污装置随垃圾箱3继续向下移动,阀芯103接触到撞块202后压缩复位弹簧104,阀芯103与阀体102产生相对位移,此时阀打开,垃圾箱3内污水即可适时排放,翻转平台和垃圾箱3反向操作阀芯103在复位弹簧104作用下关闭阀,污水被封闭在垃圾箱3内,实现污水的自动排放。通过垃圾箱3在翻转平台作用下产生的位置变化,先旋转后下滑移动,工作完毕后反向动作,使阀芯103与阀体102产生相对位移,从而实现自动排污装置的自动开闭,避免了人工操作的繁锁和人员接近工作装置产生的安全隐患。弹性复位缓冲件204与撞块202组成防撞撞块组件,使排污装置具备一定的防撞功能,使自动排污装置能适应复杂的作业环境。阀芯103与阀体102之间设有复位弹簧104,相对于人工操作阀的开启和关闭更加可靠和安全。利用翻转平台和垃圾箱3的作业动作,开启和关闭排污装置,实现作业时自动排污。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