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电气工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利用缆线自身牵引力避免绕线松散和扭曲的绕线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水平的提升,电气工程得以快速发展,电气工程是现代科技领域中的核心学科之一,更是当今高新技术电气工程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学科,同时,电气工程所在的领域也是一个充满希望且具有挑战性的领域,电气工程方面的工程很大,在电气工程施工过程中通常需要用很长的线缆,线缆作为一种传输电力的工具在使用的时候,如果不能随时收取很容易对线缆造成损伤。
目前,在电气工程施工中通常是要人工去收拾线缆,在线缆收拾过程中,一旦有线缆损坏将可能直接威胁到生命安全,而且由于电气工程施工中需要随时调整线缆的位置来保证电气工程供电的需求,部分的线缆收纳装置的机动性不强,且收纳速度慢,并不满足需求,且在收纳过程中线缆可能会扭曲,扭曲可能会造成收纳装置损坏,影响电气工程的正常施工,同时,线缆长时间扭曲可能会影响线缆的使用寿命,传统的电缆在进行绕线的过程中若由于意外事故导致线缆断裂,一般机器不会停止工作,继续旋转,当绕好的电缆在失去牵引力的作用下继续旋转时,由于离心力的作用会发生松散,从而导致绕好的线需要重新绕卷。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发明者提出了一种利用缆线自身牵引力避免绕线松散和扭曲的绕线装置,具有绕线过程发生意外紧急制动并且绕线不扭曲的优点,解决了传统的人工绕线缓慢且机器绕线无法紧急制动的问题,保证了在使用该装置进行绕线时可以保证绕线的均匀性且更加实用。
技术实现要素:
(一)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绕线过程发生意外紧急制动并且绕线不扭曲的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利用缆线自身牵引力避免绕线松散和扭曲的绕线装置,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内部活动连接有绕线辊,通过绕线辊的旋转使得将线体进行缠绕,绕线辊的内部活动连接有限位板,限位板的内部活动连接有转板,当转板在进行旋转时会带动限位板的同步移动,绕线辊的背面活动连接有转轮,转轮的侧面活动连接有牵引杆,通过线体对牵引杆进行支撑,外壳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滑板,使得套壳在滑板内可以进行移动,滑板的内部活动连接有套壳,套壳的内部活动连接有线体,套壳的内部活动连接有直杆,绕线辊的侧面活动连接有第一转轴,第一转轴的内部活动连接有挡块,绕线辊的侧面活动连接有第二转轴,第二转轴的侧面活动连接有移动块。
优选的,所述第二转轴与绕线辊之间通过皮带活动连接,且第二转轴与移动块之间通过斜杆活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限位板设置有两个,两个限位板的规格一致,且以转板的中心线为参照呈对称分布。
优选的,所述直杆设计为锥形,且顶端设有三个规格一致的小孔,小孔内活动连接有三个规格一致的圆球。
优选的,所述第一转轴的内部设有锥齿,且该锥齿的尺寸与挡块的尺寸相互适配。
优选的,所述牵引杆的内部开设有圆孔,且该圆孔的尺寸不小于线体的尺寸。
优选的,所述两个限位板之间活动连接有两个可塑性弹簧,且两个可塑性弹簧的规格一致,且以绕线辊的中心线为参照呈对称分布。
(二)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缆线自身牵引力避免绕线松散和扭曲的绕线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利用缆线自身牵引力避免绕线松散和扭曲的绕线装置,通过牵引杆和转板的配合使用,使得当线体发生断裂之后可以对绕线辊发生紧急制动,不需要借助外界的能源物质进行操作,使得整个装置的灵敏度更高,且更加经济环保。
2、该利用缆线自身牵引力避免绕线松散和扭曲的绕线装置,通过限位板和转板的配合使用,使的当转板转动时带动限位板进行运动,最终与绕线辊进行抵触制止其选择,从而避免当线体断裂之后继续旋转,不仅减少能源的浪费且避免线体发生松散。
3、该利用缆线自身牵引力避免绕线松散和扭曲的绕线装置,通过第一转轴和挡块的配合使用,使得当绕线辊停止运动之后避免由于惯性作用反向旋转,导致缠绕好的缆线反向旋转导致散开,需要重新打理,提高工作效率。
4、该利用缆线自身牵引力避免绕线松散和扭曲的绕线装置,通过套壳和直杆的配合使用,使得当线体在直杆内部进行移动时只会单向移动,从而直杆对线体进行限位,避免在缠绕的过程中发生扭曲。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线辊、限位板和转板连接结构示意图,此时各结构均处于原始状态;
图3为本发明图2中各结构运动轨迹图,此时转板发生旋转,带动限位板同步进行运动;
图4为本发明牵引杆、转轮和绕线辊连接结构后视图,此时各结构均处于原始状态;
图5为本发明图4中各结构运动轨迹图,此时牵引杆发生旋转,带动绕线辊同步发生运动;
图6为本发明滑板、套壳和线体连接结构示意图,此时各结构均处于原始状态;
图7为本发明套壳和直杆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图6中各结构运动轨迹图,此时套壳往右侧进行移动,带动线体同步往右侧移动;
图9为本发明牵引杆、绕线辊和套壳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第一转轴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图10中各结构运动轨迹图;
图12为本发明图10中a处结构放大图;
图13为本发明图11中b处结构放大图;
图14为第二转轴和移动块连接结构示意图,此时各结构均处于原始状态;
图15为本发明图14中各结构运动轨迹图,此时第二转轴发生旋转,带动移动块同步移动。
图中:1、外壳;2、绕线辊;3、限位板;4、转板;5、转轮;6、牵引杆;7、滑板;8、套壳;9、线体;10、直杆;11、第一转轴;12、挡块;13、第二转轴;14、移动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15,一种利用缆线自身牵引力避免绕线松散和扭曲的绕线装置,包括外壳1,外壳1的内部活动连接有绕线辊2,通过绕线辊2的旋转使得将线体9进行缠绕,绕线辊2的内部活动连接有限位板3,两个限位板3之间活动连接有两个可塑性弹簧,且两个可塑性弹簧的规格一致,且以绕线辊2的中心线为参照呈对称分布,当转板4发生转动时时会带动限位板3往外侧移动,与绕线辊2的内部相互抵触,从而使得其转动停止,限位板3设置有两个,两个限位板3的规格一致,且以转板4的中心线为参照呈对称分布,使得在进行紧急制动时的制动效果更佳,限位板3的内部活动连接有转板4,当转板4在进行旋转时会带动限位板3的同步移动,绕线辊2的背面活动连接有转轮5,转轮5的侧面活动连接有牵引杆6,牵引杆6的内部开设有圆孔,且该圆孔的尺寸不小于线体9的尺寸,通过将线体9穿过牵引杆6,并对其牵引杆6进行支撑,当线体9发生断裂之后牵引杆6受到的支撑力消失,发生转动。
外壳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滑板7,使得套壳8在滑板7内可以进行移动,滑板7的内部活动连接有套壳8,套壳8的内部活动连接有线体9,套壳8的内部活动连接有直杆10,直杆10设计为锥形,且顶端设有三个规格一致的小孔,小孔内活动连接有三个规格一致的圆球,当往复拉动套壳8时会带动直杆10整体进行移动,利用三个圆球对线体9进行限位,从而使得线体9只能往前单向进行移动,绕线辊2的侧面活动连接有第一转轴11,第一转轴11的内部设有锥齿,且该锥齿的尺寸与挡块12的尺寸相互适配,当绕线辊2发生紧急制动时,由于惯性作用依旧会进行旋转,从而避免受力消失时反向发生旋转,第一转轴11的内部活动连接有挡块12,对第一转轴11进行限位,绕线辊2的侧面活动连接有第二转轴13,第二转轴13与绕线辊2之间通过皮带活动连接,当绕线辊2进行转动绕线时第二转轴13同步旋转,且第二转轴13与移动块14之间通过斜杆活动连接,第二转轴13的侧面活动连接有移动块14,最终带动移动块14左右移动,移动块14的下方活动连接右套壳8,从而使得套壳8会往复移动,避免线体9在进行绕线的过程中会发生扭曲。
工作原理:通过将线体9依次穿过直杆10,牵引杆6最后与绕线辊2活动连接,直杆10设置有两个,第一个直杆10固定连接在滑板7的内部,第二个直杆10活动连接在滑板7的内部,通过将电机的输出轴与绕线辊2活动连接,绕线辊2发生旋转,绕线辊2与第二转轴13之间通过皮带活动连接,从而使得带动第二转轴13同步进行旋转,第二转轴13通过斜杆与移动块14活动连接,当第二转轴13进行旋转时配合斜杆的使用会带动移动块14左右往复运动,移动块14的下方活动连接有套壳8,从而带动套壳8同步进行移动,仓套壳8往左侧进行移动时,带动套壳8的直杆10同步进行左移,圆球不与线体9进行接触,从而不会对线体9进行阻挡,于此同时当线体9发生扭曲之后体积会发生变化,由于直杆10的限位作用会使得扭曲之后的线缆自动还原,且当套壳8往右侧移动时,会带动线体9同步往右侧移动的拉力,进一步进行限位,最终避免了线体9绕线过程中的扭曲。
上述结构及过程请参阅图6-7和图13-14。
于此同时,线体9穿过牵引杆6,不仅进一步对线体9进行限位且对牵引杆6进行支撑限位,当在绕线的过程中发生故障,导致线体9发生断裂,从而使得牵引杆6失去牵引力,在重力作用下往下进行移动,从而使得牵引杆6发生旋转,牵引杆6的侧面活动连接有转轮5,故带动转轮5同步旋转,转轮5的侧面活动连接有转板4,从而使得转板4会同步发生旋转,转板4的两侧活动连接有限位板3,当转板4发生旋转与限位板3进行接触,并将限位板3同步往上进行移动,最终与绕线辊2进行接触,从而使得绕线辊2发生紧急制动,最终停止旋转,绕线辊2的侧面活动连接有第一转轴11,当第一转轴11的内部活动连接有挡块12,当绕线辊2停止旋转之后会带动第一转轴11同步停止,为了避免绕线辊2由于惯性作用会在制动过程中发生逆向摆动,导致绕线发生松动,从而利用挡块12对第一转轴11进行限位,效果更佳。
上述结构及过程请参阅图4-5和图9-12。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