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热运输箱以及隔热运输箱中的布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65501发布日期:2020-07-04 04:40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隔热运输箱以及隔热运输箱中的布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隔热运输箱,并且涉及一种隔热运输箱中的布置,特别地涉及一种隔热运输箱,其是便携式的并且可以用于运输对温度敏感物品。



背景技术:

在某些情况下,需要运输诸如药物和食材之类的温度敏感物品,并需要将其临时储存在一定的容器中,该容器必须在不通电的情况下保持适当温度。

一示例是将疫苗运输到遥远的地区。数十年来,免疫计划一直在使用隔热容器作为疫苗承载工具。通常,疫苗的最后一英里的运输是通过人类步行或携带隔热容器骑乘摩托车来完成。大多数药物化合物的衰变的最低温度范围通常为+2℃至+8℃。然而,由于许多疫苗对冻结敏感,因此也有必要将冻结的风险降到最低。因此,在疫苗承载工具中超过温度上限以及温度下降到下限以下二者均会造成疫苗浪费并减少接种疫苗的人数。

另一示例是在户外售卖食材的集市和节日。临时且流动的食品供应商需要将食品保持在低于法定最高温度的低温下或高于法定最低温度的高温下。特别地,低温保存对于食品安全而言通常至关重要。

需要一种隔热容器,该隔热容器不依赖于电网并且能够可靠地用于运输和临时储存对温度敏感的物品,并且能够将物品的温度保持在推荐温度范围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隔热运输箱,以克服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通过具有独立权利要求中所述特征的隔热运输箱来实现。在从属权利要求中公开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本发明基于包括盖部和箱体的隔热运输箱的思想。箱体包括侧壁、端壁、开口和底壁。侧壁的内表面包括从侧壁突出的半圆柱体,端壁的内表面包括从端壁突出的半圆柱体,并且半圆柱体沿侧壁以及沿端壁竖向地延伸。箱包括至少一个分隔壁,该分隔壁在其反向的边缘中包括凹口,并且当分隔壁定位成覆盖开口的至少一部分时,分隔壁由半圆柱体支撑,并且凹口的至少一部分与从侧壁突出的半圆柱体之间的间隙对准以形成空气流动路径,并且相同的分隔壁可定位在相邻的半圆柱体之间以形成用于形成两个水平相邻的空间的分离壁,并且冷量或热量蓄积器形成分隔壁,冷量或热量蓄积器包括用于相变材料的容器,所述容器包括正面、位于容器后侧的背面以及位于正面和背面之间的侧端,并且蓄积器在正面和背面上包括突起和凹窝,蓄积器的所述突起布置成与另一蓄积器的对应凹窝联接,并且蓄积器的所述凹窝布置成与所述另一蓄积器的对应突起联接,以形成使用模式,在使用模式中,蓄积器的容器的面布置成抵靠所述另一个蓄积器的面。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其使箱体与所运输物品之间的通过传导进行的不必要的热传递得以减少。此外,本发明增强隔热运输箱中的对流气流。附加地,由冷量或热量蓄积器形成的分隔壁在箱体内可以位于多个位置处,从而在隔热运输箱内部提供受控的温度分布。

在一实施方式中,在形成分隔壁的冷量或热量蓄积器的正面上和背面上,突起和凹窝成组地布置成使得位于容器的相应面的第一表面区域处的第一组包括至少三个构件,所述至少三个构件包括至少两个突起和至少一个凹窝,并且位于容器的相应面的第二表面区域处的第二组包括至少三个构件,所述至少三个构件包括至少两个凹窝和至少一个突起,使得当蓄积器布置成处于与所述另一蓄积器相比而言的转向位置时,蓄积器的突起布置成抵靠所述第二蓄积器的突起,以形成空气间隙模式,在空气间隙模式中,蓄积器的面布置成远离所述另一蓄积器的面,从而在蓄积器的面与所述另一蓄积器的面之间提供空气间隙。

通过将形成分隔壁的冷量或热量蓄积器的面彼此远离地布置,并且由此在冷量或热量蓄积器之间提供空气间隙,冷量或热量蓄积器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热传递得以增加。

由于在形成分隔壁的冷量或热量蓄积器的两侧上均布置有突起和凹窝二者,因此多个冷量或热量蓄积器可以堆叠成紧密堆叠件或在冷量或热量蓄积器之间具有间隙的堆叠件。冷量或热量蓄积器的紧密堆叠件能够在更长的时间内保持所存储的冷量或所存储的热量。冷量或热量蓄积器之间具有间隙的堆叠件使与周围环境的热传递增加。举例来说,冷量或热量蓄积器之间具有间隙的堆叠件在对冷量或热量蓄积器充电时是有利的,因为其减少了所需的充电时间,或者在需要在隔热运输箱内对所运输物品或临时储存的物品进行快速补充加热或冷却时,冷量或热量蓄积器之间具有间隙的堆叠件是有利的。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在容器的面上,位于所述第一表面区域上的第一组和位于所述第二表面区域上的第二组可以靠近容器的不同侧端。

在又一实施方式中,在容器的面上,位于所述第一表面区域上的第一组和位于所述第二表面区域上的第二组可以靠近容器的指向相反方向的侧端。

在一实施方式中,在容器的面上,位于所述第一表面区域上的第一组和位于所述第二表面区域上的第二组可以彼此平行。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在容器的正面上的突起所在的位置处,在容器的背面上可以存在凹窝。对应地,在容器的正面上的凹窝所在的位置处,在容器的背面上可以存在突起。

在一实施方式中,一个或多个突起可以包括支撑结构,该支撑结构用于将形成分隔壁的冷量或热量蓄积器的突起定位成抵靠形成分隔壁的另一冷量或热量蓄积器的突起,以形成抵抗横向运动的支撑。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在每个面上至少三个突起可以包括其支撑结构。

在又一实施方式中,突起可以具有突起专用的支撑结构,该突起专用的支撑结构具有与一个或多个其他突起中的支撑结构不同的形状。

在又一实施方式中,一个或多个支撑结构可以是位于突起的端面处的中空空间的凹部壁。

在一实施方式中,一个或多个支撑结构可以是阶梯结构,该阶梯结构在突起的端面处包括较低的阶梯和较高的阶梯。

此外,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在前述实施方式中的位于容器的相应面的第二表面区域处的第二组中,具有阶梯结构作为支撑结构的突起可以位于两个凹窝之间。

此外,在又一实施方式中,在前述实施方式的位于容器的相应面的第一表面区域处的第一组中,凹窝可以位于两个突起之间。

此外,在又一实施方式中,在第二组中,具有阶梯结构作为支撑结构的突起可以位于两个凹窝之间,并且/或者在第一组中,凹窝可以位于两个突起之间,并且在容器的相应面的第一表面区域处的第一组中的突起所在的同一纵向线上,可以存在有容器的相应面的第二表面区域处的第二组中的凹窝。对应地:在容器的相应面的第一表面区域处的第一组中的凹窝所在的同一纵向线上,可以存在有第二表面区域处的第二组中的突起。

在一实施方式中,在容器的相应面的第一表面区域处的第一组中,凹窝可以位于两个突起之间。

在一实施方式中,在容器的相应面的第一表面区域处的第一组中的突起所在的同一纵向线上,可以存在有容器的相应面的第二表面区域处的第二组中的凹窝。对应地:在容器的相应面的第一表面区域处的第一组中的凹窝所在的同一纵向线上,可以存在有第二表面区域处的第二组中的突起。

在一实施方式中,形成分隔壁的冷量或热量蓄积器的突起可相对于插入有蓄积器的隔热运输箱的底壁或其他壁提供空气间隙。此外,形成分隔壁的冷量或热量蓄积器的突起防止冷量或热量蓄积器的正面和背面与所运输物品直接接触,从而防止热冲击。例如,形成分隔壁的冷量或热量蓄积器可以定位于底壁上,并且所运输物品可以定位于冷量或热量蓄积器上。

在一实施方式中,侧壁的内表面可以包括沿侧壁的长度的半圆柱体。分隔壁或分离隔板又可以定位至隔热运输箱的纵长方向上的任意位置、并定位至半圆柱体之间的间隙处。于是可以根据所运输物品的尺寸来调整所形成空间的长度。此外,可以将多个分隔壁定位至半圆柱体之间的间隙中,以形成用于所运输物品的多个空间。

在一实施方式中,隔热运输箱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分离隔板,该分离隔板在其反向的边缘中包括凹口。当分离隔板定位成覆盖开口的至少一部分时,分离隔板由半圆柱体支撑,并且凹口的至少一部分与从侧壁突出的半圆柱体之间的间隙对准以形成空气流动路径。相同的分离隔板可定位在相邻的半圆柱体之间,以形成用于形成两个水平相邻的空间的分离壁。例如,分离隔板是用于一个或多个冷量或热量蓄积器或用于所运输物品的支撑表面。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隔热运输箱可以包括两个大致相似的分离隔板。

在又一实施方式中,底壁可以包括多个大致半球形的突起。多个半球形的突起的效果在于,其减少了底壁与所运输物品之间的物理接触,并且其减少了底壁与定位于底壁上的冷量或热量蓄积器之间的接触。

在又一实施方式中,多个大致半球形的突起中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以沿底壁的横宽方向的行的形式对齐,并且两个相邻的行之间的间隙和从侧壁突出的两个相邻半圆柱体之间的间隙大致位于箱体的纵长方向上的相同位置处。这允许始自箱体上部的空气的流动路径沿底壁延续。

在一实施方式中,箱体、半圆柱体和多个大致半球形的突起可以包括相同的材料并形成整体件。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至少一部分从侧壁突出的半圆柱体可以从箱体的底壁延伸到上部。当空气在箱体的上部中冷却时,其沿形成的流动路径向下流动穿过由凹口和两个相邻的半圆柱体之间的间隙提供的开口,并沿两个相邻的半圆柱体之间的间隙进一步向下流动。半圆柱体用作空气流动导向件。

在又一实施方式中,从侧壁突出的半圆柱体可以从侧壁突出小于其直径一半的量。半圆柱体的向外弯曲的表面在箱体和箱体内的所运输物品之间提供较小的接触面积。因此,减少了箱体与所运输的温度敏感物品之间通过传导进行的不希望的热传递。

在又一实施方式中,相同的分离隔板可定位成形成用于一个或多个冷量或热量蓄积器的支撑表面,以及在箱体的下部中形成用于所运输物品的支撑表面。

此外,由冷量或热量蓄积器形成的分隔壁可定位至箱体的上部以覆盖开口的至少一部分、可定位于相邻的半圆柱体之间以形成分离壁、并且可定位至底壁上、箱体的下部。因此,减少了在隔热运输箱内形成和控制所需温度分布所必须的不同部件的数量。

在一实施方式中,当分离隔板或由冷量或热量蓄积器形成的分隔壁定位至箱体的下部时,凹口可与半圆柱体对准以包围半圆柱体。因此,在承载隔热运输箱期间,分离隔板或由冷量或热量蓄积器形成的分隔壁将保持处于原位。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分离隔板可以包括从边缘突出的唇缘部,并且当分离隔板定位至箱体的下部时,唇缘部接触底壁并支撑分隔板,从而在底壁和分离隔板之间提供空气流动路径。

在又一实施方式中,隔热运输箱可以包括用于温度监测装置的安装托盘。安装托盘附接到分离隔板、或附接到由冷量或热量蓄积器形成的分隔壁、或附接到冷量或热量蓄积器。

在又一实施方式中,隔热运输箱是便携式的,并且可以包括用于承载构件的固定点。

本发明基于隔热运输箱中的布置的思想。该布置包括隔热运输箱,所述隔热运输箱包括盖部和箱体,所述箱体包括侧壁、端壁、开口和底壁。侧壁的内表面包括从侧壁突出的半圆柱体,端壁的内表面包括从端壁突出的半圆柱体,并且半圆柱体沿侧壁以及沿端壁竖向地延伸。隔热运输箱包括两个分隔壁,该分隔壁在其反向的边缘中包括凹口。分隔壁定位成覆盖开口的至少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分隔壁由半圆柱体支撑,并且凹口的至少一部分与从侧壁突出的半圆柱体之间的间隙对准,以形成空气流动路径。冷量或热量蓄积器形成分隔壁,冷量或热量蓄积器包括用于相变材料的容器,所述容器包括正面、位于容器的后侧上的背面以及位于正面和背面之间的侧端。蓄积器在正面和背面上包括突起和凹窝,蓄积器的所述突起布置成与另一蓄积器的对应的凹窝联接,并且蓄积器的所述凹窝布置成与所述另一蓄积器的对应的突起联接,以形成使用模式,在使用模式中,该蓄积器的容器的面布置成抵靠所述另一蓄积器的面。该布置包括形成两个分隔壁的第一冷量或热量蓄积器和第二冷量或热量蓄积器,并且第一蓄积器的容器的面布置成抵靠第二蓄积器的容器的面,并且第一蓄积器和第二蓄积器定位在相邻的半圆柱体之间,以形成两个水平相邻的空间。

在一实施方式中,隔热运输箱中的布置可以进一步包括形成两个分隔壁的两个冷量或热量蓄积器。蓄积器并排地定位以覆盖箱的开口,蓄积器由半圆柱体支撑。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在该布置中,第一蓄积器的容器中的相变材料可以具有与第二蓄积器的容器中的相变材料不同的熔化/凝固温度。

在又一实施方式中,该布置可以进一步包括并排地定位在底壁上的、由冷量或热量蓄积器形成的两个分隔壁。

在又一实施方式中,在该布置中,分隔壁中一者可以包括用于温度监测装置的安装托盘,并且将能够将数据无线发送到接收器的实时温度监测装置附接到该安装托盘。

在一实施方式中,该布置可以包括吸湿构件。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隔热运输箱可以用于运输疫苗。优选地,当隔热运输箱1用于运输疫苗时,相变材料的熔化温度在-2℃至0℃的温度范围内。

在又一实施方式中,隔热运输箱可以用于临时储存易腐食材。优选地,当隔热运输箱1用于临时储存易腐食材时,相变材料的熔化温度在-2℃至2℃的温度范围内。

在又一实施方式中,该布置可以包括包含相变材料的一个或多个冷量或热量蓄积器。分离隔板可以形成用于一个或多个冷量或热量蓄积器的支撑表面,或者提供防止所运输物品冻结或过热的分离壁。

在一实施方式中,该布置可以包括定位于底壁上从而形成下表面的两个分离隔板以及定位成覆盖开口的至少一部分从而形成上表面的两个分离隔板,并且借助于形成两个分隔壁的第一冷量或热量蓄积器和第二冷量或热量蓄积器在箱体的横宽方向上将下表面和上表面之间的空间分成两个空间,并且第一蓄积器的容器的面布置成抵靠第二蓄积器的容器的面,并且其中至少一个分离隔板包括用于温度监测装置的安装托盘,并且将能够将数据无线发送到接收器的实时温度监测装置附接到该安装托盘。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该布置可以进一步包括第二隔热运输箱。第二隔热运输箱中的端壁之间的距离和侧壁之间的距离中的一者小于隔热运输箱中的端壁之间的距离和侧壁之间的距离中的一者。该布置包括至少三个分隔壁。分隔壁可定位成覆盖第二隔热运输箱的开口,其中分隔壁至少由每个侧壁和每个端壁的两个半圆柱体支撑。分隔壁也可定位成覆盖第二隔热运输箱的底壁。

附图说明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借助于优选的实施方式详细描述本发明,其中:

图1示出了隔热运输箱;

图2示出了省去侧壁的箱体;

图3示出了箱体的俯视图;

图4示出了省去侧壁的箱体;

图5示出了省去侧壁的箱体;

图6示出了省去侧壁的箱体;

图7示出了隔热运输箱的剖视图;

图8示出了隔热运输箱中的布置;

图9示出了包括冷量或热量蓄积器的分隔壁;

图10示出了省去盖部的隔热运输箱;

图11示出了省去盖部的隔热运输箱;

图12示出了省去盖部的隔热运输箱;

图13示出了省去盖部和侧壁的隔热运输箱中的布置;

图14示出了隔热运输箱;

图15示出了形成分隔壁的冷量或热量蓄积器的正面;

图16示出了图15所示的冷量或热量蓄积器的朝向右侧长边的侧视图;

图17示出了图15所示的冷量或热量蓄积器的朝向下侧短边的侧视图;

图18示出了图15的冷量或热量蓄积器的透视图、特别示出其正面;

图19示出了同样以平面方式旋转180度时图15至图18的冷量或热量蓄积器的特别地背(后)面的透视图;

图20类似于图18至图19的组合,但图20以下述方式示出了两个类似的冷量或热量蓄积器,其中,两者中的上部一者、即第二冷量或热量蓄积器已相对于水平轴线翻转180度,以示出第二冷量或热量蓄积器的后侧;

图21示出了两个类似的如图15所示的冷量或热量蓄积器的正面;

图22以下述方式示出了两个类似的冷量或热量蓄积器,其中,两者中的上部的一者、即第二冷量或热量蓄积器已相对于竖向轴线翻转180度,以示出第二冷量或热量蓄积器的后侧;

图23示出了使用模式,其中已冻结/已加热的冷量或热量蓄积器处于无间隙的紧密堆叠件的状态;

图24示出了待冻结/待加热的模式(空气间隙模式),其中堆叠件在每两个冷量或热量蓄积器之间包括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隔热运输箱。隔热运输箱1包括盖部2和箱体3。箱体3由盖部2封闭。箱体3包括沿纵长方向l的侧壁4、沿横宽方向w的端壁5、开口6和底壁7。箱体3的上边缘包括包围开口6的凸缘8,并且当箱体3封闭时,盖部2的侧壁包围凸缘8。

箱体3的侧壁的内表面包括从侧壁4突出的半圆柱体9a。端壁5的内表面包括从端壁5突出的半圆柱体9b。半圆柱体9a沿侧壁4且半圆柱体9b沿端壁5竖向地延伸并向内突出。在两个相邻的半圆柱体9a-9b之间存在间隙10,该间隙10包括大致平坦的壁部分。

箱1包括至少一个分离隔板11,该分离隔板11在其反向的边缘13中包括凹口12。分离隔板11具有矩形形状。当分离隔板11定位成覆盖开口6的至少一部分时,分离隔板11由半圆柱体9a-9b支撑。分离隔板11搁置在半圆柱体的端部14上。凹口12的至少一部分与从侧壁4突出的半圆柱体9a之间的间隙10a对准,以形成空气流动路径。

通过传导进行的热传递通过箱体3与所运输物品15之间的物理接触发生。半圆柱体9a-9b的向外弯曲的表面在箱体3与箱体3内所运输物品15之间提供较小的接触面积。因此,减少了箱体3和所运输的温度敏感物品15之间通过传导进行的不希望的热传递。

为了清楚起见,环境温度可以低于隔热运输箱1内部的所需温度,由此使不希望的热向外传递。因此,箱1可以防止冷藏运输的物品15由于周围的低温而冻结。环境温度可以高于隔热运输箱1内部的所需温度,由此使不希望的热向内传递。

冷量蓄积器16优选地定位在由半圆柱体9a-9b支撑到箱体3的上部的分离隔板11上。当空气在冷量蓄积器16周围冷却时,空气沿形成的流动路径向下流动穿过由凹口12和两个相邻的半圆柱体之间的间隙10提供的开口,并沿两个相邻的半圆柱体之间的间隙10进一步向下流动。半圆柱体9a用作空气流动导向件。形成的流动路径增强了隔热运输箱1中的对流气流。同样有利的是,冷却的空气在所运输物品15与箱体3的侧壁4之间流动。

图2示出了省去侧壁的箱体3,从而示出箱体3的纵长方向上的剖视图。在该实施方式中,箱体3包括两个大致相似的分离隔板11。平行定位的分离隔板11覆盖箱体3的开口6。分离隔板11包括用于手指的孔17,以易于操纵分离隔板11。

图3示出了箱体3的俯视图。在图2至图8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箱体3的底壁7包括多个大致半球形的突起18。多个半球形的突起18的效果在于,其减少了底壁7与所运输物品15之间的物理接触,并且其减少了底壁7与定位于底壁7上的冷量或热量蓄积器16之间的接触。

在该实施方式中,多个半球形的突起18以沿底壁7的横宽方向w的行的形式对齐。两个相邻的行之间的间隙19和从侧壁4突出的两个相邻的半圆柱体之间的间隙10a大致位于箱体3的纵长方向l上的相同位置处。由于间隙10a、间隙19a在侧壁4和底壁7的接合处重合,因此始自箱体3上部的空气的流动路径沿底壁7延续。另外,沿横宽方向w插入的分离隔板11或分隔壁22又可以到达底壁7。

在图3中还示出了另一实施方式,其中多个半球形的突起18以沿底壁7的纵长方向l的行的形式对齐。两个相邻的行之间的间隙19b和从端壁突出的两个相邻的半圆柱体之间的间隙10b大致位于箱体3的横宽方向上的相同位置处。由于间隙10b、间隙19b在端壁5和底壁7的接合处重合,因此始自箱体3上部的空气的流动路径沿底壁7水平地延续。

在附图中,箱体3、半圆柱体9a-9b和多个大致半球形的突起18包括相同的材料并形成整体件。半圆柱体9a-9b和多个大致半球形的突起18也可以包括独立的元件。半圆柱体9a-9b可以由包括多个半圆柱体的板形成,并且将该板附接到箱体3。半圆柱体9a-9b还可以包括分别地附接到箱体3的独立单件。半球形的突起18可以由包括多个半球形的突起18的板形成,并且将该板附接到箱体3。半球形的突起18也可以包括分别地附接到箱体3的独立单件。

在一实施方式中,从侧壁4突出的半圆柱体9a从侧壁4突出小于其直径一半的量。

在一实施方式中,从侧壁4突出的半圆柱体9a中的至少一部分半圆柱体9a从底壁7延伸到箱体3的上部。

图4至图7示出了定位一个或多个分离隔板11的不同实施方式。在这些实施方式中,相同的分离隔板11可定位成形成用于一个或多个冷量或热量蓄积器16的支撑表面、形成箱体3的下部中的用于所运输物品15的支撑表面、以及形成用于形成两个水平相邻的空间20a-20b的分离壁。隔热运输箱1的优点在于,可以形成不同类型的运输布置以覆盖用于可运输的物品15的-50℃至+85℃的温度范围。适用于制造分离隔板11的材料的材料示例是铝和塑料。

术语“大致相似的分离隔板”是指分离隔板具有相似的外部尺寸、形成流动路径所必需的以及当分离隔板安装至箱体3的下部、底壁上方时、包围半圆柱体外表面所必需的相似的凹口。

在这些实施方式中,分离隔板11包括从边缘13突出的唇缘部21。当分离隔板11定位至箱体3的下部时,唇缘部21接触底壁7并支撑分离隔板11,从而在底壁7和分离隔板11之间提供流动路径,如图4、图6和图7所示。为了使空气流动路径通畅,分离隔板11的凹口12不包括唇缘部21。

在这些实施方式中,分离隔板11在三个边缘13中包括凹口12。

附图中所示的分离隔板11的凹口12包括弯曲的形状,以在将分离隔板安装至箱体3下部、底壁7上方时包围半圆柱体9a-9b的外表面。

图4示出了省去侧壁的、包括两个分离隔板11的箱体3。分离隔板11组装到箱体3的上部以及箱体3的下部。组装到箱体3的上部的分离隔板11形成用于一个或多个冷量或热量蓄积器16的支撑表面。组装到箱体3的下部的分离隔板11支撑在底壁7上并形成用于所运输物品15(未示出)的支撑表面。分离隔板11还防止从底壁7到所运输物品15的通过传导进行的直接热传递。此外,如果箱体3的下部设置有定位在底壁7上的一个或多个冷量或热量蓄积器16,则支撑在底壁7上的分离隔板11提供防止所运输物品15冻结或过热的分离壁。

图5示出了省去侧壁的箱体3,从而示出箱体3的纵长方向l上的剖视图。箱体3包括组装到箱体3的下部上的两个分离隔板11。分离隔板11搁置在底壁7上、突起18上,使唇缘21面向上方。分离隔板11形成用于所运输物品15(未示出)的支撑表面。

图6示出了省去侧壁的箱体3,从而示出箱体3的纵长方向l上的剖视图。箱体3包括组装到箱体3的下部上的两个分离隔板11。分离隔板11的唇缘部21与底壁7接触并支撑分离隔板11,从而在底壁7和分离隔板11之间提供流动路径。分离隔板形成用于所运输物品15的支撑表面。此外,如果一个或多个冷量或热量蓄积器16定位于底壁7上,则支撑在底壁7上的分离隔板11提供防止所运输物品15冻结或过热的分离壁。

图7示出了隔热运输箱1,其中示出了省去侧壁的箱体3和盖部2,从而示出隔热运输箱1的纵长方向l上的剖视图。

隔热运输箱1包括多个大致相似的分离隔板11。其中两个分离隔板11组装到箱体3的上部,以形成用于一个或多个冷量或热量蓄积器16的支撑表面(未示出)。

其中两个分离隔板11组装到箱体3的下部上并覆盖底壁7。分离隔板11的唇缘部21接触底壁7并支撑分离隔板11,从而在底壁7和分离隔板11之间提供流动路径。分离隔板11形成用于所运输物品15(未示出)的支撑表面。此外,如果一个或多个冷量或热量蓄积器16定位于底壁7上,则支撑在底壁7上的分离隔板11提供防止所运输物品15冻结或过热的分离壁。

其中两个分离隔板11彼此相对地组装,以形成用于一个或多个冷量或热量蓄积器16的外壳。包括两个分离隔板11的外壳形成分离壁,从而在箱体3的纵长方向l上形成两个相邻的空间20a-20b。

分离隔板11可在从侧壁4突出的两个相邻的半圆柱体9a之间沿竖向方向滑动。当组装完成时,分离隔板11在两个相对的侧壁4之间延伸从而形成分离壁,由此在箱体3内形成两个相邻的空间20a-20b。从第一侧壁4突出的半圆柱体9a支撑分离隔板的第一端,从第二侧壁4突出的半圆柱体9a支撑分离隔板11的第二端。半圆柱体9a将分离隔板11保持在直立位置。

包括相变材料的蓄积器16的有利之处在于在隔热运输箱1中提供被动冷却或加热。具有高熔化热的相变材料通过在一定温度下熔化和凝固能够储存和释放大量的能量。适用于隔热运输箱1的冷量蓄积器和热量蓄积器包括相变材料,该相变材料的熔化/凝固温度在-50℃至+85℃的温度范围内。

在所运输物品15的运输期间或所运输物品15的临时储存期间,隔热运输箱1可以包括冷量蓄积器16,冷量蓄积器16包括具有不同的熔化/凝固温度的相变材料。隔热运输箱1还可以包括热量蓄积器16,该热量蓄积器16包括具有不同的熔化/凝固温度的相变材料。借助于在不同温度下供冷的冷量蓄积器16,可以形成和控制隔热运输箱1内的温度分布。借助于在不同温度下供热的热量蓄积器16,可以形成和控制隔热运输箱1内的温度分布。

例如,在图7中示出的布置包括两个相邻的空间20a-20b。第一空间20a的温度可以比第二空间20b的温度高5℃至+35℃。这可以通过在第一空间20a的上方和下方设置具有较高的熔化/凝固温度的冷量/热量蓄积器16,以及在第二空间20b的上方和下方设置具有较低的熔化/凝固温度的冷量/热量蓄积器来实现。

隔热运输箱1的冷内容物或热内容物取决于填充量和箱内填充物的热容量。隔热运输箱1的内表面的形状提供大致矩形形状的包装空间。大致矩形形状的包装空间允许有效利用包装空间,从而提供较高填充率和较大承载容量。大致矩形形状的包装空间还允许简化包装操作,从而节省时间。

在隔热运输箱内布置冷空气循环装置以及使箱体3与所运输物品15之间的通过传导进行的热传递减少导致箱体3的厚度减小。这增加了箱内的容量。因此,隔热运输箱1需要更少的空间来运输给定体积的物品,从而更有效地利用运输容积。使箱体3的厚度减小还减轻隔热运输箱的重量,这在由人携带箱1时很重要。

许多疫苗对冻结敏感,包括霍乱和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因此必须将冻结风险降到最低。隔热运输箱1内的分离隔板11防止冷量蓄积器16与所运输物品15直接接触,从而防止热冲击。使用包括工作温度在+2℃至+8℃范围内的相变材料的蓄积器16也可以防止冻结。优选地,当隔热运输箱1用于运输疫苗时,相变材料的熔化温度在-2℃至0℃的温度范围内。

隔热运输箱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分隔壁22。分隔壁22是独立部件,并且其端部可在从侧壁4突出的相邻半圆柱体9a之间滑动。当组装完成时,分隔壁22在两个相对的侧壁4之间延伸,从而形成两个相邻的空间。从第一侧壁4突出的半圆柱体9a支撑分隔壁22的第一端,从第二侧壁4突出的半圆柱体9a支撑分隔壁22的第二端。半圆柱体9a将分隔壁22保持在直立位置。例如,分隔壁22由例如膨胀聚丙烯(epp)的板状材料制成。

隔热运输箱1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分隔壁22、22b,其由冷量或热量蓄积器a1、a2形成。分隔壁22、22b—其为冷量或热量蓄积器—可以代替分离隔板11而在隔热运输箱1中使用,或者与一个或多个分离隔板11一起使用。在图9和图15至图24中示出了分隔壁22、22b的替代类型。

参照图9,隔热运输箱1可以包括分隔壁22,该分隔壁22包括冷量或热量蓄积器16,并且冷量或热量蓄积器16至少在一个侧表面上包括突出部27。图9示出了包括冷量或热量蓄积器16的分隔壁22的示例。形成分隔壁22的冷量或热量蓄积器16优选地包括在其外表面上的突出部27。可以仅在一个侧表面上设置突出部27,或在两个侧表面上均设置突出部27。如果在两个侧表面上均设置突出部27,则优选地突出部27具有基于侧表面的不同的大小和位置。因此,第一侧表面所包含的突出部27高于第二侧表面中所包含的突出部27。优选地,第二侧表面中所包含的突出部27的高度为第一侧表面所包含的突出部27的高度的40%至60%。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的突出部27优选地具有不同的位置,例如当用于形成分隔壁22的两个蓄积器堆叠成第一蓄积器的第一侧的表面面向第二蓄积器的第二侧的表面时,蓄积器的突出部27至少部分地彼此接触,使得在分隔壁22之间形成空气流动路径。当堆叠时,该空气流动路径增加分隔壁22与周围空气之间的热传递。冷量或热量蓄积器在其内部包括例如液态聚合物的相变材料。

隔热运输箱1还可以包括连续温度监测器,以记录隔热运输箱的温度。温度监测优选地由能够将数据无线发送到接收器的实时监测装置23进行。例如,接收器可以是网络服务器或云。为了方便起见,隔热运输箱1还可以在其外表面上包括可拆除的显示器。温度监测装置23优选地附接到包括用于温度监测装置23的安装托盘24的分离隔板11,或附接到包括用于温度监测装置23的安装托盘24的分隔壁22。在运输期间,温度监测装置23也可以在所运输物品15附近。将温度监测装置23附接到分离隔板11或支撑冷量或热量蓄积器16的分隔壁22上的效果是,其在隔热运输箱1内温度变化到达所运输物品15之前提供关于隔热运输箱1内温度变化的信息。

隔热运输箱1还可以包括单独的吸湿构件。例如,吸湿构件可以包括吸湿聚合物垫。吸湿构件优选地定位于底壁7上,或者其定位成包围所运输物品15。

图8示出了在隔热运输箱1中的布置。隔热运输箱1包括盖部2和箱体3。隔热运输箱1是便携式的,并且包括用于承载构件26的固定点25。承载构件是设置在箱体3的两个端壁5处的把手。

箱体3的下部包括平行地定位于底壁7的上方并由与底壁7接触的唇缘部21支撑的两个分离隔板11。分离隔板11支撑定位于箱体3中的所运输物品15。分离隔板11在箱体3中形成下表面。

箱体3的上部包括分离隔板11和由冷量或热量蓄积器形成的分隔壁22。分离隔板11和分隔壁22由侧壁和端壁的半圆柱体支撑。分离隔板11和分隔壁22在箱体3中形成上表面。该上表面还可以包括两个分离隔板11。

箱体3内部的下表面和上表面之间的空间借助于分隔壁22而分成两个空间20a-20b。分隔壁22包括放置在一起的两个分隔壁22。分隔壁22由冷量或热量蓄积器形成。空间20a-20b处于相同的水平高度上。每个空间20a-20b均包括有所运输物品15。

分离隔板11包括用于温度监测装置23的安装托盘24。

由冷量或热量蓄积器形成的分隔壁22包括相变材料。放置在一起的冷量或热量蓄积器—其形成沿箱体3的横宽方向w的分隔壁22—具有不同的熔化/凝固温度。

该布置包括放置在箱体3的上部上的分离隔板11上的冷量或热量蓄积器(未示出)。

图10至图13示出了这样的实施方式,其中隔热运输箱1包括一个或多个分隔壁22b,其中冷量或热量蓄积器a1、a2形成分隔壁22b。当分隔壁22b、即冷量或热量蓄积器a1、a2定位成覆盖隔热运输箱1的开口6的至少一部分时,分隔壁22b由半圆柱体9a-9b支撑。分隔壁22b搁置在半圆柱体的端部14上。分隔壁22b的反向的边缘13中的凹口12的至少一部分与从侧壁4突出的半圆柱体9a之间的间隙10a对准,以形成空气流动路径。

相同的分隔壁22b可定位在相邻的半圆柱体9a之间的间隙10a之间,以形成用于在箱体3的纵长方向l上形成两个水平相邻的空间20c、20d的分离壁,如图11所示。

如图所示,侧壁4的内表面包括沿侧壁4的长度的半圆柱体。于是可以将分隔壁22、22b和/或分离隔板11定位至隔热运输箱1的纵长方向l上的任意位置处、并定位至半圆柱体9a之间的间隙10处。然后可以根据所运输物品15的尺寸来调整所形成的空间的长度。

形成分隔壁22b的冷量或热量蓄积器a1、a2包括用于相变材料的容器c1,所述容器包括正面ff1、位于容器c1的后侧上的背面bf1以及位于正面ff1与背面bf1之间的侧端se1-se4。冷量或热量蓄积器a1在正面ff1和背面bf1上包括突起pr111-pr113、pr121-pr123和凹窝n111-n113、n121-n123,蓄积器a1的所述突起pr111-pr113布置成与另一蓄积器a2的对应的凹窝n221-n223联接,并且蓄积器a1的所述凹窝n111-n113布置成与所述另一蓄积器a2的对应的突起联接,从而形成使用模式,在使用模式中蓄积器a1的容器c1的面ff1布置成抵靠所述另一蓄积器a2的面bf2。

在图11中,在相邻的半圆柱体9a之间的一个间隙10a中设置有两个冷量或热量蓄积器a1、a2,并且两个冷量或热量蓄积器a1、a2布置成处于使用模式,在使用模式中,蓄积器a1的正面ff1布置成抵靠另一蓄积器a2的背面bf2。所形成的冷量或热量蓄积器a1、a2的紧密堆叠件能够在更长的时间内保持所储存的冷量或所储存的热量。

图12示出了在底壁7上并排定位的两个分隔壁22b。当分隔壁22b定位至箱体3的下部时,凹口12与半圆柱体9a-9b对准以包围半圆柱体9a-9b。分隔壁22b、即冷量或热量蓄积器、在所有边缘13中均包括凹口12。如图10至图24所示,凹口12的数量和大小根据边缘13而变化。例如,待定位成用以形成沿端壁5的、始自箱1的上部的空气流动路径的凹口12可以小于待定位成用以在箱1的下部包围端壁5的半圆柱体9b的凹口12。

图13的布置包括形成分隔壁22b的多个冷量或热量蓄积器。两个分隔壁22b并排地定位在底壁7上以覆盖底壁7。在相邻的半圆柱体9a之间的一个间隙10a中设置有两个分隔壁22b,并且形成分隔壁22b的冷量或热量蓄积器布置成处于使用模式。直立地布置至间隙10a的分隔壁22b由并排地定位在底壁7上的分隔壁22b支撑,即直立地布置的冷量或热量蓄积器的侧端se4抵靠定位于底壁7上的冷量或热量蓄积器的面。然后,开口6由一者位于另一者上方地布置的两个分隔壁22b组和另一分隔壁22b覆盖。上述两个分隔壁22b组包括以使用模式布置的两个冷量或热量蓄积器。上述另一分隔壁22b与上述两个分隔壁22b组并排地定位以覆盖开口6。上述另一分隔壁22b可以包括一个冷量或热量蓄积器、或者分隔壁22b组,该分隔壁22b组包括以使用模式布置的两个冷量或热量蓄积器。为了清楚起见,在图13中省略了上述另一分隔壁22b。

图13中所示的布置提供用于所运输物品的运输布置,其中所运输物品在运输期间需要不同的温度范围。如果冷量或热量蓄积器是冷量蓄积器,则在该布置中,定位于底壁上的冷量蓄积器防止热量经底部传递而到达所运输物品。直立地定位的冷量蓄积器在箱内提供分离的空间。可以通过选择包括不同熔化温度的冷量蓄积器以用于箱的下部和上部以及直立的分隔壁而调整空间中的温度范围。定位成覆盖开口的冷量蓄积器提供沿形成的空气流动路径向下流动的冷空气流。

图14示出了隔热运输箱,其示出了箱体3的底壁7的外表面和盖部2的外上表面。盖部2的外上表面包括延伸部28,底壁7的外表面包括凹部29。盖部2的延伸部28布置成与底壁7的外表面的对应凹部29联接。如果将两个隔热运输箱1堆叠而使一者位于另一者上方,则该联接提供抵抗横向运动的支撑。延伸部28优选地平坦且较浅。

在图15至图24中示出并在下文详细描述图10至图13中所示的分隔壁22b、其是冷量或热量蓄积器。

特别参照图15至图19,图20、图22至图24的下部部分以及图21的右侧部分,存在蓄积器a1、如冷量蓄积器a1,其包括用于相变材料pcm的容器c1。pcm例如可以是或包含水、凝胶、乙二醇、铵、石蜡或粉末。对于冷量蓄积器而言,该材料具有被冻结以及从冻结状态熔化的能力。对于热量蓄积器而言,容器内部的材料具有储存热量和释放热量的能力。优选地,容器c1是塑料容器。

图15至图24所示的冷量或热量蓄积器a1、a2在其反向的边缘13中包括凹口12。当冷量或热量蓄积器a1、a2、即分隔壁22b、定位成覆盖隔热运输箱1的开口6的至少一部分时,冷量或热量蓄积器a1、a2由半圆柱体9a-9b支撑。冷量或热量蓄积器a1、a2搁置在半圆柱体的端部14上。凹口12的至少一部分与从侧壁4突出的半圆柱体9a之间的间隙10a对准,以形成空气流动路径。

当将冷量或热量蓄积器a1、a2安装至箱体3的下部、底壁7上方时,图15至图24所示的冷量或热量蓄积器a1、a2的凹口12包括弯曲的形状,以包围半圆柱体9a-9b的外表面。

冷量或热量蓄积器a1、a2可在从侧壁4突出的两个相邻的半圆柱体9a之间在竖向方向上滑动。当组装完成时,冷量或热量蓄积器a1、a2在两个相对的侧壁4之间延伸从而形成分离壁,由此在箱体3中形成两个相邻的空间20c-20d。从第一侧壁4突出的半圆柱体9a支撑冷量或热量蓄积器a1、a2的第一端,从第二侧壁4突出的半圆柱体9a支撑冷量或热量蓄积器a1、a2的第二端。半圆柱体9a将冷量或热量蓄积器a1、a2保持在直立位置。优选地,包括两个堆叠的冷量或热量蓄积器的紧密堆叠件、即蓄积器的容器的面布置成抵靠另一蓄积器的面、配装在两个相邻的半圆柱体之间。

当空气在冷量或热量蓄积器a1、a2、即分隔壁22b、周围冷却时,空气沿形成的流动路径向下流动穿过由凹口12和两个相邻的半圆柱体9a-9b之间的间隙10提供的开口,并沿两个相邻的半圆柱体之间的间隙10进一步向下流动。

第一蓄积器a1的容器c1包括正面ff1、位于容器c1的后侧的背面bf1、以及位于正面ff1和背面bf1之间的侧端se1-se4。

在正面ff1上以及在背面bf1上,容器c1包括突起和凹窝。

在容器c1的正面ff1上,存在三个突起pr111-pr113,使得突起pr111、pr112位于第一(在图15和图18中的下部)表面区域sa111上,而第三突起pr113位于第二(在图15和图18中的上部)表面区域sa112上。同样,存在三个凹窝(凹部),使得凹窝n111-n112位于第二表面区域sa112上,而第三凹窝n113位于第一表面区域sa111上。

参照图19,示出了蓄积器a1的背(后)面bf1:对应地,在第一蓄积器a1的容器c1的背(后)面bf1中,存在三个突起pr121-pr123,使得突起pr121、pr122位于背面bf1的第二(在图19中的下部)表面区域sa122上,而第三突起pr123位于背面bf1的第一(在图19中的上部)表面区域sa121上。同样,存在三个凹窝(凹部)n121-n123,使得凹窝n121-n122位于蓄积器a1的背面bf1的第一表面区域sa121上,而第三凹窝n123位于蓄积器a1的背面bf1的第二表面区域sa122上。

关于具有容器c2的第二冻结蓄积器a2,在图21的左侧示出蓄积器a2的正面ff2,在图20和图22的上部部分中示出蓄积器a2的背(后)面bf2。因此,关于突起和凹窝,在第二蓄积器a2的容器c2的正面ff2上存在三个突起pr211-pr213,使得突起pr211、pr212位于第一(在图21中的下部)表面区域sa211上,而第三突起pr213位于第二(在图21中的上部)表面区域sa212上。同样,在蓄积器a2的正面ff2上,存在三个凹窝(凹部)n211-n213,使得凹窝n211-n212位于第二表面区域sa212上,而第三凹窝n213位于第一表面区域sa211上。

参照图20和图22的上部部分中所示的第二蓄积器a2的背面bf2,对应地,在第二蓄积器a2的容器c2的背(后)面bf2中,存在三个突起pr221-pr223,使得突起pr221、pr222位于第二表面区域sa222上,而第三突起pr223位于背面bf2的第一表面区域sa221上。同样,存在三个凹窝(凹部)n221-n223,使得凹窝n221-n222位于蓄积器a2的背面bf2的第一表面区域sa221上,而第三凹窝n223位于蓄积器a2的背面bf2的第二表面区域sa222上。

关于图23至图24,本发明使得可以基于两种不同种类的堆叠件堆叠大量的例如十个蓄积器。图23至图24示出了具有三个蓄积器a1-a3的堆叠件。第二蓄积器a2在图20和图22的上部部分以及图21的左侧示出,并且第一蓄积器a1在图15至图22中示出。当期望具有根据图23的、具有至少三个堆叠的蓄积器a1-a3的、紧密无间隙堆叠件时,可以说蓄积器a1的突起pr111-pr113布置成与蓄积器a2的凹窝n221-n223联接,并且蓄积器a1的凹窝n111-n113布置成与蓄积器a2的对应的突起pr221-pr223联接,以形成使用位置,在该使用位置,冻结蓄积器a1的容器的面布置成抵靠所述另一蓄积器a2的面。在图23中,冻结蓄积器a2的容器c2的面布置成抵靠蓄积器a1的容器c1的面,而蓄积器a2的另一面抵靠蓄积器a3的面。上文的“使用位置”是指蓄积器的紧密堆叠件,由于冻结的冻结蓄积器紧密结合而没有间隙,因此该紧密堆叠件可以更有效地保持凉爽/寒冷。参照图20至图21,可以通过将蓄积器a2堆叠在蓄积器a1的顶部上来实现蓄积器a1、a2的合适的相对位置,使得突起pr221与凹窝n111相接,突起pr222与凹窝n112相接,突起pr223与凹窝n113相接。对应地,蓄积器a1的突起pr111-pr113与蓄积器a2的凹窝n221-n223相接。蓄积器a1、a2的类似的紧密/无间隙的结合可以通过仅将图16的蓄积器a2放置在图15的蓄积器的顶部上来完成。在图23中,蓄积器a1-a3布置成使得蓄积器的底面抵靠紧接/平行的蓄积器的正面。例如,第二蓄积器a2的底面bf2抵靠第一蓄积器a1的正面ff1,并且第三蓄积器a3的底面bf3抵靠第二蓄积器a2的正面ff2。

参照图15至图21,在蓄积器a1的正面ff1和背面bf1(图19所示)上,突起和凹窝均以成组的方式布置成使得位于容器c1的相应面ff1的第一表面区域sa111处的第一组包括至少三个构件,该至少三个构件包括至少两个突起pr111、pr112和至少一个凹窝n113。另外,位于容器c1的相应面ff1的第二表面区域sa112处的第二组包括至少三个构件,该至少三个构件包括至少两个凹窝n111、n112和至少一个突起pr113。上文涉及蓄积器a1的正面ff1。

对应地、在图19中,现在设计蓄积器a1的背面bf1,突起和凹窝以成组的方式布置成使得位于容器c1的相应背面bf1的第二表面区域sa122处的第二组包括至少三个构件,该至少三个构件包括至少两个突起pr121、pr122和至少一个凹窝n123。另外,位于容器c1的相应面bf1的第一表面区域sa121处的第一组包括至少三个构件,该至少三个构件包括至少两个凹窝n121、n122和至少一个突起pr123。

突起和凹窝的上述构型同样适用于其他蓄积器a2-a3。

如果将图20的蓄积器a1-a2如图23所示那样堆叠,则在图20中,蓄积器a2的背面bf2将对置抵靠蓄积器a1的正面ff1。在该位置,位于蓄积器a2的背面bf2的第一表面区域sa221的两个凹窝n221、n222和一个突起pr223布置成与其配对物、也就是位于蓄积器a1的正面ff1的第一表面区域sa111的两个突起pr111、pr112和一个凹窝n113接合。这即是使用位置,也就是蓄积器之间的不存在间隙的紧密堆叠件,因为该紧密堆叠件能够在更长的时间内保持所储存的冷量(或所储存的热量)。

与上文相比,关于每两个蓄积器的不同位置(根据图24),并参照图20至图21和图18至图19,图20至图21所示的蓄积器a2首先将绕蓄积器a2的竖向(纵向)轴线转向/旋转180度,因此,蓄积器a2的正面ff2(图21左侧所示)将布置成抵靠蓄积器a1的正面ff1。特别地参照图24(并且还参照图21、其为使蓄积器a2绕纵向轴线转向之后),当将蓄积器a2布置成与所述另一冻结蓄积器a1相比处于转向后的位置(关于上述的图23的使用位置、蓄积器之间不存在间隙)时,在蓄积器a1的正面ff1的第一表面区域sa111处的突起pr111、pr112、pr113布置成抵靠第二蓄积器a2的第一表面区域sa211处的突起pr212、pr211、pr213。这是待冻结模式(如果是热量蓄积器,则为待加热模式),其中,冻结蓄积器a1的面ff1布置成远离所述另一冻结蓄积器a2的面ff2,由此在蓄积器a1的面ff1与所述另一蓄积器a2的面ff2之间提供冻结间隙(或者如果是热量蓄积器,则为加热间隙)g1。因此,突起pr111与突起pr212接合/联接(对置抵靠),突起pr112与突起pr211接合/联接(对置抵靠),突起pr113与突起pr213接合/联接(对置抵靠)。空气间隙模式是指待冻结模式和待加热模式二者。

当形成具有间隙g1-g2的堆叠件时,除了已经提到的如图24所示的将蓄积器(如a2)绕蓄积器的纵向轴线转向/翻转180度之外,还存在替代方法。该替代方法是与紧接/平行蓄积器a1、a3相对比将蓄积器a2平面地180旋转。在这种情况下,蓄积器a1-a3将不会像图24中那样,即蓄积器a1的正面ff1面对(以存在间隙g1的方式)紧接的平行蓄积器a2的正面ff2(或蓄积器a2的底面bf2以存在间隙g2的方式面对蓄积器a3的底面bf3),而是相反,蓄积器a1的正面ff1将面对(以存在间隙的方式)蓄积器a2的背面(下表面)bf2,而蓄积器a2的正面ff2将面对(以存在间隙的方式)蓄积器a3的背面(下表面)bf3。

蓄积器a2-a3中的突起和凹窝的构型如关于蓄积器a1所公开的那样。

关于突起和凹窝,蓄积器a2和a3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关于蓄积器a1和a2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公开的那样。

在图24中,对应于冻结间隙g1(加热间隙),蓄积器a2和a3之间的冻结间隙用g2标记。例如,间隙的高度优选为至少10mm。例如pr111-pr113、pr211-pr223的突起的高度优选地至少为6mm。即使在待冻结(或待加热)模式下(如图24所示,存在间隙g1、g2),当两个蓄积器a1、a2(或a2、a3)的每两个6mm高的突起联接(接触,对置抵靠)时,间隙不是12mm而是10mm,如稍后将解释的,因为位于蓄积器a1的正面ff1处的突起pr111、pr113包含凹部,使得蓄积器a2的正面ff2上的配对的突起pr212、pr213可以延伸到突起pr111、pr113内约2mm(或任何其他合适的量)。

参照上文,当希望形成如图24中所示的具有间隙g1、g2的堆叠件时,蓄积器的上述转向(与图23的使用位置相比)可以是以下情况中的一种或多种:以平面方式旋转180度(也就是并非绕蓄积器的轴线旋转)或者可替代地绕蓄积器的纵向轴线旋转/翻转180度。

纵向轴线在图15至图16中沿竖向方向延伸,而在图23至图24中朝向观察者延伸,并且纵向轴线与具有突起pr111、凹窝n113和突起pr112的位于区域sa111处的突起/凹窝的组的方向相比是横向的,并且纵向轴线与在具有凹窝n111、突起pr113和凹窝n112的位于区域sa112处的凹窝/突起的组的方向相比也是横向的。

如上所述,突起和凹窝成组地布置成使得位于容器c1的相应面ff1的第一表面区域sa111处的第一组包括至少三个构件,该至少三个构件包括至少两个突起pr111、pr112和至少一个凹窝n113。另外,位于容器c1的相应面ff1的第二表面区域sa112处的第二组包括至少三个构件,该至少三个构件包括至少两个凹窝n111、n112和至少一个突起pr113。参照这一点,存在以下优选实施方式。

在一实施方式中,在容器c1的面ff1上,位于所述第一表面区域sa111上的第一组和位于所述第二表面区域sa112上的第二组靠近容器的不同侧端se1-se4。在如附图所示的另一特定实施方式中,在容器c1的面ff1上,位于所述第一表面区域sa111上的第一组和位于所述第二表面sa112区域上的第二组靠近容器c1的反向侧端se1、se3。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在容器c1的面ff1上,位于所述第一表面区域sa111上的第一组和位于所述第二表面区域sa112上的第二组彼此平行。换言之,包括突起pr111、凹窝n113和突起pr112的线/行与包括凹窝n111、突起pr113和凹窝n112的线/行平行。

在图19所示的背(后)面bf1处情况也是如此。因此,在背面bf1上,位于背面bf1处的所述第一表面区域sa121上的第一组和位于所述第二表面sa122区域上的第二组靠近容器c1的反向的侧端se1、se3。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在容器c1的面bf1上,位于背面bf1处的所述第一表面区域sa121上的第一组和位于所述第二表面区域sa122上的第二组彼此平行。换言之,包括突起pr121、凹窝n123和突起pr122的线/行与包括凹窝n121、突起pr123和凹窝n122的线/行平行。

特别地参照图19,示出了蓄积器a1的两个面ff1、bf1。为了具有镜面对称性和易适配性,在一实施方式中,蓄积器a1使得在容器的正面ff1上存在诸如pr111-pr113的突起的位置处,在容器c1的背面bf1上存在凹窝n121、n122、n123。并且对应地,在容器c1的正面ff1上存在凹窝n111-n113的位置处,在容器c1的背面bf1上存在突起pr121、pr122、pr123。

在这种背景下,重要的是要理解,即使快速浏览图16至图17会试图指出在两个面ff1、bf1的相同位置处都存在突起,但情况并非如此,因为重要的是要理解图16至图17中的突起与观察者的距离并不相同。

在一实施方式中,一个或多个突起、如pr111、pr113、包括支撑结构ss111、ss113,该支撑结构用于将蓄积器a1的突起定位成抵靠另一蓄积器a2的突起,使得形成抵抗蓄积器a1、a2的横向运动的支撑。在另一实施方式中,至少三个突起(在每个面上)、如pr111-pr113、pr121-pr123、包括其支撑结构。

从图18至图19的示例可以看出,在正面ff1上,突起pr111-pr113具有突起专用(protrusion-specific)的支撑结构ss111-ss113,其具有与一个或多个突起pr111-pr113中的其他支撑结构不同的形状。类似地,在背面bf1上,存在位于突起pr121-pr123上的支撑结构ss121-ss123。

例如,参照图18至图19,在蓄积器a1的正面ff1上,支撑结构ss111是在正面ff1处的突起pr111的端面处的中空空间(凹部)的壁。对应地,支撑结构ss121是在背面bf1处的突起pr121的端面处的中空空间(凹部)的壁。参照图24中所示的具有间隙g1、g2的待冻结/加热位置并参照图21,当蓄积器a2将绕纵向(竖向)轴线旋转180度、以使蓄积器a2的正面ff2将面向蓄积器a1的正面ff1时:在位于容器c1的正面ff1上的突起pr111的端面上的具有壁ss111(用于定位/定中心/集中的支撑结构ss111)的凹部则与蓄积器a2的正面ff2处的弯曲突起pr212配合(接合、连接、联接、对置抵靠),并且弯曲的突起pr112与蓄积器a2的正面ff2上的突起pr211的凹部壁ss221(用于定位/定中心/集中的支撑结构ss212)配合(接合、连接、联接、对置抵靠)。

参照图20至图22,第二蓄积器a2的突起也具有支撑结构ss221-ss223、ss211-ss213。如在图20的上部部分中所示,支撑结构ss221-ss223位于蓄积器a2的背面bf2上的突起pr221-pr223的端面处。如图21的左侧部分所示,支撑结构ss211-ss213位于蓄积器a2的正面ff2上的突起pr211-pr213的端面处。图21中的突起pr211上的支撑结构ss211和突起pr221上的支撑结构ss221与前面提到的图19中的凹部壁ss111和ss121相似。

如果将蓄积器a1的正面ff1处的突起pr111的端面处的凹部壁ss111视为第一类型的定位结构,则突起pr112的弯曲形状ss112可以视为用于定位的第二类型的支撑结构,因为其与蓄积器a2处的突起pr221的凹部壁ss221相配合。

参照图18至图22,下面讨论第三类型支撑结构。在正面ff1上,第三类型的支撑结构是根据一实施方式,其中一个或多个支撑结构是在突起pr113的端面处包括较低的阶梯ss113l和较高的阶梯ss113h的阶梯结构ss113。在蓄积器a1的背面bf1上,在突起pr123的端面处具有类似的阶梯结构ss123,该阶梯结构ss123在突起pr123的端面处包括较低的阶梯ss123l和较高的阶梯ss123h。作为位于蓄积器a1的正面ff1处的突起pr113处的阶梯结构ss113的配对物,第二蓄积器a2包括位于突起pr223的端面处的阶梯结构ss223,同样,该阶梯结构ss223在突起pr223的端面处具有较低的阶梯ss223l和较高的阶梯ss223h。

从图24以及阶梯结构ss113和ss223的形状可以看出,蓄积器a1的突起pr113处的较高的阶梯s113h与位于第二蓄积器a2的正面ff2处的突起pr213处的较低的阶梯ss213l联接(接合、连接、对置抵靠)。对应地,蓄积器a1处的突起pr113处的较低的阶梯s113l与第二蓄积器a2的正面ff2处的突起pr213处的较高的阶梯ss213h联接(连接、对置抵靠)。

由于其突起和阶梯在竖向方向上延伸,因此“较高”和“较低”应被理解为与容器的表面相比,而不应被理解为是高于地面的阶梯。

参照图15和图18至图22中的实施方式,在位于容器c1的相应面ff1的第二表面区域sa112处的第二组中,具有作为支撑结构ss113的的阶梯结构ss113h、ss113l的突起pr113位于两个凹窝n111、n112之间。此外,在位于容器c1的相应面ff1的第一表面区域sa111处的第一组中,凹窝n113位于两个突起pr111、pr112之间。在蓄积器a1的镜像背面bf1处存在类似的原理。

在下述实施方式中描述凸显突起和凹窝的构型的镜像对称性的又一特征:在容器c1的相应面ff1的第一表面区域sa111处的第一组中的突起所在的同一纵向线处,存在有该容器的相应面的第二表面区域处的第二组中的凹窝。换言之,突起pr111和凹窝n111位于同一纵向线处,并且突起pr112和凹窝n112位于同一纵向线处。对应地,在容器c1的相应面ff1的第一表面区域sa111处的第一组中的凹窝n113所在的同一纵向线处,存在有第二表面区域处的第二组中的突起pr113。

关于突起的附加作用,在一实施方式中,突起相对于插入有冻结蓄积器的箱的底壁或其他壁的提供空气间隙。

突起和凹窝的上述构型同样适用于其他类似的蓄积器a2-a3。

参照图19,在一实施方式中,蓄积器的容器c1包括用于使用者的一个或多个手指的提升结构ls。提升结构ls是容器壁内或由容器壁包围的表面区域,并且该表面区域也就是提升结构ls位于高于容器的背面/后面bf1的位置。用于一个或多个手指的贯通开口op靠近提升结构ls或由提升结构ls包围。当蓄积器支撑在箱的底部(对于多个蓄积器而言)或另一蓄积器的顶部上时,提升结构ls的高度相关位置在提升结构下方形成用于手指的空的空间。

上述结构不仅适用于冷量蓄积器,而且适用于热量蓄积器。

在附图中,sil1和sil2表示在用相变材料填充容器c1、c2时已使用的密封/封闭输入部。

所公开的实施方式涉及蓄积器,其中,蓄积器的基本形状、尤其是由具有突起/凹窝或凹窝/突起的组的位置形成的设置、是矩形。然而,基于方形的形式也是可能的,并且在这种情况下,存在这样的突起/凹窝的组或凹窝/突起的组,其与具有凹窝/突起或突起/凹窝的另一组相比而言横向地(约90度)取向。在这种情况下,对于蓄积器而言,平面地旋转仅约90度适合于形成空气间隙模式(用于冻结或加热),其中蓄积器的三个突起与另一蓄积器的三个突起相接。这种横向组可以是竖向的,即在图15中是纵向的,并且靠近侧边缘se1和/或se4。

本发明的元件为:在蓄积器的相同侧(相同面)上,存在位于面ff1上的不同表面区域sa111、sa112处的、靠近边缘se1、se3的两个联接元件组,这些组在组内各自具有相反类型的联接元件(突起、凹窝),并且与相同面ff1上的另一组相比、也各自具有相反类型的联接元件(突起、凹窝)。区域sa111处的组具有两个突起pr111、pr112和凹窝n113,而表面区域sa112处的组具有两个凹窝n111、n112和突起pr113。此外,在背面bf1处也存在对应的组,但与正面ff1上的组(靠近边缘se1、se3)相比,这些组靠近不同的边缘(se3、se1),换言之:当在正面ff1处、第一表面区域sa111上、靠近边缘se1的组中存在两个突起pr111、pr112和凹窝n113时,在背面bf1处、第二表面区域sa122上、靠近边缘se3的组中有两个突起pr121、pr112和凹窝n112。

对应地,当在正面ff1处、第二表面区域sa112上、靠近边缘se3的组中存在两个凹窝n111、n112和突起pr113时,在背面bf1处、第一表面区域sa121上、靠近边缘se1的组中存在两个凹窝n121、n122和突起pr123。组之间的距离在两个面ff1、bf1上相同。

上文同样是指,在容器的正面ff1上的突起pr111-pr113所在的位置处,在容器c1的背面bf1上具有凹窝n121-n123,并且对应地,在容器c1的正面ff1上的凹窝n111-n113所在的位置处,在容器c1的背面bf1上具有突起pr121-pr123。

适用于制造隔热运输箱的材料的材料示例是膨胀聚丙烯(epp)、膨胀聚苯乙烯(eps)或聚氨酯(pur)。隔热运输箱1的外表面还可以涂有热反射涂料,以减少环境热负荷。此外,可以向隔热运输箱1的外表面施加涂覆层以防止箱凹陷和刮擦。该涂覆层还可以通过反射减少环境热负荷。另外,可以向隔热运输箱的内表面或/和外表面施加抗菌涂覆层。

各个国家的国家卫生法规通常规定可以临时出售易腐食材并可以将其临时储存在隔离的容器中,当该容器包括冷量蓄积器时、或者在储存温度因现有环境温度而保持低于法定最高温度的情况下即使不存在冷量蓄积器时,该容器包括封闭该容器的盖状件。易腐食品是如果未被保持在低于法定最高温度的低温下就可能变质、腐烂或食用变得不安全的食品。易腐食品的示例是肉、家禽、鱼和奶制品。易腐食品的通常法定最高温度为0℃至8℃。隔热运输箱1可以用于临时储存易腐烂的食材。优选地,相变材料的熔化温度在-2℃至2℃的温度范围内。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可以以各种方式来实现本发明的构思。本发明及其实施方式不限于上述示例,而是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变化。

部件列表:1隔热运输箱;2盖部;3箱体;4侧壁;5端壁;6开口;7底壁;8凸缘;9a-9b半圆柱体;10a-10b半圆柱体之间的间隙;11分离隔板;12凹口;13边缘;14半圆柱体的端部;15所运输物品;16冷量或热量蓄积器;17孔;18底壁中的突起;19a-19b行之间的间隙;20a-20d空间;21唇缘部;22分隔壁;23温度监测装置;24安装托盘;25固定点;26承载构件;27突出部;28延伸部;29凹部;a1、a2、a3冷量或热量蓄积器;bf1、bf2、bf3背面;c1、c2容器;ff1、ff2、ff3正面;g1、g2空气间隙;l纵长方向;ls提升结构;n111-n113、n121-n123、n221-n223凹窝;op贯通开口;pr111-pr113、pr121-pr123突起;sa111、sa121第一表面区域;sa112、sa122第二表面区域;se1-se4侧端;sil1、sil2输入部;ss111-ss113、ss121-ss123支撑结构;w横宽方向。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