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变端子外包壳排布方向的端子机震动上料盘及上料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9676998发布日期:2020-01-14 16:46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一种改变端子外包壳排布方向的端子机震动上料盘及上料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端子外包壳上料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改变端子外包壳排布方向的端子机震动上料盘。



背景技术:

端子机在对端子外包壳进行加工时,需要人工取放端子外包壳,并需要人工将端子外包壳的位置摆正,操作麻烦,耽误工作时间,工作效率低下。

公开号为cn201822239161.2的对比文件,公开了端子机自动上料装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端子机的上料方式,但是也带来了新的技术问题。首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比文件所提到的端子机上料装置用于两端重量不一样的五金头,而对于两端头重量相差不大的高压阻尼线用的轻质铝箔端子外包壳来说,这种端子机就不适用了;其次,结构复杂,涉及到了行程开关、推杆、推杆电机等来筛选位置正确的五金头,五金头数量多,也就意味着推杆及推杆电机的工作次数多,产生的能耗大,不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耗低及适用于高压阻尼线端子外包壳的端子机震动上料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改变端子外包壳排布方向的端子机震动上料盘,包括振动盘、第一螺旋上料道、第二螺旋上料道、限数装置、变向筛选装置、改向轨道;所述第一螺旋上料道及第二螺旋上料道均为向外扩张的螺旋结构;所述第一螺旋上料道的入料端与振动盘的边缘连通;所述第二螺旋上料道的入料端架设在第一螺旋上料道的出料端;所述第一螺旋上料道与第二螺旋上料道的换料处设置有限制单个端子外包壳通过的限数装置;所述第二螺旋上料道上还设置有将筛选合格的端子外包壳调换90度的变向筛选装置;所述第二螺旋上料道的出料端设置有将背面朝上的端子外包壳翻面的改向轨道。

端子外包壳在振动盘的离心力作用下,堆积到振动盘的边缘处,并沿着第一螺旋上料道进行螺旋上料,再在限数装置的作用下,单个单个的通过第一螺旋上料道的出料端,并进入到第二螺旋上料道内,之后在经过第二螺旋上料道上的变向筛选装置,位置正确的端子外包壳由贴着第二螺旋上料道边缘转换成垂直于第二螺旋上料道边缘的状态,位置不正确的筛选走,最后端子外包壳从第二螺旋上料道的出口端进入到改向轨道内,并在改向轨道的改向下,由背面朝上翻转为背面朝下,方便端子机处操作人员的操作,该端子机震动上料装置,适用于高压阻尼线端子外包壳的使用,同时,震动上料盘巧妙地利用了重力,轨道轨迹变化来实现端子外包壳的整齐上料,结构简单,耗能少,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所述限数装置包括第一限位条、挡条、第一导向条、第二导向条、导流缺口,所述第一螺旋上料道上设有包裹第一螺旋上料道外边缘的第二螺旋外包板;所述第一螺旋上料道的入料端高度低于出料端高度;所述第一螺旋上料道的出料端与第二螺旋外包板之间开有开口沿端子外包壳运动方向逐渐扩大的导流缺口;所述导流缺口处延伸有引导端子外包壳运动的第一导向条与第二导向条;

所述第一导向条与第二导向条沿第二螺旋外包板的螺旋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导向条与第二导向条的间距略小于端子外包壳的宽度;所述第一导向条与第二导向条的末端位于第二螺旋上料道的上方;所述第一螺旋上料道靠近导流缺口处设置有限制单个端子外包壳通过的第一限位条;所述第一螺旋上料道靠近第一限位条的位置设有与第一限位条配合限制单个端子外包壳通过的挡条;所述挡条从第二螺旋外包板延伸出,并向内弯曲,逐渐减小第一螺旋上料道通过端子外包壳的宽度;所述挡条的末端与第一限位条起始端端面平齐,且挡条末端与第一限位条的间距略大于端子外包壳的宽度;所述第二螺旋外包板的终止端超出第一螺旋上料道的出料端,且与第一导向条与第二导向条的末端平齐。

端子外包壳在振动盘的离心力作用下,甩到振动盘边缘处,并进入到第一螺旋上料道上,然后端子外包壳沿第一螺旋上料道的螺旋方向运动,在经过经过挡条后,并排多个端子外包壳中的一部分被推回到振动盘内,进行重新上料,再在经过第一限位条时,第一限位条限制单个端子外包壳竖向通过,并进入到导流缺口上的第一导向条与第二导向条上,在沿着第一导向条与第二导向条的导向一直运动到两者的末端,并从其上脱落至第二螺旋上料道上。

优选地,所述改向轨道包括第一翻转条,所述变向筛选装置包括换向条、第二限位条、挡片及收集槽,所述第二螺旋上料道远离振动盘的一侧低于靠近振动盘的一侧;所述第二螺旋外包板的末端直径小于端面的底部设置直径小于第三凸起部高度的换向条;所述换向条、第一翻转条及第二限位条依照离振动盘的距离由远及近依次设置;所述换向条的末端位于第一翻转条起始端的前方;所述第二限位条的起始端位于第一翻转条起始端的后方;所述第二限位条的终止端位于第二螺旋上料道末端的后方;所述第一翻转条与换向条的间距与第二凸起部的长度相等;所述第二限位条与第一翻转条的间距与第一凸起部的长度相等;所述换向条靠外的一侧方设置有防止端子外包壳滑脱的挡片;所述收集槽设置在第二螺旋上料道末端的下方。

因第二螺旋上料道远离振动盘的一侧低于靠近振动盘的一侧,且换向条的直径小于第三凸起部高度,在端子外包壳流到此处时,若其背面朝下时,因端子外包壳的背部平整,端子外包壳背部与第二螺旋上料道完全接触,换向条阻挡端子外包壳向着远离振动盘的方向运动;若其正面朝下,第三凸起部的高度高于换向条,端子外包壳本体的尾部(指远离第一凸起部的一端)不与第二螺旋上料道的板面接触,其尾部开始倾斜,并向着远离振动盘的一侧运动,直至端子外包壳本体两侧第三凸起部与换向条接触时,端子外包壳本体转向完毕,不合正确位置的端子外包壳本体掉落至收集槽内,合格的端子外包壳转向完毕后,第二限位条限制端子外包壳顶端沿端子外包壳的长度方向运动,并使得端子外包壳上的第二凹槽卡合到第一翻转条上,在沿着第一翻转条的弯曲轨迹运动。

优选地,所述改向轨道还包括侧支架、第二翻转条、第三翻转条、第四翻转条,所述第二螺旋上料道的末端端面上焊接有第三翻转条;与所述第一翻转条的位置相比,所述第三翻转条的起始端远离振动盘;所述第三翻转条与第一翻转条的高度相等;所述第二螺旋上料道末端的上方设置有固定在收集槽外壁上的第二翻转条固定架;所述第二翻转条固定架上固定有第二翻转条;所述第二螺旋外包板外固定有侧支架;所述第一翻转条、第二翻转条及第三翻转条穿过侧支架;所述第四翻转条的起始端固定在侧支架上,并位于第三翻转条的正上方;所述第一翻转条、第二翻转条及第三翻转条的初始位置为:所述第一翻转条位于第二翻转条的正下方,且所述第一翻转条、第二翻转条较第三翻转条更靠近振动盘,在侧支架处的位置为:所述第二翻转条位于第三翻转条的正上方,所述第一翻转条位于第四翻转条的正下方,且第一翻转条和第四翻转条较第二翻转条和第三翻转条更靠近振动盘;所述第一翻转条、第二翻转条及第三翻转条初始位置到侧支架处的位置形成连续不断的运动轨道。

端子外包壳沿着第一翻转条运动到第二螺旋上料道的末端后,端子外包壳上的第一凹槽正好卡合到第三翻转条上,在端子外包壳运动到第二翻转条固定架处时,第二翻转条正好卡在端子外包壳的背部,保证其运动的稳定性,然后端子外包壳沿着第一翻转条、第二翻转条及第三翻转条的运动轨迹运动到侧支架处,端子外包壳的背面从朝上变为朝下,同时,第四翻转条承接在端子外包壳的背面,此时,端子外包壳的背面由第三翻转条及第四翻转条承载,端子外包壳正面的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分别由第一翻转条和第二翻转条承载,端子外包壳沿着四条轨道向端子机进行上料,端子外包壳方向一致,排布整齐。

优选地,所述第二螺旋外包板的终止端面的顶部连接有防止端子外包壳飞出的防护条;所述防护条的长度小于换向条的长度。

优选地,所述第二螺旋上料道的出料端靠近振动盘的部分开设有观测收集槽内端子外包壳的观测缺口。

优选地,所述挡片的起始端与第二螺旋外包板的末端平齐;所述挡片的末端位于换向条末端与第二螺旋上料道之间。

优选地,在第二螺旋上料道的末端,所述收集槽的宽度大于第二螺旋上料道的宽度;所述第二螺旋上料道的外边缘处设置有第一螺旋外包板;所述第一螺旋外包板的末端位于挡片的前方。

优选地,所述第一螺旋上料道、第二螺旋上料道的末端及改向轨道上均设置有辅助吹动端子外包壳前进的吹气管。

优选地,所述第一螺旋上料道的螺旋圈数为一圈半。

一种改变端子外包壳排布方向的端子机震动上料盘的上料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端子外包壳倒入振动盘内,启动震动上料盘;

s2端子外包壳在振动盘的离心力作用下,甩到振动盘边缘处,并进入到第一螺旋上料道上;

s3端子外包壳沿第一螺旋上料道的螺旋方向运动,在经过经过挡条后,并排多个端子外包壳中的一部分被推回到振动盘内,进行重新上料,再在经过第一限位条时,第一限位条限制单个端子外包壳竖向通过;

s4单个的端子外包壳进入到导流缺口上的第一导向条与第二导向条上,在沿着第一导向条与第二导向条的导向一直运动到两者的末端,并从其上脱落至第二螺旋上料道上;

s5第二螺旋上料道远离振动盘的一侧低于靠近振动盘的一侧,且换向条的直径小于第三凸起部高度,在端子外包壳流到此处时,若其背面朝下时,因端子外包壳的背部平整,端子外包壳背部与第二螺旋上料道完全接触,换向条阻挡端子外包壳向着远离振动盘的方向运动;若其正面朝下,第三凸起部的高度高于换向条,端子外包壳本体的尾部不与第二螺旋上料道的板面接触,其尾部开始倾斜,并向着远离振动盘的一侧运动,直至端子外包壳本体两侧第三凸起部与换向条接触时,端子外包壳本体转向完毕;

s6不合正确位置的端子外包壳本体掉落至收集槽内,合格的端子外包壳转向完毕后,第二限位条限制端子外包壳顶端沿端子外包壳的长度方向运动,并使得端子外包壳上的第二凹槽卡合到第一翻转条上,在沿着第一翻转条的弯曲轨迹运动;

s7端子外包壳沿着第一翻转条运动到第二螺旋上料道的末端后,端子外包壳上的第一凹槽正好卡合到第三翻转条上,在端子外包壳运动到第二翻转条固定架处时,第二翻转条正好卡在端子外包壳的背部,然后端子外包壳沿着第一翻转条、第二翻转条及第三翻转条的运动轨迹运动到侧支架处,端子外包壳的背面从朝上变为朝下,同时,第四翻转条承接到端子外包壳的背面;

s8端子外包壳的背面由第三翻转条及第四翻转条承载,端子外包壳正面的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分别由第一翻转条和第二翻转条承载,端子外包壳沿着四条轨道向端子机进行上料该震动上料盘,适用于高压阻尼线端子外包壳的使用,同时,震动上料盘巧妙地利用了重力,轨道轨迹变化来实现端子外包壳的整齐上料,结构简单,耗能少,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该震动上料盘,适用于高压阻尼线端子外包壳的使用,同时,震动上料盘巧妙地利用了重力,轨道轨迹变化来实现端子外包壳的整齐上料,结构简单,耗能少,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端子机震动上料盘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端子外包壳的正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侧支架的正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换向条的安装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图1中a区域放大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图1中b区域放大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图1中c区域放大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图1中d区域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发明技术方案,现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实施例一

参阅图1,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改变端子外包壳排布方向的端子机震动上料盘,包括振动盘11、第一螺旋上料道2、第二螺旋上料道4、限数装置、变向筛选装置、改向轨道;所述第一螺旋上料道2及第二螺旋上料道4均为向外扩张的螺旋结构;所述第一螺旋上料道2的入料端与振动盘11的边缘连通;所述第二螺旋上料道4的入料端架设在第一螺旋上料道2的出料端;所述第一螺旋上料道2与第二螺旋上料道4的换料处设置有限制单个端子外包壳22通过的限数装置;所述第二螺旋上料道4上还设置有将筛选合格的端子外包壳22调换90度的变向筛选装置;所述第二螺旋上料道4的出料端设置有将背面朝上的端子外包壳22翻面的改向轨道。

端子外包壳22在振动盘1的离心力作用下,堆积到振动盘1的边缘处,并沿着第一螺旋上料道2进行螺旋上料,再在限数装置的作用下,单个单个的通过第一螺旋上料道2的出料端,并进入到第二螺旋上料道4内,之后在经过第二螺旋上料道4上的变向筛选装置,位置正确的端子外包壳22由贴着第二螺旋上料道4边缘转换成垂直于第二螺旋上料道4边缘的状态,位置不正确的筛选走,最后端子外包壳22从第二螺旋上料道4的出口端进入到改向轨道内,并在改向轨道的改向下,由背面朝上翻转为背面朝下,方便端子机处操作人员的操作,该端子机震动上料装置,适用于高压阻尼线端子外包壳22外包壳的使用,同时,震动上料盘巧妙地利用了重力,轨道轨迹变化来实现端子外包壳22的整齐上料,结构简单,耗能少,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参阅图2,所述端子外包壳22包括第一凹槽22a、端子外包壳本体22b、第二凹槽22c、第一凸起部22d、第二凸起部22e及第三凸起部22f。所述端子外包壳本体22b的背面平整。所述端子外包壳本体22b的正面为内凹的弧面。所述端子外包壳本体22b正面的两长边上均依次设置第一凸起部22d、第二凸起部22e及第三凸起部22f。所述第一凹槽22a设置在第二凸起部22e及第三凸起部22f之间。所述第二凹槽22c设置在第一凸起部22d与第二凸起部22e之间。

参阅图1及图5,所述第一螺旋上料道2上设有包裹第一螺旋上料道2外边缘的第二螺旋外包板7。所述第一螺旋上料道2的入料端与振动盘1连通。所述第一螺旋上料道2的入料端高度低于出料端高度。所述第二螺旋上料道4的入料端设置在第一螺旋上料道2出料端的下方。所述第一螺旋上料道2的出料端与第二螺旋外包板7之间开有开口沿端子外包壳22运动方向逐渐扩大的导流缺口23。所述导流缺口23处延伸有引导端子外包壳22运动的第一导向条13与第二导向条16。

参阅图1、图5及图6,所述限数装置包括第一限位条14、挡条15、第一导向条13、第二导向条16及导流缺口23,所述第一导向条13与第二导向条16沿第二螺旋外包板7的螺旋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导向条13与第二导向条16的间距略小于端子外包壳22的宽度。所述第一导向条13与第二导向条16的末端位于第二螺旋上料道4的上方。所述第一螺旋上料道2靠近导流缺口23处设置有限制单个端子外包壳22通过的第一限位条14。所述第一螺旋上料道2靠近第一限位条14的位置设有与第一限位条14配合限制单个端子外包壳22通过的挡条15。所述挡条15从第二螺旋外包板7延伸出,并向内弯曲,逐渐减小第一螺旋上料道2通过端子外包壳22的宽度。所述挡条15的末端与第一限位条14起始端端面平齐,且挡条15末端与第一限位条14的间距略大于端子外包壳22的宽度。所述第二螺旋外包板7的终止端超出第一螺旋上料道2的出料端,且与第一导向条13与第二导向条16的末端平齐。

端子外包壳22在振动盘1的离心力作用下,甩到振动盘1边缘处,并进入到第一螺旋上料道2上,然后端子外包壳22沿第一螺旋上料道2的螺旋方向运动,在经过经过挡条15后,并排多个端子外包壳22中的一部分被推回到振动盘1内,进行重新上料,再在经过第一限位条14时,第一限位条14限制单个端子外包壳竖向通过,并进入到导流缺口23上的第一导向条13与第二导向条16上,在沿着第一导向条13与第二导向条16的导向一直运动到两者的末端,并从其上脱落至第二螺旋上料道4上。

参阅图1及图7,所述改向轨道包括第一翻转条9,所述变向筛选装置包括换向条24、第二限位条18、挡片19及收集槽20,所述第二螺旋上料道4远离振动盘1的一侧低于靠近振动盘1的一侧。所述第二螺旋外包板7的末端直径小于端面的底部设置直径小于第三凸起部22f高度的换向条24。所述换向条24、第一翻转条9及第二限位条18依照离振动盘1的距离由远及近依次设置。所述换向条24的末端位于第一翻转条9起始端的前方。所述第二限位条18的起始端位于第一翻转条9起始端的后方。所述第二限位条18的终止端位于第二螺旋上料道4末端的后方。所述第一翻转条9与换向条24的间距与第二凸起部22e的长度相等。所述第二限位条18与第一翻转条9的间距与第一凸起部22d的长度相等。所述换向条24靠外的一侧方设置有防止端子外包壳滑脱的挡片19。所述收集槽20设置在第二螺旋上料道4末端的下方。

因第二螺旋上料道4远离振动盘1的一侧低于靠近振动盘1的一侧,且换向条24的直径小于第三凸起部22f高度,在端子外包壳22流到此处时,若其背面朝下时,因端子外包壳22的背部平整,端子外包壳22背部与第二螺旋上料道4完全接触,换向条24阻挡端子外包壳22向着远离振动盘1的方向运动;若其正面朝下,第三凸起部22f的高度高于换向条24,端子外包壳本体22b的尾部(指远离第一凸起部22d的一端)不与第二螺旋上料道4的板面接触,其尾部开始倾斜,并向着远离振动盘1的一侧运动,直至端子外包壳本体22b两侧第三凸起部22f与换向条24接触时,端子外包壳本体22b转向完毕,不合正确位置的端子外包壳本体22b掉落至收集槽20内,合格的端子外包壳22转向完毕后,第二限位条18限制端子外包壳22顶端沿端子外包壳22的长度方向运动,并使得端子外包壳22上的第二凹槽22c卡合到第一翻转条9上,在沿着第一翻转条9的弯曲轨迹运动。

参阅图1及图8,所述改向轨道还包括侧支架8、第二翻转条10、第三翻转条11、第四翻转条12,所述第二螺旋上料道4的末端端面上焊接有第三翻转条11。与所述第一翻转条9的位置相比,所述第三翻转条11的起始端远离振动盘1。所述第三翻转条11与第一翻转条9的高度相等。所述第二螺旋上料道4末端的上方设置有固定在收集槽20外壁上的第二翻转条固定架25。所述第二翻转条固定架25上固定有第二翻转条10。所述第二螺旋外包板7外固定有侧支架8。所述第一翻转条9、第二翻转条10及第三翻转条11穿过侧支架8。所述第四翻转条12的起始端固定在侧支架8上,并位于第三翻转条11的正上方。所述第一翻转条9、第二翻转条10及第三翻转条11的初始位置为:所述第一翻转条9位于第二翻转条10的正下方,且所述第一翻转条9、第二翻转条10较第三翻转条11更靠近振动盘1,在侧支架8处的位置为:所述第二翻转条10位于第三翻转条11的正上方,所述第一翻转条9位于第四翻转条12的正下方,且第一翻转条9和第四翻转条12较第二翻转条10和第三翻转条11更靠近振动盘1。所述第一翻转条9、第二翻转条10及第三翻转条11初始位置到侧支架8处的位置形成连续不断的运动轨道。

端子外包壳22沿着第一翻转条9运动到第二螺旋上料道4的末端后,端子外包壳22上的第一凹槽22a正好卡合到第三翻转条11上,在端子外包壳22运动到第二翻转条固定架25处时,第二翻转条10正好卡在端子外包壳22的背部,保证其运动的稳定性,然后端子外包壳22沿着第一翻转条9、第二翻转条10及第三翻转条11的运动轨迹运动到侧支架8处,端子外包壳22的背面从朝上变为朝下,同时,第四翻转条12承接在端子外包壳22的背面,此时,端子外包壳22的背面由第三翻转条11及第四翻转条12承载,端子外包壳22正面的第一凹槽22a与第二凹槽22c分别由第一翻转条9和第二翻转条10承载,端子外包壳22沿着四条轨道向端子机进行上料,端子外包壳方向一致,排布整齐。

该震动上料盘,适用于高压阻尼线端子外包壳的使用,同时,震动上料盘巧妙地利用了重力,轨道轨迹变化来实现端子外包壳22的整齐上料,结构简单,耗能少,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参阅图7,在第二螺旋上料道4的末端,所述收集槽20的宽度大于第二螺旋上料道4的宽度。所述第二螺旋上料道4的外边缘处设置有第一螺旋外包板5。所述第一螺旋外包板5的末端位于挡片19的前方。

所述挡片19的起始端与第二螺旋外包板7的末端平齐。所述挡片19的末端位于换向条24末端与第二螺旋上料道4之间。

所述换向条24焊接在第二螺旋上料道4上。

参阅图6,所述第二螺旋外包板7的终止端面的顶部连接有防止端子外包壳飞出的防护条17。所述防护条17的长度小于换向条24的长度。

参阅图1,所述第一螺旋上料道2的螺旋圈数为一圈半。

所述第二螺旋上料道4的起始端高度比末端高度高。

参阅图7,所述第二螺旋上料道4的出料端靠近振动盘1的部分设置有观测收集槽20内端子外包壳22的观测缺口21。

参阅图1,所述第一螺旋上料道2、第二螺旋上料道4的末端及由四个翻转条组成的轨道上均设置有辅助吹动端子外包壳22前进的吹气管3。

一种改变端子外包壳排布方向的端子机震动上料盘的上料方法,包括:

s1将端子外包壳22倒入振动盘1内,并启动震动上料盘;

s2端子外包壳22在振动盘1的离心力作用下,甩到振动盘1边缘处,并进入到第一螺旋上料道2上;

s3端子外包壳22沿第一螺旋上料道2的螺旋方向运动,在经过经过挡条15后,并排多个端子外包壳22中的一部分被推回到振动盘1内,进行重新上料,再在经过第一限位条14时,第一限位条14限制单个端子外包壳竖向通过;

s4单个的端子外包壳22进入到导流缺口23上的第一导向条13与第二导向条16上,在沿着第一导向条13与第二导向条16的导向一直运动到两者的末端,并从其上脱落至第二螺旋上料道4上;

s5第二螺旋上料道4远离振动盘1的一侧低于靠近振动盘1的一侧,且换向条24的直径小于第三凸起部22f高度,在端子外包壳22流到此处时,若其背面朝下时,因端子外包壳22的背部平整,端子外包壳22背部与第二螺旋上料道4完全接触,换向条24阻挡端子外包壳22向着远离振动盘1的方向运动;若其正面朝下,第三凸起部22f的高度高于换向条24,端子外包壳本体22b的尾部(指远离第一凸起部22d的一端)不与第二螺旋上料道4的板面接触,其尾部开始倾斜,并向着远离振动盘1的一侧运动,直至端子外包壳本体22b两侧第三凸起部22f与换向条24接触时,端子外包壳本体22b转向完毕;

s6不合正确位置的端子外包壳本体22b掉落至收集槽20内,合格的端子外包壳22转向完毕后,第二限位条18限制端子外包壳22顶端沿端子外包壳22的长度方向运动,并使得端子外包壳22上的第二凹槽22c卡合到第一翻转条9上,在沿着第一翻转条9的弯曲轨迹运动;

s7端子外包壳22沿着第一翻转条9运动到第二螺旋上料道4的末端后,端子外包壳22上的第一凹槽22a正好卡合到第三翻转条11上,在端子外包壳22运动到第二翻转条固定架25处时,第二翻转条10正好卡在端子外包壳22的背部,保证其运动的稳定性,然后端子外包壳22沿着第一翻转条9、第二翻转条10及第三翻转条11的运动轨迹运动到侧支架8处,端子外包壳22的背面从朝上变为朝下,同时,第四翻转条12承接在端子外包壳22的背面;

s8端子外包壳22的背面由第三翻转条11及第四翻转条12承载,端子外包壳22正面的第一凹槽22a与第二凹槽22c分别由第一翻转条9和第二翻转条10承载,端子外包壳22沿着四条轨道向端子机进行上料。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是:该震动上料盘,适用于高压阻尼线端子外包壳的使用,同时,震动上料盘巧妙地利用了重力,轨道轨迹变化来实现端子外包壳22的整齐上料,结构简单,耗能少,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示发明的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