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树脂容器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416830发布日期:2019-12-14 01:00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合成树脂容器盖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合成树脂容器盖,其包括侧壁和围绕该侧壁的围绕壁。具体说,本发明涉及一种合成树脂容器盖,其通过使形成在侧壁的内周面上的卡止部件与形成在容器口颈部的外周面上的卡止爪部接合而安装在容器口颈部上,但是能够不用工具就足够轻松地从容器口颈部移除。



背景技术:

下面将要示出的专利文献1公开一种合成树脂容器盖,其适用于液体调味料容器口颈部。合成树脂容器盖包括用于覆盖容器口颈部的顶面的主体部、从主体部悬垂的圆筒状侧壁以及围绕侧壁的圆筒状围绕壁。沿周向延伸的卡止部件形成在侧壁的内周面上。通过将合成树脂容器盖配合在容器口颈部上以使卡止部件与形成在容器口颈部的外周面上的卡止爪部接合,合成树脂容器盖被安装在容器口颈部上。从上方看逆时针依次设置有围绕壁分离区、过渡区和侧壁分离区。在围绕壁分离区,围绕壁上端经由沿周向间隔布置的多个可断连接件或经由沿周向连续延伸的可断连接薄壁连接至侧壁。在围绕壁分离区的逆时针上游端,在围绕壁中形成有从下端向上延伸的缝。在过渡区,在侧壁中形成竖向延伸的可断薄壁线,并且侧壁和围绕壁在可断薄壁线的逆时针方向的下游侧上被牢固相连。在侧壁分离区,侧壁的上端经由沿周向连续延伸的可断连接薄壁连接至主体部。

在容器内容物被消耗后,从口颈部移除容器盖用于所谓的垃圾分类回收时,首先在围绕壁分离区,从其上游端沿逆时针方向破断多个可断连接件或可断连接薄壁以将围绕壁与侧壁分离。接着在过渡区,侧壁的可断薄壁线被破断。此外,在侧壁分离区,从侧壁分离区的上游端沿逆时针方向破断可断连接薄壁以将侧壁与主体部分离。这样一来,形成在侧壁的内周面上的卡止部件至少部分地与形成在容器口颈部中的卡止爪部间隔开。因此无需工具就可以将整个容器盖从容器口颈部移除。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427237号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上述容器盖可以不用工具就整体从容器口颈部移除。然而,根据本发明人等的经验,该容器盖仍然存在以下未解决的问题:当在过渡区进行侧壁的可断薄壁线的破断并且在侧壁分离区沿逆时针方向开始可断连接薄壁的破断时,很难在侧壁的可断薄壁线破断的同时或之后开始可断连接薄壁的破断,因为侧壁的可断薄壁线的破断发生在竖向方向上,而可断连接薄壁的破断是沿周向进行的。因此,容器盖不能足够轻松地从容器口颈部移除。鉴于上述事实而完成本发明。它的主要技术课题是解决传统容器盖中还需处理的上述问题,并提供一种新颖且改进的容器盖,该容器盖可以足够轻松地从容器口颈部移除。

解决问题的手段

通过深入研究和实验,本发明人等已经发现如果在过渡区的侧壁中形成的可断薄壁线形成为其至少一部分在逆时针方向上斜向向下延伸的形式,则在过渡区的可断薄壁线破断之后,在侧壁分离区的可断连接薄壁的破断可以充分顺利地开始。因此,容器盖可足够轻松地从容器口颈部移除。

即,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合成树脂容器盖作为解决上述主要技术问题的合成树脂容器盖,该合成树脂容器盖具有盖体并且被构造成使得所述盖体包括用于覆盖容器口颈部的顶面的主体部、从所述主体部悬垂的圆筒状侧壁以及围绕所述侧壁的圆筒状围绕壁,在所述侧壁的内周面上形成有在周向上延伸的卡止部件,并且所述盖体被装配在所述容器口颈部上以使所述卡止部件与形成在所述容器口颈部的外周面上的卡止爪部接合,由此所述盖体被安装在所述容器口颈部上,其中从上方观察,在逆时针方向上依次设置有围绕壁分离区、过渡区和侧壁分离区,在所述围绕壁分离区,所述围绕壁的上端经由沿周向间隔布置的多个可断连接件或经由沿周向连续延伸的可断连接薄壁连接至所述侧壁,在所述围绕壁分离区的逆时针上游端,在所述围绕壁中形成有从所述围绕壁的下端向上延伸的缝,在所述过渡区和所述侧壁分离区,所述侧壁的上端经由沿周向连续延伸的可断连接薄壁连接至所述主体部,并且还在所述过渡区,在所述侧壁中形成有至少一部分在逆时针方向上斜向向下延伸的可断薄壁线,且所述侧壁和所述围绕壁在所述可断薄壁线的逆时针下游侧牢固相连。

优选地,在所述过渡区的所述侧壁中形成的所述可断薄壁线由从所述侧壁的上端竖直向下延伸的上端部和与所述上端部相接并沿逆时针方向斜向向下延伸至所述侧壁的下端的倾斜主体部组成。优选的是所述倾斜主体部相对于竖直方向具有10至80度的倾斜角度。有利地,所述围绕壁分离区以20至180度的角度延伸存在,所述过渡区以10至45度的角度延伸存在,并且所述侧壁分离区以90至270度的角度延伸存在。优选地,在所述侧壁分离区和所述围绕壁分离区之间存在以45至180度的角度延伸存在的非分离区。在所述缝的逆时针下游侧上的所述围绕壁的逆时针上游边缘经由可断连接件连接至在所述缝的逆时针上游侧上的所述围绕壁的逆时针下游边缘,或连接至所述侧壁。优选地,在所述过渡区,在所述侧壁中形成有薄壁部,薄壁部通过局部增大所述侧壁的内径来限定并在逆时针方向上斜向向下延伸,所述侧壁和所述围绕壁被牢固相连的区域包括所述薄壁部的一部分,并且所述可断薄壁线由所述薄壁部中所述侧壁和所述围绕壁未被相连的部分来限定。优选地,通过局部缩小圆筒状连接部的外径来限定在所述侧壁分离区将所述主体部和所述侧壁相连的所述可断连接薄壁。在优选实施例中,在所述主体部中限定由所述可断线划分的排出口形成区,在其圆筒状外周面上形成有外螺纹的圆筒壁被设置在所述主体部中,并且具有顶壁和从所述顶壁悬垂且在其内周面上形成有内螺纹的圆筒状垂壁的外盖通过使所述内螺纹与所述外螺纹螺纹接合而被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盖体上。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的容器盖中,在过渡区的侧壁中形成的可断薄壁线的至少一部分沿逆时针方向斜向向下延伸。因此,在过渡区的可断薄壁线的破断之后,在侧壁分离区的可断连接薄壁的破断可以充分顺利地开始。因此,容器盖可以足够轻松地从容器的口颈部移除。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合成树脂容器盖的优选实施例的局剖主视图,其中该合成树脂容器盖被安装在容器口颈部上。

图2是在图1中所示的合成树脂容器盖中盖体的主视图。

图3是在图1中所示的合成树脂容器盖中盖体的剖视图。

图4是在图1中所示的合成树脂容器盖中盖体的俯视图。

图5是在图1中所示的合成树脂容器盖中盖体的仰视图。

图6是在图1中所示的合成树脂容器盖中盖体的侧视图。

图7是盖体在通过图4和图5中的a所表示的角位处的局剖图。

图8是盖体在通过图4和图5中的b所表示的角位处的局剖图。

图9是盖体在通过图4和图5中的c所表示的角位处的局剖图。

图10是盖体在通过图4和图5中的d所表示的角位处的局剖图。

图11是盖体在通过图4和图5中的e所表示的角位处的局剖图。

图12是盖体在通过图4和图5中的f所表示的角位处的局剖图。

图13是盖体在通过图4和图5中的g所表示的角位处的局剖图。

图14是示出了在图1中所示的合成树脂容器盖中所形成的可断薄壁线的局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示出根据本发明所构造的容器盖的优选实施例的附图来进一步详细描述本发明。

参照图1,根据本发明所构造的整体以附图标记2表示的容器盖通过盖体4和外盖6构成。盖体4可以由相对较软的合成树脂诸如聚乙烯注塑成型,而外盖6可以由相对较硬的合成树脂诸如高密度聚乙烯或聚丙烯注塑成型。

主要参照图3,盖体4包括主体部8、从主体部8悬垂的圆筒状侧壁10以及围绕侧壁10的圆筒状围绕壁12。主体部8具有封闭壁14,并且封闭壁14被界定成在轴向方向看相对位于上方的圆形中央区14a和在轴向方向上看相对位于下方的环形外周区14b。封闭壁14的中央区14a设置有由通过环形可断线16限定的圆形排出口形成区18。在封闭壁14的上表面中,在外周区14b的径向大致中间位置处向上延伸形成圆筒壁20、在外周区14b的径向内侧边缘部向上延伸出圆筒状流出壁22、以及在中央区14a的中央部分(更详细地说,排出口形成区18)向上延伸出圆筒状卡止壁24。在圆筒壁20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外螺纹26。流出壁22的上端部被径向向外卷边。流出壁22的伸出高度大于圆筒壁20和卡止壁24中的每一个的伸出高度。在卡止壁24的上端,设置有基本水平的圆形壁部28。在卡止壁24的外周面的轴向大致中间部,设置有沿周向连续延伸并径向向外突出的第一卡止脊30,以及略微位于第一卡止脊30下方、沿周向连续延伸并径向向外突出的辅助脊31。在卡止壁24的外周面上的辅助脊31下方,设置有第一周向卡止部件32。参照图4和图3可以理解,在所示实施例中,六个第一周向卡止部件32周向地等角度间隔布置。第一周向卡止部件32将在后文提及。在卡止壁24的内周面上,周向上等角度间隔地形成有沿轴向方向延伸的四个肋33。当外盖6被安装在盖体4上时,肋33能够与预定夹具配合来限制盖体4相对于外盖6的转动。

进一步参照图3至图5,在封闭壁14的下表面中的外周区14b形成有从其外周边缘悬垂的圆筒状悬垂壁34、在其径向大致中间位置向下延伸出环形密封壁36以及位于其径向向内端部的棘轮部38(尤其参照图5)。在悬垂壁34的外周面的上端部,设置有沿周向连续延伸并且沿径向方向向外突出的第二卡止脊40。在悬垂壁34的外周面的下端部,设置有第二周向卡止部件42。如图4中清楚示出,在示出的实施例中,四个第二周向卡止部件42在周向上等角度间隔布置。第二周向卡止部件42将在后文提及。棘轮部38本身是众所周知的构造,并且在将外盖6安装在盖体4上时,棘轮部38能够与预定夹具配合来限制盖体4相对于外盖6的转动(参见jp-a-2008-273531)。在封闭壁14的下表面的中央区14a中,还形成有环形密封件44。环形密封件44的基端连接至可断线16的径向内侧的封闭壁14的下表面,并且环形密封件44从基端朝径向外侧斜向向下延伸出,使得环形密封件44的伸出端位于可断线16的径向外侧。密封件44是相对薄壁的并且可以是弹性变形的。

主要参照图3和图5,侧壁10的上端经由圆筒状连接部46连接至主体部8的悬垂壁34的下端。在侧壁10的下端部中的周向预定区域内,设置有矩形切口47(参见图10、图11和图14以及图5)。在侧壁10的内周面上,形成沿周向延伸的卡止部件48。所示实施例示出了卡止部件48为沿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周向延伸的脊。卡止部件48不存在于将在下文中描述的薄壁部所形成的地方(参见图14以及图5)。如果期望,卡止部件48可以是沿周向连续延伸的单个脊,或者是沿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垂片。在任一种情况下,卡止部件48都不存在于薄壁部所形成的地方。

如图3所示,不具有底部的环形空隙49被设置在围绕壁12和侧壁10之间。在围绕壁12和侧壁10之间的连接将在后文提及。

进一步参照图4和图5,对于根据本发明的容器盖重要的是,从上方观察在逆时针方向(通过箭头x所示的方向)上依次设置有围绕壁分离区50、过渡区52和侧壁分离区54。优选地,非分离区56存在于侧壁分离区54和围绕壁分离区50之间。有利的是,围绕壁分离区50以20至180度的角度延伸存在,过渡区52以10至45度的角度延伸存在,侧壁分离区以90至270度的角度延伸存在,以及非分离区56以45至180度的角度延伸存在。在所示实施例中,围绕壁分离区50具有125度角度,过渡区52具有15度角度,侧壁分离区54具有130度角度,非分离区56具有90度角度。

主要参照图4和图5,在围绕壁分离区50中,围绕壁12的上端部经由沿周向间隔布置的多个可断连接件58和沿周向连续延伸的可断连接薄壁59连接至侧壁10(还参见图7至图9)。如通过参见图9将理解的那样,对应于各个连接件58的周向位置形成有在轴向方向上从围绕壁12的内周面的上端至下端连续延伸的肋60。进一步参见图2以及图4和图5,在围绕壁分离区50的逆时针方向上的上游端处形成有从围绕壁12的下端向上延伸的缝62。在所示实施例中,在围绕壁12中的非分离区56的逆时针方向上的下游端部被切成大致矩形的形式,除了位于其上端部的余部63之外,并且余部63是面向下的l形横截面的薄壁形式(还参见图7)。在缝62的逆时针下游侧的围绕壁12的逆时针上游边缘的上端部经由可断连接件64连接至在缝62的逆时针上游侧的围绕壁12的逆时针下游边缘的上端部,即连接至余部63。参照图5和图7将会清楚地理解,可断连接件64的壁厚小于围绕壁12的薄壁余部63的壁厚。参照图2和图5,沿逆时针方向在缝62的下游侧,形成有从围绕壁12的下端向上延伸的辅助缝66,并且在逆时针方向上看,在缝62和辅助缝66之间限定有捏持部67(连接件58和肋60都不形成在捏持部67中)。如果期望,围绕壁12的上端可以经由可断连接件58或可断连接薄壁59连接至侧壁10。在缝62的逆时针下游侧的围绕壁12的逆时针上游边缘的上端部可以经由可断连接件64连接至侧壁10。此外,沿轴向方向观察,余部63可以形成在围绕壁12的下端部或中部,而不是位于围绕壁12的上端部。如果沿轴向方向观察,余部63形成在围绕壁12的下端部或中部,则由此可见,将余部63连接至在缝62的逆时针下游侧的围绕壁12的逆时针上游边缘的可断连接件64在轴向方向上看同样位于围绕壁12的下端部或中部。

主要参照图5和图6,在过渡区52和侧壁分离区54,侧壁10的上端经由沿周向连续延伸的可断连接薄壁68连接至主体部8。可断连接薄壁68通过局部缩小圆筒状连接部46外径来限定出(对比参见图9和图10至图12)。

主要参照图5、6和14,在过渡区52更重要的是,在侧壁10中形成有至少一部分沿逆时针方向斜向向下延伸的可断薄壁线70,并且在可断薄壁线70沿逆时针方向的下游侧,侧壁10和围绕壁12被牢固相连。在所示实施例中,在过渡区52中,薄壁部72被形成在侧壁10中,薄壁部72通过局部增大侧壁10内径来限定出并且沿逆时针方向斜向向下延伸(还参见图10和图11)。参照图14可以清楚地理解,薄壁部72大致呈平行四边形形式,并且其逆时针上游端的上端与侧壁10的上端对齐,而其逆时针下游端的下端与侧壁10的下端对齐(还参见图10和图11)。侧壁10和围绕壁12被牢固相连的区域74包括薄壁部72的一部分,并且可断薄壁线70通过薄壁部72中侧壁10和围绕壁12未被相连的部分(在图14中通过灰色区所表示的部分)来限定出。

参照图14更详细地描述上述区域74。区域74在过渡区52中具有在过渡区52的逆时针上游端的略下游位置处从侧壁10的上端竖向向下延伸至薄壁部72的轴向大致中间位置的第一直线边缘74a,以及与第一直线边缘74a的下端相接并且在逆时针方向上斜向向下延伸并且平行于薄壁部72的倾斜侧边缘74b。区域74在侧壁分离区54的逆时针上游端部还具有与倾斜侧边缘74b的逆时针下游端相接地向下隆凸弯曲的且具有与侧壁10的下端对齐的拐点的u形边缘74c,以及就位在逆时针方向上的下游与u形边缘74c的上端相接的并且在轴向方向看竖直向上延伸至卡止部件48的上端位置的第二直线边缘74d。侧壁10的区域74比侧壁10的薄壁部72更刚硬,因此使得薄壁部72可沿着过渡区52中的区域74的周边缘容易破断。可断薄壁线70由上端部70a和倾斜主体部70b组成,上端部70a从侧壁10的上端沿薄壁部72中的第一直线边缘74a竖直向下延伸,倾斜主体部70b与上端部70a相接并且沿倾斜边缘74b在逆时针方向上斜向向下延伸至侧壁10的下端。倾斜主体部70b优选地相对于竖直方向具有10至80度的倾斜角度,并且在所示实施例中具有45度的倾斜角度。如果期望,薄壁部72不是包括区域74的一部分的平行四边形的形式,而可以是不包括区域74的形式,但是沿着其第一直线边缘74a、倾斜边缘74b和u形边缘74c的外周延伸。然而,如果薄壁部被成形为这种形式,则用于形成薄壁部的成型模的形状将变得复杂,从而有可能使制造过程变得复杂并增加制造成本。

在非分离区56中,侧壁10和围绕壁12被牢固相连,并且可断连接薄壁不形成在连接主体部8和侧壁10的连接部46中(相互比较参见图12和13)。

参照图1,外盖6具有圆形顶壁76和从顶壁76的外周边缘悬垂的圆筒状裙壁78。在顶壁76的内表面上,形成有在其外周边缘悬垂的圆筒状悬垂壁80,以及在其中央区域悬垂的圆筒状卡止壁82。在顶壁76的内表面上,还形成有在径向方向上看在悬垂壁80和卡止壁82之间向下悬垂的管状液体保持件84,以及在径向方向上看在液体保持件84和卡止壁82之间向下悬垂的管状辅助密封件86。在悬垂壁80的内周表面的下端部,设置内螺纹88。在悬垂壁80的内周面的上端部,在周向上等角度间隔形成有多个突出件90(省略细节图)。在每个突出件90的下端,形成有基本水平的凸肩面92。在卡止壁82的内周面的下端部,设置有第一卡止脊94,其在周向上连续延伸并且在径向方向上向内突出。在卡止壁82的内周面上的第一卡止脊94的下方,设置有第一周向卡止部件96。六个第一周向卡止部件96中在周向上等角度间隔布置,尽管省略了该构造的图示,并且每个第一周向卡止部件96与被布置在盖体6中的每个第一周向卡止部件32配合。即,当外盖6相对于盖体4顺时针转动时,设置在外盖6中的第一周向卡止部件96弹性越过设置在盖体4中的第一周向卡止部件32。另一方面,当外盖6相对于盖体4逆时针转动时,设置在外盖6中的第一周向卡止部件96受到设置在盖体4中的第一周向卡止部件32的限制。

在裙壁78的下端部,形成有沿周向延伸的可断线98,并且裙壁78被划分成在可断线98上方的主体部78a和在可断线98下方的显窃启底部78b。在轴向方向上看,可断线98优选位于与悬垂壁80的下端相同的高度处或其下方。在裙壁78中的主体部78a的外周面上,形成有用于防止搭在其上的手指滑动的凸条(凹凸形状)100。在显窃启底部78b的内周面的上端部,设置有沿周向连续延伸并且在径向方向上向内突出的第二卡止脊102。在显窃启底部78b的内周面的下端部,设置有第二周向卡止部件104。多个第二周向卡止部件104在周向上等角度间隔布置,尽管省略了该构造的图示,并且每个第二周向卡止部件104与布置在盖体6中的每个第二周向卡止部件42配合。即,当外盖6相对于盖体4顺时针转动时,设置在外盖6中的第二周向卡止部件104弹性越过设置在盖体4中的第二周向卡止部件42。另一方面,当外盖6相对于盖体4逆时针转动时,设置在外盖6中的第二周向卡止部件104受到设置在盖体4中的第二周向卡止部件42的限制。

如上所述的盖体4和外盖6能如此相互组装,在外盖6被装配在盖体4上的状态中从上方看盖体4相对于转动外盖6顺时针转动,使外盖6的内螺纹88与盖体4的外螺纹26螺纹接合。此时在如上所述地使预定夹具作用于盖体4的肋33和棘轮部38而限制盖体4相对于外盖6的转动来执行该过程。当外盖6相对于盖体4在上述方向上转动以使外盖6相对于盖体4降低时,外盖6中的第一周向卡止部件96弹性越过盖体4中的第一周向卡止部件32,并且外盖6中的第二周向卡止部件104也弹性越过盖体4中的第二周向卡止部件42。因此,外盖6相对于盖体4的转动不受第一周向卡止部件96和第一周向卡止部件32之间的配合以及第二周向卡止部件104和第二周向卡止部件42之间的配合的限制。此外,当外盖6的内螺纹88与盖体4的外螺纹26螺纹接合以组装盖体4和外盖6时,设置在外盖6的卡止壁82上的第一卡止脊94弹性越过设置在盖体4的卡止壁24上的第一卡止脊30,并被卡止在其下方。此外,设置在外盖6的裙壁78上的第二卡止脊102弹性越过设置在盖体4的悬垂壁34上的第二卡止脊40,并被卡止在其下方。外盖6相对于盖体4转动,直到形成在悬垂壁80中的凸肩面92抵靠盖体4的圆筒壁20的上表面,由此外盖6被安装在盖体4上。在外盖6被安装在盖体4上的状态中,如图1所示,外盖6的辅助密封件86的外周面紧贴盖体4的流出壁22的上端部的内周面。

如上所述组装的容器盖2相对于在图1中用双点划线表示的容器口颈部106被强制降低至如图1所示状态,由此安装在容器口颈部106上。通过这样做,形成在盖体4中的侧壁10的内周面上的卡止部件48弹性越过形成在口颈部106的外周面上的卡止爪部108,并被卡止在那里,由此盖体4被固定至口颈部106。此外,使盖体4的密封壁36进入口颈部106内,从而密封口颈部106。

在消耗容器的内容物时,手指搭在外盖6的裙壁78上,并且安装在盖体4上的外盖6从上方看逆时针转动。当外盖6相对于盖体4在该方向上转动时,形成在外盖6的悬垂壁80中的内螺纹88和形成在盖体4中的外螺纹26之间的螺纹接合(螺接)被解除,以使外盖6相对于盖体4上升。此时,设置在外盖6的卡止壁82上的第一卡止脊94被卡止至设置在盖体4的卡止壁24上的第一卡止脊30,以限制外盖6相对于盖体4的上升,并且设置在外盖6的卡止壁82上的第一周向卡止部件96被卡止至设置在盖体4的卡止壁24上的第一周向卡止部件32,以限制外盖6相对于盖体4的转动。因此,当外盖6相对于盖体4在上述方向上进一步转动时,应力经由第一卡止脊94/第一卡止脊30和第一周向卡止部件96/第一周向卡止部件32被传递至设置在封闭壁14中的可断线16,并集中在可断线16中。在这种力的作用下,可断线16破断而形成排出口。在可断线16破断而在盖体4的封闭壁14中形成排出口之后,外盖6相对于盖体4在上述方向上进一步转动。结果,排出口形成区18与封闭壁14的其它部分分离,并且排出口形成区18与外盖6一起相对于盖体4上升。当排出口形成区18从封闭壁14的其它部分被移除时,密封件44弹性弯曲并移动至其它部分上方的位置。

此外,当外盖6相对于盖体4在上述方向上转动并相对于盖体4上升时,设置在外盖6的裙壁78上的第二卡止脊102被卡止至设置在盖体4的悬垂壁34上的第二卡止脊40以限制外盖6相对于盖体4的上升,并且设置在外盖6的裙壁78上的第二周向卡止部件104被卡止至设置在盖体4的悬垂壁34上的第二周向卡止部件42以限制外盖6相对于盖体4的转动。因此,当外盖6相对于盖体4在上述方向上进一步转动时,应力经由第二卡止脊102/第二卡止脊40和第二周向卡止部件104/第二周向卡止部件42被传递至设置在裙壁78中的可断线98,并集中在可断线98中。在这种力的作用下,可断线98破断。然后,主体部78a在转动的同时向上移动并从盖体4上脱离,留下显窃启底部78b。因此,露出在盖体4的封闭壁14中产生的排出口,并且容器的内容物可以从该排出口被排出。

在所需量的内容物的排出结束后,将外盖6装配在盖体4上,然后从上方看顺时针转动,以使形成在外盖6的悬垂壁80的内周面上的内螺纹88与形成在盖体4的圆筒壁20的外周面上的外螺纹26螺纹接合,并且使外盖6相对于盖体4降低。当外盖6相对于盖体4在上述方向上转动而相对于盖体4下降时,尽管省略了该构造的图示,但密封件44抵接封闭壁14的前述其它部分的上表面而阻止排出口形成区18的向下运动,并封闭在关闭壁14中产生的排出口。以这种方式,从盖体4移除的外盖6再次被安装在盖体4上。

在耗用完容器的内容物之后,整个容器盖2从容器口颈部106移除,用于所谓的垃圾分类回收。在这种情况下,外盖6的主体部78a预先与盖体4分离(如果需要,显窃启底部78b也可以预先通过合适的方式与盖体4分离)。在这种状态中,在围绕壁分离区50的逆时针上游端部,在围绕壁12中所限定的捏持部67被夹住且向上或径向向外施力,由此可断连接件64破断。然后,径向向外或逆时针对捏持部67施力。此时,在围绕壁分离区50,将围绕壁12和侧壁10相连的可断连接件58和可断连接薄壁59破裂,这样一来围绕壁12与侧壁10间隔开并径向向外移动。在过渡区52,在该区域中将主体部8和侧壁10相连的可断连接薄壁68破断,并且形成在侧壁10中并且其至少一部分逆时针斜向向下延伸的可断薄壁线70破断。将参照图14更详细地描述可断薄壁线70的破断。在过渡区52,径向向外的应力最初被施加至薄壁部72的逆时针上游端。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在逆时针上看,侧壁10和围绕壁12被牢固相连的区域74的第一直线边缘74a位于薄壁部72的逆时针上游端部,所以应力集中在第一直线边缘74a和薄壁部72的逆时针上游边缘之间的部分(即在可断薄壁线70的上端部70a),并且该部分破断。然后,薄壁部72沿着区域74的倾斜边缘74b破断(即可断薄壁线70的倾斜主体部70b破断)。在这种情况下,剪切力令人满意地被施加在区域74和薄壁部72之间,因为具有相对高刚性的区域74包括具有相对低刚性的薄壁部72的一部分。因此,顺利实现可断薄壁线70的倾斜主体部70b的破断。这样一来,侧壁10在上下方向上破断。在可断线70的逆时针下游侧,侧壁10和围绕壁12被牢固相连,使得侧壁10与围绕壁12一起在径向方向上向外移动。然后,在侧壁分离区54,以从过渡区52连续的方式使将主体部8和侧壁10相连的可断连接薄壁68破断,侧壁10与围绕壁12一起被径向向外移动,并且逐渐解除形成在盖体4中的卡止部件48与形成在容器口颈部106中的卡止爪部108间的卡止。当到达非分离区56时,可断连接薄壁68的破断停止。在可断连接薄壁68的破裂结束后,卡止部件48至容器口颈部106的卡止被充分削弱。因此,非分离区56中的围绕壁12被用作轴线,并且其它区域中的围绕壁12围绕该轴线被向上施力。通过这样做,整个盖体4可以足够轻松地从容器口颈部106移除。

对于本发明的容器盖2,在过渡区52中的侧壁10中形成的可断薄壁线70的至少一部分在逆时针方向上斜向向下延伸。因此,在过渡区52中的可断薄壁线70的破断之后,侧壁分离区54中的可断连接薄壁68的破裂可以充分顺利地开始。因此,容器盖2可以足够容易地从容器的口颈部106移除。

附图标记说明

2:容器盖

4:盖体

6:外盖

8:主体部

10:侧壁

12:围绕壁

50:围绕壁分离区

52:过渡区

54:侧壁分离区

56:非分离区

68:可断连接薄壁

70:可断线

70a:上端部

70b:倾斜主体部

72:薄壁部

74:区域

106:容器口颈部

108:卡止爪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