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20700发布日期:2019-08-03 10:26阅读:323来源:国知局
开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通常的开袋装置,更详细而言,涉及用于将袋的袋口打开的开袋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袋的开袋装置,其将袋(收纳袋)以其袋口(开口部)打开的状态逐个地向规定位置搬运。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装置中,将载置于升降板的最上层的袋的上表面用辊按压并使其旋转,使袋的上表面侧的片材向底部侧滑动,从而仅上表面侧片材被牵拉。由此,上表面侧片材从下表面侧片材剥离,上表面侧片材被掀起而使袋口自动地打开。

并且,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装置中,在袋口打开的状态下,使把持搬运装置的臂转动,并同时使可动把持片转动到与固定把持片一致的位置。于是,袋的开口部由可动把持片和固定把持片夹住。接下来,通过使臂转动,袋以袋口较大地开口的状态被拉出。

先行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13324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开袋装置是用于将袋的袋口打开的装置。

袋具有第一片材和第二片材。

在第一片材与第二片材在第一方向上重叠的状态下,第一片材的第一底部与第二片材的第二底部对置,第一片材的第一端部与第二片材的第二端部对置。第一底部和第二底部相连。在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之间形成有袋口。

开袋装置具有:

保持部,其保持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

接触部,其与袋的第一片材接触;以及

驱动部,其通过使接触部在第一片材上滑动,从而解除保持部对第一端部的保持,由此使第一端部从第二端部分离。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装袋系统的外观图。

图2是实施方式的购物辅助系统的框图。

图3是应用了实施方式的购物辅助系统的柜台的外观立体图。

图4是实施方式的开袋装置的主要部分俯视图。

图5是实施方式的开袋装置的主要部分主视图。

图6a是实施方式的开袋装置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6b是实施方式的开袋装置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6c是实施方式的开袋装置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6d是实施方式的开袋装置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6e是实施方式的开袋装置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7a是实施方式的开袋装置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7b是实施方式的开袋装置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7c是实施方式的开袋装置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8是实施方式的开袋装置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9是实施方式的开袋装置的袋收纳壳体的立体图。

图10是实施方式的开袋装置的第一块的立体图。

图11是实施方式的开袋装置的第二块的立体图。

图12是实施方式的装袋系统的装袋装置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13a是实施方式的装袋装置的装袋时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13b是实施方式的装袋装置的装袋时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13c是实施方式的装袋装置的装袋时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14a是实施方式的装袋装置的排出时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14b是实施方式的装袋装置的排出时的动作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装置中,通过使按压着袋的上表面的辊旋转而将上表面侧片材掀起从而打开袋口,因此袋有可能被卷入旋转的辊。若袋被卷入辊,则无法正常地完成打开袋口的操作。因此,需要一种比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装置更正确地打开袋口的开袋装置。

(1)概要

图1是实施方式的装袋系统10的外观图。本实施方式的开袋装置1如图1所示那样作为一例而用于向装袋装置3供给袋7。开袋装置1和装袋装置3构成装袋系统10。

装袋系统10被引入例如便利店或超市、百货店、药店、家电量贩店、建材超市等零售店的店铺。装袋系统10是进行顾客所购买的商品(物品)的装袋的系统。在此所说的“装袋”是指将一个或者多个商品91(参照图3)收容于(装入)袋7的作业。“袋”只要是能装入商品91的大小,并且具有用于取出放入商品91的袋口71(参照图4)的袋即可,例如,聚乙烯制或者聚丙烯制的购物袋(所谓的收银袋)。

装袋装置3设置于例如店铺的收银台或装袋台等,并对放置于在载置面311(参照图13a)上设定的规定的装袋空间s1(参照图13a)的商品91进行装袋。由此,顾客只需将购买的商品91放置于装袋空间s1,就能够收取收容于袋7的状态的商品91。因此,顾客或者店铺的雇员(店员)通过使用装袋装置3能够节省装袋作业的劳动及时间。

装袋装置3通过安放(供给)袋口71为打开状态的袋7,从而能够进行商品91的装袋。因此,通过将开袋装置1执行开袋而成为袋口71打开的状态的袋7逐个地向装袋装置3供给,从而能够在装袋装置3进行商品91的装袋。在此所说的“开袋作业”是指将袋口71闭合的状态的袋7作为对象,打开袋口71以使袋口71的开口面积扩大的作业。

开袋装置1将袋口71闭合的状态的袋7作为对象而执行开袋,详细内容在“(2.2)开袋装置的基本结构”一栏进行说明。袋7构成为具有第一片材7a(参照图4)和第二片材7b(参照图4),在第一片材7a与第二片材7b之间形成有袋口71。在图4中,袋7的一个片材为第一片材7a,另一个片材为第二片材7b。在袋口71闭合的状态下,袋7处于第一片材7a和第二片材7b重叠的状态。开袋装置1以该状态下的袋7为对象,将第一片材7a从第二片材7b剥离,由捕捉部17将剥离出的第一片材7a捕捉,通过以使第一片材7a与第二片材7b之间的袋口71撑开的方式移动捕捉部17来执行开袋作业。通过将由开袋装置1像这样使袋口71打开的状态的袋7安放(供给)到装袋装置3,从而能够在装袋装置3进行商品91的装袋。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装袋系统10与销售系统4(参照图2)共同构成用于零售店等店铺中的辅助顾客的购物的购物辅助系统100(参照图2)。换言之,购物辅助系统100具有装袋系统10和销售系统4。

销售系统4是用于进行商品91的销售处理的系统。在此所说的“销售处理”是指从卖主(店铺)向买主(顾客)转移物品91的所有权,买主向卖主支付与此相对的对价(货款)的行为(买卖)所需的各种处理。例如,销售处理中包括取得顾客在店内选择的商品91的商品信息的取得处理、以及从顾客接收指定希望购买的商品91的指定的订购处理等。

在购物辅助系统100中,通过使销售系统4与装袋系统10连动而实现下述的功能。

即,在引入了购物辅助系统100的店铺中,顾客在店内选择一个或者多个商品91并收容于购物筐92(参照图2、图3),在将购物筐92放置于装袋空间s1(参照图13a)的状态下,由销售系统4进行商品91的结算等。在顾客通过销售系统4进行商品91的结算等的期间,销售系统4使装袋装置3工作而进行商品91的装袋。当基于装袋装置3的装袋结束时,销售系统4准备下次的装袋,使开袋装置1工作以向装袋装置3进行袋7的供给。由此,对于顾客,仅通过选择商品91、由销售系统4进行商品91的结算等、之后收取装袋状态的商品91这一系列的流程,就能够完成购物。其结果是,在顾客在店铺中购买商品91的过程中,不再需要店员的介入。其结果是,根据购物辅助系统100,能够减轻顾客的购物所花费的店员及顾客的劳动。

(2)详细情况

以下,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装袋系统10以及具备该装袋系统10的购物辅助系统100。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引入购物辅助系统100的店铺以便利店为例来进行说明。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聚乙烯制的购物袋(所谓的收银袋)作为袋7的示例。在此,将商品91放置于装袋空间s1的主体,并不局限于顾客,也可以是店员。例如,对于放置于收银台内的烟草等商品,不是由顾客,而是由店员将商品91放置于装袋空间s1。

(2.1)购物辅助系统

在此,首先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购物辅助系统100的整体结构。如图2及图3所示,购物辅助系统100具有装袋系统10(开袋装置1及装袋装置3)、销售系统4、以及购物筐92。图2是实施方式的购物辅助系统100的框图。图3是应用了实施方式的购物辅助系统100的柜台8的外观立体图。

销售系统4具有管理装置41、供给单元42、显示装置43、输入装置44、声音输出部45、以及结算单元46。供给单元42、显示装置43、输入装置44、声音输出部45、以及结算单元46均为管理装置41的周边装置,与管理装置41连接。

管理装置41接收从购物筐92发送的商品信息。在此所说的“商品信息”是用于识别商品91的信息(商品识别码),例如在日本使用的jan(japanesearticlenumber)码等。并且,管理装置41构成为能够与例如由pos(pointofsales)终端构成的店铺终端进行通信。在管理装置41中,基于接收自购物筐92的商品信息,能够进行关于商品91的结算处理。另外,管理装置41构成为与装袋系统10电连接,并能够控制装袋系统10。在此,装袋系统10具有开袋装置1和装袋装置3。

供给单元42是向顾客供给特定的商品(例如烟草)的装置。显示装置43是向顾客进行各种显示的装置。输入装置44是例如通过手势检测等接受顾客的操作的装置。并且,输入装置44包括麦克风,具有对输入麦克风的声音信号实施声音识别及含义分析的处理的功能。因此,对于顾客而言,也可以进行基于声音的操作(声音输入)。声音输出部45包括扬声器,是通过声音向顾客提示各种信息的装置。

换句话说,销售系统4通过使用显示装置43、输入装置44以及声音输出部45作为用户界面,从而能够通过显示或者声音将各种信息提示给顾客、接受顾客的操作(包括声音输入)。但是,来自销售系统4的信息的提示,只要以显示和声音中的至少一种方式实现即可。即,来自销售系统4的信息提示,可以以显示和声音中的任一种方式实现,也可以以显示和声音的组合方式实现。

购物筐92内置有蓄电池和电路块,电路块包含接受来自蓄电池的电力供给而动作的各种电路及模块。购物筐92不只是简单地收容商品91,还具有与销售系统4(管理装置41)通信的通信功能以及读取商品91的商品信息的功能。购物筐92例如使用条形码读取器或者图像传感器等读取商品信息。由此,购物筐92能够收容顾客在店内选择的商品91的同时,从商品91读取商品信息并发送至销售系统4。

装袋装置3能够对放入购物筐92的状态的商品91进行装袋,详细内容在“(2.4)装袋装置”一栏进行说明。换句话说,顾客将在店内选择的商品91放入购物筐92,通过将商品91连同购物筐92一起放置于后述的装袋空间s1,能够在装袋装置3进行商品91的装袋。因此,对于顾客而言,无需为了装袋而将商品91从购物筐92取出,而能够简单地进行使用装袋装置3的商品91的装袋。在购物筐92收容有多个商品91的情况下,装袋装置3能够将多个商品91一并装袋。在本实施方式中,管理装置41以在顾客用销售系统4进行商品91的结算等的期间进行商品91的装袋的方式控制装袋装置3使其与销售系统4连动。例如,装袋装置3以销售系统4的结算处理开始或者结束作为触发而开始商品91的装袋。

开袋装置1从储存有多个袋7的袋收纳壳体13(参照图1)逐个地取出袋7,并将取出的袋7向装袋装置3供给。在本实施方式中,管理装置41以装袋装置3中始终安放(配置)有一个袋7的方式与装袋装置3连动地控制开袋装置1。即,装袋装置3构成为使用从开袋装置1供给的一个袋7进行装袋,每当装袋装置3进行一次装袋,就为下次的装袋做准备而将新的袋7逐个地从开袋装置1向装袋装置3供给。换言之,开袋装置1以在装袋装置3装袋结束为触发而开始向装袋装置3供给袋7。

然而,如图3所示,购物辅助系统100除了购物筐92之外,例如设置于一个柜台8的周边,柜台8设置于店铺的收银台。换句话说,在柜台8周边设置有装袋系统10和销售系统4。可以对一个店铺设置多个这样的柜台8。

在图3的例中,装袋系统10(开袋装置1和装袋装置3)、以及管理装置41内置于柜台8。

在柜台8中,在上表面81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x轴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形成有开口的凹部82。凹部82形成装袋空间s1(参照图13a)。在图3的示例中,购物筐92放置在凹部82内(即装袋空间s1),但当顾客在店内移动时,购物筐9是被拿在手中或者载置于推车而使用,因此不固定于特定位置。从正面观察柜台8时,在凹部82的内部配置有回收购物筐92的回收装置83。在凹部82的下方设置有装袋系统10。

在此,购物筐92例如以底板能够滑动的方式构成。由此,购物筐92的底部能够开闭,能够从购物筐92的底部排出收容于购物筐92内的商品91。并且,凹部82的底面由能够开闭的闸门821(参照图1)构成。在闸门821开放的状态下,位于凹部82的下方的装袋装置3的载置面311从凹部82的底面露出。因此,在闸门821开放的状态下,只要开放放置于装袋空间s1的购物筐92的底板,则购物筐92内的商品91被排出到装袋装置3的载置面311上。装袋装置3对放置于载置面311上的商品91进行装袋,详细内容在“(2.4)装袋装置”一栏进行说明。因此,能够进行购物筐92内的商品91的装袋。

供给单元42以位于柜台8的上方的方式悬挂于顶部。显示装置43固定于供给单元42的下表面,且构成为例如利用投影映射技术向屏幕投射影像。在此,显示装置43向柜台8的上表面81中的、从正面观察柜台8时的凹部82的右侧的区域投射影像。换句话说,柜台8的上表面81中的、凹部82的右侧的区域为显示装置43的屏幕。输入装置44在柜台8的上表面81上,设置于从正面观察柜台8时的屏幕的里侧。在输入装置44中一体地设置有声音输出部45。

上述购物辅助系统100的各部的位置关系及形状等只是一个示例,可以进行适当的变更。例如,装袋装置3和凹部82也可以配置于柜台8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的一端部(左端部或者右端部)。并且,在柜台8中形成凹部82并非购物辅助系统100中必须的结构。例如,也可以将装袋空间s1设定在柜台8的上表面81上。

以下,只要没有特别说明,以柜台8的上表面81为水平面的朝向设置柜台8来进行说明。换句话说,与柜台8的上表面81正交的方向为上下方向(铅垂方向)。并且,以下以柜台8的宽度方向(左右方向)作为“x轴方向”、进深方向(前后方向)作为“y轴方向”、上下方向(铅垂方向)作为“z轴方向”来进行说明。换句话说,x轴方向、y轴方向、z轴方向为相互正交的方向。并且,在区别z轴方向的正的朝向与负向的情况下,以图1的方向为基准,将z轴方向的正的朝向作为“上方”,z轴方向的负的朝向作为“下方”来进行说明。同样,在区别x轴方向的正的朝向与负向的情况下,以图1的方向为基准,将x轴方向的正的朝向作为“右方”,x轴方向的负的朝向作为“左方”来进行说明。同样,在区别y轴方向的正的朝向与负向的情况下,将y轴方向的正的朝向作为“前方”,y轴方向的负的朝向作为“后方”来进行说明。图中的表示“x轴方向”、“y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的箭头只是为说明而标记,并不伴随有实体。但是,这些方向并不旨在限定购物辅助系统100的使用时的方向,例如,也可以在柜台8的上表面81相对于水平面略微倾斜的状态下使用购物辅助系统100。

图1是从后方观察的柜台8(y轴方向的负的朝向)时的图,是将柜台8的一部分割断而使内置于柜台8的装袋系统10(开袋装置1以及装袋装置3)的主要部分可见的概略图。在图1中,适当省略了对以下的说明不必要的部件的图示。

(2.2)开袋装置的基本结构

接下来,参照图4~图7c对购物辅助系统100中的装袋系统10的一个构成要素即开袋装置1的基本结构进行说明。

开袋装置1是将袋口71打开的状态的袋7安放(供给)到装袋装置3的装置。开袋装置1以使袋口71朝向下方的状态的袋7覆盖于装袋装置3的支承部31(参照图12)和引导部32(参照图12)的方式进行动作。关于装袋装置3的详细内容在“(2.4)装袋装置”一栏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开袋装置1将以袋口71闭合的方式折叠的状态的袋7为对象而执行开袋作业。图4是实施方式的开袋装置1的主要部分俯视图。该袋7具有第一片材7a和第二片材7b,第一片材7a和第二片材7b之间形成有袋口71。在袋口71闭合的状态下,袋7处于第一片材7a和第二片材7b在第一片材7a和第二片材7b各自厚度方向即第一方向上重叠的状态。即,袋7在折叠的状态下,由于两片片材(第一片材7a和第二片材7b)重合,成为在成为上表面的第一片材7a和成为下表面的第二片材7b之间形成的袋口71闭合的状态。第一片材7a和第二片材7b为与袋7的底部72连续的侧周部73的至少一部分。

更详细地进行说明,作为开袋装置1中的开袋作业的对象的袋7如以下说明那样的状态折叠。即,在折叠状态的袋7中,第一片材7a中的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的两端部、即第一底部72a和第一开口端部71a(第一端部)分别与第二片材7b的第二方向的两端部、即第二底部72b和第二开口端部71b(第二端部)在第一方向上对置。并且,第一底部72a和第二底部72b直接或间接地相连。另一方面,袋口71在第一开口端部71a和第二开口端部71b之间开口。换言之,在袋7折叠的状态下,重合的第一片材7a和第二片材7b中的、底部72侧的端部分别成为第一底部72a和第二底部72b,袋口71侧的端部分别成为第一开口端部71a和第二开口端部71b。换句话说,在袋7折叠的状态下,第一片材7a和第二片材7b的第二方向的一端部彼此相连,而在另一端部彼此之间形成袋口71。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铅垂方向以重叠的状态准备有多个作为开袋对象的袋7。因此,第一片材7a和第二片材7b的厚度方向即第一方向成为“z轴方向”。并且,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称为“x轴方向”。换句话说,以x轴方向的一方为袋口71、另一方为底部72的状态,重叠地准备多个作为开袋对象的袋7。另外,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这两个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成为“y轴方向”。

以上述状态的袋7为对象,开袋装置1所执行的开袋处理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的处理,即将袋口71较小地打开的第一阶段的处理、和将袋口71较大地打开的第二阶段的处理。

即,作为第一阶段的处理,开袋装置1通过使相互重合状态的第一开口端部71a和第二开口端部71b中的仅第一开口端部71a向第一底部72a侧移动,而使第一开口端部71a从第二开口端部71b分离。在此所说的“分离”表示两个构件相互离开。像这样,在第一阶段中,通过使第一开口端部71a相对于第二开口端部71b沿第二方向(x轴方向)相对移动,第一开口端部71a与第二开口端部71b之间的袋口71被较小地打开。

另外,作为第二阶段的处理,开袋装置1通过向在第一阶段打开的袋口71插入插入片21(参照图5)而从第二开口端部71b将第一开口端部71a剥离,并使捕捉被剥离出的第一开口端部71a的捕捉部17(参照图5)移动。像这样,在第二阶段中,能够将第一开口端部71a从第二开口端部71b进一步分离,其结果是,第一开口端部71a与第二开口端部71b之间的袋口71被较大地打开。

上述第一阶段的处理和第二阶段的处理分别相当于当人手动地进行折叠状态的袋7的开袋作业时所实施的以下作业。即,第一阶段的处理相当于人用两根手指捏住第一开口端部71a和第二开口端部71b,将两根手指相互揉搓,从而将第一开口端部71a和第二开口端部71b之间的袋口71较小地打开的作业。第二阶段的处理相当于人通过将手指插入通过上述作业而被较小地打开的袋口71,并分别用不同的手捏住第一开口端部71a和第二开口端部71b,而将第一开口端部71a从第二开口端部71b剥离,从而将袋口71较大地打开的作业。

以下关于开袋装置1的基本结构,分为用于实现第一阶段的处理结构和用于实现第二阶段的处理的结构来进行说明。图6a~图6e主要表示第一阶段的处理所涉及的开袋装置1的动作,图7a~图7c主要表示第二阶段的处理所涉及的开袋装置1的动作。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阶段的处理的一部分与第一阶段的处理重复,因此,图6a~图6e相当于图7a和图7b所示的开袋装置1的动作的详细说明图。在图6a~图7c中,示意性地示出了开袋装置1的动作,并适当省略了可动装置5(参照图1)等的图示。另外,在图6a~图6e中,用虚线(双点划线)示出了移动前的各部分的状态。

首先,作为用于实现第一阶段的处理的结构,如图5所示,开袋装置1具备保持部19、接触部14以及驱动部15。图5是实施方式的开袋装置1的主要部分主视图。

保持部19保持第一开口端部71a和第二开口端部71b。接触部14从第一方向(z轴方向)中的第一片材7a侧(上方)与袋7接触。驱动部15使接触部14沿第二方向(x轴方向)向第一底部72a侧(左方)移动,由此解除保持部19对第一开口端部71a的保持,从而使第一开口端部71a从第二开口端部71b分离。

总而言之,如图6a所示,开袋装置1在由保持部19保持第一开口端部71a和第二开口端部71b(参照图6b)的状态下,使接触部14从上方接触袋7。在该状态下,如图6b所示,开袋装置1使与第一片材7a接触的接触部14沿第二方向(x轴方向)、即沿第二片材7b向左方移动。由此,在第一片材7a和第二片材7b中,仅第一片材7a被接触部14向左方牵拉,保持部19对第一开口端部71a的保持被解除,第一开口端部71a从第二开口端部71b分离。即,第一片材7a和第二片材7b之间的摩擦系数比第一片材7a和接触部14之间的摩擦系数小,因此,仅第一片材7a在第二片材7b上滑动并且向左方被牵拉。因此,在第一开口端部71a和第二开口端部71b中,仅第一开口端部71a被解除了保持部19的保持。其结果是,第一开口端部71a和第二开口端部71b之间的袋口71被较小地打开。

另外,作为用于实现第二阶段的处理的结构,开袋装置1具有剥离装置2、可动装置5。剥离装置2将折叠状态的袋7中的第一片材7a作为剥离对象的“片材”而从第二片材7b的上表面即规定面700(参照图6b)剥离。剥离装置2具有插入片21、抽出机构22、和捕捉部17。

插入片21相对于片材(第一片材7a)中的成为第二方向的一侧即一端部(第一开口端部71a)配置于在第一方向(z轴方向)上与规定面700(第二片材7b的上表面)相反的一侧(上方)的位置。抽出机构22从第二片材7b的上表面和插入片21之间沿第二方向将第一开口端部71a抽出。并且,抽出机构22使第一开口端部71a在第一方向上相对于插入片21向与第二片材7b相反的一侧的位置(即上方)移动。捕捉部17捕捉在第一方向上相对于插入片21向与第二片材7b相反的一侧的位置(即上方)移动的状态的第一开口端部71a。可动装置5构成为,使捕捉到第一开口端部71a的状态的捕捉部17沿第二方向向与第一底部72a相反的一侧(图7a~7c中的右方,x轴方向的正的朝向)移动,由此打开袋口71。

总而言之,如图6a和图6b、或者图7a所示,开袋装置1在将插入片21配置于第一开口端部71a的上方的状态下,由抽出机构22将第一开口端部71a从插入片21的下方向x轴方向的负的朝向(左方)抽出。如图6c和图6d所示,开袋装置1通过将抽出的第一开口端部71a从上方覆盖于插入片21,而使第一开口端部71a向插入片21的上方移动。由此,实现了将插入片21插入第二片材7b与第一开口端部71a之间的状况,第一开口端部71a从第二片材7b的上表面(规定面700)被剥离。并且,如图6e或图7b所示,开袋装置1使剥离的第一开口端部71a由捕捉部17捕捉,如图7c所示,通过使捕捉部17整体向右方移动,袋口71被较大地打开。

在此,抽出机构22由例如上述接触部14和驱动部15来实现。即,抽出机构22在使接触部14从上方接触袋7的状态下,使接触部14沿第二方向(x轴方向)、即沿第二片材7b向x轴方向的负的朝向(左方)移动。此时,第一片材7a和第二片材7b中,仅第一片材7a由接触部14向x轴方向的负的朝向(左方)牵拉。由此,第一开口端部71a被掀起,而跃至插入片21上。

根据以上说明的基本结构,开袋装置1以如上所述的方式能够实现将袋口71较小地打开的第一阶段的处理、和将袋口71较大地打开的第二阶段的处理这样两个阶段的处理。

(2.3)开袋装置的具体结构

接下来,参照图4~图11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开袋装置1的具体结构。即,具备如上所述的基本结构的开袋装置1作为一例通过以下说明的具体结构而实现。

如图8所示,开袋装置1具有第一块11、第二块12、袋收纳壳体13这三个块。

袋收纳壳体13是用于储存袋7的器具。袋收纳壳体13能够集中收纳多个(例如最大100个)如上所述以第一片材7a和第二片材7b重叠的方式折叠的状态的袋7。开袋装置1从储存了多个袋7的袋收纳壳体13逐个地取出袋7,并将取出的袋7向装袋装置3供给。此时,开袋装置1将取出的袋7以袋口71打开的状态向装袋装置3供给。

在此,如图5和图9所示,袋收纳壳体13收纳袋捆70,该袋捆70具有在各自的厚度方向即第一方向上重叠的状态的多个袋7。在袋捆70中,在多个袋7重叠的状态下,多个袋7的至少一部分相连。由此,各个袋7不会变得分散,能够以多个袋7一体化的状态进行作业。即,袋收纳壳体13不是将多个袋7单独地收纳,而是能够将多个袋7作为捆扎多个袋7而成的袋捆70而集中收纳。袋捆70所具有的袋7的个数可以适当变更,作为一例,袋捆70通过将100张袋7捆扎而构成。

袋收纳壳体13以收容于柜台8内的、设定在第一块11的下方的空间的状态使用。换句话说,通过将收纳有至少一个袋7的状态的袋收纳壳体13配置于第一块11的下方,能够由开袋装置1从袋收纳壳体13取出袋7。袋收纳壳体13能够从柜台8取出,向袋收纳壳体13补充袋7等作业可在将袋收纳壳体13从柜台8取出的状态下进行。

在此,袋收纳壳体13具有作为上述的开袋装置1的基本结构中的保持第一开口端部71a和第二开口端部71b的保持部19的功能。即,袋收纳壳体13具有壳体主体131和保持部19。

壳体主体131收纳袋捆70。保持部19通过在壳体主体131内保持第一开口端部71a和第二开口端部71b而保持袋捆70。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主体131具有基体132和盖133。基体132和盖133例如为合成树脂制。盖133以仅覆盖基体132的左半部分的方式与基体132的上表面对置地配置。由此,在基体132与盖133之间形成有收纳袋捆70的空间。在此,盖133构成为能够开闭基体132。换句话说,盖133以能够在盖133与基体132之间收纳袋捆70的闭合位置与开放袋捆70的打开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式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主体131在右端部具有铰接结构,盖133通过铰接结构与基体132连结。在壳体主体131设置有用于取出多个袋7各自的取出口134。取出口134在壳体主体131的上表面(盖133的上表面)的右端部开口。

在此,袋捆70具有以能够切断的方式与多个袋7连结的切断部76(参照图4)。在本实施方式中,切断部76与各个袋7的袋口71的中央部分连结。具体而言,切断部76在各个袋7的y轴方向的中央部与第一开口端部71a和第二开口端部71b连结。在切断部76和多个袋7各自之间形成有用于从切断部76切断各个袋7的切割线77(参照图4)。在切割线77上例如实施了孔眼等的加工,以使在切割线77的袋7的切断变得容易。另外,优选的是,多个袋7各自在表面实施了压花加工。由此,第一片材7a和第二片材7b易于分离,开袋作业变得容易。并且,在袋捆70的状态下相邻的一对袋7彼此容易分离,容易从袋捆70取出一个袋7。

保持部19构成为保持袋捆70的切断部76,并通过多个袋7的各个袋7从切断部76切断而解除对袋7(第一开口端部71a和第二开口端部71b)的保持。保持部19例如具有插入切断部76的孔的销,在销贯通切断部76的状态下,将切断部76夹在保持部19与基体132之间从而保持切断部76。这样,袋捆70通过切断部76保持于保持部19。多个袋7的各个袋7经由切割线77与切断部76连结,因此通过在切割线77处从切断部76切断,从而保持部19对各个袋7的保持被解除。

在此,如图9所示,袋捆70的多个袋7在袋口71朝向右方(x轴方向的正的朝向)且各个袋口71闭合的状态下以在z轴方向上重叠的方式收纳于袋收纳壳体13。多个袋7的各个袋7在袋口71的y轴方向的两端部配置有一对提手部74,并且袋口71的y轴方向的中央部经由切割线77与切断部76连结。在本实施方式的袋收纳壳体13中,由基体132和盖133夹持以这种状态收纳的袋捆70。因此,对于多个袋7的各个袋7,例如抑制了因空气从袋口71进入而引起的第一片材7a和第二片材7b间的空间向z轴方向扩大,从而抑制了袋捆70在z轴方向上的尺寸的膨胀。

根据上述结构,袋收纳壳体13能够将多个袋7集中收纳。并且,袋收纳壳体13用保持部19保持具有多个袋7的袋捆70,因此抑制了多个袋7在袋收纳壳体13内变得分散。并且,袋收纳壳体13能够从在壳体主体131的上表面的右端部开口的取出口134逐个地取出袋7。即,至少一个袋7从在壳体主体131的上表面形成的取出口134露出。由于取出口134位于壳体主体131的右端部,因此袋7的袋口71侧的端部从取出口134露出。因此,在通过某种手段捕捉从取出口134露出的一个袋7工具的状态下,通过将该袋7向上方(z轴方向的正的朝向)牵拉,解除保持部19的保持,从而能够通过取出口134从袋收纳壳体13取出一个袋7。

然而,如图5所示,袋收纳壳体13还具有支承面135,该支承面135以在支承面135与接触部14之间夹着袋7的方式,从相对于袋7而与接触部14相反的一侧支承袋7(袋捆70)。支承面135以支承第一底部72a的部位相比于支承第一开口端部7la的部位而位于在z轴方向上更远离接触部14的位置(下方)方式具有台阶结构136。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面135由基体132的上表面构成。即,基体132中的与取出口134对应的部位形成向上方(z轴方向的正的朝向)突出且支承袋捆70的突台137。由此,收纳于袋收纳壳体13的袋捆70的上表面并非平坦,而是呈只有从取出口134露出的袋口71侧的端部向上方隆起的形状。换言之,袋捆70的至少包括袋口71的x轴方向的一部分由突台137从下方支承,由此以与其他部位相比向上方被抬起的状态收纳于袋收纳壳体13。

如图5和图10所示,第一块11具备作为上述开袋装置1的基本结构中的接触部14以及驱动部15的功能。即,第一块11具备接触部14和驱动部15。换言之,第一块11具备作为剥离装置2中的抽出机构22(参照图1)的功能。

第一块11具有第一框架111。第一框架111为金属制或者树脂制的框架构件,固定于柜台8的框架80(参照图1)。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接触部14具有旋转体141和旋转限制部142。旋转体141构成为能够以沿y轴方向的旋转轴143为中心而旋转。旋转限制部142将旋转体141的旋转方向限制为一个方向。接触部14构成为通过旋转体141的外周面144与袋7接触。总而言之,接触部14具有仅能够向一个方向旋转的旋转体141,并通过该旋转体141的外周面144与袋7接触。

在此,旋转体141的旋转轴143由辊支承单元145保持。辊支承单元145将旋转轴143保持为能够在z轴方向上移动的状态。辊支承单元145构成为借助驱动部15而能够在x轴方向上直行移动。当辊支承单元145在x轴方向上直行移动时,旋转轴143在x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上移动。

另外,驱动部15构成为使接触部14沿x轴方向往复移动。如图10所示,驱动部15具有马达151、带152、一对轴153、一对引导板154、一对滑块155。马达151搭载于第一框架111。带152以与马达151连动而使一对轴153分别旋转的方式,将马达151和一对轴153连接。各轴153为在x轴方向上长的圆棒,且在外周面形成有螺纹。一对滑块155以啮合的方式与一对轴153的螺纹嵌合。

引导板154为第一框架111的一部分,被设置用于将辊支承单元145的移动限制为沿x轴方向的直行移动。具体而言,引导板154中形成有沿z轴方向并排的第一槽156和第二槽157。第一槽156为沿x轴方向笔直地形成的直线状的槽。第一槽156中插入有从辊支承单元145向y轴方向的两侧突出的固定轴146。贯通第一槽156的固定轴146固定于一对滑块155。第二槽157在x轴方向上从右侧起依次划分为第一区间157a、第二区间157b、和第三区间157c这三个区间(图5)。第一区间157a和第三区间157c为平行于x轴方向的直线上的槽。第二区间157b为以第一区间157a侧的端部(右端部)位于比第三区间157c侧的端部(左端部)靠下方的位置的方式相对于x轴方向倾斜的直线状的槽。第二槽157中插入有从辊支承单元145向y轴方向的两侧突出的可动轴147。

在此,辊支承单元145具有外框148和内基体149。内基体149以能够相对于外框148相对地沿z轴方向直行移动的方式构成。固定轴146固定于外框148,可动轴147固定于内基体149。旋转体141的旋转轴143由内基体149保持。内基体149使弹簧等的弹力朝向下方作用于旋转轴143。因此,在辊支承单元145中,当可动轴147沿z轴方向移动时,旋转轴143与可动轴147共同沿z轴方向移动。

通过由驱动部15的马达151经由带152使一对轴153旋转,从而一对滑块155沿x轴方向直行移动。辊支承单元145随之沿x轴方向直行移动。并且,当辊支承单元145沿x轴方向直行移动时,可动轴147在第二槽157内移动,由此旋转轴143也与可动轴147共同沿z轴方向移动。即,当驱动部15使辊支承单元145从可动范围的右端向左方(x轴方向的负的朝向)移动时,旋转轴143向左方和上方移动。更详细地说,在可动轴147在第一区间157a或者第三区间157c内移动的期间,旋转轴143向x轴方向的负的朝向(左方)移动,当可动轴147在第二区间157b内移动期间,旋转轴143向左上方移动。

根据上述结构,第一块11至少在可动轴147在第一区间157a内移动的期间,能够使接触部14沿x轴方向直行移动。并且,驱动部15能够根据马达151的旋转方向,而切换使接触部14向左方(x轴方向的负的朝向)移动的状态和使接触部14向右方(x轴方向的正的朝向)移动的状态。因此,驱动部15能够使接触部14沿x轴方向往复移动。

在此,旋转限制部142例如由单向离合器轴承构成,通过将旋转轴143相对于辊支承单元145的旋转方向限制为一个方向,而将旋转体141的旋转方向限制为一个方向。旋转限制部142在接触部14沿x轴方向在第一片材7a上向第一开口端部71a侧(右方)移动时允许旋转体141的旋转。旋转限制部142在接触部14沿x轴方向在第一片材7a上向第一底部72a侧(左方)移动时限制(禁止)旋转体141的旋转。换句话说,在图5的例中,旋转体141仅能够顺时针旋转,而不会逆时针旋转。

因此,在第一块11中,在使旋转体141与第一片材7a接触的状态下,可动轴147在第一区间157a内向右方移动的情况下,旋转体141一边旋转,一边在第一片材7a上滚动。另一方面,在使旋转体141与第一片材7a接触的状态下,可动轴147在第一区间157a内向左方(x轴方向的负的朝向)移动的情况下,旋转体141不旋转,因此旋转体141一边拖动第一片材7a一边向左方移动。以下,将辊支承单元145位于可动范围的左端部时的接触部14的位置作为“初期位置”,将辊支承单元145位于可动范围的右端部时的接触部14的位置作为“准备位置”。

在接触部14与第一片材7a接触的接触面、即旋转体141的外周面144可以形成有增大接触面(外周面144)与第一片材7a之间的摩擦系数的防滑结构。防滑结构例如通过利用聚氨酯橡胶等起到防滑作用的材料形成旋转体141的外周面144来实现。并且,防滑结构也可以通过如滚花结构那样利用形状起到防滑作用的结构来实现。

另外,第一块11还具备整平部16。整平部16具有通过驱动部15而使从第二开口端部71b分离的状态的第一开口端部71a沿x轴方向向第二开口端部71b侧移动的功能。即,整平部16以通过第一片材7a被接触部14拖动而使从第二开口端部71b分离的第一开口端部71a向第二开口端部71b侧(右方)返回的方式进行动作。由此,被接触部14拖动的第一片材7a能够在处于掀起状态的情况下,由整平部16将第一片材7a的上表面整平为平坦。

具体而言,整平部16具有马达161、带162、轴163、滑块164、以及整平板165。马达161搭载于第一框架111。带162将马达161与轴163相连,以使得轴163与马达161连动地旋转。轴163为在x轴方向上长的圆棒,且在外周面形成有螺纹。滑块164以啮合的方式与轴163的螺纹嵌合。整平板165形成为在俯视观察时在y轴方向上较长的长方形,并固定于滑块164。整平板165在对应于捕捉部17的位置具有用于避免与捕捉部17干涉的切口166。

因此,整平部16通过利用马达161经由带162而使轴163旋转,从而滑块164沿x轴方向直行移动,整平板165随之在x轴方向上直行移动。以下,将整平板165位于可动范围的左端部时的整平板165的位置设为“待机位置”,将整平板165位于可动范围的右端部时的整平板165的位置设为“整平位置”。

根据上述结构的第一块11,驱动部15通过在开袋作业开始时使辊支承单元145向x轴方向的正的朝向(右方)移动,从而如图6a所示,能够使接触部14从初期位置向准备位置移动。在此,至少在可动轴147在第一区间157a内向右方移动的期间,对旋转轴143朝向下方作用有弹力,由此,接触部14从上方按压从取出口134露出的第一片材7a。并且,在可动轴147在第一区间157a内向右方移动的期间,旋转体141一边旋转一边在第一片材7a上滚动,由此接触部14不会拖动第一片材7a而能够移动到准备位置。在接触部14位于准备位置的状态下,接触部14从上方按压位于袋捆70的最上层的袋7的第一片材7a。

如图6b或图7a所示,驱动部15从接触部14位于准备位置的状态使辊支承单元145向x轴方向的负的朝向(左方)移动,由此能够使接触部14从准备位置向初期位置移动。在此,至少在可动轴147在第一区间157a内向左方移动的期间,对旋转轴143朝向下方作用有弹力,由此,接触部14从上方按压从取出口134露出的第一片材7a。并且,在可动轴147在第一区间157a内向左方移动的期间,旋转体141不旋转而处于被锁定的状态,因此,接触部14一边拖动第一片材7a一边向左方移动。由此,驱动部15使接触部14沿第二方向(x轴方向)向第一底部72a侧(左方)移动,该接触部14处于从上方按压位于袋捆70的最上层的袋7的第一片材7a的状态。其结果是,在位于袋捆70的最上层的袋7中,第一片材7a向左方(x轴方向的负的朝向)被牵拉,仅第一片材7a在切割线77处从切断部76切断。因此,仅对第一开口端部71a解除保持部19的保持,从而使第一开口端部71a与第二开口端部71b之间的袋口71较小地打开。

在此,向按压第一片材7a的方向、即朝向下方作用于旋转轴143的弹力设定为,与袋捆70的袋7的剩余个数无关,而以适当的力将接触部14向位于袋捆70的最上层的袋7的第一片材7a按压。因此,例如,无论袋捆70的袋7的剩余个数为100个的情况还是为1个的情况,在位于袋捆70的最上层的袋7中,均只有第一片材7a被接触部14牵拉。

之后,如图6c所示,当接触部14移动到初期位置时,在可动轴147在第二区间157b内向左方移动的期间,接触部14向上方移动,且接触部14从第一片材7a分离。在此,袋捆70的至少包括袋口71的x轴方向的一部分由突台137支承,以比其他的部位被向上方抬起的状态收纳于袋收纳壳体13。因此,当接触部14在第一片材7a上向左方移动且向台阶结构136的左方移动时,即,在从由突台137支承的部位脱离时,接触部14从第一片材7a可靠地分离。

在接触部14从第一片材7a分离时,通常,第一片材7a由于第一片材7a的弹性而返回到原来的位置、即使第一开口端部71a返回到与第二开口端部71b对置的位置。此时,第一开口端部71a跃至后述的第二块12的插入片21上。由此,实现了插入片21插入第二片材7b与第一开口端部71a之间的状况,第一开口端部71a从第二片材7b的上表面(规定面700)剥离。即,第一块11的接触部14和驱动部15实现用于将第一开口端部71a从插入片21的下方抽出的抽出机构22(参照图1)。

另外,即使在第一片材7a未由于第一片材7a的弹性返回到原来的位置、即使第一开口端部71a返回到与第二开口端部71b对置的位置的情况下,通过整平部16,第一片材7a被强制地返回到原来的位置。即,如图6d所示,在接触部14从第一片材7a分离之后,整平部16使整平板165向x轴方向的正的朝向(右方)移动,由此使整平板165从待机位置向整平位置移动。由此,处于掀起状态的第一片材7a由整平板165轻轻按压,因而使第一开口端部71a返回到与第二开口端部71b对置的位置,从而使第一开口端部71a跃至第二块12的插入片21上。

如图5和图11所示,第二块12具备作为上述开袋装置1的基本结构中的插入片21、捕捉部17、以及可动装置5的功能。即,第二块12具备插入片21、捕捉部17、以及可动装置5。换言之,第二块12具备剥离装置2中的除抽出机构22以外的功能、以及作为可动装置5的功能。

第二块12具有第二框架121。第二框架121为金属制或者树脂制的框架构件,以能够利用可动装置5而在x轴方向上直行移动的方式安放于柜台8的框架80(参照图1)。

图11是实施方式的开袋装置1的第二块12的立体图。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块12具有在y轴方向上并排的一对捕捉部17。由此,一对捕捉部17在第三方向(y轴方向)上的多个位置捕捉第一片材7a的第一开口端部71a(片材的一端部)。一对捕捉部17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以下,有时仅对一个捕捉部17进行说明,而省略另一个捕捉部17的说明。

捕捉部17具有可动片171、固定片172、以及夹持驱动部173。

固定片172为从第二框架121向左方突出的带板状的构件。固定片172通过使第二框架121的一部分延长而与第二框架121一体地构成。因此,固定片172相对于第二框架121固定。

在此,插入片21兼作为捕捉部17的一部分。具体而言,插入片21兼作为捕捉部17的可动片171。可动片171(插入片21)固定于支承构件175,支承构件175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第二框架121以轴174为中心而旋转。可动片171为从支承构件175向左方突出的带板状的构件。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片171不呈平坦的板状,而是呈左端部向下方弯折的形状。在此,可动片171配置于固定片172的下方的、在z轴方向上与固定片172对置的位置。

可动片171构成为随着支承构件175的旋转而能够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移动。关闭位置是可动片171的、将片材(第一片材7a)的一端部(第一开口端部71a)夹在可动片171与固定片172之间时的位置。打开位置是可动片171的、将可动片171与固定片172之间的片材(第一片材7a)的一端部(第一开口端部71a)放开时的位置。换句话说,在图5的示例中,通过支承构件175顺时针旋转,可动片171(插入片21)从打开位置向关闭位置移动,通过支承构件175逆时针旋转,可动片171(插入片21)从关闭位置向打开位置移动。即,捕捉部17通过使可动片171移动,在固定片172和可动片171(插入片21)之间夹住作为对象的片材(第一片材7a)的一端部(第一开口端部71a),从而捕捉第一开口端部71a。

夹持驱动部173具有驱动可动片171(插入片21)的功能。夹持驱动部173通过使支承构件175旋转而使可动片171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移动。夹持驱动部173例如由搭载于第二框架121的螺线管构成,在通电时使可动片171从打开位置向关闭位置移动。在支承构件175安放有弹簧176,该弹簧176用于在夹持驱动部173未通电时使可动片171从关闭位置向打开位置移动。但是,弹簧176不对支承构件175作用有达到将处于打开位置的可动片171(插入片21)向下方按压的程度的力,可动片171通过可动片171的自重而维持打开位置。

固定片172在与可动片171对置的对置面(下表面)具有夹持销177。可动片171在z轴方向上与夹持销177对置的位置具有夹持孔178。因此,在可动片171处于关闭位置的状态下,夹持销177插入夹持孔178,从而在夹持销177的外周面与夹持孔178的内周面之间夹住第一片材7a。因此,减少了在捕捉部17捕捉到第一开口端部71a的状态下,第一开口端部71a从捕捉部17脱落的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中,捕捉部17还具有将可动片171(插入片21)在关闭位置锁定的锁定机构18。锁定机构18具有齿轮部181、爪部182、轴183、和锁定驱动部184。齿轮部181形成于支承构件175的上表面。爪部182与齿轮部181共同构成棘轮机构,并通过钩挂于齿轮部181而将支承构件175的旋转方向限制为一个方向。轴183是y轴方向上较长的圆棒。爪部182固定于轴183,并能够随着轴183的旋转而在与齿轮部181接触的“锁定位置”、和从齿轮部181分离的“非锁定位置”之间移动。换句话说,在爪部182处于锁定位置的状态下,在图5的示例中,支承构件175只能逆时针旋转,而不会顺时针旋转。

锁定驱动部184具有驱动爪部182的功能。锁定驱动部184通过使轴183旋转,而使爪部182在锁定位置和非锁定位置之间移动。锁定驱动部184例如由搭载于第二框架121的螺线管构成,在通电时使爪部182从锁定位置向非锁定位置移动。

可动装置5是用于通过使捕捉到第一开口端部71a的状态的捕捉部17沿x轴方向向与第一底部72a相反的一侧(x轴方向的正的朝向、右方)移动而打开袋口71的装置。可动装置5通过使第二框架121在x轴方向上直行移动,而能够使捕捉部17沿x轴方向移动。具体而言,可动装置5具有马达51、带52、一对轴53、和一对滑块54。马达51搭载于柜台8的框架80(参照图1)。带52将马达51与一对轴53相连,以使得一对轴53分别与马达51连动而旋转。轴53为在x轴方向上较长的圆棒,且在外周面形成有螺纹。一对滑块54以啮合的方式嵌合于一对轴53的螺纹。第二框架121固定于一对滑块54。

通过可动装置5的马达51经由带52使一对轴53旋转,由此一对滑块54沿x轴方向直行移动,捕捉部17随之在x轴方向上直行移动。在此,可动装置5以使第二框架121至少跨及装袋装置3的x轴方向上的两侧之间而直行移动的方式,来设定第二框架121的可动范围。以下,将第二框架121位于可动范围的左端部、即装袋装置3的左侧时的捕捉部17的位置作为“捕捉位置”,将第二框架121位于可动范围的右端部、即装袋装置3的右侧时的捕捉部17的位置作为“牵拉位置”。

根据上述结构的第二块12,在捕捉部17处于捕捉位置的状态下,通过使可动片171从打开位置移动到关闭位置,能够捕捉作为对象的片材(第一片材7a)的一端部(第一开口端部71a)。更详细地说,开袋作业开始时,如图6a所示,首先,可动装置5使捕捉部17从牵拉位置移动到准捕捉位置。此时,可动片171位于关闭位置。准捕捉位置是设定在第一开口端部71a的上方的、比捕捉位置略靠前(略靠右方)的位置。在捕捉部17处于准捕捉位置的状态下,锁定驱动部184使爪部182向非锁定位置移动,由此可动片171从关闭位置移动到打开位置。此时,可动片171(插入片21)主要借助可动片171的自重,从上方接触位于袋捆70的最上层的袋7的第一片材7a。换句话说,可动片171(插入片21)相对于作为剥离装置2的剥离对象的片材(第一片材7a)的一端部(第一开口端部71a),在z轴方向上配置在与规定面700(第二片材7b的上表面)相反的一侧的位置。

在该状态下,第一块11通过如上所述那样使接触部14从准备位置向初期位置移动,而仅对第一开口端部71a解除保持部19的保持,从而使第一开口端部71a与第二开口端部71b之间的袋口71较小地打开。当接触部14从第一片材7a分离时,通常,第一片材7返回到使第一开口端部71a与第二开口端部71b对置的位置,因而第一开口端部71a跃至插入片21上。换言之,抽出机构22(接触部14和驱动部15)将第一开口端部71a从第二片材7b的上表面和插入片21之间沿x轴方向抽出,并使其在z轴方向上相对于插入片21向与第二片材7b相反的一侧(上方)移动。由此,实现插入片21插入第二片材7b与第一开口端部71a之间的状况,从而将第一开口端部71a从第二片材7b的上表面(规定面700)剥离。

在接触部14从第一片材7a分离之后、且整平部16使整甲板165从待机位置向整平位置移动之前,如图6c所示,可动装置5使捕捉部17从准捕捉位置向捕捉位置移动。由此,可动片171(插入片21)更深地插入至第二片材7b与第一开口端部71a之间的间隙。然后,在整平板165移动到整平位置之后,如图6e或图7b所示,夹持驱动部173使可动片171(插入片21)移动到关闭位置。由此,将作为对象的片材(第一片材7a)的一端部(第一开口端部71a)夹持在固定片172和可动片171(插入片21)之间,从而捕捉部17捕捉(夹持)第一开口端部71a。在本实施方式中,捕捉部17在y轴方向上设置有多个(一对),因而在y轴方向上的多个位置捕捉第一开口端部71a。

捕捉部17在捕捉到第一开口端部71a的状态下,可动装置5使保持着捕捉到第一开口端部71a状态的捕捉部17如图7c所示那样从捕捉位置(装袋装置3的左侧)移动到牵拉位置(装袋装置3的右侧)。此时,第二开口端部71b由保持部19保持着,因而第二开口端部71b位于装袋装置3的左侧,第一开口端部71a位于装袋装置3的右侧。因此,位于袋捆70的最上层的袋7从袋收纳壳体13被取出,并以覆盖装袋装置3的上方的方式,使袋口71较大地打开。

然而,在本实施方式的开袋装置1中,使用在y轴方向的两端部具有连结第一片材7a和第二片材7b的一对侧面部78(参照图4)的袋7作为开袋对象。这种袋7中,一对侧面部78构成为确保在收容商品91的状态下的袋7的宽度而设置的“拼接部”。对于该袋7,在第一片材7a和第二片材7b在z轴方向上重叠的状态下,在第一片材7a和第二片材7b之间插入有一对侧面部78。换句话说,袋7例如在收纳于袋收纳壳体13的状态下,即在折叠的状态下,一对侧面部78被夹在第一片材7a和第二片材7b之间。

本实施方式的开袋装置1中,再将像这样具有一对侧面部78的袋7作为开袋对象的情况下,接触部14构成为与第一片材7a中的、在y轴方向上与一对侧面部78非重复的部位(侧面部78以外的位置)接触。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接触部14构成为仅接触第一片材7a的上表面中的、y轴方向的中央部,而不接触与一对侧面部78重复的部位即y轴方向的两端部。由此,容易避免在接触部14从准备位置向初期位置移动时,一对侧面部78与第一片材7a一起被拖动。特别是,如图4所示,在捕捉部17配置为捕捉第一片材7a中的在y轴方向上与一对侧面部78重叠的部位的情况下,容易避免一对侧面部78与第一片材7a一起被捕捉部17捕捉。

另外,接触部14通过如上所述那样仅与第一片材7a的上表面中的y轴方向的中央部接触,从而与第一片材7a中的、在x轴方向上与保持部19并排的部位接触。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部19保持与袋口71的y轴方向的中央部分连结的切断部76,因此第一片材7a的上表面中的y轴方向的中央部在x轴方向上与第一片材7a中的保持部19并排。由此,在接触部14从准备位置向初期位置移动时,第一片材7a易于在切割线77处从切断部76切断,从而易于解除保持部19对第一开口端部71a的保持。在此,优选的是,在x轴方向上,接触部14在保持部19附近,具体而言是在第一开口端部71a处与第一片材7a接触。由此,在接触部14从准备位置向初期位置移动时,容易从接触部14向保持部19作用力,从而易于解除保持部19对第一开口端部71a的保持。

本实施方式的开袋装置1还可以具有安放机构6(参照图12)。图12是实施方式的装袋系统10的装袋装置3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安放机构6是通过将被开袋装置1执行了开袋作业的袋7以袋7的袋口71朝向下方的状态从上方覆盖于引导部32,从而将袋7安放(准备)于装袋装置3的机构。在此,安放机构6通过将被开袋装置1打开了的状态的袋7从上方覆盖于支承部31和引导部32从而安放袋7。

在本实施方式中,安放机构6具有预打开部61、第二升降部62、以及连杆63。第二升降部62使引导部32相对于柜台8的框架80(参照图1)相对地在z轴方向上移动。即,第二升降部62通过使引导部32上升,从而从袋7的袋口71插入引导部32,该引导部32位于通过预打开部61而将袋口71打开的状态的袋7的下方。预打开部61在引导部32和袋7的袋口71之间,在引导部32从下方插入袋7的袋口71之前将袋7的袋口71撑开。预打开部61至少将袋7的袋口71撑开至引导部32能够插入的大小。

第二升降部62具有第二支柱621和第二臂622。第二支柱621为上下方向上较长的支柱,且固定于柜台8的框架80。第二臂622能够沿第二支柱621的长度方向(上下方向)移动。第二臂622的一端部机械地结合到引导部32的侧面。第二升降部62通过使第二臂622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升降),而使引导部32升降。第二升降部62包括电动机(马达),通过导电弓式、齿条齿轮式等能够利用由电动机产生的驱动力使第二臂622在上下方向上直行移动的适当的机构实现。

预打开部61由多片(在此为4片)翼板611构成。多片翼板611相对于引导部32分开配置在y轴方向的两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引导部32的前方设置有一对翼板611,在引导部32的后方也设置有一对翼板611。多片翼板611分别构成为能够围绕沿x轴方向的旋转轴612旋转。多个旋转轴612由多个固定件64支承。多个固定件64固定于柜台8的框架80。多片翼板611分别在沿水平方向的“待机位置”(图12的状态)和沿铅垂方向的“工作位置”之间旋转移动。

连杆63是与第二升降部62连动而使多片翼板611开闭(旋转)的机构。即,当第二升降部62使引导部32上升时,借助连杆63使多片翼板611从待机位置以弹起的方式旋转而移动到工作位置。此时,预打开部61通过处于工作位置的多片翼板611将袋口71的四角(x-y平面内的四角)从袋口71的内侧撑开。根据上述结构,预打开部61以随着引导部32的上升而通过多片翼板611将袋7从袋口71的内侧打开的方式进行动作。由处于工作位置的多片翼板611形成的外周形状(袋口71的内周形状)优选为与引导部32的外周形状具有相似的关系。当装袋作业结束而引导部32下降时,多片翼板611移动到待机位置。

根据上述结构,如图7c所示,在保持袋7被开袋装置1保持为覆盖于装袋装置3的上方的状态下,安放机构6通过第二升降部62使位于袋7的下方的装袋装置3(引导部32)向上方(z轴方向的正的朝向)移动。在由开袋装置1向装袋装置3供给袋7时,与由第二升降部62进行的引导部32的上升同时地,装袋装置3的第一升降部33使支承部31上升,详细内容在“(2.4)装袋装置”一栏进行说明。由此,在由开袋装置1向装袋装置3供给袋7时,支承部31和引导部32这两者相对于柜台8的框架80相对地上升。

此时,在引导部32从下方插入袋7的袋口71之前,预打开部61将袋7的袋口71撑开。预打开部61以将袋口71的四角(x-y平面内的四角)从袋口7i的内侧撑开的方式进行动作,由此对于袋7的袋口71而言,确保能够插入引导部32的大小。在该状态下,装袋装置3(支承部31和引导部32)上升至规定位置,由此,如图13a所示,能够将袋口71朝向下方的袋7从上方覆盖于装袋装置3。然后,随着由第二升降部62进行的引导部32的上升,第二开口端部71b被向上方牵拉,因此解除了保持部19对第二开口端部71b的保持。并且,在由第二升降部62进行的引导部32的上升的期间,锁定驱动部184使爪部182移动到非锁定位置,由此,可动片171从关闭位置向打开位置移动,从而也解除了捕捉部17对第一开口端部7la的捕捉。由此,开袋装置1完成袋7向装袋装置3的供给。

(2.4)装袋装置

接下来,参照图4~图6e更详细地说明作为购物辅助系统100中的装袋系统10的构成要素的装袋装置3。

如图1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装袋装置3具有支承部31、引导部32、以及第一升降部33。

支承部31形成为矩形板状。支承部31的上表面构成用于载置商品91(物品)的载置面311。在此,载置面311呈角部形成为圆角的长方形。

引导部32形成为上表面和下表面中至少上表面开口的筒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部32形成为上表面和下表面两方开口的方筒状。引导部32的开口面形成为比载置面311大一圈,引导部32沿载置面311的外周缘配置于支承部31的周围。在此,引导部32的上端面的内周缘的形状与载置面311的外周缘的形状具有相似的关系。

第一升降部33使支承部31与引导部32的相对位置关系从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变化。在此,将支承部31位于引导部32的上端部的状态设为第一状态。在支承部31与引导部32的相对位置关系处于第一状态时,支承部31的上表面(载置面311)与引导部32的上端面大致共面。因此,在第一状态下,支承部31配置为封堵引导部32的上表面侧的开口。第二状态是支承部31相对于引导部32的相对位置为比第一状态靠下方的状态。

换言之,支承部31在引导部32所围起的空间内相对于引导部32相对地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升降部33仅使支承部31和引导部32中的支承部31向下方移动,由此使支承部31与引导部32的相对位置关系从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变化。即,支承部31构成为在固定于固定位置的筒状的引导部32内,通过第一升降部33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更详细而言,第一升降部33具有第一支柱331和第一臂332。第一支柱331为上下方向上较长的支柱,且固定于柜台8的框架80。第一臂332能够沿第一支柱331的长度方向(上下方向)移动。第一臂332通过在引导部32的侧面形成的狭缝插入引导部32的内部,在引导部32的内部,第一臂332的一端部机械地结合到支承部31的下表面。第一升降部33使第一臂332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升降),由此使支承部31升降。第一升降部33包括电动机(马达),通过导电弓式、齿条齿轮式等能够利用由电动机产生的驱动力使第一臂332在上下方向上直行移动的适当的机构实现。

以下,参照图13a~图14b说明装袋装置3的动作。图13a~图13c是实施方式的装袋装置3的装袋时的动作的说明图。图14a、图14b是实施方式的装袋装置3的排出时的动作的说明图。在图13a~图14b中,示意性地表示了装袋装置3的动作,而适当省略了开袋装置1和第一升降部33等的图示。

图13a~图13c表示在支承部31与引导部32的相对位置关系从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变化时,商品91被收容于袋7的过程。在图中,例示了塑料瓶饮料、盒装点心以及罐装果汁等多个商品91,但商品91也可以为一个。另外,在此作为一例,在图13b的过程中购物筐92从装袋装置3上撤除,但撤除购物筐92的时机也可以是图13c所示的过程,或者也可以是在这之后。

首先,在支承部31与引导部32的相对位置关系处于第一状态时,如图13a所示,将袋口71朝下的袋7覆盖于支承部31和引导部32,袋7的底部72由载置面311支承。将图13a所示的状态作为待机状态,装袋装置3以待机状态待机,直至装入有商品91的购物筐92被放置于载置面311上的装袋空间(凹部82内)。在本实施方式中,当购物筐92被放置于装袋空间(凹部82内)时,首先,构成凹部82的底面的闸门821被开放。然后,由于购物筐92的底部被开放,购物筐92内的商品91被排出到装袋装置3的载置面311上。由此,商品91隔着袋7载置于载置面311上。

此时,底部72被商品91的重量和保持机构的保持力保持于载置面311。保持机构是将袋7的底部72保持于载置面311的机构,例如通过捏住袋7的底部72来保持底部72的结构来实现。在此所说的“保持”是指持续确保载置面311支承底部72的状态。换句话说,通过保持机构维持底部72与载置面311接触而由载置面311从下方支承的状态。至少在支承部31与引导部32的相对位置关系从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变化的期间,装袋装置3利用保持机构将袋7的底部72持续保持于载置面311。

从该状态(第一状态)起,通过由第一升降部33使支承部31相对于引导部32相对地向下方移动,由此,如图13b所示,袋7被逐渐拉入引导部32的内侧。此时,与袋7的底部72连续的袋7的侧周部73(第一片材7a、第二片材7b以及一对侧面部78)在被引导部32的上端面捋过的同时被拉入引导部32的内侧。因此,袋7的侧周部73通过处于支承部31的周围的引导部32而从底部72的外周缘向上方立起。

然后,当支承部31与引导部32的相对位置关系变为第二状态时,如图13c所示,在引导部32所围起的空间中,袋7变为从图13a的状态翻转的状态,商品91被收容于袋7。此时,侧周部73成为沿引导部32的内周面立起的状态。在此,装袋装置3构成为,在第二状态下,从载置面311到引导部32的上端面为止的高低差为袋7的上下方向的全长以上。在此所说的“袋7的上下方向的全长”是包括袋7的一对提手部74在内的全长,即袋7的从底部72到提手部74的前端为止的尺寸。由此,袋7直至提手部74的前端收容于引导部32所围起的空间。因此,袋7成为不仅是侧周部73,包括提手部74都立起的状态。

接下来,装袋装置3通过第一升降部33驱动支承部31,使支承部31与引导部32的相对位置关系从第二状态向第一状态变化,由此将袋7从引导部32所围起的空间排出。

即,如图14a所示,随着支承部31向上方移动,载置面311上的袋7从引导部32的上表面侧的开口向上方推出。并且,通过支承部31向上方移动,如图14b所示,袋7从引导部32所围起的空间被完全排出。此时,袋7包括提手部74都维持自行立起的姿态。另外,袋7从由开袋装置1供给的图13a的状态翻转而收容商品91,因此在袋7上印刷有文字等的情况下,优选使用反转印刷的袋7。

根据以上说明的动作,装袋装置3能够将放置于载置面311上的装袋空间的商品91收容于袋7,并以袋7的提手部74竖立的状态将商品91转交给顾客。当商品91从载置面311上移除时,装袋装置3重新安放袋7并以待机状态待机。

(3)变形例

上述实施方式只是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中的一例。只要能够达到本发明的目的,上述实施方式可以根据设计等进行各种变更。上述各实施方式所示出的图只是用于说明装袋系统10(开袋装置1和装袋装置3)的一例的示意图,各部分的形状、尺寸以及位置关系等与实际的装袋系统10有时会适当地不同。

以下例举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剥离装置2不局限于开袋作业,也可以只用于片材的剥离。即,具有插入片21和抽出机构22的剥离装置2不限于用于作为开袋装置1的一部分而使用的结构,也可以作为将相对于规定面700在第一方向上重叠配置的片材从规定面700剥离的装置而单独使用。在此,插入片21相对于片材中的位于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的一侧的一端部,在第一方向上配置在与规定面700相反的一侧的位置。抽出机构22从规定面700与插入片21之间沿第二方向抽出片材的一端部,并使片材的一端部向在第一方向上相对于插入片21与规定面700相反的一侧的位置移动。总而言之,利用这种结构的剥离装置2,能够实现将相对于规定面700在第一方向上重叠配置的片材从规定面700剥离的功能,因此剥离装置2也可以不与可动装置5一起使用。剥离装置2例如可用于书的翻页等。

另外,开袋装置1不限于这种具有剥离装置2和可动装置5的结构,也可以是至少具有保持部19、接触部14、以及驱动部15的结构。保持部19保持第一开口端部71a和第二开口端部71b。接触部14在第一方向上从第一片材7a侧与袋7接触。驱动部15通过使接触部14沿第二方向向第一底部72a侧移动而解除保持部19对第一开口端部71a的保持,从而使第一开口端部71a从第二开口端部71b分离。利用这种结构,开袋装置1能够实现上述基本结构中的第一阶段的处理所涉及的开袋作业。

或者,开袋装置1不局限于具有保持部19、接触部14、以及驱动部15的结构,也可以是至少具有剥离装置2和可动装置5的结构。可动装置5使捕捉到片材的一端部的状态的捕捉部17移动。可动装置5构成为通过使捕捉到片材的一端部即第一片材7a的第一开口端部71a的状态的捕捉部17沿第二方向向与第一底部72a相反的一侧移动而打开袋口71。根据这种结构,开袋装置1能够实现上述基本结构中的第二阶段的处理所涉及的开袋作业。

另外,开袋装置1并不局限于装袋,也可以仅用于开袋作业。即,开袋装置1并不限于作为装袋系统10的一部分而与装袋装置3一起使用的结构。

另外,开袋装置1不局限于使接触部14在z轴方向(第一方向)上移动的结构,也可以是使接触部14仅在x轴方向(第二方向)上移动的结构。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开袋装置1使接触部14与x轴方向(第二方向)平行地移动的例子,但是接触部14的移动方向可以沿着x轴方向,也可以相对于x轴方向略微倾斜。同样,对于捕捉部17的移动方向也不局限于与x轴方向(第二方向)平行的方向,可以沿着x轴方向,也可以相对于x轴方向略微倾斜。

另外,装袋系统10并不局限于装入购物筐92的状态的商品91,对于未装入购物筐92的商品91也可以进行装袋。在该情况下,顾客通过将商品91直接放置于装袋空间,就能够使装袋系统10进行商品91的装袋。

另外,接触部14不局限于具有旋转体141的结构,例如也可以是橡胶垫等。在该情况下,开袋装置1也能够通过使接触部14沿x轴方向移动而执行开袋作业。

另外,装袋系统10的用途并不局限于便利店,也可以在便利店以外的店铺设置装袋系统10。并且,例如,也可以在办公室、工厂等店铺以外的施设设置装袋系统10。

另外,装袋系统10只要是将商品91收容于袋7的结构即可,并不局限于如上所述的购物袋,例如也可以是将商品91收容(装袋)于环保袋或网袋等袋7的结构。对于购物袋的材质,并不局限于聚乙烯制,例如也可以是聚丙烯制等。

另外,购物辅助系统100也可以不像上述实施方式那样与无需店员的操作即可购买商品91的销售系统4一起使用,例如也可以在所谓有人收银那样在收银台有店员的状况下使用。

另外,例如装袋系统10和销售系统4被集成到一个框体(柜台8)内并不是购物辅助系统100所必须的结构,购物辅助系统100的构成要素也可以分散设置于多个框体。

另外,开袋装置1也能够构成为将袋7翻转后供给到装袋装置3。在该情况下,袋7以翻转的状态安放于装袋装置3,并再次翻转而收容商品91,因此袋7本来的外表面成为收容了商品91的状态下的外表面。因此,在袋7印刷有文字等的情况下,无需使用反转印刷的袋7。

另外,袋收纳壳体13优选具有对袋7的剩余个数进行计数的传感器。在该情况下,优选为若袋收纳壳体13中的袋7的剩余个数为设定值(例如5个)以下时,由通知部进行向店员催促袋7的补充的通知。

另外,装袋装置3的保持机构并不局限于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通过捏住袋7的底部72来保持底部72的结构,例如也可以是利用真空吸附垫等的吸附而将底部72保持于载置面311的结构。

另外,捕捉部17并不局限于通过固定片172和可动片171夹住第一开口端部71a的结构,例如也可以利用将插入片21的上表面设为吸附面的真空吸附垫或粘接垫等来捕捉袋7。

另外,开袋装置1并不局限于具有一对捕捉部17的结构,也可以具备仅一个或三个以上的捕捉部17。

另外,在使用尺寸或颜色等不同的多种袋7的情况下,可以在每个袋收纳壳体13收纳不同种类的袋7。在该情况下,开袋装置1优选构成为,从多个袋收纳壳体13中随时选择一个袋收纳壳体13,并从所选择的袋收纳壳体13取出袋7。

另外,开袋装置1的各部分的驱动方式不限于如上所述的带驱动式,例如也可以是链驱动式或者机械臂的结构。另外,对于动力源,马达和螺线管是一例,也可以使用其他的动力源。

另外,用于确保在袋7打开的状态下的袋7的厚度的“拼接部”不限于一对侧面部78,例如也可以设置在袋7的底部72。在该情况下,第一底部72a和第二底部72b经由“拼接部”经由间接相连。

上述各种变形例可以适当组合应用。

(4)总结

如以上所说明那样,本发明的开袋装置(1)是以具有第一片材(7a)和第二片材(7b)的袋(7)为对象,用于将袋口(71)打开的装置。袋(7)在第一片材(7a)和第二片材(7b)在第一方向上重叠的状态下,第一底部(72a)和第一开口端部(71a)分别在第一方向上与第二底部(72b)和第二开口端部(71b)对置。第一方向为第一片材(7a)和第二片材(7b)各自的厚度方向。第一底部(72a)和第一开口端部(71a)为第一片材(7a)的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的两端部。第二底部(72b)和第二开口端部(71b)是第二片材(7b)的第二方向的两端部。在袋(7)中,第一底部(72a)与第二底部(72b)相连,在第一开口端部(71a)与第二开口端部(71b)之间形成有袋口(71)。开袋装置(1)具备保持部(19)、接触部(14)、以及驱动部(15)。保持部(19)保持第一开口端部(71a)和第二开口端部(71b)。接触部(14)在第一方向上从第一片材(7a)侧与袋(7)接触。驱动部(15)使接触部(14)沿第二方向向第一底部(72a)侧移动,由此解除保持部(19)对第一开口端部(71a)的保持,从而使第一开口端部(71a)从第二开口端部(71b)分离。

根据该结构,开袋装置(1)使在第一方向上从第一片材(7a)侧与袋(7)接触的接触部(14)沿第二方向向第一底部(72a)侧移动,由此解除保持部(19)对第一开口端部(71a)的保持。即,开袋装置(1)通过使第一开口端部(71a)沿第二方向移动,而使第一开口端部(71a)从第二开口端部(71b)分离,从而能够实现打开第一开口端部(71a)和第二开口端部(71b)之间的袋口(71)的开袋操作。在此,接触部(14)在从第一方向的第一片材(7a)侧与第一片材(7a)接触的状态下,沿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移动,因此不易发生如通过使辊旋转而进行开袋操作的情况那样的袋(7)的卷入。因此,开袋装置(1)具有能够实现提高打开袋口(71)的作业成功率这样的优点。另外,例如,与使用了真空吸附的开袋装置相比,由于不需要真空泵,因此能够实现结构的简化、噪声的减少。但是,开袋装置(1)也可以具有真空泵。

在本发明的开袋装置(1)中,在第一方式中,保持部(19)保持切断部(76),切断部(76)以能够切断的方式与第一开口端部(71a)和第二开口端部(71b)连结。另外,保持部(19)通过将第一开口端部(71a)从切断部(76)切断来解除对第一开口端部(71a)的保持,通过将第二开口端部(71b)从切断部(76)切断来解除对第二开口端部(71b)的保持。

根据该结构,通过从切断部(76)分别切断第一开口端部(71a)和第二开口端部(71b)来解除对第一开口端部(71a)和第二开口端部(71b)各自的保持,因此保持部(19)的构造能够简化。但是,该结构并非开袋装置(1)所必须的结构,例如,也可以是,保持部(19)为可动式,且能够切换对第一开口端部(71a)和第二开口端部(71b)各自进行保持的状态和解除保持的状态。

本发明的开袋装置(1)在第一方式或者第二方式中还具备捕捉部(17)。捕捉部(17)捕捉通过驱动部(15)而从第二开口端部(71b)分离的状态的第一开口端部(71a)。

根据该结构,由捕捉部(17)捕捉从第二开口端部(71b)分离的状态的第一开口端部(71a),因此能够将第一开口端部(71a)与第二开口端部(71b)之间的袋口(71)进一步打开。但是,该结构并非开袋装置(1)所必须的结构,捕捉部(17)可适当省略。

本发明的开袋装置(1)在上述的任一方式中还具备整平部(16)。整平部(16)使通过驱动部(15)而从第二开口端部(71b)分离的状态的第一开口端部(71a)沿第二方向向第二开口端部(71b)侧移动。

根据该结构,即使在第一开口端部(71a)未返回与第二开口端部(71b)对置的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整平部(16),使第一开口端部(71a)强制地移动到与第二开口端部(71b)对置的位置。但是,该结构并非开袋装置(1)所必须的结构,整平部(16)可适当省略。

在本发明的开袋装置(1)中,在上述任一方式中,接触部(14)在与第一片材(7a)接触的接触面具有增大接触面与第一片材(7a)之间的摩擦系数的防滑结构。

根据该结构,在接触部(14)沿第二方向向第一底部(72a)侧移动时,第一片材(7a)不易相对于接触部(14)滑动,而易于由接触部(14)牵拉第一片材(7a)。其结果是,在开袋装置(1)中能够实现打开袋口(71)的作业成功率的进一步提高。但是,该结构并非开袋装置(1)所必须的结构,防滑结构可适当省略。

在本发明的开袋装置(1)中,在上述任一方式中,接触部(14)具有旋转体(141)和旋转限制部(142)。旋转体(141)能够沿与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这两个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以旋转轴(143)为中心而旋转。旋转限制部(142)将旋转体(141)的旋转方向限制为一个方向。接触部(14)构成为通过旋转体(141)的外周面(144)与袋接触。

根据该结构,通过在接触部(14)中使用旋转体(141),能够抑制接触部(14)的角部与第一片材(7a)抵接而导致的第一片材(7a)的损伤。但是,该结构并非开袋装置(1)所必须的结构,接触部(14)也可以不具有旋转体(141)。

在本发明的开袋装置(1)中,在第六方式中,驱动部(15)构成为使接触部(14)沿第二方向往复移动。另外,旋转限制部(142)构成为在接触部(14)沿第二方向在第一片材(7a)上向第一开口端部(71a)侧移动时允许旋转体(141)旋转。旋转限制部(142)构成为在接触部(14)沿第二方向在第一片材(7a)上向第一底部(72a)侧移动时限制旋转体(141)的旋转。

根据该结构,仅通过使接触部(14)沿第二方向往复移动,便能够实现将接触部(14)安放在第一片材(7a)上并通过接触部(14)牵拉第一片材(7a)的动作。因此,驱动部(15)并非必须例如使接触部(14)沿第一方向移动,能够实现驱动部(15)的结构的简化。但是,该结构并非开袋装置(1)所必须的结构,驱动部(15)也可以是例如使接触部(14)向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这两个方向移动的结构。

在本发明的开袋装置(1)中,在上述任一方式中,袋(7)具有一对侧面部(78)。一对侧面部(78)在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这两个方向正交的第三方向的两端部连结第一片材(7a)和第二片材(7b)。袋(7)在第一片材(7a)与第二片材(7b)在第一方向上重叠的状态下在第一片材(7a)和第二片材(7b)之间插入有一对侧面部(78)。接触部(14)构成为与第一片材(7a)中的非重复部位接触,该非重复部位为在第三方向上与一对侧面部(78)不重复的部位。

根据该结构,容易避免在接触部(14)沿第二方向移动时一对侧面部(78)与第一片材(7a)一起被拖动。其结果是,在开袋装置(1)中能够实现打开袋口(71)的作业成功率的进一步提高。但是,该结构并非开袋装置(1)所必须的结构,接触部(14)也可以是与第一片材(7a)中重复部位接触的结构,该重复部位是在第三方向上与一对侧面部(78)重复的部位。

在本发明的开袋装置(1)中,在上述任一方式中,接触部(14)构成为与第一片材(7a)中的、同保持部(19)在第二方向上并排的部位接触。

根据该结构,在接触部(14)沿第二方向移动时,易于从接触部(14)向保持部(19)作用力,从而易于解除保持部(19)对第一开口端部(71a)的保持。但是,该结构并非开袋装置(1)所必须的结构,接触部(14)也可以是与第一片材(7a)中的、不同保持部(19)在第二方向上并排的部位接触的结构。

在上述任一方式中,本发明的开袋装置(1)还具备支承面(135)。支承面(135)以将袋(7)夹在支承面(135)与接触部(14)之间的方式,从相对于袋(7)而与接触部(14)相反的一侧支承袋(7)。支承面(135),以支承第一底部(72a)的部位相比于支承第一开口端部(71a)的部位而位于在第一方向上距接触部(14)更远的位置的方式具有台阶结构(136)。

根据该结构,仅通过接触部(14)沿第二方向移动,便能够通过台阶结构(136),实现在由接触部(14)牵拉第一片材(7a)之后使接触部(14)从第一片材(7a)分离的动作。因此,驱动部(15)并非必须例如使接触部(14)沿第一方向移动,能够实现驱动部(15)的结构的简化。但是,该结构并非开袋装置(1)所必须的结构,台阶结构(136)可适当省略。

附图标记说明:

1开袋装置;7袋;7a第一片材;7b第二片材;14接触部;15驱动部;16整平部;17捕捉部;19保持部;71袋口;71a第一开口端部;71b第二开口端部;72a第一底部;72b第二底部;76切断部;78侧面部;135支承面;136台阶结构;141旋转体;142旋转限制部;143旋转轴;144外周面(接触面);612旋转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