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随行装置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080388发布日期:2019-07-03 05:05阅读:293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随行装置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传送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自动随行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制造行业少人化、无人化的趋势开始逐步延伸到汽车生产中。在汽车总装线中,使用机械自动装置进行装配作业,是当前汽车行业主流发展的趋势。

cn207016364u公布了一种同步随行装置,其包括支撑架、随行杆、吊具和随行台车,支撑架左右两侧通过螺栓连接侧连接架,侧连接架上固定导向套,导向套内上下滑动连接随行杆。支撑架上支撑随行台车,随行杆正上方设有吊具,吊具上设有随行定位孔,随行杆上端伸入随行定位孔中,实现吊具和支撑架、随行台车的同步随行。但是,该随行装置还存在不足之处:1)没有固定随行的路径,导致随行装置在随行时出现偏移;2)吊具与随行装置连接随行杆是以机械式(撞击的方式)来进行吊具与随行装置的连接,容易造成随行装置连接随行杆的变形,无法确保随行杆的使用稳定性;3)缺少系统的控制,自动化程度有待提高。

因此,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需要研究一种新的随行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述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自动随行装置,可实现随行台车自动跟随和复位,自动化程度高,具有特定的运行轨道,解决了随行台车路线偏移的问题,同时,也改善了随行台车与吊具之间的接触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自动随行装置,包括滑行轨道、吊具和随行台车,所述滑行轨道用于限制随行台车的行进线路;所述吊具设于滑行轨道上方,沿滑行轨道的方向传送;所述随行台车位于吊具传送方向的前方,随行台车包括车座、支撑架、升降装置和用于驱动随行台车的驱动装置,所述支撑架通过升降装置连接于车座两侧,支撑架受控进行上下运动。其中,驱动装置控制升降装置启动,从而控制支撑架上升或下降。

当支撑架处于上升状态,吊具顶动支撑架,推动随行台车沿滑行轨道运动;当支撑架处于下降状态,吊具与随行台车无接触,驱动装置驱使随行台车沿滑行轨道返回起始位置。支撑架处于上升状态时,其高度可与吊具最低吊臂平齐,因此,吊具运行时顶动支撑架,从而推动随行台车。另外,车座设有惰轮,吊具推动随行台车时,惰轮相应滚动。

所述车座低于吊具的最低点。当支撑架处于下降状态时,随行台车整体低于吊具,保证随行台车可从吊具下方通过,避免碰撞。

作为其中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动力源、马达和驱动轮,动力源用于提供总动力,马达用于驱使驱动轮运动。当支撑架下降,随行台车需要返程时,动力源提供动力至马达,马达启动,驱动轮运转,使随行台车沿滑行轨道返回起始位置。

作为其中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控制系统,控制系统连接动力源,包括控制总阀、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控制总阀用于控制总管路通断,第一控制阀用于控制升降装置,第二控制阀用于控制马达。控制系统主要用于对动力源集中控制,控制总阀为随行台车总开关。

作为其中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手动开关和用于前后限位的行程开关,所述手动开关设于随行台车上,与控制系统相接,用于手动控制升降装置;所述行程开关分别设于滑行轨道前、后两端和随行台车,所述行程开关与控制系统相接。其中,手动开关与第一控制阀相连,作业完成时,按下手动开关,使升降装置下降。行程开关主要起限位作用,限制随行台车在滑行轨道范围内行驶。随行台车上设有两处行程开关,一处位于车座前轮,另一处位于车座后轮,分别与滑行轨道前、后端的行程开关对应配合。

作为其中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支撑架包括架体、弹簧和用于与吊具直接接触的销轴,所述架体顶部设有销孔,销轴穿插于销孔,弹簧夹于销轴和销孔之间。弹簧主要起缓冲作用,是实现随行台车与吊具软性连接的关键。当吊具顶动销轴时,通过设置弹簧,避免了销轴与架体直接碰撞,防止机件变形影响支撑架稳定性。

作为其中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支撑架还包括滑轮,所述滑轮设于销轴与吊具接触的一端,并与销轴转动连接。采用滑轮与吊具直接接触,当支撑架下降时,有利于减少摩擦力。

作为其中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升降装置为气缸,升降装置受控于驱动装置。气缸一端与支撑架连接,另一端与车座连接,进气时支撑架上升,排气时支撑架下降。

作为其中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滑行轨道为直线光轴导轨,滑行轨道与随行台车滑动配合。采用直线光轴导向,行走顺畅、寿命长、耐脏能力极好,维护保养方便。

作为其中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动力源为气源或电源。

一种自动随行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步骤:

s1随行台车位于滑行轨道的起始位置,驱动装置控制升降装置上升,支撑架处于上升状态;

s2吊具沿轨道方向传送,顶动支撑架,推动随行台车前进;

s3吊具运行至特定作业点,停止传送;

s4作业结束,按下手动开关,驱动装置控制升降装置下降,同时启动马达,驱使驱动轮运转,随行台车返回滑行轨道的起始位置,等待下一吊具;若不启用手动开关,则进行下一步骤;

s5吊具推动随行台车继续前进,当随行台车到达限位点,行程开关作用,驱动装置控制升降装置下降,同时启动马达,驱使驱动轮运转,随行台车返回滑行轨道的起始位置,等待下一吊具。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固定设有滑行轨道,限制随行台车的行走路线,避免出现偏移;2)随行台车与吊具之间实现软性接触连接,避免刚性碰撞导致变形;3)采用控制系统集中控制,有效提高自动化程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整体结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整体结构侧视图。

图3是吊具与支撑架接触的局部放大图a。

图4是随行台车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5是随行台车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6是支撑架的结构视图。

图7是控制系统的控制关系图。

其中,1滑行轨道(直线光轴导轨),2吊具,3随行台车,31车座,32支撑架,33升降装置(气缸),34动力源,35马达,36驱动轮,37惰轮,321架体,322弹簧,323销轴,324销孔,325滑轮,4手动开关,5行程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本发明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长”“短”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具体描述:

实施例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动随行装置,包括滑行轨道1、吊具2和随行台车3,吊具2设于滑行轨道1上方,沿滑行轨道1的方向传送。滑行轨道1为直线光轴导轨1,铺设于地面并用于限制随行台车3的行进线路,滑行轨道1与随行台车3滑动配合。

其中,如图4-5所示,随行台车3位于吊具2传送方向的前方,随行台车3包括车座31、支撑架32、升降装置33和用于驱动随行台车3的驱动装置,本实施例中采用气缸33作为升降装置,支撑架32通过气缸33连接于车座31两侧,支撑架32受控进行上下运动。具体地,驱动装置包括动力源34、马达35和驱动轮36,动力源34用于提供总动力,本实施例中的动力源34为气源,马达35为气动马达35,气动马达35用于驱使驱动轮36运动。另外,支撑架32包括架体321、弹簧322、滑轮325和用于与吊具2直接接触的销轴323,架体321顶部设有销孔324,销轴323穿插于销孔324,弹簧322夹于销轴323和销孔324之间,而滑轮325设于销轴323与吊具2接触的一端,与销轴323转动连接。弹簧322主要起缓冲作用,是实现随行台车3与吊具2软性连接的关键,如图6所示。

本实施例还包括控制系统,控制系统连接气源,气源相应的控制阀为气源压力控制阀。控制系统包括气源控制总阀、气源第一压力控制阀和气源第二压力控制阀,气源控制总阀用于控制总管路通断,气源第一压力控制阀用于控制气缸33升降,气源第二压力控制阀用于控制气动马达35,如图7所示。

同时,本实施例还包括手动开关4和用于前后限位的行程开关5,手动开关4设于随行台车3上,与气源第一压力控制阀相接,用于手动控制气缸33。而行程开关5分别设于直线光轴导轨1前、后两端和随行台车3,行程开关5与控制系统相接。行程开关5主要起限位作用,限制随行台车3在直线光轴导轨1范围内行驶。随行台车3上设有两处行程开关5,一处位于车座31前轮,另一处位于车座31后轮,分别与直线光轴导轨1前、后端的行程开关5对应配合。

其中,如图3所示,当支撑架32处于上升状态,吊具2顶动支撑架32,推动随行台车3沿直线光轴导轨1运动。当支撑架32处于下降状态,吊具2与随行台车3无接触,驱动装置驱使随行台车3沿直线光轴导轨1返回起始位置。另外,车座31设有惰轮37,吊具2推动随行台车3时,惰轮37相应滚动,且车座31低于吊具2的最低点,保证随行台车3可从吊具2下方通过,避免碰撞。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该自动随行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步骤:

s1随行台车3位于滑行轨道1的起始位置,驱动装置控制升降装置33上升,支撑架32处于上升状态。首先,打开气源和气源控制总阀,随行台车3位于直线光轴导轨1的起始位置待命,气源第一压力控制阀控制气缸33进气,从而使支撑架32上升,支撑架32维持在上升状态,其高度与吊具2最低吊臂平齐。

s2吊具2沿轨道方向传送,顶动支撑架32,推动随行台车3前进。吊具2沿轨道方向匀速传送,进入滑行轨道1范围时,吊具2接触支撑架32上的滑轮325,推动销轴323,经过弹簧322的缓冲作用后,推动支撑架32的架体321,从而推动随性台车前进。

s3吊具2运行至特定作业点,停止传送,操作人员进行作业。当吊具2到达设定的作业点后,吊具2停止传送,缺少推力的随行台车3相应停止,操作人员进入操作区域进行操作,利用随行台车3上装有的工具对吊具2上的器械进行作业。

s4作业结束,操作人员按下手动开关4,驱动装置控制升降装置33下降,同时启动马达35,驱使驱动轮36运转,随行台车3返回滑行轨道1的起始位置,等待下一吊具2。操作人员作业结束后,操作人员可选择按下随行台车3上的手动开关4,气源第一压力控制阀从而控制气缸33排气,使支撑架32下降,脱离与吊具2之间的接触,保证随行台车3整体低于吊具2最低点。同时,气源第二压力控制阀接通气动马达35,气动马达35驱动驱动轮36,驱使随行台车3往起始位置方向行驶。

当位于随行台车3车座31后轮的行程开关5与直线光轴导轨1起始一端的行程开关5响应时,气源第二压力控制阀断开管路,气动马达35关闭,驱动轮36缺少驱动力因而停止运转,最后,随行台车3返回到直线光轴导轨1的起始位置,等待下一吊具2,如此循环作业。

若操作人员不启用手动开关4,则进行下一步骤。

s5吊具2推动随行台车3继续前进,当随行台车3到达限位点,行程开关5作用,驱动装置控制升降装置33下降,同时启动马达35,驱使驱动轮36运转,随行台车3返回滑行轨道1的起始位置,等待下一吊具2。

若操作人员不使用手动开关4,吊具2继续推动随行台车3沿直线光轴导轨1前进,当随行台车3到达限位点时,位于随行台车3车座31前轮的行程开关5与直线光轴导轨1末端的行程开关5响应,气源第一压力控制阀从而控制气缸33排气,使支撑架32下降,脱离与吊具2之间的接触,同时,气源第二压力控制阀接通气动马达35,气动马达35驱动驱动轮36,驱使随行台车3往起始位置方向行驶,最后,随行台车3返回至直线光轴导轨1的起始位置,等待下一吊具2,如此循环作业。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